半枝莲长什么样子图片,中蜂度夏出现烂子病怎么办?
人们常将蜂儿死烂通称为“烂子病”或“烂子”。其中,发生在老熟幼虫期和前蛹期的烂子,又被称为“立蛆”、烂子病。由于此类烂子病容易诱发集体飞逃、结大蜂团,因而对中蜂饲养危害大,后果最为严重。本文拟对中蜂的此类烂子病阐明作者观点,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原则与方法。
容易发生立蛆、烂子,是中蜂饲养较为突出而棘手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中蜂强群的形成与维持;影响蜂蜜产量与品质。从多种渠道的报道情况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蜂的此类烂子病就绵延不断,时而呈现暴发态势。普遍发生时,蜂群数量锐减,蜂产品绝收。最为严重时,甚至蜂去箱空,使一些地方兴盛多年的中蜂,在短时间内就退回到近乎灭绝的状态。使不少曾俗称为“蜂桶寨”的地方,因而成为蜂桶在,蜂群已不在。
为了降服烂子病魔,广大蜂业工作者可谓绞尽脑汁,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一些人士和蜂药厂家,还根据自己的研究与理解,推出相应的方法或蜂药。但运用效果确难尽人意。时至今日,烂子已仿佛成为许多地方中蜂饲养者迟迟迈不过去的坎,甚至如挥之不去的幽灵,恶梦般的徘徊在中蜂饲养者的脑际,不时的现形在眼前。
对于立蛆、烂子病,人们常将其归咎于病原生物。受“有病便医,就医给药”的惯性思维影响,在已经公开的诸多方案与方法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拟定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但对该病动以药物为主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又极不稳定,无效者居多。这表明:目与的似相偏离,中蜂立蛆、烂子病的病根尚待挖掘!否则,很难做到防重于治,更何谈治而有效。动辙用药与盲目用药,都会使本来“绿色”、生态,大众喜爱的“土蜂”蜜,变成令人生畏的“药”蜂蜜。
在同有中蜂自然生活群与人工饲养群的地方,前者大多表现良好,即便出现拖子、烂子,也常能不治自愈。后者确容易因为立蛆、烂子而垮群。这充分显示出“野生”中蜂仍保持着抗病性强的优良特性,饲养的中蜂就种性而言,与野生中蜂相同。因此,“家养”中蜂也应具备这些优良特性。即便同一人饲养的多群中蜂,有些出现立蛆、烂子,有些不出现立蛆、烂子的现象也经常有发生。更有甚者,将一些立蛆、烂子脾调入健康群,不仅未引发烂子,调入巢脾上的未死烂的蜂儿,状况趋于好转、痊愈的事例,也娄有所闻。这些都表明:中蜂容易发生此类疾病的真正原因尚需人们转换思路,另行查找。同一区域内的野生中蜂与家养中蜂通常是基因库共用,而野生中蜂抗病性强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彻底破解该难题竖立了信心。
从我们的观察与实践来看,当前中蜂最容易发生,又较难处置的此类烂子病,与传染性疾病特征不相符合,应属于非感染性的立蛆、烂子病占据绝大多数。该病无明显的群势差异,似与中蜂容易出现应激反应的蜂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转换思维另劈蹊径,从非病原生物因素中去查找,再通过细致认真的研究分析,方可解此难题。
蜜蜂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蜜蜂之间的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普遍存在。例如,蜜源共用,水源共用。甚至同一朵花,同一滴水,都可能被各“家”蜜蜂共同“采访”。在吮吸液体和与花朵的接触中,不仅蜜蜂获得了采集物,同时也会授与和沾染上其他物质,包括病原生物。因此,无论从传播速度与范围看,蜜蜂都堪称为带翅膀的“媒人”,其媒介效率极高。所以,针对大多数病原生物的隔离、防治措施若用于蜜蜂,往往效果不佳或基本无效,真可谓防不胜防。从这点上来看,以及野生中蜂抗病性强的特点都启示我们,防治中蜂烂子病的方法,还应多从蜂群生活的机制中去寻找。由于立蛆、烂子病主要是老熟幼虫期和前蛹期的蜂儿发病,因此,很有必要从这些时期的蜂儿生活与生理变化的分析研究着手。
蜜蜂幼虫体态蛆形、白色;触角退化,口器退化,上颚弱,无单眼。这样的幼虫,只能依赖蜜蜂成虫的精心照料,才能生存和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幼虫期必然短暂。处于幼虫期的蜜蜂,其主要活动与功能都与取食密切相关,其他功能不是很弱就是已经不具备了。
蜜蜂幼虫的消化器官尤为发达。作为主要消化器官的胃,约占幼虫体积的三分之一,长度几乎与幼虫体长一样。蜜蜂幼虫的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随着虫龄增长,取食量亦显著增加,自身的代谢产热也相应加大。在大幼虫期,蜂儿对食物要求最为强烈,进入饱食阶段会竭尽全力取食,如同人们在进食时会发热那样,转入饱食阶段的大龄幼虫产热量亦会随之进一步增加。
蜜蜂幼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工蜂会将其巢房口用蜂蜡封盖。被封上蜡盖的幼虫,从生长角度看已达极至与成熟,因而被称为老熟幼虫。此后,老熟幼虫在封上蜡盖的巢房内吐丝、结茧、化蛹。显然,封盖与织成的茧衣都会导致保温性能大大提升。所以,老熟幼虫与封盖子脾的自发温效应明显。人们虽已测定出蜂巢“暖区”的适宜温度,但还未见有对封盖子脾巢房内,微小环境的温度变化做出的准确测定。
吐丝、结茧后,蜂儿进入前蛹期,幼虫直立,形同立蛆。蜜蜂幼虫与成虫,在外形和内部器官构造上都有很大不同。其变化主要发生在封盖后的化蛹阶段,尤其是在前蛹期,变化最为剧烈。蜂儿在较为短暂的前蛹期,由蛆形幼虫跃变为翅、足等外部器官游离现形的离蛹。未能通过前蛹期的蜂儿,因其生长发育终止在此阶段而使立蛆状态延长,进而由立蛆状转呈塌陷状,显现出立蛆、烂子症状。
在化蛹阶段的变态早期,蜂儿呼吸代谢显著降低,到了变态后期又急剧增加。这样,在变态中期必然存在代谢转折的关键过程,即所谓的“瓶颈”。前蛹期虽短暂,但其在蜂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确极为关键。蜂儿在此期的抗劣性弱,对体内、体外的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稍有差次即显病态。例如,移植、转运台内蜂儿尚处于前蛹期的王台,就容易出现“死台”。显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前蛹期蜂儿变态停滞、发病、死亡,都与其未能顺利通过该瓶颈密切相关。如果蜜蜂幼虫由于各种原因而至生长、发育不良,那么,勉强完成幼虫期的蜂儿,在前蛹期也容易因为不能顺利通过组织分解和组织发生而死亡。那些勉强通过前蛹期的蜂儿,羽化成蜂后大多体质虚弱或呈现畸形,一般会被蜂群遗弃。
与成蜂相比,蜂儿生活需要更为稳定、适宜的条件。就温度而言,无论高温还是低温超过一定限度,卵不能孵化,虫、蛹生长发育停止。超限时间稍长,卵便永久失活,虫、蛹死亡。相比之下,短时间的高温比短时间低温对蜂儿危害更大!
从蜂性上看,喜好结团是中蜂较为典型的生物学特性,亦是中蜂抗逆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形成蜂团,就连弱群蜜蜂包被的核心区域内,温、湿度条件也变得与强群的相近似,从而使其得以顺利复壮。因此,中蜂“碗碗蜂”复壮的事例,多的不胜枚举。同时,蜂团又具有利于保温增热,但不利于降温散热的属性。加上中蜂性燥易惊,惊后常伴随应激生热。所以,中蜂比意蜂更容易受到热伤害。强群的产热量大;弱群蜜蜂会采取更为密集的集聚来保温,更为积极的产热来抵御寒冷。这些都可能导致蜂儿所在的微小环境过热!
由上可知,老熟幼虫与前蛹对热最为敏感;各种原因导致该龄期蜂儿所在的微小环境过热,应是造成中蜂立蛆、烂子病的直接原因之一。立足于此,不但可以解释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一些有时防治见效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创造出防治该病的若干方法。根本解决“活框”饲养中蜂,容易发生立蛆、烂子的难题!
与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发烧并不仅仅局限于感冒相类似,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中蜂显现热症。过热,又容易导致蜂群生活紊乱,伤及对热最为敏感的大龄幼虫与前蛹期蜂儿。例如,应激、饲喂过度、感染等等。所以,无论何种病因引起?作为“热”对症,凡是具有镇静、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有散热作用的措施,都能对立蛆、烂子病发挥一定的缓解甚至治疗作用。这便是对过去一些研究成果和防治有效方法的合理解释。
在理清该病的发生机制后,预防就应侧重于给此龄期的蜂儿散热;治疗就需要对因、对症。防治的基本原则为:避免使老熟幼虫与前蛹遭遇过热环境;对该龄期蜂儿较为集中的子脾,采用适当的散热降温措施;使蜂群与蜂王都“冷静”下来;确系感染引起的,还要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未分区饲养的活框群,除需采用以往书刊介绍过的多种预防伤热的措施外,还应注意随季节不同,保持恰当的巢框间距;在容易出现大量子脾时,应将老熟幼虫与前蛹较为集中的大面积子脾作适当分散;例如,将它们与卵脾、空脾、蜜脾相间。初现个别封盖子房被咬开,个别立蛆、烂子等征兆时,立即对老熟幼虫与前蛹较为集中的子脾,采用《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第二版中介绍的“喷水”散热法和蜂王“放九关十”法,都能使工蜂与蜂王及时“冷静”下来。巧妙用水,还能满足敏感期蜂儿对温度与湿度的特殊要求。
已采用GN箱分区饲养的活框群,要及时将临近封盖的大幼虫脾、刚封盖的老熟幼虫脾,调入无产卵王活动的区域;在继箱内宜采用蜜脾、子脾相间的排列方式,勿使子脾相邻。当巢箱仅放二框,子脾调动周期取四天一次,每次上调一框时,上调的这框子脾不但可以施用一次“喷水”散热法,而且应将该子脾放在不与巢箱育儿区相对的位置。从这点上看,实现中蜂继箱分区饲养后,防治立蛆、烂子的方法多,效果好!由于每个子脾上的蜂儿龄期都较为整齐,因而仅喷治一框临近封盖的大幼虫脾、刚封盖的老熟幼虫脾,就能有效控制该病,且对蜂群的刺激小。我们在气候发生骤然变化气温降至仅3℃时,对已实现继箱饲养的蜂群施用该法,效果也蛮好。
已发生立蛆、烂子病的轻症群,如能正确施用上面提到的喷水、关王法,便能收到较好效果。重症群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1.断子除王 淘汰全部子脾,淘汰原蜂王,介绍成熟王台。
2.断子、留王、换子 淘汰全部子脾,将蜂巢缩小至蜜蜂能很好护脾的状态,保留原蜂王,重新产卵,待到由重新开始抚育而来的蜂儿普遍进入大幼虫期时,便将这些虫脾调别的正常群,使该群又从卵开始抚育。同时,从正常群抽调老熟蛹脾补给这些蜂群。因为,已通过前蛹期的蜂儿,能在病群中完成蛹期,正常出蜂。而在曾患此病的蜂群中培育的大龄幼虫,能被健康蜂群继续抚育直至正常羽化出蜂;
注意:治疗期间需暂停任何形式的饲喂,以降低成蜂兴奋度。
(二)诱导断子治疗法
施用对蜂产品无污染,对成蜂基本无害,但能诱发普遍拖子行为的物品或方法,诱使蜜蜂在短期内清除净现有蜂儿,实现断子后重新开始抚育。
(三)药物治疗
方一:元胡20克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五次使用,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4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治五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
若用于集体飞逃、乱场、结大蜂团,应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三次使用。每天一次,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4mg),于傍晚喷治。蜂群停止飞逃后,再改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方二、方三。
方二:元胡20克;半枝莲10 克。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五次使用,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4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治五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气候寒冷时节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同时,注意给患病群施以防闷和适当保温措施。
方三:元胡20 克;青蒿20 克。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五次使用,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4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治五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非寒冷时节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同时,给蜂群施以较大力度的散热、防闷措施。
方四:元胡20克 千里光20克 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五次使用,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4mg),每天喷雾治疗一次,治五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此类蜂病。
方五:元胡20克 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五次使用,每次加入一片病毒唑,1片扑尔敏(4mg),治疗由RNA病毒引起的此类蜂病,例如,囊状幼虫病。每次加入一片病毒灵,1片扑尔敏(4mg),治疗由DNA病毒引起的此类蜂病。每天喷雾治疗一次,治五次为一个疗程。
(四)说明与注意事项
1.使用说明 从使用情况看,喷治该病的总体效果,明显好于喂治。因为中蜂喂治若用糖不当,容易加重病情。原因详见《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喷治能使药物经呼吸途径进入成蜂体内,见效快。液体蒸发需要消耗大量热能,这对于成蜂与处于热敏感期的蜂儿,都有很好的“清凉”作用。可谓膘本兼治。
2.使用注意 上述方剂的用药量,均以一群蜂为单位。药液凉后才喷雾治疗。实施喷治时,应在傍晚进行,以蜂体或巢脾雾湿为度。一般在气温不低于5℃时,都能进行喷治。
3.淘汰病群子脾与施药相结合 一般而言,施药与淘汰重病群子脾相结合的治疗效果较好;而重症群带有病子脾施药的治疗效果较差。带有较多病子施药,很难保持烂子脾上还未发病的蜂儿能继续健康正常,尤其是对于发病急、症状重的蜂群。究其原因主要是:病虫、死虫多,工蜂清理困难;蜂群情绪已很不稳定,抚育秩序混乱;育儿区温度持续异常;异常蜂儿遭嫌弃而成为蜂群内的另一应激原;现有子脾实际上已基本报废。所以,救治这样的蜂群,需果断淘汰现有子脾,重新建立正常的抚育秩序,如能同时让蜜蜂的造脾能力得到适当发挥,效果会更好。
4.措施有效的判别 处置与给药有效的标准:成蜂行为于当日或次日恢复正常;蜂儿症状在次日或2天后明显减轻。地面爬蜂、死蜂显著减少,采集活动恢复正常。
蜂群泌蜡积极,造脾整齐。全面袭杀雄蜂,也是此类蜂病好转的征兆。
恶性的肺结节有哪些特征?
近年来,随着检查仪器的精度提高和大众健康体检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作为临床一线的呼吸科医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前些年在门诊差不多一周才能见到几个肺结节,到如今已经占门诊就诊患者的很大比例。有人体检发现肺部有结节后,情绪异常紧张,寝食不安,不加区别地要求医生为其切除。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在听了医生的专业讲解之后,心情得到了暂缓的放松,但几天之后再次陷入深度焦虑之中,随访中途,隔一个月就去看门诊。焦虑与恐惧,持续反复。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会无形中把肺结节与肺癌划上等号。
实际上,在检出的肺部小结节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结节,3mm以下的结节癌变可能性仅0.2%,直径≤6mm实性小结节绝大部分良性,恶性概率小于1%。那么,恶性肺结节有哪些特征呢?
1.结节大小 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结节直径大于8 mm时,孤立性肺结节为恶性病变的概率明显增高。直径在1.5cm以上的实性结节及8mm以上的磨玻璃结节需要注意。
2.结节位置 约60%的孤立性肺结节位于肺的周围区域,多数恶性结节位于肺上叶,尤其是两肺上叶前段。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则多为良性病变,尤其是结核灶。
3.结节形态 CT上结节如果有下列征象需要警惕恶性可能,如:结节边缘不光滑、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有分叶、有毛刺、有胸膜牵拉、结节内小气道管壁局限性增厚、出现含气细支气管征和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恶性结节空洞通常壁厚薄不均,内壁不规则、出现壁结节是诊断恶性结节的可靠征象。此外,1cm内的实性小结节恶性概率低,而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略高,需要加强随访。
4.结节生长速度 恶性结节通常是缓慢生长,细胞倍增时间在3-18个月。如果结节在1个月内明显增大,恶性可能性比较小,炎症、梗死可能性大。病灶尺寸 2 年以上稳定不变,结节通常是良性病变。但怀疑腺癌的非实性结节随访时间要延长,因其通常为贴壁生长,生长速度很慢。
5.胸部其它继发改变 恶性结节可引起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和胸水出现,良性则不会有。
6.增强扫描特征 很多结节经过最初的薄层CT检查依然不能定性,当直径大于1cm时可以进行增强扫描。如果结节强化CT值小于15Hu强烈提示良性;如果大于20Hu,58%的结节是恶性;增强CT前后CT值改变大于15 Hu提示有恶性倾向,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或穿刺活检。PET-CT检查,恶性病变SUV值升高,良性病变SUV值不高或显著升高。
肿瘤与癌症有什么不同?
在当下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对“癌”这个字眼,一般人都会存在恐惧。因为以目前医疗手段来看,绝大部分肿瘤还是无法做到完全治愈的,所以当人们体检时发现自己体内有肿瘤,可能会感到天塌下来一般。肿瘤和癌症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是一样的概念,但今天我们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其实两者并不等同,肿瘤不一定就是癌症!
中西方对肿瘤的认知首先来了解一下学术上的认知。西医方面目前对肿瘤复杂的形成还未给出合理详细的解释。而我国中医普遍认为,肿瘤为寒凝重症,它的发展其实就4步:阳虚阴盛寒凝肿瘤。具体来说,过程如下:人体长期阳气不足,身体就会处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失调的状态,同时,阳气不足就会卫气不固,外邪就会乘机侵入人体,进一步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并耗损气血精、津液等基础物质。阳虚则阴盛,由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缘故,就会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湿停等病理变化,进而产生各种病理产物,时间长了,这些病理产物相互勾结,就会形成有形的肿物——肿瘤。
肿瘤与癌症肿瘤是一个总称。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而癌症是恶性肿瘤当中的又一个小分类。所以大家辨别的时候,听到是癌,就一定是恶性肿瘤,听到瘤就不一定了,因为瘤还要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
那怎么区分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呢?直观来讲,能转移的肿瘤就是恶性的,不会转移就是良性的。医学角度来看,良性肿瘤是因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用手触摸,推之可移动,手术时容易切除干净,很少有复发的可能。
当然如果要进一步的细分,有很小一部分良性的肿瘤,也有向恶性转化的可能,譬如比较容易恶变的肿瘤有胰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瘤、子宫瘤、胃肠道的平滑肌瘤、软组织的纤维瘤、滑膜瘤、韧带纤维瘤等。这些肿瘤我们称之为中界性的肿瘤,一经发现也要及时处理好。
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肿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等。癌细胞会无限制地增长,转移,破坏身体的免疫能力,组织功能和气管的功能,会使患者的寿命缩短,甚至出现死亡;另一类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手段对于肿瘤的治疗,也是根据患者本身具体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的来进行,区分不同的肿瘤治疗方案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有一些良性肿瘤,手术是绝对指征;而有一些癌症患者,发现时一般已经是晚期,手术已经没有意义,只能够通过放疗或者化疗或者基因靶向治疗等方式去治疗。
相较于我国古典方法,中医的治疗手段别具一格。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提倡的是绿色健康疗法,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于肿瘤的病理产物进行针对性处理。中药治疗是中医对于疾病诊治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治疗中,中药治疗是最便捷,也是大部分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在对于肿瘤的治疗中,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一是作为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放疗和化疗的效果。
二是对于现代医学治疗中造成的一些副作用进行缓解和消除。
三是在稳定病情的前提下,对于症状进行改善。
常用的中药都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此外还有针灸进行穴位刺激和经络调整的方式,来为患者解除病痛。
最后,不论是使用哪一种治疗方法进行控制,都要患者长期坚持。肿瘤的症状不容易进行控制,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点赞加关注,谢谢!
半枝花什么样子?
半枝花就是半枝莲。
半枝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干短小粗壮,株高在35厘米左右,且叶片呈现三角状卵形,叶柄较短或无柄,颜色为绿色,而且半枝莲在每年的4-7月份开花,花朵单生,花色为紫色或紫蓝色。
半枝莲的生长习性:半枝莲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常分布在海拔为2000米以下的水田、溪边以及湿地、草丛中,对土壤的要求较低,可以生长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者腐殖土中,但黏重土壤或低洼地段不适合植株生长。
半枝莲的养殖方法:半枝莲的抗病性较差,容易患上锈病、疫病以及虫害,导致枝叶发黑掉落,生长不良,养殖时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为其每周喷洒一次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避免细菌滋生,花期则应该喷洒乐果药剂,防止害虫入侵。
龙葵草有什么作用?
今天来介绍一下龙葵草这个植物,一般来说只要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见过它,只是很多人对它不了解,或者完全不认识。但是发芽的马铃薯有龙葵素会引起中毒,这个很多人知道。那么和这个龙葵草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龙葵草有什么作用?”“龙葵草有什么危害?”“龙葵草和龙葵素有什么关联?”来科普一下龙葵草。
1、龙葵草有什么作用?
大家看到上面这张图片,应该就很熟悉了,这个就是龙葵草。它的枝叶和辣椒的枝叶很像,也叫野辣椒。上面结的一粒粒黑色的果实就是龙葵果,很多人把它当水果吃。我小时候把它当染色剂来染东西,而且不易褪色,因为里面含有很多花青素。那么龙葵草有什么作用呢?
在《中药大辞典》里记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和蒲公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中药的作用比较相似。内服多晒干使用,主要发挥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外用多新鲜捣烂,发挥消肿散结,同时还能解蛇毒的作用。而龙葵果含有生物碱、龙葵多糖、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1]对肺癌、胃肠道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等有一定的效果。不过龙葵或龙葵果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服用太多可能会伤身体。
2、龙葵草有什么危害?
龙葵草的危害是里面所含有的甾体生物碱,主要是龙葵碱、澳洲茄边碱和澳洲茄碱。[2]龙葵碱也叫龙葵素,类似皂苷,能溶解血细胞,过量导致中毒,引起头痛、腹痛、呕吐、心跳先快后慢、神经错乱,甚至昏迷等。澳洲茄碱作用类似龙葵碱,也能引起溶血反应,毒性较大。不过这些有毒物质主要存在于未成熟的果实和叶子上面,成熟的龙葵果里面含有的龙葵碱等物质非常低。所以最好不要食用未成熟的龙葵果,以免出现中毒。
3、龙葵草和龙葵素有什么关联?
我们知道发芽的马铃薯,或者变绿的马铃薯其内部也含有较高的龙葵素,食用容易导致中毒。那为什么马铃薯里面也含有龙葵素呢?其实龙葵素并不是龙葵草所特有的物质,只要是茄科植物,也同样含有龙葵碱这种物质,只是含量各不一样而已。比如含量较高的有:曼陀罗、山莨菪、马尿泡、天仙子、颠茄等,毒性较大;而含量较少的比如茄子、番茄、马铃薯、辣椒等,相对毒性就小很多。
但是对于未熟的茄科食物,龙葵素含量也是偏高的, 尽量少吃或不吃,比如未熟的马铃薯、番茄等。正常食用的合格马铃薯里面所含的龙葵素含量在0.01-0.10mg/g,不会引起中毒,而发芽马铃薯或未成熟、青紫皮的马铃薯含龙葵素增高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龙葵素的热稳定性好,常规烹饪比较难去除或破坏它,所以对于变绿或发芽的土豆最好不要食用。
最后不管是龙葵草还是龙葵果,不管是否具有抗肿瘤抗癌功效,我们都应该谨慎食用,把它当成普通的植物就好,偶尔吃点成熟的龙葵果没多大问题,认识它了解它。如在户外,突发情况,或许能用上。平时在家,如果需要使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参考文献:
[1] 梅全喜, 董鹏鹏, 李红念,等. 鲜龙葵果治疗肿瘤的药理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7):1713-1716.
[2] 蔡亚东. 蒲公英、龙葵的抑菌活性及其加工制剂的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