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益聪汤他是什么中药材组成的?
益气聪明汤 方 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
总 结:聪耳明目
编 号:040
组 成:黄耆、人参、白芍、黄柏、葛根、升麻、蔓荆子、炙甘草
主 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归 经: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
(2)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
(3)白芍敛阴和血,黄蘖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煎服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补中益气汤 方 名: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中升阳
编 号:027
组 成:黄耆、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棘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实验研究】(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你知道痛风发作是什么感受吗?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急性发作时常常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夜间甚至可以痛醒,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为大足趾第一跖趾关节,可伴有关节的发红、肿胀和发热。
痛风的疼痛有多剧烈,相信有过痛风发作的人群会终身难忘,一般发作时常常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稍微一点碰触就会引起疼痛加重,病人常常被迫休息,难以活动。对于痛风发作的患者,我们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止痛,最有效的止痛方法为服用止痛药物,可选择非甾体消炎药或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建议大家注意休息,同时可抬高患肢,冰敷患处,以减少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发生,并要多饮水、不饮酒、不吃高嘌呤食物。当痛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后,可及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以最大限度促进尿酸盐结晶溶解和排出。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低于360umol/L,如有痛风石形成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者,应控制在300umol/L以内为宜,但不宜低于180umol/L。
感谢阅读,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关注作者,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知柏地黄丸的功效与副作用是什么?
临床副主任中医师专业解答,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关于功效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知母、黄柏是两味清热泻火的药,所以整个方剂就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虽然我们说“阴虚则热”,但这个热有轻有重,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就有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以滋阴为主,清热的力量不强,而知柏地黄丸清热的力量要强得多,所以二者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知柏地黄丸主要用于肾阴虚火旺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口燥,咽干,骨蒸潮热(骨头像被热气蒸烤一样),心烦,失眠,盗汗,腰膝酸痛,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知柏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共八味药组成。知母黄柏的功效前面已经说过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三味滋阴补肾,茯苓祛脾湿,丹皮泻肝火,泽泻泻肾湿,因此这个方有补有泻,并不是一个纯补的方剂。
关于副作用我们先应该明确一下什么是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时,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这是现代药理学的一个概念。
因为知柏地黄丸的功效就是滋阴降火,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在使用正常治疗剂量的知柏地黄丸时,是不会出现其它与滋阴降火无关的药理作用的,关键是我们要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所以不能完全用现代药理学的知识来看待中药方剂。
但是知柏地黄丸毕竟是寒凉的药物,如果阴虚火旺的症状得到了改善,我们就应该改为六味地黄丸或直接停用,不要盲目长期服用,否则容易伤及人体阳气,“矫枉过正”就不好了。
对于平时脾胃比较虚弱,容易便溏或腹泻的人,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都是不太适宜的。
(原创不易,喜欢就关注一下吧,关注小柴胡沈大夫,了解更多中医药知识。)
黄芪党参和浮小麦可以一起煎水喝吗?
黄芪和浮小麦,黄芪和党参都是常见的对药,都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黄芪和浮小麦是常用于止汗的对药,黄芪和党参是常用于补气的对药。因此三药合用对气虚自汗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黄芪和浮小麦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浮小麦止汗。黄芪甘温补中,升阳补气,实腠理,固表止汗,先将汗出的道路把控好。出汗是由于“热”,浮小麦甘凉益气,清热除烦,养心退热,止汗,退却体内的“柴火”,祛除汗出的重要内因。二药伍用,表里结合,内外兼顾,在里益气清热,在外固表实腠理,相得益彰,共同发挥止汗功效。
黄芪和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其性善走而不守,走于分肉腠理之间,故可实表而固卫气,在外“巡逻”周身之腠理,防止在表阳气之散失。党参补益中气,益气生血,其性善守而不走,守于中焦脾胃之中,故可壮后天之本而益中气,在内“鼓舞”气血之化生,增加机体阳气的生化。二药合用,动静相合,阴阳为伍,表里同补,增强补气之效果。
黄芪、党参和浮小麦三药中,黄芪偏于肌肉腠理主于外,党参、浮小麦偏于中气、里热主于内,且浮小麦得党参相助,增强了其益气之功。气虚自汗,多是由于气虚不能统摄津液和气虚阳浮而热所致。黄芪、党参、浮小麦一则从源头补气,增强津液的统摄;二则清热,避免津液过多蒸耗。因此三药合用常用于气虚自汗,补气、清热、敛汗。
会不会上火?虽说浮小麦有清热的功效,但黄芪党参可补气升阳助火,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应多注意三药的配比关系,若在自汗症状改善之前出现上火症状可增加浮小麦用量,减少黄芪、党参用量。若改善效果不明显,则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适合大众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常用量:
黄芪 10~15g
党参 10~15g
浮小麦 10~30g
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硕士研究生李钰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
痛风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
什么时候痛风容易急性发作呢?虽然痛风是突然发作的,但还是存在容易发作条件重合的时间。通常来说,容易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时间是在深夜到凌晨之间,这时候人也属于熟睡状态。因为此时睡眠中的痛风患者,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血压下降,血流变慢,体温变低。
什么情况痛风容易急性发作呢?痛风急性发作常常是与尿酸值急速上升或激素下降有关,也与尿酸盐晶体突然剥落导致身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一般而言,痛风容易发作的情况包括:
过量进食、过量饮酒、过量摄取嘌呤和蛋白质、过量摄入果糖或脂肪等饮食条件;长途步行、穿比较紧的鞋走路、扭伤等生活条件;持续工作、较忙的状态、长期熬夜、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压力条件;进行剧烈的运动、长期无氧运动、运动过量等运动条件;运动等原因导致大量出汗、长时间汗蒸、不喝水等水分条件。痛风发作时,受累关节就像一直被钳子夹着一样痛、或是伤口被撕裂一般痛,“仅仅风吹过,就会特别疼痛”,这句话一点不夸张。而且受累关节还会出现变红、变肿以及出现发热的现象。如果是常见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脚部变肿也会无法正常穿鞋或行走。这种疼痛会在24小时内迎来峰值,而且会持续7~10天左右。
那么,在痛风急性期应该如何止痛呢?刘医生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可以采用西医或中医止痛,但是仅仅止痛还不够。
西医如何对痛风急性发作进行止痛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标志着患者从高尿酸血症阶段进入痛风阶段,初次发作急性痛风是痛风患者难忘和难熬的阶段。这个时期治疗应该以抗炎镇痛为主,目的就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状态和减轻疼痛症状。
这个时期的用药主要根据病情进行合适的选择,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抗炎镇痛治疗。推荐尽早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此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也作为一线用药,而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镇痛药物。”也就是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用的抗炎镇痛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我们一起来看看。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经典药,主要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也用于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一般建议12小时内尽快使用,超过48小时后就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包括导致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缺乏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还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损害、近端肌无力、脱发、皮疹、休克等。临床医生建议不按照说明书服用,而是采用小剂量使用的方式。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在内的风湿关节炎的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抑制导致疼痛和炎症发生的前列腺素来抑制疼痛;非甾体抗炎药通常需要两三天才能出现明显缓解疼痛的作用,常用的包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导致出现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皮肤或眼睛发黄、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为不剧烈疼痛、少尿或无尿等,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服药期间不要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泼尼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是不建议急性痛风发作时先选择激素,只有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止痛缓慢或无法止痛或是部分患者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才选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患者对激素产生依赖,突然停药后会引起关节炎复发,而且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出现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感染等,有些“偏方”中也会加入激素类药物,需要提高警惕。一般医生会建议采用局部注射或者外敷等方式进行抗炎镇痛治疗。中医如何对痛风急性发作进行止痛的?中医认为痛风主要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导致筋骨经脉失养;或者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及醇酒肥甘,损伤脾胃,脾胃亏虚,积湿成热,湿热流滞关节;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袭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弊病日久,耗伤气血,气虚血瘀,津聚痰凝,痰瘀互结。
对于急性痛风发作,中医将其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和热毒夹湿证三类,采用起清热利湿止痛、祛风散寒止痛、清热解毒通络等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治疗的中药药物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加减,这里做一下简单介绍:
部分痛风急性期止痛的中药:土茯苓主要是治疗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的急性痛风,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粉萆薢主要是增加尿酸排泄;葛根主要是退热、透疹;百合含秋水仙素,其作用与秋水仙碱相同;威灵仙可增加尿酸排泄,但含有马兜铃酸;姜黄可以通经、行气。但是需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中药极少单味使用,常常需要根据病因病机综合分析,相互配伍,以达到预期的佐料作用。部分痛风急性期止痛的方药:四妙散加减,主要包括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桑枝、忍冬藤、宜木瓜等;薏苡仁汤加减,主要包括薏苡仁、当归、芍药、麻黄、桂枝、苍术、羌活、独活、防风、生姜、甘草等;甘露消毒丹加减,主要包括黄芩、黄柏、车前草、连翘、薄荷、白蔻仁、薏苡仁、苍术、石菖蒲、茵陈、山慈菇、甘草等。部分痛风急性期止痛的理疗:体针,用提插捻转泻的方法,对穴位进行体针并加用电针;火针或穴位注射,对局部肿胀明显者,采用针刺放血或穴位注射的方法;推拿,采用揉法和按法作用于受累关节周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让炎症吸收加快。痛风急性发作时缓解疼痛的其他招数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红肿充血比较明显,局部炎症性反应比较剧烈,一般不建议自主主张进行理疗和按摩等,或者乱用伤湿止痛膏等膏药和贴剂,以免对疼痛部位造成额外的伤害,导致疼痛程度加剧或疼痛时间增强。
老刘也不建议对疼痛部位进行热敷,因为热敷会加重病变部位充血,加重疼痛或引起尿酸盐溶解转移,导致血液中的尿酸进一步沉积在急性痛风发作的部位,导致局部炎症及疼痛等明显。
但是,在疼痛急性发作时,也要注意采用以下辅助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和避免疼痛加剧:
卧床休息:痛风急性发作时,前24小时不建议随意乱动,一般是要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部位,下面可以垫枕头,这样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疼痛;如无必要不建议下床活动,也不建议疼痛关节进行相关运动。尽量补水:可以大量补充水分,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补水在2500毫升左右;也可以采用静脉补液及胃肠道补液在3000~5000毫升左右,但是需要关注肾功能和心肺功能;如果肾功能和心肺功能差,那么补水就要慎重。碱化尿液:痛风急性期尿液偏酸性,不利于尿酸盐排出,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因此需要注意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钾钠的使用,一般在尿pH值保持6.2~6.9之间就需要停用碳酸氢钠。除了上述药物碱化尿液,还可以采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饮用无糖苏打水或吃含碱面食来碱化尿液。控制饮食:痛风急性期需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对于肉类和鱼类等中嘌呤食物需要减少摄入,以牛奶和鸡蛋作为蛋白质主要来源;以精白米面作为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植物油作为脂肪的主要来源;避免食用樱桃汁、富含水杨酸的柳树皮提取物、姜、亚麻仁、草莓、黑加仑、牛蒡、酸奶酪、橄榄油、梨或芹菜根等食物。急性痛风期过后是否就是风平浪静呢?当您采用合适的止痛方式度过难熬的急性发作期,就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无症状痛风缓解期。这个时期您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少部分患者可以经过一次急性痛风后在没有经历过痛风发作,但是99%的患者因为血尿酸水平居高不下,时不时还是会受到痛风的侵扰。
刘医生的忠告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后,就需要做到早诊断和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自我管理、规范治疗、按时用药和定期复查是痛风治疗的主要环节,尤其是降尿酸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不同综合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只有血尿酸长期达标后,才能避免痛风再次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