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症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生过几次疫情?
超过90%的年轻人不知道,除去熟知的非典和新冠,建国后还发生过七次瘟疫,每一次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惨痛的经历,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聊聊跟“疫情”有关的那些事。
一、肺结核病
这个曾被西方国家冠名“死亡之首”的传染病,自然不容小觑。
如果要对肺结核追根溯源的话,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国外曾在埃及的木乃伊里有发现,国内1973年湖南文物挖掘的马王堆里也发现了同样的肺结核病症。肺结核病放在以前是一种传染能力很强的疾病,说一个数据,大家的认识可以更加直观:
在过去的200年内,全球感染肺结核的人数将近10亿,分摊到每年,就有近500万人被感染。
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也就是1949年,当年被医院记录的病例就达到了2700多万,而被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100/10万。
最常见的是飞沫传播,病毒进入呼吸道再侵入肺部,潜伏期过后,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同时,身体就会自然发病,初期常见于脸色苍白、消瘦乏力,随后出现发热、咳嗽、咳血等症状。其实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关于肺结核的记载,华佗在《中藏经》也是第一次以“痨病”来定义肺结核,而肖邦、契诃夫、雪莱、鲁迅、林徽因等耳熟能详的名人均是感染了肺结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肺结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肺结核病几乎是无药可治,只能眼睁睁看着身体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过去因为医疗条件和药物等原因,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静养、呼吸新鲜空气、食补等方式来抵御病毒,痊愈率维持在25%上下。直到1940年以后,链霉素被科学家发现,随后再有卡介苗等药物的出现,肺结核才摆脱了“等同于死亡”的说法。
二、鼠疫
鼠疫又称“黑死病”,光从名字看,自然是跟老鼠有关,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的病毒传染,虽然最初是老鼠携带病毒,但并不能直接传染给人类。
后来医学工作者发现了病毒的传播路径,先是通过跳蚤吸食老鼠血液后,再跑到人身上,最终把“腺鼠疫”传染给人类。一旦被感染,如果病人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病毒不久之后会进入人的肺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原先的“腺鼠疫”变成了“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道的飞沫进行人和人的传播,并且一旦发病,病情会迅速恶化。
鼠疫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播了,例如1855年的云南,1894年的广东。
新中国成立后,察北地区也集中发生过一次鼠疫,当时共波及了10个村子,其中确诊感染者69人,而死亡却有66人。
整个疫情从1949年7月开始,一直到当年的11月5日,当时动员了疫区及周边村落的群众积极加入到捕鼠灭蚤斗争。
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当时通讯落后,更没有网络移动信号,只能依靠到处张贴字报,提高大家的安全警惕;另一方面给周边的所有人员安排接种疫苗,随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扩散。三、亚洲流感/香港流感
1957年,最早的流感出现在贵州地区,随后向其他省市及国外迅速蔓延,短短数月,全球就有数百万人因为感染流感而失去生命。
同年,有一个国外医学团队研制出专门对抗亚洲流感的疫苗,从而最大程度上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当然,流感病毒并没完全消失,潜伏一段时间后,又进化成了H3N2,以另一个版本“东山再起”,也就是发生在1968年的香港流感。
四、血吸虫病(大肚子病)
新中国成立之前,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江西地区最为严重。1919-1949年,全国因感染血吸虫病死亡就有将近3万人。
从1949到1956年,国家提出了“消灭吸血虫病”的号召,通过挖新沟填旧沟、焚烧等方式消灭老河里的钉螺,同时控制水源,最终堵住了血吸虫病的源头——钉螺。
五、天花
说到天花,对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顺治帝就是感染了天花,年纪轻轻(24岁)就抱憾西去了。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选择接班人时,也费了一番周折,其中就有天花的影响。
大皇子一岁就夭折,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本来想顺位传给二皇子,但有大臣建议二皇子只有一只独眼,如果让他做皇帝,光凭长相就有损皇家脸面。
再加上老臣们说二皇子没有感染过天花,如果以后被感染了,再有个意外,又会是一次权利的交替,风险系数太大。
于是,大家建议把皇位留给得过天花的三皇子玄烨,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
天花这种传染病原本一直在欧洲流行,并且治愈率很低,在没有出现特效药之前,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免疫力。
直到1796年,国外有一位医生发现了牛痘里产生的脓液,能够治愈天花,治愈天花迎来了曙光。
也就是这次无意的发现,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天花,从此消失销声匿迹,而我国也在1961年宣布真正消灭了天花。
六、流脑
流脑,一个曾在哪里听过,却又有些陌生的名字。
1967年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一年之内全国就有300多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超过了15万。
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一旦被感染,成病率很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算运气好能够活下来,也会留下终身残疾。
七、甲肝
1988年1月,甲肝突然在上海流行起来,通过调研发现,病毒来源于上海的一道家常菜。
八十年代,大家的经济都不富裕,很少有家庭能够天天吃得起肉,当时又恰逢元旦前后,上海人有吃毛蚶的习俗,所谓的毛蚶就是一种贝类。
刚开始每天的确诊人数只有100人上下,随后逐渐发展到每天三四百个,再到每天两三千人,到了1月底达到了顶峰,每天的甲肝确诊人数上升到1万例以上。
当时上海已经没有多余的床位,很多医院的走廊里都住满了病人。
从1988年1月19号到3月18号短短两个月之间,上海就有累计登记病例9万多,可见传播速度之快。
八、非典
2002年年底,非典最早出现在广东的顺德,因为把它归类到非典型的肺炎,所以才有了“非典”这个词。
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非典从广东开始向全国蔓延,随后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呼吸系统疾病,一时间“白醋”、“板蓝根”被误传,出现了抢购一空的画面。
2003年4月,SARS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到2003年7月份,历经九个月的不懈努力,非典不再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SARS病毒开始销声匿迹,并成为历史。
写在最后新冠,就不用过多介绍了,我们正在经历,并还未结束。面对疾病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迅速而又坚决的行动。
所有人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好各自的角色,积极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勤洗手、常通风、戴好口罩。
纵观世界的每一次疫情,我们人类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值得庆幸的是,最终这些大大小小的疫情,无一例外都被人类所战胜,都将会成为一段历史。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疫情终会过去,静待春暖花开。最后,向所有的一线工作人员致敬,有你们真好!
疑似病例还在增加?
原标题:新型肺炎潜伏期有传染性吗?如何区别于普通感冒?总台记者独家专访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
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情况是当下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根据相关部门通报数据统计,截至1月25日18时: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372例。全国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新型肺炎潜伏期到底传不传染?冬季感冒高发,如何区别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网络上医生分享的在家治愈经验可以效仿吗……春节期间,总台记者董倩对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名传染病专家李兰娟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今年73岁的李兰娟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次新型肺炎爆发,她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赴武汉听取了有关防控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
新型肺炎只有通过呼吸道传播吗?
总台央视记者董倩:到现在这个阶段,这个病毒传播的途径,我们到底心里有数了吗?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基本上现在比较明了,呼吸道的传播是肯定的,另外有没有通过血液传播、粪便传播、污染物品的传播,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潜伏期到底传不传染?
董倩:您说过病毒潜伏最长期也就是14天,那么这14天里面有没有可能也传染其他人了?
李兰娟:这个事情我也一直在调查和了解,目前发现还是有的,在潜伏期也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在接触(病源)14天以内,我们要对他进行医学观察和相对隔离。
如何区别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显示,新型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那么在冬季流感高发期,民众如何区别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呢?
董倩:得了普通感冒和不幸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李兰娟:目前早期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有的发烧、有的干咳,有的呼吸道症状,发烧以后乏力,甚至有的还有点消化道的症状。所以我们要鉴别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咽拭子取个样,做个病毒的检测。现在技术非常好了,能报告你是甲流还是乙流还是新冠状病毒,非常清楚。
董倩:到哪儿去做这件事?
李兰娟:每个医院流感病毒都应该可以检测,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应该定点的医院也有了,都能检测了。
轻症患者均可居家隔离治疗吗?
最近,被感染新型肺炎医生在家自我治疗并治愈的新闻频频被报道,这是否意味着,轻症新型肺炎患者可以居家隔离治疗呢?
董倩:您建不建议,如果看到早期的跟感冒差不多的症状,自我隔离自己在家治?
李兰娟:因为最近刚好有个医生报道了自己在家里自我干预后完全治愈的情况,我觉得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因为他本身是医生他自己懂,所以是不怕的。他知道自己的情况不会加重,那么在家里休息得比较好,吃得比较好,康复得比较好。但是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还是住院更加安全一点,因为定期要复查胸部的片子看有没有加重。你自己不是医务人员,对自己情况不了解,肺部的炎症发展如果比较快,还是要在医院里治疗。
李院士在采访中表示,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等更容易感染或转变成重症患者,这部分人需要格外重视防护。春节期间,她建议民众不要参加大型聚会,少去人多密集地区,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感为什么致命?
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的接触以及被污染物品传播。冬春季节是流感高发时间段,很多人都会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袭,导致高烧、咽痛、乏力以及全身肌肉酸痛。
虽然大多数人难受一段时间后就自行痊愈了,但也有一些病人会持续加重,出现白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甚至人工肺,最后因此失去生命,这些人中不乏自认为身体强壮的中年人。相关数据显示,罹患季节性流感的病人大多表现为轻症,住院率为常驻人口的0.1%。
其中,约5%~10%的患者需要入住I C U,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4%, I C U患者的死亡率为20%~2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都可导致29~65万人死亡。关于流感致命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详细介绍如下:
流感的攻击性更强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的攻击性更强,患流感后多会出现高热(可伴有寒颤),而且发热的持续时间长,会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以及乏力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会合并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严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急性坏死性脑病、脓毒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严重临床症状。
免疫力低下者容易发展为重症普通人患流感后一般会在1~2周内产生抗体,然后逐渐恢复健康。但如果是免疫力低下或有免疫缺陷的人群患上流感,就有可能发展为重症。一般来说,以下人群是流感的高危人群:1)年龄小于五岁的儿童,尤其是不满2岁的婴儿;2)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老年人。
3)患有以下疾病或出现相关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包括高血压)、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类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的疾病(如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 I V感染造成的免疫力低下者);4)肥胖者,体重质量指数超过30;5)妊娠期妇女。
流感病毒感染会诱发合并其它类型病原菌的感染流感病毒的感染通常会成为其它感染的“启动因子”,感染流感病毒后呼吸道上皮细胞脱落会造成粘液纤毛清除功能丧失、基底膜暴露、上皮细胞因子反应减弱。也就是说,人体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而且流感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出现改变,更容易引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所以流感合并症很多。
一般来说,患流感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考虑重症的可能:持续高热超过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神智改变:反应迟钝、嗜睡、儿童出现躁动、惊厥等;呼吸频率加快(超过30次/分钟)、呼吸困难、口唇发紫;严重的腹泻呕吐,身体出现脱水症状;合并肺炎;使原有基础病明显加重。
20世纪初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爆发的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夺去了约40,00万人的生命,由于该病毒最早出现在西班牙,所以又叫“西班牙大流感”。美国科学家时隔90年再次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该流感病毒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致命性。科学家在冷冻的尸体中培育了1918年流感病毒,然后将它与普通的人类流感病毒(K173)进行比较,实验对象则是一群猴子。
研究报告指出,被植入1918年流感病毒的猴子在24小时后发病,其表现为精神委靡,而且不想吃喝,且不停地咳嗽、流鼻涕,而感染K173病毒的猴子没有上述严重症状。8天后,对这些猴子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发现,感染1918年流感病毒的猴子体内病毒扩散到了心脏和脾部,而肺部也遭受了损害。在感染后的6~8天,感染病毒的肺部组织已覆盖肺部的60%~90%,而且充满了血水之类的粘液。
与1918年流感病毒不同,感染K173病毒的猴子在6~8天就已出现自我恢复迹象。1918年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使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不再抵御病毒的侵袭:一部分免疫系统在病毒来袭时会萎靡不振,消极应对;另一部分免疫系统则会没日没夜地拼命抵抗。研究表明,1918年流感病毒有很强大的进攻性,其繁殖及在体内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儿童流感的特点及防治儿童是流感的易感人群,成年人流感发病率在5%~10%,儿童高达20%~30%,所以一般推荐6个月~5岁的儿童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由于我国大众普遍对流感疫苗不够不重视,所以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不高。
患普通感冒时,患儿主要表现为低热、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发热一般不超过三天,症状的持续时间也不超过一周。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患儿起病更快,而且高热更加多见,最高时可达39~40℃,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经常出现畏寒、寒战、肌肉酸痛、腹泻、腹痛等症状。
与成人相比,幼儿患流感更容易出现重症和危重症,一旦诊断为流感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在出现症状后的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口服奥司他韦是目前治疗小儿流感的首选药物,对于一岁以下的宝宝及不方便口服药物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还可选择帕拉米韦注射液静脉输液对抗病毒,用药时应根据患者体重给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流感引起的咽喉肿痛可能比流感本身的症状更加凶险,因为这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存在致命风险。虽然流感导致咽喉肿痛的情况不多见,但出现后往往会迅速发展,甚至成为一种严重并发症,所以在出现咽喉肿痛后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配合治疗。
西安确诊首例H7N9病例?
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
它的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尤其是鸡(没错,鸡属于鸟类),过去在民间称之为鸡瘟。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既然是禽流感,人咋能得上?
当人接触到了得病禽类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后,就可能被传染。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消化道;呼吸道—通过飞沫(唾液)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人和人之间会传播吗?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所以该出门出门,该锻炼锻炼。
鸡鸭肉,还能不能放心吃?
能吃!但为了保证安全,肉和蛋一定要烧熟、煮透!
病毒在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是可灭活的(所以,煮熟的禽类食物是没有传染性的)!近期最好不要吃溏心蛋等半熟食物。
买肉时尽量到正规的超市或者市场,买有检疫证明的冷鲜、冰鲜禽类产品。另外,做饭做菜以及保存食物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做完饭后一定要彻底洗手。
预防禽流感,记住这6条!
① 不要接触活禽
不要接触鸡、鸭、鹅等家禽及鸟类,及其它们的粪便。(尤其是野外的)
② 这个地方,别去了
不要去农贸市场内活蹦乱跳的活禽交易区买现杀的活禽,更不要买回来自己杀(尤其是已经发现有H7N9禽流感的地区)。
③ 勤洗手
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尤其是加工、处理完生禽肉和蛋类后。
④ 保证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卫生清洁以及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⑤ 咳嗽打喷嚏时遮掩一下
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以防感染他人。
⑥ 高危人群多注意
禽流感的高危人群包括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特别是1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去菜市场等活禽较多的场所。
另外,饲养员、屠宰工人等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人更要小心,在工作场所应穿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
出现这些症状,请及时戴上口罩去医院
这段时间流行的禽流感叫「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10天。
一般表现跟流感有点相似,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为了保险,请及时戴上口罩去正规医院检查。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很快,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咳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h7n9是哪一年爆发?
h7n9是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