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足贴肾俞穴加土豪贴是怎么贴?
足贴顾名思义,使用在足底的效果较好:
1、足贴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足底反射区,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防病作用。
2、足底皮肤较薄,容易作用吸收,而且足底相对身体的反射区较多,容易调理身体。
3、其它位置脂肪层较厚或不容易贴牢,足贴精华不容易渗透皮肤产生作用。
4、 肾俞穴可以缓解腰痛,贴在足底也有同样的效果。
5、土豪贴既是足心和足跟处同时贴用足贴。
孩子5岁了还尿床有没有好点的推拿方法?
小儿尿床多因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郁热或病后体虚、肺脾气虚所致。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消耗大量肾水来长身体,肾虚也是自然的,难怪古人将六味地黄丸作为儿科用药,现在说给小儿补钙,
大家都能接受,如果说给小儿吃补肾的药,大家都不能接受,其实好好想想,肾好了才不会缺钙啊,肾主骨啊!
很多小孩在生长期间,出现骨痛,出现腿软乏力,其实都与肾虚有关啊,家长给小儿服用钙片,还不如服用小剂量的六味地黄丸,多喝点骨头汤,也能管用。
不想让孩子吃药的家长也可试试:小儿推拿
它治疗遗尿的原则是:“温补脾肾、约束水道”。
这五招方法收好了!在家常给孩子推推。
补脾经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亦称脾土。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100-300次
补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旋推或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100-300次
推三关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100-300次
揉三阴交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操作:用拇指指腹着力按揉该穴。有酸胀感。1-3分钟
气海
位置: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从肚脐往下两横指(食、中两指头)处就是气海。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顺时针按揉该穴,用力不要过重,揉至微微发热就好了。1-3分钟
护肾的穴位在哪里?
护肾的穴位,常用的有命门,肾俞,关元,太溪,涌泉,命门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在命门两边各旁开1.5寸,左右各有一穴,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涌泉穴在脚掌前1/3与后2/3的交界处的凹陷处,平常可以按揉点按,当然,如果有条件艾灸的话,护肾效果会更好。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养肾的?
作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如果没有一对强大的肾脏,又怎能雨露均沾呢?
那么古代的皇帝都是如何养肾的呢?
古代帝王养肾的方式可以说千奇百怪:
少女经血这个光是听听就觉得不舒服了。
使用这个方法的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整天没事就窝在宫里练房中术,追求长生不老。
有个妖道给嘉靖皇帝出主意,说使用少女的经血来炼丹,可以养肾壮阳。
而且为了让经血干净无污染,嘉靖皇帝竟然下令让宫女们不准吃饭食,只食青草甘露,像养蚕一样。
最后,忍无可忍的宫女们,准备刺杀嘉靖皇帝。
她们先是弄灭了寝宫内的所有蜡烛,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黄花绳和黄绫布,悄悄的套在嘉靖皇帝的脖子上,朱厚熜从睡梦中惊醒,刚要呼救,一块黄绫布堵住了他的嘴巴,有的宫女干脆坐在朱厚熜的肚子上勒紧绳索,眼看着这个残暴的君主“已垂绝矣”。
《万历野获编》记载:
“用绳系上喉,翻布塞上口,以数人踞上腹绞之。”然而,
“诸婢不谙绾结之法,绳股缓不收。”可谁知道宫女们由于太年轻,加上紧张,居然将绳索的结打成了死结,结果嘉靖皇帝逃过一劫。
你们看,这皇帝多变态,逼得宫女们实在受不了,都想杀了他。
动物的那话儿这个就比较常见了,直到现在都很常见。
比如虎鞭、鹿鞭、牛鞭啦。
泡酒、研磨成粉、切片,各种服用方式。
想必大家对此也很熟悉,就不在这里举具体的例子了。
炼丹这也是帝王养肾很常见的一种方式。
很多皇帝都爱炼丹,然后拿来吃,结果吃着吃着就把自己给吃死了。
这也丹药里面都含有重金属等致癌元素,长期服用,别说养肾了,脑子都要吃坏的。
很多帝王到了后期就经常出现幻觉,行为疯癫,狂暴。
比如秦始皇嬴政,本来好好的一代雄主,中国人第一代皇帝,就是吃丹药把自己给吃的病恹恹,还时常疯癫颠的。
如果嬴政不搞那一套,秦国的基业未必这么快就垮掉。
春药有些皇帝荒淫无度,长期透支身体,渐渐就觉得那方面力不从心。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
于是想要给自己补补肾。
补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调理。
可这些淫贼哪等得起。
于是下面的人也有自己的招,搞点春药献上去。
皇帝一吃,唔!来劲!
这玩意吃多了身体垮的更快,大家都知道西门庆怎么死的。
那些皇帝就是在本来已经透支的身体上,进一步透支,直到把自己耗干了为止。
比如汉成帝,妃子男宠一大堆,男女双杀,身体被掏空,去问术士需求解决办法,术士给了他一些春药。汉成帝吃了觉得很爽,于是不但自己吃,还给妃子男宠们吃,于是乎,后面的故事就没必要说了。
动物的血液这个仅次于动物的那话儿。
比如说咸丰帝,他算是清朝典型的荒淫无度的一个了,他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的不行,还特别迷恋女色,因此也只能靠秘方,什么呢?就是鹿血,通过它来维持自己能坚持住。后来即便是列强打进来了,他在逃跑的过程中还是没忘记这件事。
古代皇帝养肾的方法花样繁多,但归根结底,只要荒淫无度,最后不管怎么养,都保不住他们的肾,更保不住他们的命。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脚底会有什么信号吗?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是人体的“工厂”,参与体内激素、骨骼、需要等调节过程。
中医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不好的人,脚底会4种信号,占上一个,最好检查一下!1、脚趾干瘪无华
古代中医理论认为:足部厚实肥大者长寿,足部干瘪无华者主夭(指的是寿命较短)。
这充分的说明了足部的特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和肾脏有关系的是小脚趾,因为足少阴肾经起源于小脚趾,因此小脚趾头干瘪无华者是肾气不足的表现,也预示着肾脏健康出了严重问题。
2、下肢皮肤苍白
如果发现自己的下肢部位皮肤苍白明显,同样需要警惕起来,有可能是尿毒症引起。
因为在尿毒症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引发血液系统异常明显,很多人会有中度或者重度的贫血表现。
此时,患者气血供应不足,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因此会有肾性贫血、营养不良和铁元素缺乏的情况,人的下肢部位皮肤会异常苍白,没有一点血色。
3、脚趾甲盖出现沉淀物
健康的脚指甲盖,是淡粉色较为平整的。
一旦,甲面出现沉淀物、黑色素等现象,需警惕肾脏受损了。肾脏受损,导致肾脏的新陈代谢作用下降,从而人体内部会存留大量的杂质,体内的毒素,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到身体的末端,从而出现沉淀物。
4、脚心发臭
们脚心出现发臭时,有可能是肾脏代谢功能有所减弱。
当肾脏代谢性下降时,水分则会通过足底汗腺排出,从而使脚心长期大量出汗,并且引发足部真菌感染现象。
肾不好的人,三件事最好少做:1,憋尿
《黄帝内经》中记载“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意思说,膀胱是储藏、排泄尿液的器官,其功能正常,才能将尿液排泄出去。
若经常憋尿,尿液排泄不出去,会影响全身气机运行。
尿液中含有很多毒素,会伤害到肾脏。
2、口味太重
“肾为水脏”,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
如果平时,盐吃得多,吃得太咸,则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引起身体部分水肿,甚至会导致血压升高。
当肾脏血流量不能维持正常流量时,很容易诱发肾脏疾病。
3、长期熬夜
熬夜,会损伤肾精。久而久之,还会造成肾气不足,严重的就会导致脱发的现象。
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免疫力低下,诱发肾病复发,还会增加尿毒症风险。
临床也发现,许多肾衰竭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
养护肾脏健康,多食一黑,常饮二水,勤按三穴!多食一黑1、黑豆
豆类中,黑豆,被誉为“肾之谷”。
中医认为,黑豆,甘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2、黑色素,对防老抗衰、增强活力、美容养颜有帮助。
所以,经常吃点黑豆,有益肾最健康,煲汤、煮粥、榨豆浆皆可。
常饮二水1、华花苗龙须茶泡水
如龙须、华花苗、玉竹、玫瑰花,搭配成华花苗龙须茶泡水喝。
龙须,俗称玉米须,入肾、膀胱经,具有利尿、利胆等作用,可改善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等,减轻或消退浮肿,减低或消除尿蛋白等,有利于改善慢性肾炎,促进肾脏排毒。
古代医典中记载,华花苗利尿通淋,也有尿床草之美誉,有很好的利尿通淋之效,可以促进排毒,减轻肾脏负担。
玉竹,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大明本草》里面记载:玉竹“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玫瑰花,中和调节之用,亦可滋养心肝血脉。
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促进肾脏排毒,有利于保护肾脏健康。
2、枸杞桑葚水
用枸杞2-5g,桑葚3-5颗,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中医药典籍中,公认桑葚有滋肝、补肾、明目、滋阴、养血、黑发、延缓衰老等功效。
并且,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补品。
而枸杞,归肝、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功效。
二者一起泡水喝,对于肾脏健康有益。
勤按三穴太溪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可温肾助阳,补肾气,对肾炎、膀胱炎、遗尿等问题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每日早晚各一次,左右两足各刮2分钟即可。
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缓解腰痛、肾脏病、高血压等作用;
位置: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按摩方法:双掌摩擦至热,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腰眼穴:是补肾穴位中最重要的一个,被称为“经外奇穴”。
腰眼穴在人体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中医认为,腰眼穴位于“带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
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畅达气血。
所以,保护好腰部,避免穿露腰装,使腰部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