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和太溪的准确位置图作用,激活胰岛的穴位?
激活胰岛的穴位
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穴位能激活胰岛的穴位。但是有研究显示,经过专业医生辨证论治后治疗2型糖尿病,针刺双侧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中脘、梁门、三阴交、太溪等膀胱经和肾经的穴位,对于改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即及胰岛B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等激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正常人胰岛大约有100~200万个,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中B细胞含量最大,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障碍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2型糖尿病为例,病机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为主。激活胰岛则意味着激活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有研究显示,针刺双侧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中脘、梁门、三阴交、太溪等膀胱经和肾经的穴位,对于改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即及胰岛B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疗效。尽管如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因人而异,上述穴位并不能实现标准化,需要由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针灸科 主任医师 刘颖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艾灸那个穴位?
我曾经说过很多次艾灸是最简单的自我治疗的方式,腿酸基本就是哪里有病,哪里做艾灸治疗,这叫做针对阿氏穴最直接的治疗方法,所以效果也是反应的更快的。
同时我们要寻找腿酸的原因,是有腰病吗?如果有腰病会压迫足太阳膀胱经,所以您会有大腿酸胀,小腿酸痛,足底麻木的这种现象。
那么由于腰病引起的腿酸,我们先在发病的原始点,做一下艾灸治疗,艾灸和导药治疗都可以,腰部的命门穴,肾俞穴,八髎穴都可以做艾灸治疗,用大的艾灸盒覆盖面广,热度渗透力比较好。
如果是年龄大的骨质疏松,或者是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腿酸,我刚刚说的艾灸上述穴位结合艾灸腿部的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也会有比较好的疗效,您可以试一试。
有3种食物要尽快远离?
痛风的“元凶”——高尿酸。
近年来,痛风高发,患病人数直逼一个亿,与尿酸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高尿酸,被称为“第四高”,不但会诱发痛风,还会导致肾衰竭、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高尿酸的发生,与嘌呤食物摄入过多有关,血液中尿酸含量超过420μmol/L就是高尿酸。
一旦出现4种迹象,十有八九尿酸高了1,突发关节肿大、剧痛
夜间睡觉时,突然出现关节剧痛,肿大,被疼醒,此时,要警惕尿酸超标了。
尿酸过高,易沉积在关节、软骨等位置,且发病急,病情反复,夜晚更为突发。
2,出现痛风石、关节畸形
当人体内尿酸,继续堆积,出现关节肿痛的现象,会越来越频繁。
甚至会形成尿酸结晶石,堆积在关节处,出现痛风石,或者导致关节畸形。
痛风石的出现,说明体内尿酸已严重“超标”了。
3、夜晚排尿异常
夜晚起夜次数增多,排尿颜色较深,甚至浑浊,要警惕尿酸超标了。
尿酸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旦尿酸过多,会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排尿。
4、出现肾结石、肾绞痛、血尿
尿酸超标,会严重损害肾脏健康。
40%的痛风者,会出现痛风性肾病。
尿酸沉积在肾脏,加重甚至负担,十分容易导致腰痛、肾结石,甚至出现肾绞痛、血尿等。
痛风“祸根”:3种食物要尽快远离,切莫贪嘴1、海鲜、肉汤等高嘌呤食物
海鲜类,尤其是贝壳类海鲜,嘌呤含量极高,一定要注意,尽量少吃。
此外,肉汤,尤其是浓白的肉汤,也要少喝。
这类肉汤,往往嘌呤含量要高于肉类,并且,含有较多的脂肪。
这对于控制尿酸,减少痛风,十分不利。
第二种:鸡精、耗油等调味品
中国美食,享誉世界,其多样的烹调手法与调味品,可以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然而,食物中,寂鸡精、耗油等用的多,也会导致尿酸升高,增加痛风风险。
增酸痛风原理:
鸡精、耗油,都是属于高嘌呤食物,这类食物,摄入过多,就会升高尿酸,因此,这类调味品,要注意少吃为好。
第三种: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如动物的肝、肾等都属于高嘌呤食物。
按照100g来计算的话,鸭肝中含嘌呤301.5毫克,鸡肝含嘌呤293.5毫克,猪小肠含嘌呤262.2毫克。
一旦摄入过量,就会升高尿酸,甚至引起并发症,而临床上,也没有"以形补形"一说,所以千万不要迷信。
降尿酸,预防并发症,坚持这样做:1、多喝水,常饮茶
尿酸高,要注意多喝水,每天至少喝水2000毫升,以增加尿量,尽可能把过多的尿酸排出去,夏季应适当增量。
此外,用利尿小植物,泡水代茶饮,对于促进排尿,降低尿酸,效果加倍。
金蓝菊叶茶,泡水喝,降低尿酸,减少痛风发作次数。
金蓝菊,是从欧洲引入国内的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后被《药典》录入,习称菊苣。
中医认为,金蓝菊,有清肝利胆,利尿消肿之效,尤其是其根茎,药用价值高。
将金蓝菊叶子,洗净,烘干炒制成茶,泡水代茶饮,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体内尿酸水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蓝菊的有效成分,可抑制尿酸合成过程中酶的作用,减少尿酸的合成,可以显著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高尿酸,对尿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均有降低作用,作用持久稳定。
此外,还可改善,由高嘌呤饮食,所引发的高尿酸血症及腹型肥胖,并综合调节脂、糖、尿酸交互紊乱的作用,减少痛风的发作次数。
2、多吃二瓜
黄瓜,是一种低嘌呤食物,可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同时,也含有维生素B及维生素C,有利于降低体内尿酸水平。
冬瓜,有较好的利尿之效,可帮助体内蓄积的尿酸,随尿液的排出,同时,嘌呤含量也较少,是一种碱性食物,也是尿酸高者较好的选择之一。食用时,建议带皮一起,消肿利尿效果更佳。
3、迈开腿,控体重。
对于痛风的人,一定要注意控制体重,进行适当的运动,切不可太懒。
迈开腿,走走路,做做有氧运动。
因为,长时间久坐,运动少,会导致高嘌呤物质,堆积在体内,排不出、消耗不了,很易使尿酸升高,引起痛风。
所以,一定要做起来运动,少久坐,或者少躺在沙发上,虽然,冬季天气寒冷,但是,一定的运动量不能少。
并且,适当的运动,还有助于脂肪燃烧,帮助控制体重。
研究显示,肥胖,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限制嘌呤的排出,不利于尿酸代谢。
如果,痛风者,体重超标,肥胖的话,容易导致痛风并发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严重危害健康。
所以,痛风者,一定要注意控制体重,切莫太胖。
4、不喝酒
酒精,可以说是尿酸的“催化剂”。
喝酒,不仅会升高体内尿酸,还会阻碍尿酸排泄。
所以,尿酸高,一定要戒酒。
5、不久坐
久坐,人体代谢减慢,血液流速也降低,容易导致尿酸沉积,诱发急性痛风。
因此,尿酸高,一定要注意,切莫长时间静坐。
每坐下45分钟,尽量起来活动3-5分钟。
人体降压穴位究竟有多少?
关于降压,我们要理解一句话:
稳定血压,不仅是降低数字,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
中医降压,穴位是常用方法之一高血压并不是中医用语,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医来调理高血压。
中医对高血压的看法,其实也不复杂:通,则不高;不通,则高。
中医,一向注重“气血”运行,而影响气血运行的两个关键系统,就是“肝”和“肾”。中医通过使用太溪穴、太冲穴和曲池穴来让我们的心脏、脑部、肾脏器官适应自己的血压,让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避免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不仅如此,通过这3个穴位,还可以帮助我们养护血管,让血管壁更有弹性,从而存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1.太冲穴:降压护肝,对付头疼头晕的“妙药”
轻松取穴:太冲穴位于脚背,在大母脚趾与二趾间的夹缝,向足背上推,直到两脚趾骨相交,静心感受,会有动脉反应。
作用:太冲穴,是养护肝系统的重要穴位,也是中医解决肝脏问题少不了的穴位。
肝藏血,藏血功能正常,则心神安宁;如果肝虚,则整个人看起来萎靡、低沉、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太冲穴在高血压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太冲穴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疼、头晕、耳鸣,均有很大改善作用。
操作方法:找到太冲穴之后,用拇指按揉,力度可以大一些。一次3分钟,一天可多次。
2.太溪穴:滋养五脏、补充肾水,减轻身上的“压力”
轻松取穴:太溪穴同样位于足部,在脚内踝后方;脚内踝与跟腱之间有个凹陷处,就是太溪穴,按起来有微微胀痛感。
作用:都说太溪穴是人体上的滋补品,除了改善人体体质,它还是降压的好帮手!
中医上认为“肾”属水,滋养五脏,如果缺少“肾水”,就会引起“升发”,从而导致血管压力增大、血压增高。因此,中医对付血压,从肾经入手是基础!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气血最旺盛的位置,也是中医益肾降压的重要法宝!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揉,力度要轻柔,不宜过猛;一次3分钟,一天课多次。
3.曲池穴:中医降压第一穴
轻松取穴:采取坐姿,将一侧肘关节弯曲成直角,曲池穴在外侧横纹尽头凹陷的地方。
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医离开曲池谈降压,那就是蒙人了。
从缓解症状上看,曲池穴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心悸、头胀、头疼、耳鸣、失眠等有着非常好的缓解作用;从平衡血压上看,曲池穴对情志失调、内伤虚损有直接作用,而这两点,又是中医认为引起高血压的关键因素。
曲池穴,所在的位置,就像一池清澈泉水。这泉水,更是一股阳气,不仅让我们内心清爽,更能让身心舒缓下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血管压力。
操作方法:曲池穴可以采取拇指揉按的方法进行,平时走路、看电视等闲散时间都可以按摩。
进入生命高危期?
“一人中风,全家受累”
中风,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致残率高为特点。
尤其是50岁后,进入“生命高危期”,尤其要注意。
不想“脑中风”,少做四件事!1、吃的太咸
不少人在早晨都有吃咸菜的习惯,最常见的是腌制食品、罐头等。但是这类食物含盐量很高,一旦过多摄入就会升高血压,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每日盐量也要小于4克。
2、经常熬夜
高血压的发生跟熬夜有着很大关系,通常人的血压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勺型”变化,这样人在夜间睡眠时,各个器官在相对恒定的血压下处于稳定状态。
可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就会增加身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大血管的应激状态,加重高血压,使得患者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甚至还会诱发猝死。
3、大量喝酒
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心律失常和降低脑血流量等,导致中风。
研究表明,酒精的摄入量,和出血性中风,存在直接的剂量相关性联系。
因此,预防中风,要注意远离酒水,切莫贪杯。
4、缺少运动
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导致相应部位的血管受到压迫,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循环不畅通,加之,饮水量少,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血栓的发生。
长此以往,血管内脱落的栓子,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脑部,引发脑梗死。
”头上“出现4种异常,说明中风来了,尽早预防!异常1、短暂性视力障碍
一般为阵发性,并不是一直持续,会出现视力模糊、或者是视野缺损等症状,这个时候就要警惕了,可以及时告诉家人,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因为当脑血管的血流减少时,会引起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的结果,但没有脑神经的迹象。
异常2、口齿不清、嘴眼歪斜
当脑血管发生堵塞时,可能会出现口齿不清,甚至说不出话的情况,持续时间较短;若伴有伸舌头偏斜、口角歪斜等情况,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脑CT。
异常3、经常头痛
虽然高血压也容易发生头痛,但高血压的头痛和中风即将来临的头痛是有些不同的。
如果,中风要来了,会出现非常突然而且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高血压患者最近头痛很频繁,还伴随着头晕,就要特别当心。
异常4、口齿不清
患者若是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时,就会感觉舌根发硬,说话不利索,含糊不清,出现语言障碍,这多是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所致。
且还会表现为喝水容易呛水、吃饭容易呛着、易咬到舌头等等,这时,一定要谨慎,及早去医院检查。
预防脑中风,养护血管,谨记:少吃二物,常饮二水,动好二处少吃二物:
1、面包、蛋糕类食物
这类食物几乎都含有反式脂肪酸,被称为“餐桌上的炸弹”。
反式脂肪酸进入体内后,很难被消化掉,但会血管有很大的损伤,会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同时会提升“坏胆固醇”的量,而降低“好胆固醇”的量,促使血管壁沉淀更多斑块,从而增加血管堵塞,诱发脑中风。
2、油炸、肥肉等高脂食物
像油炸、肥肉等食物属于高脂类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研究发现,与低脂肪饮食相比,食用高脂饮食的绝经后妇女患脑梗死的风险高出40%。
主要是脂肪摄入过多,进入体内会积存在血管内,导致甘油三酯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常饮二水:
1、黄谷丁荷叶茶泡水
淡茶水,可稀释血液,消脂排毒,减少血管堵塞,预防脑梗,十分有益。
用黄谷丁、荷叶、小叶苦丁,三者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荷叶,十分常见,用其泡水,可降低总胆固醇和生甘油三酯,同时,能降低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从而改善血液浓粘状态,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小叶苦丁,泡水喝,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作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小。
黄谷丁,更是随处可见,用其泡水,不仅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还可以帮助人体排毒,对于血管健康,十分有益。
三者搭配,泡水喝,不仅可降脂、改善血粘稠,预防血栓,还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更多毒素。
2、决明子茶
决明子富含丰富的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等,有着降低血压、血脂,通便等作用。
很多电脑族的白领每天都要面对着电脑几个小时,不仅脸部会缺水,有的时候连眼睛看东西都模模糊糊的,泡杯决明子茶即可解决。
动好二处:
1、动脚
脚腕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共同穿过的部位,这里分布的主要穴位有昆仑、申脉、金门、丘虚、解溪、中封、商丘、太溪等。
转动脚腕,等于刺激了十二正经的一半经脉,有益于增强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
2、空抓手
研究发现,脑中风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有关,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易发生破裂,因此患者应多活动左手。
做法是: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