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得了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
感谢邀请!
小剂量阿司匹林因为会影响尿酸在肾脏的排泄,是会引起血尿酸升高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痛风患者是禁忌服用的。
那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这需要根据病情,分辨轻重缓急区别对待。
如果只是有痛风病史,现在血尿酸控制达标,是可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但是要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因为有研究发现服药3~6月血尿酸会明显升高,尤其是老年人。所以服药的时候,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也要继续。有研究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同时服用别嘌醇100mg/日,就可以保持血尿酸稳定。或者可以同时服用促排药物。
如果痛风患者是稳定性冠心病,只需要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那就可以停服阿司匹林而改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来代替。氯吡格雷也是抗血小板药,只是和阿司匹林在血小板上的作用靶点不同,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改用氯吡格雷。
如果痛风发作或慢性痛风,又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准备放支架或者近期做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时候是比较难办的。
因为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就容易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或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而强化抗血小板服用阿司匹林,不仅会引起痛风发作、加重,而且与痛风急性期服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药物相互作用,会影响阿司匹林的疗效,确实很难办。
这时候的选择,就要看哪种情况最危险、最致命,哪个问题是主要矛盾,以最危险的病情治疗为重,抓主要矛盾,两害相权取其轻,抓大放小。
在急性心肌梗死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期、在置入支架术后早期,抗血小板、防治冠脉内血栓是第一位的,是挽救生命的措施,这个时候,阿司匹林该吃还得吃。
放支架后,支架局部的血管是有损伤的,内膜覆盖上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损伤的血管内膜、支架表面很容易形成血栓。而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完全堵死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形成的速度远快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所以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很危急的术后并发症,要很好防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就很重要。
所以,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需要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时候还需要在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再加用抗凝药物,那就要吃阿司匹林。痛风的问题通过调整药物治疗,选用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小的药物,加强降尿酸治疗(抑制尿酸生成、促尿酸排泄药物)来解决。待心脏病情稳定后,可以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时再停服阿司匹林。
如果准备放支架,那就要权衡一下,必要时选择放那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相对短的支架,比如裸支架、或者二代药物涂层支架。这样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比较短,在可以单药治疗时就停服阿司匹林。
如果已经放了支架,那原则上就要按照支架的要求服药治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湿是痛风吗?
感谢悟空的邀请,风湿是痛风么?当然不是。
风湿中医有中医的定义,因为我不是学中医的,就不去解释中医的风湿了。
西医的风湿,不仅仅是大家想的风湿腰腿痛这么简单,这是一系列的疾病的总称。包括很多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硬皮病等等一系列的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身体免疫系统出现了异常。正常的情况下,免疫系统主要是我们身体的保护屏障,抵抗外接细菌病毒。科室风湿免疫病发生的时候,免疫系统无法分清敌我,把自身组织当做了敌人,对自身系统发起了攻击。所以,很多地方,风湿科也叫免疫科,也叫风湿免疫科。
而痛风是啥呢?痛风虽然也是风湿免疫病的范畴,免疫系统在这其中也有重要作用。但是痛风主要的问题是高尿酸血症,引起了尿酸结晶在关节局部沉积,从而引起的关节炎等一系列的症状。所以,和风湿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当然,痛风和风湿都一应该到风湿免疫科去就诊,规律治疗。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如何诊断自己是不是患痛风?
痛风是一种代谢紊乱、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尿酸盐在关节、软骨、滑膜和骨周围组织内沉淀,形成结晶,近尔引起肺感染性的炎症,也就是痛风关节炎。
痛风的症状分早期、间歇期、晚期、急性发作期这四个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同的。
早期的症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高尿酸症,也有患者出现尿血等情况,部分患者,在此一次痛风发作之前有过一次或数次肾绞痛的情况。
间歇期症状是指两次发作之间的一段未发病时间,多数患者发作时间间隔未6个月或者是1年,只有少数患者会间隔5年到10年。
晚期症状,由于尿酸结晶已经沉淀在软骨、滑液膜、及软组织中,形成了痛风石,而时间越久,痛风石沉淀越多,可能会影响血管与肾,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并造成不易排泄尿酸的恶性循环。同时也常会引起肾病变,肾衰竭后可能需接受血液透析。
急性发作期,需要记住的一个时间是:急性发作一般都是后半夜,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脚踝关节或脚趾,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发红,伴有剧烈疼痛。
出现急性发作期的症状,基本上可以确定已将患上痛风。
那么,要怎样才能预防痛风呢?其实,在日常生活,饮食中,我们有很多可以留意的地方。
首先,要拒绝高嘌呤食物,更要保证每日足够的饮水量,坚持科学、合理的运动。
痛风病人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喝酒,少量饮用红酒还是可以的,可以降低痛风风险。同时,可食摄入豆类如水磨豆腐等,使用豆类中的物质抑制尿酸生成。
其次,保证饮食量,保证每日饮水2000~3000 ml,最好是碱性水,以碱性水最佳,可增加尿酸排泄,减少泌尿系结石产生的机会。
再次,可以搭配上适量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合理运动锻炼,促进尿酸排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发作期不适宜运动,剧烈运动不适合痛风病人,散步、快步走、骑自行车、做广播体操等更适宜。
痛风患者能吃番茄吗?
番茄作为我们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的蔬菜,而其营养价值非常的丰富,嘌呤比较的低,按导致说是比较适合痛风患者可以进行食用的。
但是也有相关的报道显示,番茄摄入过多反而会诱发痛风的发作,不利于自身病情的控制。我们单就嘌呤而言,番茄无疑是痛风患者可以选择的食物。但是国外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诱发痛风发作食物的调查之中,番茄竟出人意料地排在海鲜、酒精和红肉之后,居于第四位,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目前还尚不明确,研究者猜测是与番茄之中的酚酸对身体肾脏排泄尿酸的抑制或者是番茄中所含的谷氨酸增加尿酸生成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的朋友都认为痛风,高尿酸血症什么东西好像都吃不了,不可以吃肉,不可以喝肉汤,不可以吃海鲜也不可以喝啤酒,其实这些食物只要在尿酸控制比较稳定的时候都是可以适量来食用的,就如同胆固醇一样。
我们自身体内的嘌呤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的嘌呤同样是占总嘌呤的主要来源,高于七成,所以我们日常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还是可取的,但是其实不要过度的限制自己的饮食,否则很有可能会有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出现。
嘌呤的来源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分泌的,我们自身体内的细胞老化分解之后,其中的核酸产生了嘌呤,作为尿酸的来源,这些细胞产生的ATP也会在肝脏被分解成为尿酸。
在运动之后ATP也会被分解成为尿酸,这些其实都是自身体内嘌呤的来源,所以稳定我们身体的内分泌,代谢稳定,保护身体肝脏的健康,这些其实都是可以控制尿酸的良好做法。
那么,痛风患者是不是就真的不可以吃番茄了哪?当然不是的,适当进食还是可以的,只是一次性吃得过多。并且,我们在日常饮食之中也可以增加其他的新鲜蔬菜、低果糖水果、低脂或者是脱脂乳类以及其制品、鸡蛋等低嘌呤食物的摄入。
需要尽量不吃动物内脏、带壳海鲜和肉汤,少吃动物性的肉食、鱼肉、干香菇、干豆类。需要尽量不吃或者是不饮奶油、西式的糕点、果汁、可乐等果糖比较丰富的食物以及饮料。
还有就是痛风的患者最好是可以不饮酒,急性期应该严格的戒酒,缓解期可以适当地饮用葡萄酒,但是不建议各位饮用啤酒、黄酒和白酒。需要多饮水,每日宜大于2000ml,主要还是以白水为宜。
需要适当的进行运动、注意自身的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受凉。需要规律的作息、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态。需要控制自身的体重,肥胖者需要注意减肥。
同时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之下规律的服药,急性期积极消炎止痛,缓解期注意降尿酸,并且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和定期的复查,从而来达到稳定控制自身的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这一目的。
脚踝筋膜炎脚踝滑膜炎和痛风要怎样区别?
谢邀!
一、脚踝的内、外踝与皮肤之间仅有筋膜以及很少的皮下脂肪。
二、筋膜炎,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颈、胸、腰背、足跟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腱 、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常见于颈胸腰背部和足跟,因此常用的名称有颈(背)肌筋膜炎,胸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等,不大提及脚踝筋膜炎。
三、滑囊的产生,多见于从事体操运动或者其他运动时内、外踝部受到反复撞击或者一次大力撞击致皮下出血,如处置不当,久之皮下与筋膜之间形成滑囊,皮下可出现囊性肿物,时大时小,无活动量有关,肿胀不适、疼痛,囊性有波动感,轻度压痛。
四、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疾患,在关节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以拇跖趾关节最为常发。高尿酸血症引起尿酸盐结晶沉淀于关节的软骨、滑膜内或关节周围,疼痛剧烈难忍如刀割咬噬样剧痛,肢体微动便疼痛剧烈,检查可见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表现为急性炎症,红、肿、热,压痛明显,活动受限。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抽出关节液为黄色,少数可见尿酸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