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自己是否抑郁,朋友有抑郁症常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可不是抑郁症的表现哦。事实上,我也有过类似经历,一名抑郁症的患者,大多时候思维是比较迟缓的,不会想太多。当然,如果你所说的“胡思乱想”是指对于死亡或是绝望的想法,那就另一说了。
其次,如果你的朋友真的有些抑郁表现,那也不要轻易就说他是抑郁症。抑郁≠抑郁症。“抑郁症”这个结论也不是非专业人士就能下的。如果你的朋友的表现,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一直都有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的表现,可以建议他去看医生或是找心理咨询师聊一下,决不能随便就找药给他吃。
对于轻度抑郁症,我也不太建议直接把他定义为“抑郁症”,可以按照相关的方法来处理,但是这个“标签”不要随便就给他贴上。
讲一个我在别处看到的,心理学大师米纽庆曾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有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在一个公寓里住了二十五年。有一天,她发现家里失窃了,就找了一家搬家公司搬家。可是搬家后,她总觉得那些搬东西的工人试图监控她。他们故意把贵重的东西放错地方、弄丢,还在她新家的家具上留下邪恶的标记——密码(其实那是搬家公司给家具做的标记)。当她外出时,人们就跟踪她,并且相互发暗号。她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觉得她精神有问题,出现妄想了,于是给她配了些药。但她不想吃这些药,觉得这些医生故意用这些药来害她。于是,她找到了另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个咨询师倒是没提精神问题的事,只是跟她解释说:“你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你失去了原先的壳——你以前的家,熟悉的物件和熟悉的街区和邻居。现在,你就像脱壳的甲壳类动物一样很容易受伤。只有当长出新壳来,才会好转。”咨询师跟她讨论怎么缩短长出新壳所要花费的时间。她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新房子装饰得跟原来的公寓相似;让她的生活变得更规律些。咨询师还建议她,不应该期望两个星期内就能在新的地方交到朋友,这不符合新壳的生长规律。她应当去拜访老朋友。但为了不给朋友和家人造成负担,她应该不要叙述她疑神疑鬼的经历。如果有人打听,就说这些只是糊涂且容易害怕的老年人问题。当然精神科医生做出诊断有他的依据,有些情况下,精神分裂症也确实需要吃药。可是,在这个老太太的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那个“新壳”的比喻,反而更有助于帮助她走出当前的情绪困境。抑郁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关键转折期——毕业找工作、孕妇产后、事业的剧变、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等等。生命中这些的转折期,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但是我们自己却在这个过程中“卡住了”,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职场,却又找不到出路,于是才会产生抑郁。
陷入心理困境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类似“妄想”“抑郁症”这样的标签,而是希望和出路。心理学大师米纽庆的这个案例中,咨询师用了“换壳”这样的隐喻,帮助老太太找到了这样的出路。
当然,如果是重度抑郁,那么他可能就会很少再出门见别人了吧。这样的话,还是要尽快去医院看一下,该吃药就吃药,该咨询就咨询。
正常情况下,作为朋友,请帮助他找到他的希望和出路!
为什么叫抑郁症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抑郁分为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当抑郁情绪的情况持续存在时就会被认为是疾病。
抑郁发生的人群:
抑郁可以发生在任何人和任何年龄,尽管它的治疗性很高,但常常会持续一生都出于健康和复发交替进行的时期。
抑郁症容易被忽视:
由于抑郁的个体在外显行为上常常看上去很正常,并且很少打扰别人的生活,很容易被误诊或者根本没有被诊断出来。每五名妇女和每15名男人中有可能会在一生中患重度抑郁的几率。
重性抑郁症包括情绪、专注、睡眠、活动、食欲和社会行为等的失调。
重性抑郁症的开始阶段不是那么明显,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症状。
睡眠的改变--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或者过度睡眠,和醒来时没有已经休息过的感觉。
食欲的改变--吃的期望降低或者增加。
专注力和决策力受损--对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重大的和较小的决定都似乎是压倒性的或者不可能做出。
精力丧失--脑力反应速度和活跃度降低,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没有新想法和思考,对环境反应变慢。
兴趣丧失--体验乐趣的能力丧失,以前的活动似乎是乏味的和不值得去做的。
低自尊--沉湎于记忆中的损失或者失败,过度自责和无助,以及负性想法。
不仅成年人会变得抑郁,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有可能会抑郁,近年青春期孩子抑郁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普通人群中,5%的孩子和青少年可能具有显著的抑郁。
处于压力下的,有过丧失经历,或者有注意力、学习及行为障碍的孩子患抑郁的风险很高。
孩子和青少年的抑郁患者与成人抑郁患者在行为上有所不同:
持续的悲伤;
不能享受以前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增强或者容易发怒;
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疼和肚子痛;
经常旷课或者在学校学习成绩差;
持续的厌倦,精力低下,注意力困难。
长期焦虑也会转成抑郁。
导致抑郁症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导致抑郁症病因的因素中,遗传影响只占16%的比例,对多数患者来说,生活环境的影响似乎是最重要的因素。
抑郁症多与情绪有关,而情绪又受思维的影响。
导致抑郁焦虑的十大认知扭曲:
1,非此即彼的思维:你认为这世界非黑即白,如果有一点不完美就是100%失败。
2,以偏概全:生活中发生一件负面的事件,就认为以后会重复出现。
3,心里过滤:单挑生活中的一件负面事件无限放大,成为生活的全部。
4,否定正面思考:如果你做出一件有成就的事,你会说,这不算,不够好。
5,妄下结论:未经考察就认为自己想的就是现实:他一定看不起我,就是!
6,放大和缩小:负面情绪的人喜欢放大问题和缺点,或者缩小优点。也叫“双目镜骗局。
7,情绪化推理:这次考试没复习好,肯定会考不好,糟了糟了……用负面情绪认定事实的发生。
8,“应该”句式:许多人认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来要求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做到不好。应该是一种自我否定。
9,乱贴标签:我是个傻瓜,我是个笨蛋,我是一个失败者。贴标签容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10,罪责归己和罪责归人:有人习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为自己不好:如果自己这样就好了。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妈妈对自己说:说明我不称职。罪责归己容易引发内疚、羞愧和自卑感。
另外一种相反,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别人。
抑郁症治疗:抑郁症重性时期需要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调整。
心理调整有以下方法:
第一,调整情绪
做静心呼吸冥想练习
写情绪日记
第二,觉察自己存在哪些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去改变调整自己的认知。
改变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就能有效改善情绪。
抑郁症不可怕,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愿意为自己负责,就一定会有治疗的希望。
附:测试抑郁量表
有人说心理医生也会得心理疾病?
心理医生得心理疾病,这是职业所致吧。心理医生得心理疾病也很正常,这是长期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压力过大,导致患病的风险更高。
心理医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患,看到很多人性脆弱不堪的时候,接触到行行色色患病的情况,背叛、崩溃、焦虑、抑郁、烦躁、自私等等。心理医生是病人的情绪垃圾桶,为病人提供情绪宣泄的窗口,还要负责安抚病人的情绪。这样长久以来,会产生情感共鸣和积累,这也是这一行必须要承担的风险。
所以,建议心理医生平时也给自己减减压,多放松,通过好的方式把不良的情绪和压力及时宣泄排解出去,心理不要装太多。不要让这些负面的情绪和不好的东西累积。
但是,尤其是心理医生,更要有一个健康、健全、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走极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抑郁症经常不由自主的哼哼是怎么回事啊?
心里苦闷,想找人聊天又没人可找,哼出来,心里好受一点,没事还可以哼哼歌!最好还是克服自己的心里障碍,找朋友聊聊天或者打打游戏,也可以天气好的时候自己出去走走散散心。
每天都非常压抑甚至抑郁?
在职场中你很难一下子去找到那个锲合点,原因有两点:1.人与人相处是需要磨合的,2.你的上司布置一些工作内容会带有很大一部分的个人主观意识;说个我亲生经历的事作为例子吧,我是做技术的,最近做一个项目,在要出成果的时候我们二审的同事提出了近30条的问题,其中至少有一半的问题都是因为她没有仔细看我提供的成果文件支持性资料导致的,这个事就弄得大家很难受,客户说你们的成果怎么出不来,客户找的预中标单位也迟迟签订不了合同。。。。
没招呀,我当时烦的很想离职,后来下班在家冷静想了一下这个二审的问题,我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遇事还是要迎面去解决,当晚我就加班到十点多逐条得去修改我的成果和回复二审意见,能解决的不能解决需要确认的都分开文件,第二天跟客户及工程师沟通,最终做了打包汇总(我们的成果是由三个人合作完成,我进行对接和最终汇总的),我把这些重新梳理的文件又发给二审,再次逐条确认,最终还是把成果发出去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进入公司谋生,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和考验,不主动解决麻烦麻烦就会追着你,问题解决不了多半是沟通出了问题,多沟通,一次不明白就多问几次,但是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哈,关于我自己的经历可能篇幅较长,大家见谅哈,最后的最后祝大家天天快乐,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