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和三九贴的作用与功效,是从那天算的?
关于“数九”:“数九”从每年冬至(12月22日左右)开始,即“一九”第一天是冬至。“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三九”第一天并不对应于哪个节气。
关于“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冬月三九是什么节日?
三九天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九天外文名sanjiu cycle意义数九习俗
目录
现象描述
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段是"三九天"到“四九天”这时传。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干支纪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又有“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之说,“九九”之后“春深日暖”,春耕时节到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按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与之相对应的只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春分前后我国很多地方仍阴寒未尽。
数九寒天方法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产生机理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与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
三九天
,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时段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四九”时段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三九天和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也称“三九天”。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三伏也可指指末伏,俗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加强伏是什么?
今年的三伏天是一个超长的三伏天,足足有40天,而我们平时说的三伏天只有30天,这次多出来的10天就是来了一个加强伏,所谓加强伏就是我们农民说的多热半个月。
的确,三伏天是炎热的,因为三伏天在夏至日之后,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开始。我们知道夏至之后,就是小暑节气和大暑节气,而三伏天基本上与大小暑节气重叠了,俗话说“小暑大暑,晒破石头”,这里面说的就是小暑和大暑节气是非常的热,夸张一点石头都被晒破了。
而农民说“三伏夹一九”这个又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冬天才有九,夏天才有伏,怎么三伏天还夹一个九呢?这怎么理解呢?
大家知道在寒冷的冬季,数三九天最为寒冷,而夏季数三伏天最热,所以人们在说明艰苦锻炼的往往会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明的是人不畏严寒和酷暑。
既然这样,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怎么还夹一个九呢?这里面说的“九”大有不一样。
这里面的“九”并不是说的像冬天的“寒九”,并不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等。这“三伏夹一九”中的“九”是说的气温落差,与三伏的酷热相比较的,这个九就是指天气凉爽的日子。就打比方在中伏或许有几天连续下雨,这样气温降低,天气非常凉爽,就好像“到九”的感觉,所以说,这个九就是农民在炎热的三伏天之中能感受到不多的凉爽。
“三伏夹一九”这句话还可以从另外一句话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这里面“热得透”就是说的三伏天的热,而大暑凉悠悠就是说的“九”,所以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是有道理的。
天气是变化莫测的,就是三伏天,酷热难耐,如果出现连续下雨天,人们就会感觉到心情舒畅
治疗体寒的方法有什么?
体内寒气重,身体会有这5种表现01第一个表现、关节疼痛,怕走路
不少中老年人在气候变换或者是阴雨连绵的时候,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就会出现酸胀疼痛。尤其是当足部关节出现疼痛,患者就会害怕走路,能歇着就歇着。这多数是因为他们患了风湿或者是关节炎等。但是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身体寒气比较重,需要及时调理。
02第二个表现、大便不成形
身体寒气重,也会导致湿气重,寒湿在一起会使得人体中的水分难以排出。这会导致患者在排便的时候出现大便不成形,如果情况严重的,大便会呈现水样,这是要引起重视。
03第三个表现、舌苔变白,边缘出现齿痕
身体寒气重,水分难以排出,就会聚集到肠道,影响舌苔形状。舌苔会变得厚腻苍白,并且变得胖大,与此同时有的患者舌头边缘还会出现齿痕,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齿痕舌。主要是舌头体积变大,跟牙龈牙齿产生摩擦挤压导致的。
04第四个表现、食欲不振,出现腹胀
身体寒气重,脾脏也会受到影响,水湿运化能力下降,人会出现消化吸收能力减弱,表现出食欲不振,胃口差,腹泻腹胀。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精神也会比较差,常常哈欠连天,疲劳无力,感觉肢体沉重,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05第五个表现、手脚冰凉,畏寒怕风
如果身体寒气重,身体血液循环功能会受到影响,手脚处在肢体末端,如果不能及时接收到血液中的热量、营养等,就会变得冰凉。而即便在春夏时节,还是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并不会随着天气变暖出现改善。手脚冰凉的同时,还会特别怕风畏寒,一阵冷风足以让他们不停抖索。
中医教你驱寒妙招,一起学习一下妙招一、使用艾灸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者是艾柱,通过燃烧产生的艾热来刺激人体穴位,调理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病常用的一种手法。
艾灸不仅能让人感到身心放松,缓解疲劳,还能够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机体新陈代谢,能够有效地排出身体寒湿之气。但是在进行艾灸之前,一定要咨询中医,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做艾灸。
妙招二、吃点温补食物
身体寒气重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忌口,生冷寒性食物一定不要吃,会加重病情。应该适当吃点温补食物,比如羊肉。但是摄取量要控制好,不然吃得太多会导致上火,影响健康。
另外,身体寒湿比较重的人食欲会不好,这时候应该吃点健脾养胃的食物,常见的有山药,薏米仁,绿豆,枸杞,板栗等。适量食用也能够祛除寒湿,缓解病状。
妙招三、睡觉之前按摩腹部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用一只手的手掌跟部贴在肚脐上,另一只手放在手背上,顺时针按揉腹部,每次两分钟。能够提高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提高身体温度,有助于祛除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