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有什么好处与功效,艾灸为什么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不请自答。
艾灸为什么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从几方面回答:
1.艾灸是中医上一种治疗、保健、养生的方法。艾灸的奇效,古有所论:张仲景《伤寒论》说"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艾灸的功效由此可见。
2.艾草补阳气,灸法通经络。艾灸是寒、气、虚的克星,可以驱寒邪、通经络、补元阳丶调正气。驱补通调是健康的根本。
3.艾灸有三位一体和四效合一的特点。具体说,"三位"就是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个层面;"四效"就是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
正是因为艾灸有上面的作用和特点,所以艾灸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谢谢你的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分享,谢谢!
艾灸燃烧释放了什么物质?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寒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艾灸燃烧释放了什么物质?人体吸收了什么物质?这些物质为什么能治病?这恐怕是好多人的疑问。
艾灸主要释放了两种物质:最主要的是燃烧释放出的艾烟,也是艾灸治疗过程中的附属产物。艾烟对人体的影响既含有利成分(桉油精、樟脑、桧脑),也有不利成分(戊苯、邻苯二甲酸酯类、萘类)。其中萘类还属于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其次是热量,也就是光辐射效应,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的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得到了证实,比如艾灸有利于促进创面血管生成。
人体的吸收艾灸燃烧产物一方面可经由呼吸系统使嗅觉器官产生气味感觉,在大脑神经中枢中表现出特殊的传导途径,引起机体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经由皮肤、毛孔、汗腺等外周系统吸收入人体,调节各系统功能活动。
其实,人体最主要吸收是热量,这可能是艾灸与其他植物或药物燃烧后产生热能辐射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波长,艾叶在燃烧时候产生的波长是在0.8~5.6μm之间,比较能被人体吸收,所以人表面上感觉是热热的,艾灸局部的能量代谢速率比周围要高。
这些物质为什么能治病?大致上面也提到了几点,比如温通作用、温补作用等等。但是归根到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说,就是表皮吸收了热量,吸收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加速了体表的血液循环,带动了人体自身的代谢。也就是中医说的,通经络,气血畅行。
【不药不药】简介此博士哥哥药学出身,却也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营养师,人帅不帅不知道,但内容一定很帅!
艾灸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艾灸主要作用和核心过程都是依靠艾绒的燃烧来完成的,因此,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艾灸对身体的好处主要包括补充物质,增加能量和调谐信息等三个方面。
补充物质:一方面,艾绒燃烧产生的近红外线,可以通过腧穴经络乃至更多网络系统组织吸收,直接转化成ATP高能磷酸键的生物化学能,并通过ATP进一步转化成ADP释放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另一方面,艾灸的化学能来自于阳光光合作用的转化而来,并与阳光的“生命之光”红外光谱和人体的红外光谱完全同频,因此,也可以提供阳光“生命之光”频谱所具有的全部“光营养”作用,诸如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加营养供给,改善人的精神情绪等等。
增加能量:艾灸通过艾绒燃烧所产生的红外辐射渗入体内后,能够像晒太阳一样,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共振,并透过谐振吸收,使分子、电子之间摩擦生热形成温(光)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效率随之提升,免疫力显著增强,有利于清除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并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功效。艾灸所产生的光热效应,还可使机体的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加速人体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促进酵素生成和供给,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调节精神心理的异常兴奋状态,强化肝脏功能,减少脂肪,调节自律神经,改善血压,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使组织重新复活,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化、有效地维护机体健康,促进个体的生长。
这些机理已被不同科研机构的反复研究结果所证实,还进行了许多相关生物机制的分子和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艾灸时对穴位皮肤-脏器-脑岛轴之间的影响与作用也获得初步证实,是艾灸的许多神奇作用得到更加清晰的现代科学解释。
调谐信息:艾灸过程的红外频谱族群的同频共振,以及灸师精气神的同气相求,都是包含有巨大电磁波、以及“强核力(强互作用力)的信息调谐链接”,如果还同时有适合受灸者的个性音乐介入,则还会有同音共鸣,信息量会更为丰富。通过这些纵横漫向的复杂频谱意念音波等的调谐,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类从冷血动物向温血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或者存在的一系列底层根脉基因,例如生物钟的温度元素,低氧通道的温度因素,体温恒温机制的“调定点”。进而,全面影响机体深入而广泛的应激蝶变、混沌分形等自组织和再平衡。到目前为止,艾灸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红外频谱族群(红外指纹光谱)尚难仿生,具有一定得唯一性。
总体而言,艾灸的神奇作用,主要来自于现代力学,涉及到燃烧学、光学、红外物理学、光线医学等,并被坚实的现代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所证实,包括相关的科学数据。
关于艾灸的工具随着艾灸井喷,近5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五花八门,玲琅满目,各种固定灸器(盒)、随身灸器(盒)、大型灸床、电子灸器、智能灸器,以及最近开始出现的艾灸机器人等,各有利弊特色。总体来说,主要是商家为了节省人力,增加便利性和安全性,方向和努力可圈可点处的确不少,所能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依据,特别是实验数据相对海鲜的有待完善与补充。因此给购买使用带来了选择困难症。
就目前而言,电子类的灸器最高温度大约只有230度,距离传统经典艾灸548-890°C的高温区间,相差较远远,相信两者的红外频谱族群辐射也会相差较大。采用其他随身灸器的确会便捷易用,对于店家则更能够节约人力,减低成本价格,但总体来说缺少了艾灸过程的意念导引,循经按揉等需要就是人力和经验的灸感引导管理,对于整体艾灸的效果应该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比较保守的推荐,仍然以一对一的灸师手法艾灸更为靠谱。
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欢迎讨论交流,不喜勿喷!
作者小传:吴周强,中医药研究员,高级健康管理师。荟聚48年生物医药全岗位工作经验,专注生命健康,聚焦创新创意。原创分享健康干货,敬请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必回复!*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想问问艾灸的作用和禁忌都有啥?
艾灸后最好在4个小时内不要碰水,尤其是艾灸的部位,千万不能洗澡。而艾灸的作用就看你艾灸什么穴位了,不同的穴位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哦。
艾灸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谢谢邀请: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