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骨碎补别名叫什么,老人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
老年人骨关节痛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每个人都逃不过,足跟痛就是非常折磨人的一种。想出门散散心,痛!想跳跳广场舞,痛!家里走几步,痛!上下楼梯上厕所,更痛!但凡是稍微活动活动,疼痛都可能阴魂不散,甚至没有彻底的解决办法。足跟痛有多种原因,有些原因导致的足跟痛,患者可能通过适当休息就可以恢复,有些原因导致的足跟痛,严重甚至还需要手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足跟痛有哪些原因!
老年人足跟痛,首先考虑是不是足跟骨刺!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足跟痛,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退行性改变,二是慢性劳损。老年人多存在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这就导致对局部保护能力下降,足跟又是足部承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就更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出现损伤性病变,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就是在足部组织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再加上运动不当或不良体态等影响,或者患者本身足弓存在异常(如扁平足等),从而导致骨跟部位发生损伤,足跟周围肌肉、韧带等生理平衡被打破,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就会沿应力方向长出骨刺,来对抗磨损和稳定关节,恢复足跟的生理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足跟部的软组织劳损和足跟骨刺本身并不一定就会引起足跟痛发生,大多数时候,患者是在受到劳累、寒冷、潮湿、久站、奔跑、身体超重、走路磕着硬物、穿不合适的鞋等外在刺激下,导致肌腱韧带发生慢性反复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渗出、水肿、粘连等,局部压力增加才会引起疼痛、跛行。
所以,发现足跟骨刺先不要慌张,要看足跟骨刺有没有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有没有引起疼痛和炎症等症状,再考虑具体如何治疗。当然,一旦发生足跟骨刺,不管有没有症状,患者首先就要坚持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改变运动方式和维持健康体重等,具体我们会在最后一部分讲。
对于足跟骨刺,我们简单了解几种治疗方法:
休息——患者在炎症发作之后,至少应休息一周左右,避免足跟受力导致损伤加重。冰敷——疼痛急性发作时,可自行冰敷来缓解症状,一般一天2~3次,每次10~15分钟,治疗48小时左右,可有效缓解疼痛。固定——因为夜间睡眠时足部放松下垂,在早晨起床时容易因为肌肉痉挛而疼痛加重,所以患者可夜间佩戴固定夹缓解此情况。理疗——热疗、磁疗、超声波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等疗法,都有助于改善足跟内外的情况,从而缓解疼痛等症状。药物——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外用扶他林、辣椒碱等药物来止痛,如果效果不佳或疼痛较重,则可能要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来消除无菌性炎症止痛。打封闭——对于口服药物也不能止痛、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考虑打封闭来实现短期快速止痛。外科——对于重症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考虑小针刀、可视针刀镜等微创治疗,对足跟部位软组织进行松解,减轻骨刺压迫,缓解病情。极为严重的患者,可能要行开放性手术来恢复行走能力。足跟痛原因多,别只让骨刺背锅?在老年人的足部损伤性病变中,足跟骨刺虽然常见但并不是唯一的,所以不能一有足跟痛,没有检查就诊就说是足跟骨刺,这个锅太大骨跟骨刺表示背不动。足跟痛的原因非常多,我们再简单介绍以下几种:
跟骨骨折——主要发生在高处坠落足跟着地的情况,跟骨遭受巨大外力而发生骨折。如果患者有从高处坠落的经历,之后出现足跟疼痛、肿胀、皮肤淤紫甚至无法行走,就要怀疑是否发生跟骨骨折,首先应该使用拐杖等辅助方法避免患足继续受力,及时到医院就诊。足底筋膜炎——患者因为老化、肥胖、过度运动、鞋不合脚、久站等原因刺激下,就容易造成足底筋膜张力过大,应力集中在足跟部的足底筋膜止点上,从而发生局部损伤和炎症造成足跟痛,尤其在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足跟着地非常容易发生疼痛。而足底筋膜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足跟骨刺生成。跟骨下脂肪垫病变——跟骨下脂肪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桡脂肪组织而构成,对足跟有着防震和保护作用。但如果足跟长期遭受压迫、受凉或者遭受硬物硌伤,就容易导致跟骨下脂肪垫发生损伤,从而引发无菌性炎症,就会出现疼痛、肿胀和浅压痛等症状。跟腱炎——老年人如果经常长时间步行或慢跑锻炼,过度使用就可能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从而引发跟腱炎,而跟腱是附着在足跟上的,就会导致足跟疼痛。跟腱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而继续进行锻炼,就可能继发跟腱撕裂,很多我们熟知的运动员如刘翔、科比等,都遭受过跟腱撕裂甚至断裂的伤病。趾腱膜炎——趾腱膜位于足底,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在外伤、劳损或寒冷刺激下,趾腱膜就容易发生无菌性炎症,患者表现出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紧张感,如果跟骨结节前缘有压痛的话,牵扯趾腱膜则可能导致疼痛加重。 足跟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还可能导致跟骨下、跟骨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则可能出现足跟部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等炎症症状及局部压痛。痛风——痛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一种代谢性关节病,其根源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患者血液中尿酸含量超标,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指、趾等关节软骨处,从而引起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的疾病。痛风也经常侵蚀踝关节,踝关节受累则可能导致足跟疼痛,引起,当痛风患者出现足跟疼痛时,也要排除是否由痛风引起。除了以上这些原因,跟骨结核或肿瘤、骨质疏松症的微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足跟痛,患者本身是无法找出真正原因的,即使医生也要通过患者描述症状、查体以及结合相关检查才能找到具体病因,所以,老年人如果有足跟痛,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正规医院明确就诊,查明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预防足跟痛,生活中做好6件事保护好足部!01 / 注意补钙
中老年人要注意饮食中钙的摄取,少吃高盐、高糖、高脂、高嘌呤的食物,预防代谢性疾病,适当多吃牛奶、鸡蛋、大豆、绿叶蔬菜等富含钙质、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日常应多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还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如绝经期女性补充雌激素,严重钙缺乏者补充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剂。
02 / 坚持锻炼
中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运动是不可缺失的一项。老年人应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步行、慢跑、骑车或游泳,这几种锻炼方法可以增强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可以有些延缓足跟部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对足跟的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不容易造成损伤。其中游泳是最为安全的,骑车其次,而散步或慢跑对足跟也存在一定压力,患者要注意运动量的把控,健康人群每天连续专门运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即可,足跟痛患者则根据病情调控,以不引起疼痛发作或加重为宜。另外,针对足部的一些拉伸锻炼,也有助于预防足部跟腱、筋膜等组织病变,预防足跟痛。
03 / 热水浴足
老年人在天气变冷时要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对于有足跟痛的患者,在炎症消退之后,可以每天用热水袋热敷患处,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疼痛。更方便的方法就是热水浴足,患者宜用40~45℃热水泡脚,时间在20分钟左右,可以每隔一天泡一次,达到改善足跟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效果。
04 / 控制体重
体重越大身体各个负重关节承受的压力就越大,除了膝关节之外,足跟也非常容易受伤,所以体重偏胖的人,更容易患上足跟痛。所以,老年人应该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提高自身的新陈代谢水平,从而维持正常的体重。尤其是对于存在足弓畸形(如高足弓、扁平足等)的老年人,尤其是要注意足部的保护,而中老年女性,则建议尽量少穿甚至不穿高跟鞋,以免造成足跟、踝关节、膝关节乃至脊柱等多方面损伤。
05 / 避免外伤
老年人骨骼和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都非常脆弱,这时候就要避免外力侵害,不让足跟发生扭伤、挫伤以及过度疲劳。尤其是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站立,则更要保护好足跟,以免慢性损伤累积导致足跟损伤。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剧烈运动一般是不推荐的,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网球等,需要频繁地跑到、转身、加速,就容易发生脚跟创伤。
06 / 合适的鞋
对于老年人来讲,要预防足跟痛,选一双合适的鞋至关重要。老年人最好选用鞋底厚且不过软的运动鞋,而非鞋底薄或者软的皮鞋、布鞋,因为运动鞋具有良好的缓冲、吸震作用,也能够更好的适应足弓弧度,在运动时能够对足部起到保护作用。对于有足跟痛的患者,还可以使用跟骨垫,将后跟稍微垫高,让脚掌的受力点适当前移,减少足跟韧带的拉力,从而减轻摩擦,保护足跟。
猴子给神农氏的草叫什么名字?
猴子给神农氏的草叫猴子草(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猴子草又称作三角草、水百足、金纽草、三叶珠、散寒草、水香附、燕含珠、姜牙草、单打槌。为百合科植物三角草 Chlorophytum laxum R.Br.的干燥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晾干。主产于广东,分布于恩平、台山、新会、中山等地。别名:单穗水蜈蚣、三角草、水百足、金纽草、三叶珠。
全草长20-40厘米,有一短的根状茎、须根纤细。叶基出丛生,长条状三棱形,基部稍肥厚,抱茎,长15~30厘米,宽约4毫米,中脉明显。常见有比叶长的花萼及干燥花,间有扁球状三角形蒴果。气无,味淡。
云南有哪些有药用价值的野草?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好多天前就做了回答,我把云南野外常见草药的名字、生长条件、主治功效等一一详细做了介绍,可头条不让发,说是存在医疗风险,我想也说得对,毕竟我们不是医生,今天又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云南人的我责无旁贷的回答,作用功效大家网上查询。
云南作为“植物王国”,绝非浪得虚名,有人说,在我们云南大山一屁股坐下去能坐到三棵草药,这一点不夸张,云南的植物资源的确丰富多样。像“X麻火腿鸡”、“X楼煮鸡”等都是家常便菜。
云南常见的野生草药有(网络图片,侵权即删):
1.天麻
2.重楼
3.龙胆草
4.舒筋草
5.血藤
香樟树的伴生植物是什么?
1、是槲蕨,是极有特色的一种附生蕨。
2、这些植物对樟树无害,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槲蕨(学名:Drynaria roosiiNakaike)是槲蕨科槲蕨属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
3、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肾蕨各部分的特点?
肾蕨是一种常见的蕨类植物,别名蜈松草、圆羊齿、野鸡毛山草、排骨草等,为骨碎补科,肾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肾蕨原产于热带亚洲和非洲地区。肾蕨根状茎,包括短而直立的茎、匍匐茎和球形块茎三种。直立茎的主轴向四周伸长形成匍匐茎,从匍匐茎的短枝上又形成许多块茎,小叶便从块茎上长出,形成小苗。 无真正的根系,只有从主轴和根状茎上长出的不定根。叶呈簇生披针形,叶长30~70厘米、宽3~5厘米,有羽状复叶,叶上有40~80对羽片。新生的小复叶呈抱拳状,具有银白色的茸毛,展开后茸毛消失,成熟的叶片革质光滑。羽状复叶主脉明显而居中,侧脉对称地伸向两侧。 孢子囊群生于小叶片各级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肾形,因此得名“肾蕨”0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略耐寒,但不耐低温冰霜。在空气湿润的环境下生长会更旺盛。在强光直射下,叶色会转为灰绿色缺乏光泽,无论是盆栽还是地栽,种植环境是栽培好肾蕨的主要因素。 肾蕨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耐高温,对于盛夏30℃的高温也能忍受,但需要注意环境通风良好。肾蕨在5℃以上即可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