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利尿中草药有哪些?
利尿中草药功效最好的中草药有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金钱草、半边莲等。这些药物可以消除水肿和体内的湿气,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泻泄。长期吃利尿之类的药,会造成肾脏的损伤。所以在使用此类药物的时候,都会配上一些温肾的药物。
四君子汤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战国有四君子,花中有四君子,药中亦有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了中正平和的健脾补气方四君子汤。参、草、苓、朮药性都比较平和,如同谦谦君子,因此得“四君子”一名。四君子汤是健脾补气的基础方,很多补气的方剂都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就像给瘪了的轮胎充气,它充的非常稳定而且持久。如果气充多了就会胀,很多气虚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可以加一味陈皮,一方面可以疏通气机,加强补气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又可以开胃,增加食欲,通过外界物质,补充人体的营养;此外,还可以防治一时间补了太多气,产生腹胀、胸闷的情况。四君子汤加了陈皮就是五味异功散。
有些病人痰湿比较重,单用一味陈皮化湿的力量比较小,于是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方——六君子汤。从道理上讲,半夏可不是什么“君子”,它非常的霸道,一言不合,就“削”你。陈皮、半夏就是“二陈”,加上茯苓、甘草,其实凑齐了二陈汤,二陈汤是化痰的基础方,其实六君子汤就是二陈汤和四君子汤的组合方,可以健脾祛湿,化痰理气,降逆止呕,针对很对脾胃气虚的消化性问题。
如果还不过瘾,还可以继续添加药物。六君子汤加上砂仁、木香,就是香砂六君子汤。相比于六君子汤,患者虽然有一定的脾虚,但是这个时候更明显的表现是痰多、呕吐、腹胀,这里的行气药有三种,加上半夏这种不是专攻行气,但行气作用也很强的药物,使得整个方子都在疏通气的问题上做文章,加上人参只是推动了它们的行气作用。
除了加药以外,同样可以减药,从四君子到香砂六君子是加,那么从香砂六君子汤到四君子汤就是减,除了加减还可以变化,四君子汤中的茯苓变为干姜就是理中丸,理中丸减去人参、白术就是甘草干姜汤;理中汤把人参去掉,换上茯苓就是肾著汤;肾著汤去掉干姜,换上桂枝就是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去掉甘草,加上泽泻、猪苓就是五苓散……
一味药物的变化,就可以导致整个方剂作用的变化,中医的精髓不在固守成法,而是在于灵活变化,只有真正掌握了药物的药性,在组合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而不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猪苓几月开花?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glucan),试验抗癌。
药店有卖茵陈的吗?
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者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称为“茵陈蒿”,一般药店都可以买得到。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草从新》称其为“治黄疸之君药”,是临床治疗黄疸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1、 治疗黄疸
茵陈味苦能燥湿,性寒可清热,善能渗泄湿邪而利小便,故而能够清利脾胃肝胆之湿热邪气,使湿邪从小便而出,无论湿热熏蒸之阳黄还是寒湿郁滞之阴黄均可配伍使用。关于茵陈入药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名医华佗一日采药归来,偶遇一位农夫,因见其面目发黄,身体浮肿,十分虚弱,故而上前询问,一番问症和诊脉之后华佗已知其病症已深,回天乏术,劝慰几句之后便告辞离去。然而半年之后华佗再次来此采药,惊讶的发现这位农夫非但尚在人世,而且神采奕奕,不见病容,急忙询问由来,才知二人分离之后正值山上茵陈生长茂盛,农夫以之充饥,却发觉身体慢慢好转,连皮肤眼睛也不黄了。华佗连忙采来茵陈试药,却不见效果,经过大约三年的研究和尝试华佗终于发现茵陈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故而有了“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的民谣。茵陈治疗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者,多配伍黄柏、栀子、大黄等药加强清热利湿之力,代表方为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多配伍茯苓、猪苓等利湿之品,代表方为茵陈五苓散;若用治寒湿所致之阴黄,则多与附子、干姜同用,如茵陈四逆汤。
2、 湿疮瘙痒
茵陈还有解毒疗疮之效,《医学入门》记载其可“消遍身疮疥”,治疗风疹瘙痒,湿热生疮均有疗效,临床多配伍苦参、黄柏、地肤子等同用,也可单味煎汤外洗。茵陈煎汤内服或漱口治疗口腔溃疡也有良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具有显著的利胆、保肝、解热作用,同时还可抗肿瘤、抗病毒,且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单味代茶饮可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
中医治病有个“异病同治”的原则,即不同的疾病,只要辨证相同,可以使用相同的治法、方药。对于男科疾病来讲,例如阳痿,辨证为湿热邪盛者,可以使用茵陈五苓散等方剂治疗。
文:岳增宝/王传航
温中散寒的中成药有哪些?
温中散寒类中成药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证,临床表现多见脘腹冷痛,手足不温,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吞酸吐涎,或腹痛下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弱或沉迟。即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下面逸仙药师为大家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较经典的温中散寒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2、理中片
成分:党参、白术(土炒)、炮姜、炙甘草。辅料为硬脂酸镁。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3、桂附理中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炮姜、炙甘草、肉桂、附片。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4、温胃舒颗粒
成分:党参、附子(制)、黄芪、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辅料为糊精、蔗糖。
功能主治: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
5、小建中胶囊
成分: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香砂养胃颗粒
成分: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醋香附、枳实、豆蔻、姜厚朴、广藿香、甘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
7、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成分:三七、延胡索、香附、吴茱萸、川楝子、瓦楞子、白芍、白及、甘草、枯矾、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痰,温中健脾,收敛止血。用于胃酸过多,胃脘痛,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
8、茴香橘核丸
成分: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青皮、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
功能主治: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症见睾丸坠胀疼痛。
温中散寒类中成药,其用药依据是“寒者热之”,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应用时需辩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禁用。用药量需要因人因时调整,夏季炎热,或素体火旺者,用量不宜太大,中病即止,以防伤阴。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因为此类药物多含附子,干姜等温热药,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