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四季养生,指的是什么?
秋天是个容易生病的季节,不仅仅是秋燥引发的咽炎,鼻炎,还有感冒,肠胃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秋天的养生才十分重要!
秋天这些疾病的出现,除了因为天气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因素与秋天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进入秋季,开始养生,要怎么做呢?
秋养生,喝“二水”,吃“三白”,做“四事”
喝“二水”
1、枸杞水
我们都知道养生要“保温杯里泡枸杞”,那么枸杞到底怎么好呢?
枸杞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的作用。我们常说眼睛不好,喝点枸杞水,这其实也是因为枸杞有清肝养肝功效,肝开窍于目,眼睛需要肝血的滋养才得已视物,因此肝不好,肝血不足,就会影响视力。
2、黄谷丁茉莉花茶
用清热去火的小草药,搭配泡水喝,可以帮助肺部降火。
并且,多喝茶水,还可以润肺,有助于肺部对抗燥邪,有利于防止火大。
自己动手,做黄谷丁茉莉花茶,去火消炎,改善咽喉不适
取黄谷丁叶、茉莉花,按照4:1的比例,混合均匀,热水冲泡,静待3-5分钟,即可饮用。
黄谷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有广谱杀菌的效果,对各种慢性炎症皆有效,可以对抗上火导致的嗓子发炎、疼痛的情况。
并且,黄谷丁有“天然下火草”之称,去火消炎,效果尤佳。
用其泡水,可很好的改善嗓子干、嗓子疼,还可改善慢性咽炎等。
茉莉花,色白入肺,芳香入脾,解清虚火,去寒积,有很强的消炎作用,用其泡水,有助于去火消炎。
并且,茉莉花性质温和,可以中和黄谷丁的寒性,二者搭配在一起,改善嗓子疼、去火消炎,效果显著。
吃“三白”
1、白莲藕
秋令时节,鲜藕上市,多吃点白莲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
对老年人来说,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莲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佳。
莲藕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安神健脑,延年益寿。
2、山药
山药中含有的营养成分非常的多样,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可以作为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的选择。
常食用山药,可调理慢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都适合用山药调理。
3、白萝卜
立秋后,天气越来越干燥,燥邪最易伤肺。
此时,吃点白萝卜,对于肺部健康,大有益处。
白萝卜,味略带辛辣味,可清热化痰,下气宽中,缓解咳嗽。
此外,白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能起到抗氧化之效。
经常吃点白萝卜,有助于肺部健康,还可以缓解咽喉不适。
做“四事”
1、饮食清淡
初秋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用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清谈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掖,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秋老虎带来的中暑。
除此之外,饮食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还可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肠道传染病。
2、注意洗澡
初秋时节湿热并重,人们常常容易出汗,保持皮肤卫生对于保护皮肤尤其重要。
盛夏的时候,大家洗澡都比较频繁,但是这个季节洗澡不要太过频繁,否则容易因为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
洗澡不要用碱性肥皂。人体表面皮肤与肺部内外相应,秋燥如果损伤了人体皮毛,也会影响到肺的功能。
3、热水泡脚
秋季,睡前用热水泡脚,可暖身驱寒,有益健康!
中医认为,足部与全身的脏腑经络,关系都很密切。
因此秋季用热水泡脚,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之效,也有助于睡眠。
泡完脚后,将足心搓至发热,坚持下来,对保养肾气很有帮助。
4、防秋燥,足睡眠
正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秋季的人们,大多很疲乏。
而此时,我们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每日增加1小时的睡眠;
这样,既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季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做到养精蓄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春夏养生的正确方法?
春季饮食养生的主要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中除了大米白面之外,可以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夏季饮食养生主要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多喝一些粥或者汤。要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解暑最好以茶水最佳。
秋季饮食养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饮食方面要以清热滋润为主。冬季饮食养生,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及增强体质的御寒能力。
根据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多听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黄帝内经》对于节气养生之道提出了明确的指南。二十四个节气,大体可以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类,下面我分别介绍下如何做好节令养生。
一、春季节令及养生
春季的节令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配合春天的特点,养生要做到:少发脾气,多微笑;多吃绿色春天蔬菜;做好保暖工作;晨练。
二、夏季节令及养生
夏季的节令: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天,温度高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上大多人喜欢乘凉饮冷,容易损伤阳气。养生要做好夏季养阳的工作,保持精神稳定、不要大喜大悲;控制运动量,不要过于疲劳;要午睡;不要贪冷饮;饮食不要过饱。
三、秋季节令及养生
秋季的节令: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天养生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考验我们身体机能,机体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注意养阴补气;控制情绪,以免耗损元气;适当登高望远。
四、冬季节令及养生
冬季节令:立冬、小雪、冬至、小寒、大寒。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尽量早睡晚起。要注意背部的保暖。要避寒就暖。要每天洗澡。要每天洗脚。要严防病变。要调节饮食,膳食应以补为主。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
养生是一门学问,总的来说,就是要“顺势而为”,以上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
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今天,是三伏最后一天,明天就出伏了。
终于熬过了“炎热”的40天,将迎来比较凉爽的秋季。
不过,出伏后,夏秋交替,气温变化大,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时期。
出伏后,早晚凉爽,午后燥热难耐。
此时,处于节气过渡阶段,冷热交替,易出现健康问题。
一冷一热,交替折腾,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因此,出伏后,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做好防护,助力身体健康,少生病。
明日出伏,食一粥,吃二果,饮三水,做四防,身体健康,少生病
出伏后,食一粥出伏后,多吃粥,好处多多。
一方面,粥,可健脾和胃,补虚损,为秋冬进补打基础。
另一方面,吃点健脾祛湿的粥,还有助于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芡实薏仁茯苓粥,每天吃一点,健脾祛湿,助力身体健康。
薏仁,健脾益胃。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利水渗湿。
芡实,入脾肾二经,健脾祛湿、防燥不腻,一起煮粥,对健康有益。
出伏后,吃二果出伏后,是“吃果”的好时节,尤其是“鲜果”和“坚果”。
1、鲜果
出伏”之后,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
而燥邪最伤肺,耗人津液,导致口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
多吃点酸味的葡萄,可刺激人体内分泌津液,达到减燥润肺的目的。
吃点秋梨,润肺良心、消痰降火、润肺生津、缓解秋燥。
秋梨,可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桃子,性温,补气养血、养阴生津。
并且,桃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等营养,有助于缓解便秘。
所以,出伏后,吃点桃子,也是很好的选择。
2、坚果
出伏后,吃点坚果,也有益健康。
花生,有“长寿果”之称,醒脾和胃、清咽止咳。
出伏后,多吃点花生,对于秋冬进补,调理脾胃,大有益处。
此外,核桃,也是不错的选择。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保护心血管,出伏后吃点,十分有益。
核桃仁表面,有层褐色的皮,它的抗氧化物质,几乎都在这层薄皮里,吃的时候虽然有点涩,但最好不要去掉。
出伏后,饮三水1、蒲谷丁根水
出伏后,天气干燥,易引起上火。
此时,用蒲谷丁根茶,泡水代茶饮,可清热去火。
蒲谷丁,俗称婆婆丁,随处可见,有着“天然下火草”之称。
此时,还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消炎杀菌、清热解毒,效果尤佳。
用其泡水,清热下火,改善咽喉疼痛,可很好的预防改善上火的情况。
2、红苏子叶水
出伏后,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感冒。
此时,用红苏子叶茶,泡水代茶饮,发汗散寒,可预防改善感冒。
红苏子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发汗解表、散寒、理气,驱逐邪气。
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可用红苏子叶泡水。
此外,红苏子叶,还可解暑防暑,健脾开胃,祛湿解乏,出伏后,用其泡水,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3、玉竹桔梗水
出伏后,气候越来越干燥,容易伤肺,出现咳嗽等。
此时,用玉竹桔梗泡水,润燥生津、止咳,大有益处。
玉竹,养阴生津,滋阴润燥,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
桔梗,入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有益肺部健康。
出伏后,经常用二者搭配泡水,对健康大有益处。
出伏后,做四防一防“燥”,饮食“润”一点出伏后,气候日渐干燥,此时,一定要注意“防燥”。
秋燥伤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情况。
此时,要重视饮食,吃得“润”一点,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梨,肥嫩多汁,润肺生津,多吃点秋梨,用来煮水、蒸梨皆可。
此外,还可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有助于滋润身体,对抗秋燥。
二防“寒”,“秋冻”有度
出伏后,很多人会“秋冻”养生。
此时,要注意,,这“秋冻”也是有“原则”的。
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易刺激血管,诱发疾病。
此外,一定要做好防寒工作,尤其是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
这些部位是血管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很多。
此外,还要记得通风开窗,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毯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三防“乏”,早睡一小时
出伏后,人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所谓的“秋乏”。
出伏后,季节交替,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此时,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若不调整起居,易出现“秋乏”。
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要调整起居,保证充分睡眠,可比夏天早睡1小时。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再加上一份午睡,也有利于减少“秋乏”的出现。
四防“中风”,早发现
出伏后,由热转凉,节气更迭。
一天之中,气温跨度非常大,或能达到10多度。
一冷一热,血压波动大,容易诱发中风,一定要警惕。
中风,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一旦突发,非死即残。
所以,出伏后要警惕中风的发生,了解身体给出的“信号”,早发现,早送医。
识别中风的“前兆信号”。
「1」脸部不对称,嘴巴歪。
「2」看东西旋转、走路不稳。
「3」间断出现瘫痪或口不能言。
「4」单侧手臂无力,活动不灵活。
「5」昏睡,不能唤醒,或呼之不应。
「6」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有问题。
「7」出现剧烈呕吐、抽搐、大小便失禁。
「8」阵发性的头痛和头晕,并越来越剧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为什么说春季养阳重在养肝?
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避免多吃油腻、辛辣、油炸食物,这些食物难消化,会加重胃和肝脏的负担。此外多食新鲜时令水果。
春季肝功能旺盛,酸味食品使肝气更加旺盛,导致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而甜味食品能够增强脾胃之气,有益健康。因此,春季饮食要增甘减酸,甜味食品中,大枣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天
大家好,我是咕咚健康咨询师,头条关注咕咚健康,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和运动饮食干货!。私信回复:"食谱" 。即可免费领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2、保护护肤
温暖的春天,春季是护肤[4] 的关键季节,因为春季气温忽高忽低,皮脂的分泌时多时少,而且,随着气温的转暖,人们外出的机会也增多了,受外界污染的机会也多了。做好日常护肤工作,让肌肤也迎来春天。春天,不但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新年护肤计划的开始。[4]
3、饮食平衡
春季天气逐渐变暖,此时阳气升发,饮食要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同时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 过来,若是被这些虫蚁叮咬,会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四、对春季季节病的防护工作,春季是季节病的传递期,伴随着春季会出现许多的季节性疾病,在此期间注意身边的卫生工作,家中窗户经常开启通风,保持健康的生活,使得疾病远离我们。
扩展资料:
春季养生指南:
1、多补充水
春季风大,气候干燥,水分缺乏,应多喝白开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饮水还可以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一、注意过敏。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伴随着漫山遍野的鲜花,但是,花好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有的人天生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过敏体质,他有可能会对辣椒过敏,药物过敏,也是有一部分的人会对鲜花的花粉过敏,若是过敏,严重的甚至会丢掉自己的生命。
二、因为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正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相互交替的时候,冷暖气流经常呈拉锯状态,因此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这种天气很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被摧毁,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患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忽冷忽热的干寒气候更易使体弱的儿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
三、春季要注意各种虫蚁的防护工作,冬季刚刚过去,经过一个季节休眠的虫蚁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