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足三里的简单方法,胃胀针灸什么地方才是正确有效的?
在进行任何治疗前,我们应首先明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胃胀这个临床症状,比如饮食因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因为有些原因引起的胃胀只用针灸治疗可能效果不理想,需要针对病因给予治疗,比如幽门螺旋杆菌需要严格的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来说说针灸针对胃胀常常选用的穴位,比如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进行穴位的加减。
在古代真有点穴吗?
“葵花点穴手……”,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白展堂的招牌动作就是点穴手,往人身上一点,就把人给定那儿了。而且,在一些古代影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到有“笑穴、死穴”这样的穴位描述,那么,在古代,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点穴功夫呢?
点穴功夫应当是有的,不过应该没有影视剧中那么神,一点就把人定那儿。
人体确实有穴位存在,据说在人身上,有七百多个穴位,在这些穴位中,就有着人体的要害穴位,如太阳穴,若是这样的要害穴位遭到攻击,严重的话,是可以致死的。而所谓的“点穴神功”,应当就是一种通过对人体穴位的攻击,从而制服对手的一种功夫。
而点穴的“功夫”也不只是存在于电视剧中,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比如说针灸、按摩就是这种功夫,而且是不以攻击为主的点穴神功。
像针灸、按摩这样的“点穴神功”,在当下我们是能够见到的,也能亲身去体会,这些也是通过人体穴位,通经脉,调气血,达到一种治疗的作用。
不论是武功江湖还是养生,点穴“神功”都是存在的,而且就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痰是如何形成的?
痰小学问大,一口痰会告诉大量的呼吸道疾病密码,比如,铁锈色会告诉你这是肺炎球菌肺炎感染;一口黄脓样痰伴发热,会告诉你患者得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果患者咳痰白粘稠且呈拉丝状,则提示你患者有真菌感染;而咯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伴呼吸困难会告诉你,这是肺水肿,要赶快抢救治疗,不然会要命了,等等。有关痰的疾病信息还有很多,各位网友自己慢慢看吧。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下痰是如何形成的?
哪么痰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在气管和支气管的内壁上,人体会覆盖有一层粘膜,而在粘膜的下层有很多的粘液腺和浆液腺体。一般情况下,这些腺体会分泌少量的粘液覆盖在气管壁上,能够保护气管壁,起到一定的滋润,粘附有害物质的作用。
当下呼吸道受到有害因素危害,比如花粉,油烟,尘螨导致的异常刺激与过敏反应;比如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对气道的感染与炎症破坏;比如癌细胞对气道粘膜、肺泡组织的直接侵润性破坏;以及心源性因素导致的肺水肿,等等。就会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炎性渗出或浆液性渗出、甚至气道出血发生,进而导致气道受阻。人体为了保持气道通畅,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就会通过反射性防御性咳嗽咳痰动作,将气道内的这些多余的液体与异物(活的和死亡的这些病原微生物及它们产生的有害物质、呼吸道脱落细胞与组织碎片等)咳嗽排出体外。痰就是这样形成的!而这些由气道咳出到体外的液状混合物,就叫痰。按痰的成分性质,临床上分别叫做粘液性痰、浆液性、脓性和血性痰,等。
由痰的形成,我们知道,痰有可能是生理原因自然由呼吸道分泌产生的,但更多是因为病理性因素产生的。因此,通过对痰液观察,可以让我们知道自然是否患有疾病,是什么疾病?
从痰的性质来看病。不同性质的痰见于不同的疾病。
粘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大叶性肺炎的初期,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浆液性痰常见于肺水肿、肌泡细胞癌等。脓性痰则见于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血性痰由于呼吸道粘膜受侵害、损害毛细血管或血液渗入肺泡所致。从痰量来看病。健康人很少有痰,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痰量多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瘘等,且排痰与体位有关。如果痰量日达数百至上千毫升浆液泡沫痰应考虑肺泡细胞癌的可能。
从痰的颜色与气味,也可以让我们明白患病情况。铁锈色痰,则基本上可确定病人患得是肺炎球菌肺炎。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提示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金黄色痰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痰白粘稠且呈拉丝状提示有真菌感染。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提示包虫病。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从咳痰时的伴随症状,也可以知道患病情况:痰量极少时咳嗽,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二尖瓣狭窄等。痰量多时的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和肺结核等。咳痰、咳嗽伴有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等。咳痰伴有呼吸困难,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等。咳痰伴发热,见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咳痰伴有胸痛,见于肺炎、支气管肺癌等。由上我们知道,健康人是很少有痰,痰多是由于疾病所致的,并且从痰量多少、痰液性质、痰的颜色与气味,以及咳痰时伴随症状,我们可以知道身体患病情况。
阳陵泉与足三里的区别是什么?
阳陵泉和足三里,明显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1、阳陵泉
人体的小腿里有两根骨头,里面的叫胫骨,外面的则叫腓骨。阳陵泉穴的位置在人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简单说,就是小腿外侧,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处。
正所谓“筋会阳陵”,筋是主关节的运动。从功效上说,阳陵泉防治关节痛的功效更明显。
2、足三里
膝盖骨下凹陷处叫“犊鼻穴”,足三里在犊鼻穴以下7~8厘米左右的地方。它与阳陵泉相似的地方是,都在小腿外侧,都在凹陷处,但它要比阳陵泉的位置更靠前。找足三里很简单,循胃经去找就行,特别容易找到。如果你此时正在胃痛,就在膝盖附近那些凹陷处摸,最敏感的那个点肯定就是足三里。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感官正常,想找错都很难。
也正因如此,足三里是在胃经上,它也是健脾胃、防止脾胃气血不和的要穴。功效与阳陵泉有所不同。
祛湿的穴位有哪些?
湿气侵犯人体,会有各种表现,比如引起全身酸楚、浑身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粘腻不爽等等,湿气侵犯周身筋骨关节,容易引起风湿关节痛。然而我们人体里有很多祛湿的穴位,按揉这些穴位有助于祛除体内或体表的湿气。根据湿气所处部分及性质的不同,我们将穴位分为健脾利湿、清热利湿、祛风除湿、温化寒湿和利水消肿五类,来发挥祛湿的作用。
一、健脾利湿的穴位
脾虚湿气重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黄或黯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食少、痞满、腹胀、腹泻、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能够滋补强壮、健脾除湿,是强壮保健要穴,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劳病证,可以用艾条灸15-30分钟。
2、三阴交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够健脾利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湿疹等疾病。
3、地机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能够健脾化湿,常用于治疗各种脾虚水湿不化而出现的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4、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5、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6、丰隆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能够健脾化痰,常用于治疗脾虚痰湿内盛出现的咳嗽、痰多、眩晕、头痛、水肿等疾病。
二、清热利湿的穴位
湿热重的人容易出现面色油光、口黏腻、胸闷、腹胀满、大便粘腻不爽或便秘、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天枢穴,该穴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能够疏调肠腑、清利湿热、消食导滞,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及月经病。
2、阴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能健脾利湿,清利湿热,常用于治疗脾虚不运化水湿病证。
3、阳陵泉穴,该穴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能够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于治疗呕吐、黄疸、便秘、下肢痿痹、肝炎、胆囊炎及胆道蛔虫症等疾病。
4、曲池穴,该穴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能够清热、泻火、利湿,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湿疹及荨麻疹等疾病。
5、上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能清热利湿通便,常用于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及膝胫酸痛等疾病。
6、下巨虚穴,该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也能清热利湿通便,功效和常治疾病和上巨虚差不多。
三、祛风除湿的穴位
身体被风湿侵犯,轻则全身酸楚,疲倦乏力,重则关节疼痛、游走性疼,随天气变化尤为明显,甚至关节肿胀、变形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风市穴,该穴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能够祛风湿,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等疾病。
2、肩髎穴,该穴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能够祛风湿、止痹痛,常用于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3、膝眼穴,有两个,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能够祛风除湿,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痛,鹤膝风,腿痛,脚气等。
4、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能够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常用于治疗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四、温化寒湿的穴位
体内有寒湿的人容易表现为面色发白或发黑、畏寒肢体、手脚冰凉、腹痛泄泻、或浮肿,平时容易感冒流鼻涕,舌淡苔白或水滑,脉细或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关元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能够温阳化湿,滋补强壮,常用于治疗肾虚气喘,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腹痛、泄泻等疾病。
2、神阙穴,该穴位在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能够强壮保健、温阳化湿,常用于治疗四肢厥冷、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等病。
3、中脘穴,该穴位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能够健脾和胃,渗湿利水,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等疾病。
4、肾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温阳补肾,利水化湿,常用于治疗遗精、遗尿、泄泻、痛经、水肿、腰痛等。
5、石门穴,该穴位在腹正中线,脐下2寸。能够温阳利水,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泄泻、肠鸣等病。
五、利水消肿的穴位
体内水湿泛滥的容易表现出全身或局部水肿、尤其是腰以下明显、小便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平时可以多按揉以下穴位:
1、复溜穴,该穴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能够补肾益阴、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
2、水道穴,该穴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能温阳利水,常用于治疗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3、水分穴,该穴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能够温阳健脾利水,常用于治疗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及肾炎等病。
4、三焦俞穴,该穴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够温肾阳、利水湿,常用于治疗腹胀肠鸣、呕吐、水肿、鼓胀、遗尿、癃闭等病。
5、膀胱俞穴,该穴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能够通利水道,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