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的功效与作用用量,中药生地和熟地的功效有什么不同?
生、熟地来源相同,只是制法不同,也就导致功能各异。
两者同来源于玄叁科多年草本植物地黄的黄色地下块根。生地是由地黄块根缓缓烘焙至八成干而成;而熟地是由生地用酒炖至酒吸尽或蒸发,蒸至黑润;然后取出,经太阳晒;前者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后者,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中华本草》中指出,生地为清热凉血药,而熟地为补益药。
生地:甘寒,而熟地经制晒后转微温,皆可如心、肝、肾经。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从两者的功效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两者都有补益的作用。
生地在清热凉血的同时,还可养阴生津。养的就是阴血,生的就是津液,而阴血津液就是气血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是治病上,还是日常保健上,生地都被人们广泛应用、食用。在1000多年前,在中原地黄生产区域的人们,就将地黄“腌制成腌菜、泡茶、泡酒”而食用。至今也常切丝凉拌或煮粥喝。在临床治疗上,生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热性病引起的症状的治疗与改善。如各种热症引发的气血妄行、出血,导致的热瘀血滞、津亏血瘀、血热、消渴,引发的口干、口苦、腰膝酸软、齿摇发枯、牙痛、心烦、失眠、便干尿黄、眼红、眼干涩等等问题。总的来说,生地的清热凉血功效可治一切热症及改善其引发的诸多症状;而其养阴生津的功效却可补益各种热症导致阴血损耗的亏虚;亦可纠正各种虚症引发的燥热,补益、缓解各种虚症阴血津液的亏虚。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其更偏于补精血上,尤擅补肾的真阴原阴,填补肾的真精。其补血功效强于当归。因为气、血、精是可以互相转化、生化的。日常里,往往最先损耗的是气,然后才是血,最后才是真精真元。气血易补,精却难填。因为,补进去的,必先先化生气血,化生的气血足够供应人体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耗,有剩的气血才能转为精,存于肾中,以供人体应急之用。如有些人意外大出血,平时素质强的人一般能抵抗过来而且较快、早康复。是因为储存的肾精充足,当需应激,机体气血不足时,肾精主动动用库存,化生气血,助人体度过险关。
所以,当有实证、虚症共存,而虚症偏重时,往往是生熟地共用,且重用熟地,就是以上原理。
所以,日常生活里,当我们有热症、虚热症时,如虚、实热虚发热、便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热症或虚火上炎时,都可用生地熬水喝,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喝了后,一般都能有效缓解。症状重的,自己调理无效的,必须马上找医生调理。因为,无论是热症,还是虚热症,都必有火,火最伤人体阴血津液;阴血津液亏虚严重,又会加重实热、虚热,甚至消耗人体真精,人体就容易被掏空,百病则易滋生,而迁延难愈!
体质比较弱的,或有着特殊生理如经、孕、产、乳的女性,日常里可时不时用熟地搭配着其它一些补益气血的药材如红枣、枸杞、黄芪党参之类的药材煲些汤水喝,不仅补益气血还填肾精,可缓解日常里气血的消耗、透支。但,熟地滋腻难以消化,最好搭配上陈皮、茯苓等行气、利湿药同用,则可补而不滞。所以,经后,建议女性喝几剂“四物汤”就是这个原理,其中的熟地就可直接补血填精,对促进气血的生成有神效。
无论是生地,还是熟地,都是比较滋腻厚胃的,脾胃功能虚弱者,往往难以运化吸收其中营养,反伤脾胃,堵滞气机,反成生痰湿、化瘀热的原料。所以,脾胃虚弱及痰湿盛者忌用。一定要用,也得在医生指导下与行气化滞、健脾胃利湿药同用。
地黄生地与熟地有什么不同?
地黄生地与熟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地黄是十分常用的一味中药,尤其是熟地黄,在方剂中经常有它的踪影。那么在地黄中生地黄和熟地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各自都有什么功效?
其实临床上经常用的地黄分为三类: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这三者均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可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
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力量比较弱,但是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可以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等等。
生地黄:甘寒滋润,凉血的力度稍微弱小,但是在养心肾阴方面功效很好,因此很适合血热阴伤还有阴虚发热等都可以用生地黄。
而最后一个就是著名的熟地黄,该中药具有很好的调经养血,补虚的功效。熟地黄甘润滋补,是滋肾补血,补益精髓的首选药。尤其善于治疗阴血亏虚导致的月经不调,血虚萎黄,心悸等证,还有就是肾虚精亏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盗汗遗精等的,并且还可以治疗精血不足引起的须发早白。
像比较著名的六味地黄丸其中就有熟地黄这一味药,著名补血方剂四物汤也有熟地黄,充分说明它滋阴补肾补血的效果不错。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分享养脾干货!生地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的根。主产河南、陕西、浙江等地。【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应用】1.清热滋阴:本品质润苦寒、其性平和,能清心热、滋阴液、泻腑热、滑大肠、通小便。用于:①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者。②小便不通:心火亢盛、小肠郁结不利者,用此上清下导,常与清热利尿之竹叶、木通、甘草梢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③消渴:肺胃蕴热所致口渴引饮,用此清热滋液、养阴除烦。2.凉血止血:本品气薄味厚,甘苦而寒,能泄阳明平火,凉血热而归经。用于:①吐血、衄血:肺胃炽热,迫血妄行所致吐衄者,用此清热凉血。②便血:湿热下注大肠,热伤血络便血者,用以凉血养血,与黄芩、槐花、地榆、乌梅合用。③月经过多:冲任气虚、经血虚损,月经绵绵不止者,用此益冲任、摄经止血。3.养阴生津:本品气轻质润,能清胃热、养胃阴、益胃气、生津液、补五脏、通血脉。用于:热邪渐解,胃阴受伤所致口干、口渴者,用之清热养阴。【用法、用量】生用清热生津,炒炭止血。内服:10~30克,大剂量可用至100克。【使用注意】1.凡脾虚有湿,腹满便溏者,慎用或忌用。2.大寒阴柔之品,有凉脾败胃,导致泻泄、腹胀之弊,不宜长服。
温中散寒的中成药有哪些?
温中散寒类中成药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证,临床表现多见脘腹冷痛,手足不温,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吞酸吐涎,或腹痛下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弱或沉迟。即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下面逸仙药师为大家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较经典的温中散寒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2、理中片
成分:党参、白术(土炒)、炮姜、炙甘草。辅料为硬脂酸镁。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3、桂附理中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炮姜、炙甘草、肉桂、附片。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4、温胃舒颗粒
成分:党参、附子(制)、黄芪、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辅料为糊精、蔗糖。
功能主治: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
5、小建中胶囊
成分: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香砂养胃颗粒
成分: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醋香附、枳实、豆蔻、姜厚朴、广藿香、甘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
7、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成分:三七、延胡索、香附、吴茱萸、川楝子、瓦楞子、白芍、白及、甘草、枯矾、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痰,温中健脾,收敛止血。用于胃酸过多,胃脘痛,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
8、茴香橘核丸
成分: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青皮、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
功能主治: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症见睾丸坠胀疼痛。
温中散寒类中成药,其用药依据是“寒者热之”,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应用时需辩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禁用。用药量需要因人因时调整,夏季炎热,或素体火旺者,用量不宜太大,中病即止,以防伤阴。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因为此类药物多含附子,干姜等温热药,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农村有俗话说,人有湿热找“三黄”,黄芩便是这“三黄”中的一个,此外还有黄连、黄柏,它们都是清热燥湿药,黄芩的功效和另外的两个药有些不同,针对不同的部位,所用的药有所区别,黄芩适用于哪个部位的病症,我们从功效作用上来说。
黄芩有个别名叫“黄金茶”,当然了,黄芩不是茶叶,只是用“黄金”二字来凸显药材的价值罢了!黄芩是唇形科植物,常见于草原或者高燥砾质的山坡上,不论南方北方,都有分布,包括了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四川、河北以及云南等等。
黄芩黄芩这种植物为方形茎,高可达半米,基部多分歧,接近光滑,叶子则是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黄芩的入药部位不是茎叶,而且是埋在土里的根。种植黄芩的农户就很清楚采收的相关事项了,一般于春季至夏初时采收(秋季也是可以的),取的是那些生长三、四年的植株,把根给挖出后要除去其茎苗、须根以及上面的泥土,晒至半干时去掉栓皮,然后再晒至全干就行了。
入药的黄芩长啥样呢?可以说是一身“黄”,药材自身大部分为深黄色或者黄棕色,未切割好的黄芩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根上部明显要比下部分的要粗糙,质硬而脆,易折断,就连断面也是黄的。
作用黄芩有清热燥湿之功,关于湿热的很多病症都能用得到它,包括黄疸、湿热痞满以及湿温暑湿等等,善于清中上焦湿热,黄连黄柏也是清湿热的药材,但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黄柏为下焦,是不同的。
可别小瞧了黄芩,它的寒性还有别的用途,能泻火解毒,气分实热证多用它,外感热病,高热神昏等等,黄芩可以通过配伍来发挥出它的价值。此外,黄芩还有止血、安胎之功,治热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而“安胎”对应的是热盛所致的胎动不安,总之,黄芩为寒性,它的应用多以热证为主。你见过这种药材吗?它还有哪一些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