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的图片和症状,过敏急性荨麻疹怎么治?
急性荨麻疹目前是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如果是由于过敏的因素所引起的,那么是可以通过使用抗过敏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可以通过涂抹药物或者是通过口服药物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的,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疾病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也要根据医嘱来进行用药。
急性荨麻疹会自愈吗?
急性荨麻疹是属于速发性的变态反应,一般通过多饮水离开过敏原有可能会自行恢复的,具体情况还应该根据个人的症状,个人体质进行决定的,反复发作的话应该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一下过敏原,确诊对什么物质过敏以后避免接触。急性期也可以配合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细菌感染的症状?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疹块,疹子出现后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状风团,骤然起病,2~24小时内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数日甚至数月。最近有网友提出:荨麻疹可以认为是一种细菌感染的症状吗?答案应该从了解荨麻疹的病因说起。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有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类型,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
1.食物过敏,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蛋白食品,蛋白质食物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
2.药物致敏。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此外,刺激组胺释放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肼苯达嗪等可能会引起荨麻疹。
3.吸入性过敏原。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
4. 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
5.感染因素。各种感染可能会引起荨麻疹,临床最常见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某些寄生虫感染、急性细菌感染情况下患者可能同时有荨麻疹症状。
从荨麻疹复杂的病因分析,部分患者是因为感染并发的皮肤疾病,表现为荨麻疹,该类型的荨麻疹患者过敏反应和感染同时存在,血常规检查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之外,还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升高或者是淋巴细胞升高现象,需要抗组胺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要采取积极抗感染或者抗病毒治疗。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急性荨麻疹的症状是怎样?
患者在出现急性荨麻疹以后,皮肤会出现皮损的情况。并且一些患者会有肠道症状的出现,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呕吐的情况。需要找出发病的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够有效地缓解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想要更好地对荨麻疹进行治疗,就需要自行了解荨麻疹的基本症状,才能有效的掌握辨别荨麻疹的技巧,能更好地对疾病进行治疗。那么在出现急性荨麻疹以后,急性荨麻疹症状会有哪些呢? 一、急性荨麻疹症状 1、皮损 患者在出现急性荨麻疹以后,容易在皮肤表面出现风团,并且大小不一。同时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而一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的发热情况,并且一些患者容易出现高烧。当出现持续的高热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2、肠道症状 一些患者出现荨麻疹疾病以后,很容易会出现肠道方便的异常。容易感觉到腹部疼痛、胃痛胃胀的状况。而一些患者出现突发性的腹泻,也有可能是因为疾病的原因导致的。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荨麻疹的出现,不仅仅会出现皮损,更有可能会出现肠道症状,因为患者需要注意。 3、恶心呕吐 出现急性荨麻疹,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一些严重的患者更是会因为出现此类疾病而导致休克。部分患者有低血压的情况出现,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疾病的恶化。 二、急性荨麻疹如何治疗 1、对症下药 患者在出现疾病以后,首先要找出发病的病因,才能够对症治疗。主要是以消除病因为主,在出现感染以后可以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2、抗组胺药物 使用抗组胺药物能够有效治疗荨麻疹,可以缓解大多数病人的病情。 3、中药治疗 使用中药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疏风解表起到清热止痒的作用。可以选择金银花、牛蒡子等药物来进行治疗。从根本当中对病症进行解决,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荨麻疹的症状和治疗有哪些?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
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风团常泛发,亦可局限。有时合并血管性水肿,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疾病于短期内痊愈者,称为急性荨麻疹。若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除了上述普通型荨麻疹,还有以下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皮肤划痕荨麻疹/人工荨麻疹
患者对外来较弱的机械刺激引起生理性反应增强,在皮肤上产生风团。患者在搔抓后,或在紧束的腰带、袜带等出局部起风团,瘙痒。
2.延迟性皮肤划痕症
皮肤划痕在刺激后6~8小时出现风团与红斑,风团持续24~48小时。迟发性皮损不只一条,沿划痕形成小段或点,损害较深或宽,甚至向两侧扩展成块。局部发热,有压痛。
3.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
皮疹发生于局部皮肤受压后4~6小时,通常持续8~12小时。表现为局部深在性疼痛性肿胀,发作时可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和轻度白细胞计数增多。局部大范围肿胀似血管性水肿,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皮损发生前可有24小时潜伏期。
4.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疹特点为除掌跖以外发生泛发性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其中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也可只见红晕或无红晕的微小稀疏风团。有时惟一的症状只是瘙痒而无风团。损害持续30~90分钟,或达数小时之久。大多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不久发生,伴有痒感、刺感、灼感、热感或皮肤刺激感,遇热或情绪紧张后亦可诱发此病。
5.寒冷性荨麻疹
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较为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受冷后半小时到4小时发生迟发反应,皮疹是不痒的风团,可以有青紫的中心,周围绕以苍白晕,皮疹持续24~48小时,有烧灼感,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症状。后者较为常见,患者常在气温骤降时或接触冷水之后发生,数分钟内在局部发生瘙痒性的水肿和风团,多见于面部、手部,严重者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可发生头痛、皮肤潮红、低血压、甚至昏厥。
6.日光性荨麻疹
皮肤暴露在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风团发生后约经1至数小时消退。发生皮疹的同时,可伴有畏寒、疲劳、晕厥、肠痉挛,这些症状在数小时内消失。
7.接触性荨麻疹
其特点是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发生风团和红斑。可分为免疫性机制和非免疫性机制2类。非免疫性是由于原发性刺激物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而引起,几乎所有接触者均发病,不须物质致敏。而免疫性属Ⅰ型变态反应,可检出特异性IgE抗体。
另外,还有热荨麻疹、运动性荨麻疹、震颤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肾上腺素能性荨麻疹、电流性荨麻疹等更少见的类型的荨麻疹等。
由于荨麻疹的原因各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去除病因 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如果是感染引起者,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
(2)避免诱发因素 如寒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减少运动、出汗及情绪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减少接触的机会等。
2.药物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①H受体拮抗剂 具有较强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单独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剂量因人而异。②多塞平 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剂,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不良反应较小。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
(2)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释放的药物①硫酸间羟异丁肾上腺素为 β2肾上腺受体促进剂,在体内能增加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②酮替酚 通过增加体内cAMP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其抑。制作用较色甘酸钠强而快,并可口服。③色甘酸钠 能阻断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作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并增强疗效。④曲尼司特 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3)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压力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激发时,静脉滴注或口服,应避免长期应用。常用药物如下:①泼尼松;②曲安西龙;③地塞米松;④得宝松。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4)免疫抑制剂
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一般不推荐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另外,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P、钙剂等,常与抗组胺药合用。由感染因素引起者,可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