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的副作用,附子理中丸吃了大便反而不成形?
考虑是肠炎导致的,可以吃一些药物进行调理,这个可不能马虎,可以多喝一些粥,容易消化的食物,对肠炎会有一定的好处,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改善生活方式,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减压,心情是最重要的。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为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附子理中丸可用于脾胃虚寒证,有助于缓解脘腹冷痛,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等症状。药物组成中以附子为君药,起到了温肾暖脾、散寒止痛的作用;干姜和党参共为臣药,其中干姜可辅助君药暖脾散寒,党参可补中益气;白术为佐药,有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之功;甘草有调和诸药的作用,为使药。诸药合用以达健脾温中之效。使用时需要注意,由于药物中附子成分具有毒性,所以本药不可过量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本内容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临床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解皓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么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理中丸可谓是千古名方,出自医学家张仲景之手,书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指人体的脾胃,在《伤寒杂病论》中一共还记录了两条关于理中丸的辨证使用,分别是病后脾虚喜唾,口水过多和霍乱因受寒引起的上吐下泻。这里顺便提一句,理中丸集补脾与温中于一身,针对的是中焦虚寒证引起的脾胃失调的问题,例如呕吐腹泻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肠炎症,如果因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者感受外界的寒邪引起的吐泻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它,如果吐泻因胃热或者其他原因就不适合使用,中医是以辨证为主,脾胃虚寒引起的脾胃症状可以参考理中丸,同样,脾胃虚寒引起的其他全身症状亦可参考使用,但是无法从疾病的病名诊断来判断是否适合理中类。更不要说理中丸适合治疗什么病了。至宋代,官方的药物学指导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增加了附子,更名为附子理中丸,就有了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这个中成药了。
脾土居中,故曰理中——清•汪昂《医方集解》
★中焦虚寒与附子理中脾胃的位置在脏腑的中部,以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分类,脾胃属于中焦,它的作用是不断的消化饮食水谷,胃的经脉称为阳明经脉,阳明的意思是热量特别高,因为不断的消化吃的饭菜,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中医也讲脾胃称之为“阳明气血之海”。受到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的刺激下,脾胃的热量降低,运化食物水液的能力下降,导致人体的气血来源缺乏,整体的热量亦随之减弱,出现胃部冷痛,腹胀,便溏,手足不温,乏力心悸,胸痛,舌淡脉沉弱等表现,此时,说明脾胃虚弱,无法运转饮食,脾胃的阳气不足,造成阳气的温煦推动能力减弱,整体就会出现形寒肢冷的症状。急性的受寒或者生冷食物过多食用损伤脾胃,将会导致短时间的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呕吐,腹泻的表现,一般与现代医学的胃肠感冒,急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相似。当发生了脾虚和寒凝两方面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补益脾气和温中散寒,《内经》说“五味入口,甘先入脾”,甘甜的药物可补益脾气,增强脾的生理功能。寒邪过重,以辛辣的药性来驱散寒邪,元代医学家成无己在注解理中丸时曾提到“寒邪所胜,平以辛热”,辛辣性热的干姜具有助热散寒的作用。附子是乌头类植物的侧根,大辛大热之品,像是一枚助燃剂,瞬间点燃脾胃的阳气,走而不守,通达速度最快,入中焦温脾胃,续将断之阳气。中焦虚寒,以失燮理之功,为制甘辛温补,扶住脾胃之阳之温方也——《伤寒论类方汇参》
★总结附子理中是比较常用的驱散脾胃寒邪的中成药,使用时应当注意到中焦虚寒的病证表现,符合则考虑使用,当然了,中焦虚寒并非专指脾胃病,临床上,其他脏腑失调亦可因脾胃虚寒所导致,具体情况应当请中医师为您分析指导。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服用附子理中丸后?
附子理中丸偏燥,易助浮火。口臭的人,脾胃功能差,根源在肾寒。肾寒而相火上逆不能归根。所以人体的许多器官都感觉到发热。如果吃苦寒降火之品,就会伤胃,造成火愈盛而寒愈深。如果吃滋补之药,又易助火。所以此病被视为疑难杂症的。
附子理中丸的副作用和禁忌人群是什么?
附子理中丸的副作用和禁忌人群是什么
附子理中丸的副作用主要有消化不良、脱发、面部浮肿、恶心、呕吐等。禁忌人群为孕妇以及阴虚火旺、热症者。
附子理中丸中主要组成药物为附子,附子有小毒,若过量服用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脱发、面部浮肿等副作用,因此一定遵循医嘱服用此药,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或是停药。
而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其组成为附子、干姜、白术与甘草,多为温补药性,对于孕妇、阴虚火旺以及热症人群来说并不适宜。
基于以上考虑,附子理中丸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孕妇、阴虚火旺以及热症人群应避免服用该药物。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