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官网,近现代难道没有更高级的著作吗?
这个问题我看到之后想了很久,因为一大群中医黑集中攻击《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开始,我也慢慢去了解这些著作,不仅是学习条文,也要理解条文,慢慢了解当时的中医是如何思考的,可是这是我的立场,我既不是医学工作者也不从事相关研究,充其量是个人爱好,那么我也要了解一下专业人士是如何理解的才行。
首先谈谈本草纲目,或许现在大家把这本书抬到很高的地步,可是我想要说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是民修本草,其参考依据是官修本草,可是因为官修本草并没有流传民间,因为民修本草反而在后世存留至今,显然《本草纲目》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一篇著作,其对前人的医药总结、论证、分析都有贡献,可是要拿作为药典却又显得分量不足了。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成帝年间,总结了当时的医学著作,并且因为当时崇尚黄老之术,引入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医学进行了系统理论的构建,形成一个可以自洽的理论系统,这是前人智慧的总结,也是整个传统医学的道之所在,那么我们就会有个疑问了,后世学中医者有没有以黄帝内经入门呢?
《黄帝内经》文字晦涩难懂,而且由于古文的用词用字和现今汉字使用有比较大的区别,理解歧义是比较容易出现的事情,可是不妨碍诵读,如果对于古文有一定基础的话甚至可以从周易开始看起,《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病学》等,很显然这里能和《黄帝内经》相提并论的经典著作就有这么多了,而且多是成书于《黄帝内经》之后,而这是国医大师学习必经之路,因为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当时能够称之为中医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显然其地位相当,对于整个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回到这个题目来,
自从满清入关开始,中华文化开始出现倒退,而医学同样如此,尤其是晚清时期,西方文化侵袭,更使中医传承开始出现凋零。
回顾中医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从春秋战国“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到医和的“六气致病说”,从西汉“马王堆医书”到东汉的《伤寒杂病论》,从金元四大家的争鸣到明清温病学说的崛起,中医是日益发展完善的。“直到16世纪以前,中医的地位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也是先进的。
自1830年《医林改错》的出现开始,作者王清任(1768-1831)首先对传统中医的生理解剖学知识展开抨击,该书直至1950年为止,再版了40次,可见其影响层面之广。随后,英国医师合信(Benjamin Hobson)又于1851年出版《全体新论》,也相当风行,甚至后来有报导指陈:“中国医士几将家置一编,奉为圭臬。”足见其影响之广大。这两本医书的特色就是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医典籍在解剖生理学上的各式错误,也造就了中西医互相比较的各种论述。而在这段时间挺身而出捍卫中医理论的,以唐宗海(1846-1897)最具代表性。从1884至1894年间,唐氏一共写成了《血证论》、《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伤寒论浅注补正》等五本着作,在1894年由上海袖山房合印成套书,名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以“中西汇通”为名的第一套中医著作。唐宗海为后来的中医留下的珍贵遗产,即努力用西医理论来证实中医学说,而非抛弃传统中医理论;不完全采用西医,等于保障了某部分中医理论之主体性,此即民初谢利恒评论唐氏医书时说的“参西而崇中,不得新而忘旧”。
在20世纪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当西医教育逐步迈向大学教育时,即中西医此消彼长的时刻正式到来。晚清一些知识分子已认定,中医既无学校教育,也无考试甄选医生,是中医落后于西医的一大原因。但1912年发生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给了中医界沉重的打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尽快建立起科学化、系统性的学科体系,是中医界的当务之急,因而只好学习符合“科学”标准的现代西方课程架构,以避免被灭亡之危机。
因此这种环境下能够有什么更高级著作产生,人心惶惶下能够传承就很不错了,发扬光大那根本是奢望。尤其是当时的卫生与教育机关对中医充满歧视与敌意,故废除中医的幽魂,仍未停止在中国医界飘移。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好著作出现,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其治学严谨,重视实践,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结合其多年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
1852年出版的清代赵廷海(兰亭)辑伤科专著《救伤秘旨》。
1891年出版的清代赵竹泉(濂)的伤科著作《伤科大成》。
1924年出版的江考卿的《江氏伤科方书》。
还有很多著作
就中医传统文献而言,虽然近代许多知识分子反对研究中医文献,但不少中医却搭着“整理国故”的风潮,重新翻阅古代典籍,亦即重视医史文献的整理与再研究。早在废止中医问题爆发时,中医沈仲圭(1901-1986)就提出应成立“医书编辑馆”来整理历代理论和疗法,卢耀民则提出“医书各有作法,非广采不足以深造”之论,提倡设立“中医图书馆”,希望透过系统地整理旧文献,来找回过去失落的技术和根基;可见当日中医虽喊“科学化”,但仍非常重视传统文献的价值。中医学历代发现与创新的故事,不可忽略,现代中医不过学得古人技术之一小部份而已,有心者必于文献中持续挖掘,用今日之话语阐释,才能真正古为今用。而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这时候的中医对于经典虽然还是坚持作为入门必读典籍,却并没有考虑与时俱进丰富其理论实证,反而学习西方的一症一方的做法,也就是这时候的经方派成了主流,好比在明清时的瘟疫类医书,多属通论性质,至民国时则转而出现许多“专书论专病”的传染病学著作。这类医书多针对一种疾病,吸收部份西医学说的解释,然后再融入传统中医的相关理论,希望在阐述单一传染病时,还能够对传统医学文献之学说有所继承与发挥。例如1932年严苍山(1898-1968)撰《疫痉家庭自疗集》和1935年刘裁吾(1882-1937)的《痉病与脑膜炎全书》,就是探讨脑膜炎的专书。古代并没有此一西医病名,但是当受到西医细菌学的冲击后,“一病有一病之源”成为一种主流的思想,这使得中医们不得不从旧有文献典籍中寻找相应疾病,来对照合于西医论述的疾病定义,当时的中医就找到“痉”这个古病名来加以对照。又如明清时许多“痧”类疾病,也慢慢被析出,成为霍乱或麻疹等病,而旧有的疾病定义则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直到1954年,毛泽东谈到:“我们对中医常常片面的强调他们的缺点,没有看到中医是我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之一。”这个谈话,修正了中国过去重西轻中(医)的局面;至1955年更确立“系统学习,全面继承,整理提高”的方针,要积极培养出既懂西医又懂中医,掌握两套技术的“中西医结合”新式医务工作者,直到1960年代,“中西医结合”之基础遂告稳定。
想来西学冲击并没有减少,能够称为大家的中医逐渐老去,而其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要有超过《黄帝内经》的著作自然是难上加难,不过倒也有些不错的著作面试。
姚荷生(1911.6—1997.1)《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赣江姚氏"中医丛书:中医内科学评讲》
姚荷生1950年争取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江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医院——江西中医实验院,担任该院负责业务的副院长。并号召社会贤达集资创办了全国解放后第一份中医杂志——《江西中医药》,担任实际主编。在江西省及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名医蒲辅周先生称他是“专家的专家”。姚荷生学术可谓渊博,他精通《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温病经典,谙熟于金元四大家等众多重要医家的著作,方书、本草、“拾遗”、“串雅”亦广为涉猎,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经典的基础上将众长融通于一炉。由于他精通脏象学说中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及诊断的学术内容,所以他治疗疾病时,始终围绕着让患者身体回归到生理的平衡状态,做到“以平为期”,结果常常能使许多顽症得以根治。由于他重点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证候鉴别诊断的内容,并将此项研究尽可能地扩大到了临床各科病证,总结许多病证的鉴别要点,所以他诊断的正确率极高,疗效甚佳,预判生死的失误率也甚低。他在临床上通过四诊作鉴别诊断时,是围绕病因、病机、病所三方面进行的,所以他的临床实践能与中医的病因理论、病机理论以及脏腑的病理生理学说紧密结合。由于他在临床中对每个病人作出辨证结论的同时,还着重分析该证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趋势,所以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判断患者病变的来龙去脉,不但做到“庶可以见病知源”(张仲景《伤寒论·自序》),而且常能“谨守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药不多而屡起沉疴。
但是如此种种也只能说,由于大量传承的因为后继无人而消失的现状,要出现超过《黄帝内经》的著作更难了。
你在今日头条上会关注哪方面的内容?
“你在今日头条上会关注哪方面的内容”?在今日头条,各人进入头条的原因不同,各人的爱好,兴趣不同,会有不同的关注点的。
我进今日头条,是看头条推荐的内容,内容很杂。
在看的时候,对感兴趣的,免不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感受。
在系统的提示下,被带入问答内容。
在问答内容中,就是以悟空问答邀请回答的内容为主啦!
在完成悟空问答邀请回答问题以后,也回答一些其他网友邀请回答的问题。
回答邀请回答的问题,以前是不管问题的内容,只要有时间,都去回答。
回答邀请回答的问题,不管有多少个,都是尽量完成。把回答问题,单纯地看作与朋友聊天,没有把它当做文章来对待,以至于出现了熬夜回答的经历。
再到后来,精力不支,开始冷静一下,能够回答多少,就算多少。不再认为是和朋友聊天,而是在玩文章啦!
在玩问答中,出现了垂直认证,我开始也没有什么兴趣,断断续续地玩了一段时间。
在玩的时候,感觉到,没有垂直认证,回答问题会超出范围,就有违规的事发生。于是,选择了文史领域。
我看了一些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虽然他们回答的非常精彩,但是,对历史的认识,没有多大的意义。今日头条,毕竟是以娱乐为目的,不是灌输历史知识。
因此,对历史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也没有去选择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在文史领域,剩下的就是文啦。而这个文,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人。而是探讨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
在回答这些现实的生活话题中,我也是以悟空问答邀请回答的问题为主!其次是朋友邀请回答的问题。
现在,与原来不同的是:看到邀请回答的问题,都要去回答。而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回答几个算几个。
在今日头条垂直认证的限制下,其它领域的问题,自然就没有去关注了。能够关注的,或者浏览一下的,都是老朋友回答问题的文章。
自己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回答问题的内容,是不是自己认定的领域。只管是不是系统推荐邀请回答的问题。
如果回答问题的领域错了,那么,也是系统推荐问题的失误。
现实是不断变化的,回答现实问题的内容很多,空间开阔,有回旋的余地。
历史类,提问的团队,好像没有什么目标。我们也不知道是研讨正史,还是野史。
一些不为大多数熟悉的历史,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的。从回答的数量上看,也是为数不多的。
认证回答,回答虽然更专业,培养更多的写作人才。但是,也会失去一些群体,限制在一个领域,总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玩头条,是娱乐为宗旨,如果要变为教科书,或者是新闻报刊,杂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日头条,在宣传类行业中,是新闻,报刊,杂志的补充,娱乐是主要的。娱乐也是文学作品的补充,是不能够替代文学作品创作的。
目前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科技手段?
现在有种快速减重的办法!可以尝试一下换食排毒!
换食排毒养生是对人体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净化,排除体内毒素和废物,激活自身修复功能,活化人体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清理肠胃,排除毒素,降脂减肥,塑身养颜,改善亚健康状态,促进慢性病康复,延年益寿之目的。
换食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1、减轻体重:研究表明,每周坚持2天轻断食,可降低肥胖者的体重、体脂率、腰和臀部比例。多数男性在科学合理地限制饮食一周后,体重会下降5~7公斤,女性下降3~5公斤。
✅2、帮助控制血糖:刊登在《世界糖尿病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轻断食是一种安全的饮食干预,利于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3、疏解不良情绪:国外研究发现,52例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在经历为期两周的断食疗法后,超过80%的人抑郁、焦虑程度得到缓解。
✅4、预防老年痴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研究发现,每周坚持两天轻断食,控制热量摄入,会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预防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症。
✅5、促进血液循环: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轻断食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利于增强全身组织血氧供应。
✅6、降低“坏胆固醇”: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轻断食可降低“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却不影响“好胆固醇”水平。
✅7、减少患癌风险
美国斯基德莫尔学院研究发现,轻断食利于降低身体氧化应激水平,而氧化应激水平和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8、可激活免疫系统
换食养生可以激活人体免疫机能,排出免疫抑制物,使免疫细胞代谢活跃,吞噬能力增强,机体老化的组织蛋白质得以代谢更新,从而使人的整体机能增强。
✅9、可使肌肤年轻靓丽
肌肤因缺血缺养而生皱纹,血流不畅,瘀血积聚而生色斑,毒素过多而生暗疮粉刺, 故血旺身强,血到皱平,血通斑退,血行皮滑,血净痘祛,换食可净化血液、排出毒素。
甘油三酯高是不是就是血脂高?
甘油三脂高是不是就是血脂高?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肉类摄入量逐年增高,谷类、植物纤维类食物的摄取量却呈下降趋势。这样的改变也给一部分人的健康带来的威胁。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大幅上升。[1-2]
甘油三脂这个新名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许多人问:甘油三酯和血脂有什么关系?甘油三酯高是不是就是血脂高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甘油三脂&血脂是什么】
甘油三酯(英文缩写为TG)是脂质的组成成分,是甘油和3个脂肪酸所形成的脂。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保持着动态平衡。甘油三酯的主要功能是供给与储存能源,还可固定和保护内脏。血清甘油三酯测定是血脂分析的常规项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体检单上经常会看到甘油三酯这一名词了。
血脂则是指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2]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所以,甘油三脂是血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起重要作用。
【甘油三脂高并不完全等同于血脂高】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因此,血脂的高低受到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类脂的共同影响。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其中一种或多种水平升高。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均表明,高脂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
甘油三脂高是由于甘油三脂的来源和去路平衡受到破坏,使得体内甘油三脂积累,长期不能平衡就会导致血脂升高。甘油三脂主要是由食物中的脂肪经过消化、循环、再合成并存储在人的体内。其中,部分甘油三酯会氧化代谢,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则存储在体内,在人体处于寒冷、饥饿时,也能转化为葡糖、供给重要器官使用。
【改变饮食习惯,与健康肩并肩】
不管是甘油三脂高还是血脂高,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主要有:蛋类、肝脏、动物脑等;甘油三酯含量高的食物主要有:肥肉、坚果类、甜点心等。当血中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正常时,要限制胆固醇高的食物;甘油三酯高、胆固醇正常时,要限制容易引起甘油三酯高的食物,同时要减少主食摄入量,适当降低体重有助于降低血脂高及脂肪肝严重程度。[4]在饮食上通过减少摄入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姚魁武. 长期吃素也会血脂高?[J]. 中医健康养生,2017,(02):67-69+64.
[2]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陆国平,赵冬,李建军.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
[3]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宁.现代心血管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818-834.
[4]程振倩. 血脂高了,也能吃回去[J]. 中医健康养生,2017,(02):71+64.
本文作者:胡津 赵力超
头痛怎么回事?
头痛原因有很多,我们说一下最常见的。
首先要知道,脑壳里面有什么?主要就三种:脑组织、血管、水(脑脊液)。
任何一种出问题都会引起头痛!
脑壳的容积是固定的,任何一种成分增加,都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
1.脑组织异常引起头痛,比如脑炎,脑肿瘤。
磁共振或者CT检查可以确诊肿瘤。
这位老年男性头疼入院,磁共振发现脑转移瘤,后来确诊是肺癌。
还有少数情况下病毒性感冒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如果吃药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要当心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必要时可能需要脑脊液穿刺。
2.脑血管异常引起头痛,比如脑出血,高血压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这是一位急性剧烈头痛入院的患者,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脑血管造影发现小动脉瘤破裂。
如果在几十年前,这种情况死亡率很高。
介入下支架植入(下图箭头),封堵了小动脉瘤,病人很快痊愈出院。
3.脑脊液循环异常引起头痛,比如脑积水。
由于肿瘤或者炎症堵塞脑脊液通道,可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升高、头疼。
还要注意非脑源性头痛。很多小朋友甚至高中生,经常头疼,家长带过来做检查,常常是由鼻窦炎或慢性中耳乳突炎引起,需要五官科对症治疗。
孩子小时候玩水要注意保护耳鼻,增强体质。
这里是影像科豪大夫,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