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是什么症状前兆,心肌梗死有哪些非典型的症状?
先说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或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而非典型的症状主要以异位疼痛和消化道症状为主。
说完结论后,我们就详细地来聊聊急性心肌梗死产生这些非典型症状的来龙去脉吧。
急性心肌梗死简单说就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着血栓导致的心肌供血血管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时间久了就会坏死,从而引起疼痛等症状。
我们人体的心脏主要是由冠状动脉供血的,虽然冠状动脉和它的分支很粗壮,但是当遇到粥样斑块或者血栓形成的时候,依然会对血流造成影响。此时如果遇到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或者血压剧升的时候,心肌耗氧量会猛增,而当狭窄的血管血运不足以支撑供氧时,心肌即开始出现损伤。
所以斑块和血栓是心梗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情绪激动、体力活动等则为诱因。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心梗的时候疼痛是如何发生的。
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症状的产生机制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刺激周围的传入神经引起压榨性的疼痛,异位疼痛的产生就与这些神经在脊髓节段的分布有关系。当疼痛刺激传入神经节后,它还会沿着同一节段发散至其他部位,因此虽然是心脏病但是却在后背、肩膀等部位产生疼痛。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些异位疼痛和消化道症状产生的机制:
①颈、上肢、肩背部痛:多由颈胸神经节兴奋传至大脑产生痛觉:
②下肢痛:可能因神经兴奋经脊髓传导产生扩散性疼痛引起:
③下颌痛、牙痛、咽痛:因大脑皮层产生的痛觉经中枢神经传导引起扩散性疼痛;
④胃肠道症状: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下壁表面,下壁心梗时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胃肠道症状。
因此在医生出门诊或日常生活中,如果将这些非典型的心梗症状完全的忽略,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发作、严重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如果血管阻塞面积较大、心肌缺血严重,哪怕是及时得到治疗也会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报道,我国2002~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6年城市急性心梗死亡率为58.69/10万,而农村则达到了74.72/10万,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患者预防角度来说,除了要注意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外,在发病时能及时分辨急性心梗的症状也是挽救自己或他人的重要一环。通过本文大家可以了解到,急性心梗不只是会在心前区出现疼痛,也会在其他似乎不相关的区域引起病痛,如果忽视了这些非常见部位,则可能延误病情,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吴医生在这里帮助大家总结一下哪些情况下,需要警惕心梗的特殊疼痛部位。如果这个人年龄超过50岁,身体肥胖,平时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精神压力大,易怒,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波动或体力劳动,那么一旦有上述部位发生疼痛时,大家就一定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我们平时不能做一个疑神疑鬼的人,但是当前提条件符合的时候,及时寻求医疗救助,有时候就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
参考文献【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03):6-17.
【2】余云华. 以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2):64-65.
心梗出汗是危险信号吗?
心梗出汗是危险信号吗
心梗出汗是危险信号。
心梗发生时,患者往往伴随大汗淋漓,全身皮肤湿冷,缺血时间越长,梗死面积越大,疼痛越剧烈,出汗越明显。除此之外,心肌梗死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心悸、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濒死感、心律失常、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冠脉造影可确定狭窄部位。建议尽早前往医院治疗。
本内容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吕永楠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心梗一般有哪些前兆症状?
一般情况下心梗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人体的前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悸或者是运动之后失眠胸闷的严重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也有部分的患者还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腹泻,甚至患者会出现胸前的剧烈性的胸口疼痛的人体的改变的。
心梗病人忌吃哪些食物?
心梗"祸根"找到了,医生直言:3种"家常菜"再吃,伤心更害命
临床上,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经过30分钟的抢救,如果无法恢复自主心率,则意味着生命走到了终点。
而心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梗的"祸根"找到了,医生直言:3种"家常菜"再吃,伤心更害命
第1种:油炸食物
生活中,炸鸡、汉堡等油炸食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但是,此类食物在经过高温油炸后,当中的脂肪酸会变成反式结构,增加血管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堆积。
而且,任何食物在经过油炸后,都会含有大量的脂肪,食用过多,会导致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加速脂质沉淀,使得血管狭窄,引起堵塞。
第2种:腌制食物
这类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大量的食盐。
一旦长期过量食用,就容易导致体内钠离子增加,引起水分滞留、血液粘稠,导致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加速血管粥样硬化。
如果保存不当,当中的食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被人食用后,会在体内形成亚硝胺,诱发癌变。
第3种: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当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脂肪,食用过多,就容易导致血液粘稠,诱发高血脂等疾病。
而且,经常食用动物内脏会导致体内"坏"胆固醇含量增加,影响体内的血液循环,严重的话,就会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
注意,生活中这3件事是心梗的帮凶,切莫忽视
1、经常熬夜
有研究显示,经常熬夜的人,患心脏疾病的几率是常人的1.15倍。
这主要是因为,熬夜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身体会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异常收缩。
长期以往,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心率失常,从而诱发心梗。
2、长期吸烟
烟草中含有2000多种有害物质,当尼古丁、焦油等进入体内,会造成血管内膜受损,胆固醇聚集,加速动脉硬化,促进血栓的形成。
一旦血压不稳定,血管内的血栓被高速流动的血液冲刷掉,随着血管流到冠状动脉,就容易引起心肌梗死。
有研究显示,每天抽烟数量在20根以上,患心脏病的几率会增加2-3倍;若超过40根,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会上升4倍。
3、情绪激动
临床数据显示,70%的心梗患者,都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突发的。
心脏本身也是受神经控制的,而生气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不适,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
而且人在生气时,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容易引起心脏疼痛,严重的就会引起心脏疾病。
不论男女,出现这4种表现,可能是心梗要来了,注意警惕
表现1、心前区疼痛
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然不能缓解,且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濒死感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心梗。
表现2、前胸、左肩、左腋下疼痛
心脏病会导致左臂和左肩疼痛,有时也会反射到右臂。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紧时,更要警惕心梗。
表现3、胸骨后、颈部痛
平时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现胸骨后、颈部疼痛,呈阵发性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处,应警惕是急性心梗。
表现4、后背痛
急性心梗发作主要症状有持续胸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大汗等。
预防心梗,做好2件事,保护心脏健康
1、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如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强,心理压力大等,无疑是给心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人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等;
会促使血管发生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脏局部血液供应量减少,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2、健康饮食
不要暴饮暴食,临床数据显示,30%的心肌梗死患者是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的。
如果大量的进食含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升高血糖浓度,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血小板集聚性也会增高。
患者平时吃饭的时候可以定时定量,采取少吃多餐的原则。
▪ 主食要以谷物、薯类为主;每天400g蔬菜、200g低糖水果。
▪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菌菇类、豆类。
▪ 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超过6g,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g。
▪ 适当吃瘦肉,或者适当吃鸡鸭鱼肉;每周3~5个鸡蛋。
没有心绞痛症状是否也会发生心梗?
心梗,即为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危急重症。作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心梗一般发病较急,急性病死率较高,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
没有心绞痛症状是否也会发生心梗,该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在病理学上被定义为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发生最基础的病理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多是因为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所致。心梗发生较为急剧,但也并非毫无征兆,高危人群应注意提高警惕。
1、没有心绞痛的无痛性心梗:急性心梗虽可怕,但并非毫无征兆,患者在发病前有一定的先兆表现。心梗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心绞痛,常常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突发性疼痛,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且会有一种濒死感。但是,对于部分人群而言,并不会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牙痛、肩膀痛等,因此常被忽视或是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心绞痛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首先就是心绞痛,表现为既往没有心绞痛者突发剧烈胸痛,或是既往有心绞痛者发现疼痛发作变得更加频繁,且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也变得更长,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无法有效缓解,此时需警惕心梗发生的可能;其次,心梗患者心绞痛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且有濒死感、恐惧感;部分患者会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除了这些常见的症状外,有些心梗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等,而没有任何的疼痛感,或是有患者仅表现为不典型的疼痛,即发生在胸部以外的疼痛,其中以上腹不适、疼痛多见,其次是左上臂、左肩、咽部、颈部、下颌、牙齿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头痛、后背疼痛。这些症状都与心梗典型症状不同,容易被误诊。
2、心梗的预防:近年来,心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心梗的危害较大,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群,可能一旦发生就是猝死。因此,对于心梗高危人群而言,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首先,就是要注意积极控制原发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且需定期复查,及时发现不利的威胁因素。另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需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坚持长期用药,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并需监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心脏的受损情况等,以便及时进行诊治。其次,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戒烟戒酒、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另外,需注意规避可致心梗发作的因素,避免剧烈运动、情绪过激、长期熬夜、过度用力、大量吸烟饮酒等,以防心梗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