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按摩哪个位置,五指如何对应五脏?
我弟小时候老爱咳嗽,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起色,一位老中医在他手上扎了两针,回家后当晚就舒缓了很多,后面配合吃了汤药调理也就慢慢好转了。当时觉得太神奇了,咳嗽竟然在手上扎针就能治疗。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手上有很多不同的反射区,亦或者是一些经络。刺激这些区域就能调理对应的脏腑问题,而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弟被扎的就是大拇指指甲盖旁边的位置,其实就是少商穴。咳嗽是肺的问题,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而大拇指对应的也就是肺。那么五指对应的脏腑分别是哪些呢?是否可以通过看手指就能来判断我们的脏腑健康的问题?今天就来跟你聊一聊!
大拇指如前面所说的,拇指对应的主要是我们的肺经,但我们都听过“十指连心”,所以拇指对应的脏腑其实是心、肺。所以说拇指一些情况与我们的心、肺相关,当遇上欧龙肿痛、热病、中风、头痛、咳嗽、气喘等心肺问题的时候,可以尝试在我们的拇指的少商穴,列缺穴上进行适当的按摩刺激来帮助改善。
被认为:拇指瘦弱弯曲,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的问题。
按摩拇指可以缓解心脏疾病、咳嗽、咽喉疼痛等方面的问题。
食指食指主要经过的是我们的大肠经,所以主要对应的是消化系统类的问题。食指的根部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穴位叫“合谷穴”,一些人晕车的时候按摩合谷穴,会有帮助,因为晕车时候的感觉就是头晕、恶心、想吐。当然平时有感冒、发烧、耳鼻、咽喉、病症、中暑、发热、多汗、晕车等都不妨可以试试刺激我们食指根部的这个合谷穴。
被认为:食指若有苍白瘦弱、指间漏缝、可能表示这个人有消化系统的疾病。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等方面的问题。
中指中指上对应的是我们的心包经,所对应的是我们的五官和心脏,很多心脏方面的问题比如心绞痛,可以通过刺激我们中指指尖中冲穴来帮助缓解。
被认为:若中指苍白细弱,说明心脏功能较差,中指弯曲,指间漏缝则提示循环系统功能较差,肠道功能不佳;
按摩中指可以帮助缓解心脏方面的心痛、胸闷、心绞痛等问题。
无名指无名指对应的经络为三焦经,三焦经主治头、耳、目、胸邪、咽喉方面的疾病,而无名指每一指节所反应的又是不同的脏腑问题:
无名指第一指节过于粗,很可能是内分泌失调,第二指节过长,说明筋骨较弱,整个手指短,很可能肾功能不佳,元气亏虚。
按摩无名指可以帮助缓解头晕、头痛、尿频、汗多、宫寒等方面的问题。
小拇指小指对应的是心经和小肠经,所以小拇指即对心、胸、神志病等心系病症也对头、耳、目等肾脏病症。
所以被认为:
小拇指苍白细弱,易得吸收不良或排便不畅等肠道疾病;手指短小,提示肾气不足,易得头晕、耳鸣、腰腿酸痛等病,手指短小或过度弯曲,提示有性功能、生育功能方面的障碍。
按摩小拇指,对缓解心痛、肩痛、腰痛、月经不调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五指对应五脏以上是根据手指对应所经过的经脉的一些简单看法,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些对应的脏腑能够通过刺激对应的手指来改善,这个还真的不好说,但是有关手指上四个超级好用的穴位您一定得了解了解非别是十宣、四缝、八邪、落枕,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常用又好用:
1.十宣穴
在我们的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的位置,这对于昏迷、癫痫、高热、中风、中暑、咽喉肿痛,针刺十宣穴真的是立竿见影。(当然目前医疗条件,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去医院。除非是在没有办法的极端情况下,否则不建议。)
2.四缝穴
在我们第二、三、四、五指掌面,第一、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对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来说效果也是绝佳的。
3.八邪
在手背指缝间,左右各共8穴,所以叫八邪,对手背红肿,手指麻木,头项强痛、落枕等来说也是很好的穴位。
4.落枕
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的位置,对落枕、手臂痛、胃痛、咽喉痛效果也挺不错。
以上四种穴位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针刺,属于有创的操作,建议您不要自己操作,虽然这些位置都相对比较安全,但是一方面您没有适合的针刺工具,另一面没有消毒设备,盲目的自己操作很容易导致感染。而这些简单有效的穴位在医院又很少被用,因为目前有很多的药物或者其它的处理方式来处理这些穴位能够解决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一些帮助,如果得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遇到事情心里就发慌怎么办?
遇事发慌性格关系,只看眼前的困难,
我把经验告诉你,深呼吸,找个没人地方冷静一下,把事情分析一下,事情该怎么做,怎样正确的,按正确方法去做。不要强求,尽力就好了,事情看长远一点,人生中的小浪而己,
战胜自己,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知道自己的缺点,就去战胜它,没什么可害怕的。
摸哪3个地方能知道心脏好不好?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将血液泵向全身,而血管作为血液流动的载体,心脏发生病变的同时,外周的血管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变化!
心脏疾病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流到达外周血管的时候,就会有所体现,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是可以“摸”得出来的!
想通过“摸”来判断心脏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没有充足的临床经验,是判断不了的!但是我在实习的时候就有一个心内科的老师,每一个来的病人他都要摸一下桡动脉,每一个做完射屏消融手术的患者他也要摸一下桡动脉,都说中医才有诊脉一说,西医为什么也要摸脉搏呢?我还专门请教了一下老师,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西医摸脉搏,摸的是什么!
一、颈动脉,颈动脉位于脖子两侧,气管旁边,在喉结旁两横指处可以摸到其博动。
判断是否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要会的急救技能,“一看二听三摸”,摸的就是颈动脉,一旦颈动脉没有搏动了,就必须要开始心肺复苏,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判断生命体征,正常人血压在90-130/60-90mmHg,颈动脉作为人体比较表浅的大动脉,当只能摸到其微弱的搏动时,预估血压在50mmHg左右,提示发生休克!二、桡动脉,桡动脉位于手腕靠近桡骨茎突处(见上图),即手腕心脏的跳动有一定的规律,当心脏出现房颤、室颤、奔马律等心律失常性疾病时,在桡动脉上就会有所体现。脉率,一般都是通过摸桡动脉数出来的,一般是60-90次/分钟,过慢、过快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判断生命体征,如果桡动脉搏动微弱,血压大概在70mmHg左右,也可以提示休克!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这个就与个人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了,一般是摸不出来的,长期接触相关病人的医生,才能够摸出来。三、下肢,脚、脚踝和小腿,作为人体站立时候的最低点,是心衰患者最容易出现水肿的地方。
心脏不仅仅要把血液泵出去,能够回收血液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心功能衰竭时,由于血液回流不畅,血液会於滞在外周身体,造成身体低垂的地方出现水肿!
所以一旦摸到下肢的水肿,特别是长时间的水肿,一定要去医院就诊,排除心脏病变!!!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点个赞或者关注都是极大的鼓励!
心悸的时候可以怎样缓解?
其实心悸只是一种临床症状,也就是一个人的感觉。感觉一样,本质不一定一样。
心悸可能本身就没事,只是自我敏感;也可能是心律失常比如早搏、快速心律失常等,甚至有时候心肌缺血也会表现为心悸。
出现心悸的原因大致分为生理和病理。
其中生理性包括环境因素,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浓茶,饮酒之后等之后。
病理性包括心室肥大,甲亢,贫血,心律失常等均可引起心悸的发生。
疾病引起的心悸必须去医院看,才能解决。如果去医院啥也查不出来,但就是心悸。
当出现心悸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缓解呢?
1.休息:如果是在工作、走路的途中出现心悸,那么需要停下来休息,也可以喝一杯温水来调节。
2.环境:舒适的环境以及室内空气的流通,可以减轻心脏的外界压力,减少心慌发生。
3.深呼吸:适当的放松,以及充足的睡眠。因为很多的心悸是由于紧张,压力或者很大的情绪波动而产生的。用深呼吸来放松,调节紧张的情绪。保持心态的平和,控制情绪。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是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必不可少的因素。
4.取穴:心悸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简单的穴位来按摩缓解不适感。在这呢,王医生推荐一个临床中常用的穴位:内关。
健康之路,心悸不可怕,王医生为您守护。
心脏出现咯噔是为什么?
经常有人到心内科门诊咨询—— “心脏经常咯噔咯噔的跳,能感觉出来,很不舒服”,做个心电图一般还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医生通常会如此答复:这样的感觉可能是“早搏”,大部分属正常现象,多会在劳累和休息不好时出现,注意休息可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可是,简单的几句话难以解除老百姓对“早搏”的神秘感乃至恐惧感——它是不是病?需不需要治疗?笔者在此揭开一下“早搏”的神秘面纱!
一、基本概念
过早搏动(premature beat)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二、病理病因
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
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1)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形成异常。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病变心房,心室或浦顷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过早搏动。(2)折返现象。环行折返或局灶性微折返如折返途径相同则过早搏动形态一致;如折返中传导速度一致,则过早搏动与前一搏动的配对时间固定。(3)平行收缩。(4)触发激动。
三、临床表现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四、检查方法
过早搏动的共同心电图特征,为较基本心律提早的一次或多次P-QRS波群。
1、房性过早搏动: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s。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ST及T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房性过早搏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时畸形QRS波群前可见提早畸形的P波。提早畸P波之后也可无相应的QRS波,称为阻滞性房性早搏。需与窦性心律不齐或窦性静止鉴别。在前一次心搏ST段或T波上找到畸形提早P波的,可确诊为阻滞性房性早搏。房性早搏冲动常侵入窦房结,使后者提前除极,窦房结自发除极再按原周期重新开始,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见房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室交接处性过早搏动:除提早出现外,其心电图特征与房室交接处性逸搏相似。早搏冲动侵入窦房结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干扰窦房结自发除极的则形成完全性代偿间歇。
3、室性过早搏动: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形态异常,时限大多>0.12s,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随T波移位,其前无P波。发生束支近端处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宽。室性早搏后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基本心律较慢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于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偶见室性早搏逆传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现于室性早搏的ST段上。
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时由两个以上异位起搏点产生,心电图表现为二种或二种不同形态、配对间期不等的早搏,称为多源性早搏。连续二次或三次和以上的早搏分别称为连发和短阵心动过速。
五、疾病诊断
心脏的正常搏动起源于窦房结,如果由心脏其它部位发出,医学上则称之为早搏,早搏可分为窦性,房性,结性和室性四种,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极少见,在临床所见的异位心律中,以早搏最为常见,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类,功能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早搏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仅是医生,一般人都应当了解和掌握功能性和病理性早搏的鉴别知识,及时进行判断,这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功能性早搏:在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查不出病理性诱因,往往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喝浓茶,饮咖啡后引起的,一般出现在安静或临睡前,运动后早搏消失,功能性早搏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早搏大多会不治而愈,故无须治疗,但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思想乐观,生活有规律,不暴食,过量饮酒,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病理性早搏:患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及洋地黄中毒时,也常出现早搏,这属于病理性早搏,常见于下列情况:发生于老年人或儿童;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加;原来已确诊为心脏病者;心电图检查除发现早搏外,往往还有其它异常心电图改变,对于病理性早搏,应高度重视,及早上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和频繁发作的早搏,最好住院进行观察治疗。
六、并发症
本病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心性猝死。
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形式上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小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等,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150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2、心室颤动(VF):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VF常可以致死,除非用直流电去颤(用胸部重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去颤难以奏效)。
3、心性猝死: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大多数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者,主要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导致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功能者。
七、治疗方法
应参考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排血量以及发展成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而决定治疗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过早搏动,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宜解除顾虑,由紧张过度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过早搏动可试用镇静剂和β-受体阻滞剂。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宜尽快找出早搏发作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同时正确识别其潜在致命可能,积极治疗病因和对症治疗。
2、除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性和房室交接处早搏大多选作用于心房和房室交接处的Ⅰa、Ⅰc、Ⅱ、Ⅳ类药,而室性早搏则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Ⅰ类和Ⅲ类药。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早搏常需紧急静脉给药。以Ⅰb类为首选。急性心肌梗塞初期仍常首选静脉内利多卡因。心肌梗塞后若无禁忌,则常用β-阻滞剂治疗。原发或继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禁用Ⅰ类药,原发性者可选用β-阻滞剂、苯妥英或卡马西平。继发性者去除病因,宜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房或心室起搏治疗。
农地圈问答团队:董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