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熬水要几分钟,中药的煎服法是怎样的?
谢邀。
中药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中药的疗效与是否正确煎煮中药有着密切联系,正确煎煮中药有利于中医治疗获得预期的疗效。口服是中医临床的主要给药方法,口服给药的效果受到服药时间次数及冷热等服药方法影响。那你懂得怎样正确地煎服中药吗?
最好用陶瓷做的砂锅、砂罐。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容易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另一个方面的好处就是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的话可以用白色搪瓷器皿或者不锈钢锅。煎药千万不要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很容易和药液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前最好进行浸泡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这是因为草木药干燥时,水分被蒸发,细胞壁及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枯,其中的物质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存在于细胞内。煎前浸泡,可以使细胞重新胀满,当水分进一步浸入时,细胞可膨胀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释放出来。另外煎前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药物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天则可以长些。浸泡用水,以常温或温水 (25℃~50℃)为宜,切忌用沸水。
中药是否需要清洗?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一般来说,煎药前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煎药用水有什么讲究吗?用水必须没有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无污染。一般来说凡是人们生活上课作饮用的水都可以用来煮中药。
煎药应该加多少水?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50px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要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科学化加水量: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药物总量(克)+150毫升+服用量(成人服用量为150~300毫升)。 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毫升。
煎药应该用什么火候?中药应该煎煮多久呢?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都是先武火后文火,就是没有沸时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的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的药物,一般用大火迅速煮沸,改用小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用小火久煎,使得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煮好药后要趁热滤药汁及绞渣取汁药煎煮好后,应趁热滤取药汁。因为久放后的药液温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会因为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药渣的吸附的作用而有部分损失,因而影响疗效。最后一次煎煮完,药液滤出后,应将药渣放人双层纱布中包好,待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渣所吸附的药液,最后把药渣扔掉。实验表明,从绞取的药液中,可得到大量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剂量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药效降低,损失或不宜久煎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更高。如此,则能增加中药的溶出率,提高疗效。
一剂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煮三次,最少应该煎煮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的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的水液中。假如药材内外浓度达到平衡,有效成分就不会溶出了。所以把药液滤出后重新加水煎煮,其剩下的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
中药的入药方法有什么讲究吗?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但是某些药物因为特殊性质、性能和临床用途不一样,它们的煎煮时间就会不同。所以煎煮中药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入药方法。
先煎
即应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这些需要先煎的药物多是成分不易煎出的、需要久煎去毒的、治疗上特殊需要的。
矿物、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需要久煎去毒的,如附子、川乌、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治疗特殊需要的,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要想减其泻下力则需久煎。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后下
即缩短煎煮时间。某些药物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宜后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白豆蔻、砂仁、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或开水泡服。
包煎
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须要包煎的主要有三类药物:
一是花粉、细小种子类及细粉类药物,因其容易漂浮在水面,不利于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青黛、海金沙等;
二是有些药物含有淀粉、粘液质量较多的药物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糊化、焦化,如车前子;
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辛夷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另煎
一些名贵中药须另煎,以免煎出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材吸附。如人参、西洋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烊化
即溶化或熔化。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冲服
如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的药,应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玄明粉、竹沥水、蜂蜜等。
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含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儿童中药煎服与成人有什么不同?很多家长对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并不明确,有些家长认为儿童中药的煎服与成人中药煎服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小儿煎服中药方法与成人中药的煎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煎煮小儿中药汤剂,一些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冲服等药物的煎服法和成人基本相同,但煎药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又不同于成人。
煎药量: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小儿煎服中药方法要做到少而精。如3岁以下可煎至40毫升,分4次服下;3-7岁幼儿可煎至45毫升,分3次服下;7-12岁儿童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岁以上儿童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下。
煎药方法:发散药类,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而补益药类,仁、梗、壳类煎药时间要长些,均以文火(慢火)为宜,煮沸后发散药可煎10分钟;补益药可煎20分钟。
喂药时间:注意小儿煎服中药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用药时间,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服药,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粘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
服药方法:药物的温度要适中,过热容易烫伤婴幼儿咽喉、食道、胃粘膜等;过凉不但造成胃不适,肠道紊乱,还会影响药效。不要捏着婴幼儿鼻子灌药,免得药液呛入气管,可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进,药中不要加糖,以免影响疗效。
服药次数又有什么讲究吗?服药时是热服还是冷服?
一般情况下,汤药多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以辛温发表药治风寒表实证,不仅要热服,还要温覆取汗。至于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肠胃,欲饮冷者可以凉服。如果热在其他脏腑,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此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凉药热服者。对丸、散等中药制剂,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
其他讲究:
一般均为每日1剂,每剂分2或3服。
病情急重的,可隔4小时左右服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
病情轻的,可隔日服。
有的需要多服长期服,则可煎汤代茶,不拘时服。
对呕吐者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而致呕吐。
麻汤正宗做法?
首先将火麻和水以1:3的比例用小石磨磨成火麻浆,后用纱布过滤。煮汤时,将过滤后火麻浆倒入锅中,待烧开后就放入青菜。放青菜时不要搅拌,尽可能让火麻糊粘住菜叶,以免火麻糊沉淀到锅底而导致火麻汤变稀。
此时的做法是用锅勺慢慢地将青菜压下火麻浆面,这时的火候不要太大,煮上3至4分种,待青菜一熟即可。
火麻粽子的做法?
火麻粽子做法如下
食材明细:糯米适量、粽叶适量、马连草 适量、腊肉适量、小花菇适量、酱油2勺、蚝油2勺、白糖 1/2勺、葱适量、姜丝适量
做法步骤
1.将小花菇去蒂洗净,切小丁;腊肉用清水冲洗后切成小粒;葱姜切丝备用。
2.锅置火上油烧热,下入葱姜丝煸香后取出。
3.下入腊肉、香菇丁翻炒均匀,待出香味后调入蚝油、酱油各2勺,翻炒至上色。
4.调入1/2勺白糖,继续翻炒均匀盛出。
5.将腊肉香菇料放入浸泡好的糯米中拌匀。
6.粽子叶彻底洗净,取一片铺平捋顺。
7.光滑的一面朝上,卷成漏斗装。
8.舀入腊肉糯米压实。(米边与粽叶边要留些距离)
9.粽叶下部两边往中间压住,把上方的粽叶往下折盖住糯米,把长出来的粽叶窝成角。
10.包好后用马连草将粽子绑紧。
通草鲫鱼汤的做法?
用料
鲫鱼一条,通草10g,姜葱,油,盐
做法

1/9 材料备好。

2/9 把鱼彻底洗干净,

3/9 姜切片,葱切段 ,通草洗净浸泡。

4/9 洗好的鱼 里外抹上一层盐,

5/9 锅放底油,把鱼煎至双面金黄,

7/9 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葱姜,通草 大火煮开,

8/9 在中小火焖煮十五分钟,

9/9 加入少许盐即可出锅。
麻蓉汤圆怎样做?
元宵节自己动手做汤圆是一乐,DIY之余给它一些创意吧。以下的几种汤圆都是比较新类的吃法,如果市面上买不到,不妨在家DIY一把!肉汤圆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葱花。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在锅中倒油少许,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熟肉末凉后,加入适量生肉末、冬菜末、葱花,拌匀后放冰箱里冷冻,切小块为馅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包入馅心揉圆。
5.将汤圆下锅煮,火不宜过旺,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化猪油、葱花等,冲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核桃酪汤圆原料: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枣50克,面粉、桂花少许。做法: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许,再加开水少许拌匀,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见方的丁,即成汤圆馅。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汤圆馅放在漏勺里,用凉水浸过,倒入簸箕内,用双手摇动,使汤圆馅沾满江米面,连续3次,即成汤圆。下入锅内煮10分钟左右,漂起即熟。3.核桃仁用开水冲两次,剥去外皮剁碎,小枣洗净,用凉水浸泡12小时。4.把江米、核桃仁、小枣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匀,用小磨磨一遍,成为细浆。5.净勺放开水,下入白糖,上火见开,撇去浮沫,迅速将核桃仁浆下入,搅匀成粥状,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汤圆捞入即成。橙羹小汤圆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个,青红丝、香精少许。做法: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猪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滚成大小适中的汤圆。将橙子切成两瓣,挤出汁。3.水煮沸时,倒入汤圆,汤圆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内。拔丝小汤圆原料:糯米粉300克,绵白糖300克,猪板油25克,青红丝、桂花、瓜子、芝麻少许,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实耗100克)。做法:1.将青红丝切碎与猪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馅。2.将和好的馅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3次即成生汤圆。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汤圆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捞起,用小勺拍开口。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黄色时下入汤圆,离火颠勺,撒入青红丝、芝麻等即成。酒锅汤圆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条25克,青红丝、挂花酱、香精少许。做法:1.将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红丝、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酱、猪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浆糊,倒在一起搓成馅,拍紧成块,再切成小方丁。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进水浸一下,放在箩筐内的糯米面上,用手摇动,使糯米面挂在剩馅上,连续多次,摇成玻璃球大小的汤圆。3.待锅内清水烧开后,将汤圆下锅,汤圆浮起时,加入白糖,连汤一起倒入已备好烧酒的酒锅内,将酒锅端于桌上,再将锅内酒点燃。花样元宵花样吃正月十五家家吃元宵,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