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湿气重的人可能会出现哪些疾病?
你好,我是一名主治中医师,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您提到的“湿气”是中医学里“病理因素”的一个概念,属六淫之一。生理的湿,我们称之为湿气,但是当湿气太过,变成了异常的、病理的,这时候的湿就叫做湿邪了。您说的“湿气重”指的就是湿邪为患了。
湿邪造成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果根据受邪的途径也有内外之分。但我想您想问的肯定是内湿为病。所谓的“湿气重”多是脾胃功能受损造成的。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湿邪就会通过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但如果脾胃虚弱,水湿就会滞留在体内,从而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我们起床后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但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觉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有的人还会关节僵硬,但是活动以后又恢复了,尤其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这种现象比较多,我们把这称为晨僵现象。还有一些人,早晨起床后眼睑水肿,也就是我们说的肿眼泡,这也跟湿邪有关系。
有些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湿疹等,在命名的过程中就无意中提到了“湿”的概念,这与我们中医上所说的湿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虽然在命名中没有涉及湿,但在发病的过程中却与湿有很大关系,比如一部分的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都与湿邪有关。
至于您说的除湿,中医学的祛湿方法很多,拔罐只是外治法的一种。明代张景岳说:“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也就是说脾是水的堤坝,养好脾胃才是改善“湿气重”的关键。
关于如何保养脾胃,其实也不难,有句古话叫:满招损,谦受益。对于我们的饮食也是如此,我非常提倡“减食增寿”的理念。我们前面讲了,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精微。你想要脾胃把食物腐熟得更彻底,就不能给它太多的负担。而是要留有空间,这样你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彻底消化。尤其是对于那些脾虚的人,运化功能本就不足,如果此时再超负荷工作,脾虚更重,水湿也更加排不出去了。
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大家也可配合其他的养脾方法进行调理,给你推荐一个简便易行的健脾妙招“吞津法”。这个方法不但能养脾,还有补肾作用。“吞津法”吞的是人的唾液。现在有的人爱吐唾液,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因为唾液也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将其称为“金津玉液”,足以见得其重要性。《内经》里说得很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液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唾沫,跟肾有关;一种是口水,跟脾有关。如果人的唾液出现了问题,常常要从脾肾上找根源,比如睡觉时总流口水,多半就是脾虚在作怪。与此相应的,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唾液,那也就能补养脾肾。
吞津法做起来非常简单: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
这个动作,我每天早晚都会做,以此来帮助身体增津生液。这里的唾液,叫“自家水”,本身就是药,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胃酸、胃液分泌,灌溉五脏六腑。唾液本是身体分泌出的,如今我们又将它吞咽下去,这就构成了一个体内水液的循环。我们吞食自己分泌的唾液,既能滋补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又能固护肾脏这个“先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