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粉的副作用,昨天抓到一只很大的蜈蚣?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药用实践败毒抗癌肝癌: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1.5克,日2次,温开水送。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乳腺癌:蜈蚣2条,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 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宫颈癌:蜈蚣2条,麝香0.15克,冰片0.3克,轻粉、雄黄各3克,黄柏15克 共研细粉,用适量包于消毒纱布中间,送入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每天上药1次,月经期停用。可根据病情好转,减少上药次数,直至活检转阴。同时,隔日服下药1剂:蜈蚣2条,柴胡2.5克,全蝎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茯苓各4.5克,当归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可获痊愈。绒毛膜癌蜈蚣2条,蜂房6克,白花蛇6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剂,2次煎服。能使肿块消除,转移症状缓减,迄阴道流血停止,尿妊娠试验连续多次均为阴性,可获痊愈。[1] 卵巢癌:蜈蚣15克,乳香1克,全蝎3克,带子蜂房,活蜗牛各5克,马钱子10克 先将马钱子用开水泡24小时,换清水连续浸7~10天,取出去皮晒干,用麻油炒黄研末,将蜈蚣、全蝎、蜂房炒至微黄,捣末;蜗牛捣烂,晒干,研末。将所有药末研和丸,日3次。用下列汤药送服:白花蛇舌草、薏仁、铁树叶各30克,鳖甲、桃仁、熟地、炙穿山甲、三棱、莪术、黄芪各15克,赤芍、丹参、香附各12克,枳壳、小茴香、七叶一枝花各9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日1剂。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可结合手术切除。亦宜于术后有阴道转移者。阴茎癌:蜈蚣、制马钱子、山慈姑各30克,熟大黄9克,紫草、黄连各15克,马蔺子、蚤休各45克,菊花、海藻、三棱、莪术、党参、黄芪、银花、山豆根、漏芦各60克,共研细末,醋制为丸,每服10克,日服2次。如果阴茎头部已呈翻花状者,局部可用五虎丹(水银、白矾、青矾、牙硝各60克,食盐30克 共研至不见水银星珠,用烧炼降丹法炼制成五虎丹白色结晶)结晶1.2克,加蟾酥0.5克,洋金花1克 同研匀,用米饭作赋形剂,搓成两头尖棱形钉剂,每支长4厘米,中间直径0.3厘米,重约0.72克,可视癌疡大小插入2~3个半枝,隔日换药1次。直至腐肉坏死脱落,再用生肌散收口。白血病:蜈蚣、壁虎、蟾蜍各26枚、水蛭、急性子各24克,徐长卿、韩信草各48克,七叶一枝花、金牛根、穿心连、虎杖、白花蛇舌草各90克 共为细末,和猪胆汁、马蹄子制成颗粒,压成舌癌片,亦可制成丸剂,每服9克,日服3次。同时肝脾肿大处外敷消癌散(土半夏、生半夏、生南星、生栀子、生川乌、一支黄花、生草乌、穿心连、韩信草各48克,野香薷、芙蓉叶各90克,金牛根138克 共研细末,适量蜜调外敷患处),日换1次。如此内服外敷,迄症状完全缓解,肿块缩成,延长生存期。恶性淋巴瘤:蜈蚣、全蝎、生水蛭、雄黄血竭、枯矾各30克,轻粉2克,硼砂、白硇砂、苏合油、白及各15克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3克,日3次。能使肿块软缩,压迫症状缓解。可连服3~6个月。可获较好效果,缓解期较长。胃癌:蜈蚣5条,三棱、莪术、枳实各12克,海藻、昆布各15克,水蛭24克,银花90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白糖调磅。开始时或有恶心、闷胀等副作用,继续应用,可以缓解。坚持6个月,可使胀痛等症状消失,肿块软缩,溃疡平复,病情显著好转。食管癌:蜈蚣5条,大枣5枚,全蝎6克,半夏、沙参、旋复花、鸡内金各9克,山药15克,夏枯草、紫草根、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半枝莲60克 切碎,水煎3次,合并煎液,加蜜糖120克,浓缩,分3次服。能使癌肿逐渐缩小,吞咽顺利。继续服药4个月,症状基本消失。肺癌:蜈蚣、山甲各24克,硫黄、蜂房各9克,守宫、炙马钱、全蝎各12克,石见穿、急性子各30克,僵蚕60克 共为细末,炼蜜和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用下方送服:生地,天冬各6克,麦冬、玄参各4克,浙贝(去心)、牡丹皮、炒白芍各2.5克,生甘草、薄荷各1.5克 水煎2次分送,亦可制成糖浆,日1剂。能使血痰、胸痛等症状缓解,癌肿缩小,X线复查阴影消失。鼻咽癌:蜈蚣3条,炮甲、土鳖虫、地龙、三七各3克 研细末,用米酒服,分3次,送服辛荑散(辛夷、细辛、藁木、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白芷、炙甘草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3克。同时用山苦瓜液(山苦瓜10克 切碎,浸于75%酒精与蒸馏水各25毫升的混和液中,3天后,再加蒸馏水50毫升,搅匀,用消毒纱布过滤去渣,如甘油20毫升)滴鼻,每日滴鼻3~6次,每次2滴。坚持至肿块缩小,头痛、鼻塞等症状基本消丧。息风解痉中风痉搐:蜈蚣3条,黄芪18克,当归12克,全蝎、羌活、独活各6克 切碎,水煎服,为逐风汤。百日痉咳 蜈蚣、甘草各等份 焙干,研末,口服,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7天为1疗程,有效率90%。(3)退炎治疮,用于炎肿疮疡:骨髓炎:蜈蚣10条 焙干,研粉,分为7份,装入胶囊,日服1份。亦可用蜈蚣适量压成片剂可取出死骨,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遇有瘘蜈蚣管者可用凡士林纱布条蘸上蜈蚣末,填入瘘管内,每日换药1次。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均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促使瘘管愈合的作用。甲沟炎: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1.5克 共研细末。另取鸡蛋1枚,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清,以手指插入不再溢粜度,然后将研细药末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端打破处插入,用小火沿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使患指有湿热感。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炎肿疼痛即可消退。一般治疗1~5天,可获痊愈;如烘治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具体泡法是将体型较大活体蜈蚣放入瓶子内,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盖紧,置阴凉避光处约25天以上就基本可用了。仅可外用,直接饮用有毒!孕妇忌用。双手接触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将手洗净才可接触食物。
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是真的吗?
一日,朱元璋在处理政务的空隙对内侍说:“朕听说徐爱卿背后长了一个疮,应该好好补充营养,让御厨做一道蒸鹅给徐爱卿送去。”内侍领命而去,不久之后,一只蒸鹅就端进了徐府。徐达挣扎着从床上起来,看着那只蒸鹅痛哭流涕,最后边流泪边吃蒸鹅,吃完后不久,徐达就死了。
这是王文禄在笔记小说《龙兴慈记》中记载的徐达的死因:“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徐达被朱元璋所害的说法广泛存在于各种野史和笔记小说中,虽未必是事实,但流传甚广。
而在《明史》中,徐达的死因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徐达的病因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背后长了一个疮,古代称之为疽发背。不过奇怪的是,本来徐达这个疽都快好了,朱元璋也让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到北平去看望徐达,知道徐达快好了之后,又将徐辉祖召回,结果第二年的二月,徐达的病情突然加重,然后就死了。
明明快好了怎么就又突然死了呢?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中间没有别的什么事情影响了徐达,那只能说是疽再次感染,要了徐达的命。事实上,背后长了一个疮在现在来说,很多时候实在算不上一个什么大病,就和感冒发烧差不多,很容易就能治好,但在古代,这是一个要命的病。
翻开史书,会发现很多人因为疽发背而死,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秦末时期项羽的谋士范增。范增在秦末时期的众多谋士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跟随在项羽身边,为项羽出谋划策,被项羽尊称一声“亚父”,但后期刘邦被困荥阳的时候,为脱困求助于陈平,陈平为刘邦献上一计,即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谋士将领的关系,让项羽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陈平的离间计很奏效,很快项羽就觉得范增和刘邦那边有往来,因此逐渐夺了范增的职权,这让范增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上表乞骸骨归乡,项羽也同意了,就在范增还未走到彭城的时候,“疽发背而死。”
第二个例子就是东汉末年的益州牧刘焉,东汉末年,刘焉割据益州,想做大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掣肘,194年,他的两个字密谋攻取长安而失败被杀,而且刘焉的城府还遭遇大火,造的那些车乘都被烧毁,周边的民房也遭到了毁坏,刘焉不得不迁往成都,种种的不得已让刘焉很是郁闷,“遂疽发背卒。”
第三例就是北宋时期的名将狄青,狄青算是北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了,但受重文抑武的大环境影响,狄青后期从枢密使的位子上掉了下来,出判陈州,以至于心情郁结,以至于“疽发髭,卒。”狄青这个毒疮不是发在背上,而是嘴上,同样也是很快就要了狄青的命。
狄青去世三年后,宋朝又一将领出生,即名将宗泽。宗泽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北宋末年,整个北宋已然风雨飘摇,宗泽在战场上屡败金兵,并在晚期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试图劝说宋高宗还都东京,只不过次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忧愤成疾,以至于“疽发于背”,很快就不得不告别昔日的战场,他病重之际还是希望将士们能够在 战场上奋勇杀敌,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他只说了六个字:“过河,过河,过河。”所留遗表还是希望赵构能够还都东京,其爱国之情令人动容。
以上这些历史上的这些名人,除了狄青是嘴上长了毒疮,其余的都是背后长了一个疮,然后导致了死亡,当然历史上有同样命运的人还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背后长了一个疮,不是小病吗,怎么就导致了死亡呢?
而且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所有疽发背的病人都死了,其致死率是相当高的。古代的很多医书中对痈疽都是有记载的,比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
疽发背是一种皮肤病,是皮肤上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被细菌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化脓性疾病,这种病在现在看来,只要不是出现了很严重的感染,一般就是小病一个,治疗这个病基本是离不开抗生素的,如果是很轻的病症,甚至不需要抗生素就可能治好,但在古代却不一样。
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抗生素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种病的死亡率,当然,如果仅仅是没有抗生素,或许它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死亡率,而之所以病死率几乎百分之百是有好几个原因的。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古代没有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尤其是这种化脓性的感染疾病。
其二,就是卫生条件不允许,并不是说古代的人不爱干净,讲不讲卫生是个人的问题,并不是时代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整个卫生条件确实不行,杀菌、消毒等方面远不如现在,背后长了一个疮的时候,是做不好好好杀菌消毒,不让其继续感染的。如果衣服不经常换,不经常洗澡,再加上长时间躺在床上这,很容易就会加重病情。
其三,背后长疮后很容易被忽视。疽发背的最初,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因为在背后看不到,所以只能等到有了疼痛感才有所觉,而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些严重了,需要及时将脓疮弄出来,再辅以抗生素,自然很快就好了,但因为没有抗生素,所以这个时候单纯的用药物解毒已经没什么用处了。
其四,纵观史书,背发疽的病因之一就是心情郁结,即便是现在,心情郁结也会导致很多疾病,而史籍中记载的那些事例,大部分是郁郁不得志或者壮志难酬,总之就是心里有郁结排不出来,这样很容易很引发疾病。
而心情郁结导致背后长了一个疮之后,很多人包括医生并不知道如何有效治疗这个病,更不知道心情的好坏也能影响这个病,自然不会关注精神上的好坏,如果继续心情郁结,再怎么治疗也是没有用的。
以上种种,导致了这个在今天看来是小病,在古代却是致命病的“疽发背”成为古代致死率极高的一种疾病。所以,翻开书籍,经常会看到有人因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死了。
哪些人是患痛风的高危人群?
想要了解哪些人群是痛风的高危人群,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痛风。
一、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根源是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代谢异常。人体每天的嘌呤总量的80%由体内产生,20%由外源性摄入。痛风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是遗传因素引起,不做讨论,继发性痛风由后天因素引起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分为饮食原因、内分泌失调、尿酸排泄障碍三大原因。
痛风高危人群
一、由饮食方面引发的痛风。饮食方面长期食用高嘌呤高热量人群是痛风的高危人群之一。经常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胰、心、脑等)、肉馅、肉汁、肉汤(特别是浓汤)、鲭鱼、风尾鱼、沙丁鱼、鱼卵、小虾、淡菜、鹅、斑鸡、石鸡、大豆制品、酵母、香菇、紫菜等等,经常食用高热量食物的肥胖人群!肥胖(肥胖不但会使尿酸合成亢进,造成高尿酸血症,也会阻碍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风、合并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经常海鲜啤酒一起食用。
二、有内分泌失调引发痛风的人群。内分泌失调,人体分泌的嘌呤过多,经氧化后形成大量尿酸。人体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都工作生活压力过大,作息紊乱,经常失眠,熬夜、人体五脏六腑不能很好的休息,机能不能很好的恢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内分泌失调企业主、白领、警察、亚健康人群、加班族等是有内分泌失调痛风高发的人群。
三、肝、肾等代谢的内脏器官功能不足的人群主要是长期用药人群。代谢器官机能被破坏,人体排泄尿酸途径有障碍,致使多余的尿酸堆积体内诱发痛风。人体最重要解毒代谢器官是肝脏和肾脏,这两大器官的机能一旦被严重透支或者陪破坏,人体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尿酸肯定难以代谢。破坏肝脏、肾脏功能有滥用药物、生活糜烂透支肾功能等等原因
四、是药三分毒,常用这几种药的人群会伤害肝、肾脏,极易引发痛风!
1.植物药:
①生物碱类:雷公藤、附子、川乌、草乌、益母草、北豆根、麻黄;
②马兜铃酸类: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寻骨风、青木香、天仙藤;
③蛋白类:巴豆、苍耳子、相思子;④其他:土荆芥等,含挥发油类,土牛膝等含皂苷类。
2.动物药:斑蝥、全蝎、海马、蜈蚣、水蛭、鱼胆。
3.矿物药:雄黄、砒霜、朱砂、轻粉、胆矾。含上述中药的中成药或复方制剂,使用不当也可引起肾毒性,如大黄清胃丸、小儿金丹片、龙胆泻肝丸、导赤丸、三黄片、十香返生丸、安宫牛黄丸、冠心苏合丸、纯阳正气丸等。
4、抗生素:根据抗生素对肾毒性的大小,可分为四类:
①肾毒性大的抗生素:二性霉素B、新霉素、先锋霉素Ⅱ;
②中度肾毒性抗生素:氨基甙类抗生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四环霉素、磺胺类
③肾毒性较小的抗生素:青霉素G、新青霉素I、新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Ⅲ、先锋霉素Ⅴ、先锋霉素Ⅵ、土霉素、利福平;
④不引起或较少引起肾损害的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洁霉素、邻氯青霉素、菌必治、先锋必素、乙胺丁醇等。
5、磺胺类药物
如复方新诺明,服药后易产生结晶而引起梗阻性肾病,出现血尿、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脱水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
6、利尿剂
甘露醇剂量大于200g/日极有可能引起急性肾衰竭,是临床上肾毒作用最常见的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速尿)等利尿剂均有潜在的肾毒性。
7、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等。有许多感冒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肾病患者服用时注意甄别。当此类药物累积剂量超过2kg以上时,常会出现肾衰竭!
管住嘴,迈开腿,痛风才不会找上门!平常要进行些锻炼,提高免疫力,不要一有小病就打针吃药,伤肝伤肾!痛风不可怕,可怕的是治疗方法的不正确!
关注清清本草坊,并私信留言小编,本草坊将给您提供根治痛风方法,最后祝关注的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有哪些瞬间会让你感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小时侯我们中国农村缺医少药,根本没有看见过医药。那个时候小儿麻痹症流行,当现在新冠病毒,一个地方都有些被传染的小儿麻痹症。我用草药和中医的银针穴位治疗,很多小儿好后无后遗症。今天,我中医技术又上了一个高度,天天与肝病和肾病打交道,肝硬化中医分鼓胀病(气鼓、血鼓 、水鼓),中医肾病就分得细和广(肾虚包括肾阳虚和肾阴虚肾气虚肾血虚等,前列腺中医也拿入肾病闭癃,尿分类血淋、膏淋、石淋等)。很多外源也引起肝和肾衰竭(药物、酒精、农药(除草剂)、脂肪、瘟疫(病毒、细菌)、外伤、血液病(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很多肝肾病西药是没有办法的。)。难忘的经历,每一个患者都有一个不可能忘记的故事。特别是现在老年人有一部分癌症,人越老就有治疗的机会,西医就不敢下战火,年纪越大癌活动就越慢的规律,就有机会治疗好老年癌症的时间。
那是药三分毒一说怎么解释?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治疗作用,也会有副作用。中成药也是属于药品,只要是药品,都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副作用,中成药也不例外。所以,文题中说中成药没有副作用,这种观念本来就是错误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4月份,发布了2016年中国国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150.7万例次,其中光中药就占了16.6%。另外,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2万例,中药占5.5%。
这些数据都再一次的说明中药并不是公众想象中的那样安全,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有药品副作用的。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就会发现中药不仅有副作用,而且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生命的不良反应,因此,没事别瞎吃中药。
中成药不仅有副作用,而且有些中药材的还会含有毒性成分。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某些中药,危害可能会更大。那么到底含有哪些中药材的中成药副作用会比较大?或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比较大呢?
比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这是中国关于药品评价的最权威的书籍之一了,这本官方的书籍中共总结了83 种有毒中药,其中10种标注为大毒,42 种标注为有毒,31 种标注为小毒,具体名称如下:
大毒: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红粉、闹羊花、草乌、斑蝥。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千金子霜、制川乌、天南星、制天南星、木鳖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楝皮、金钱白花蛇、京大戟、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硫黄、雄黄、蓖麻子、蜈蚣、罂粟壳、蕲蛇、蟾酥、三棵针、白屈菜、臭灵丹草、狼毒。
小毒: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楝子、小叶莲、水蛭、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蒺藜、鹤虱、大皂角、飞扬草、金铁锁、紫萁贯众、榼藤子、翼首草。如果使用了上述目录的中药,千万不要自己盲目配置和煎煮,或者含有这里成分的中成药,也不要自己在药店购买使用,如果真的是治疗疾病的需求,请在专业的中医大夫和中药药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补药也有副作用吗?对,即使对于补益的中成药也不宜乱服,如六味地黄丸,若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伤害,容易引起胸膈痞闷、脘腹胀满、食欲下降、大便溏泄等,缘于方中酒蒸制的熟地,质厚味浓,滋腻碍脾。
所以,说中药和中成药没有副作用,这完全就是谣言,这样的观念会误导公众盲目的和自作主张的使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