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题的答题方法,打算暑假补回来?
你家里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吗?如果有,我建议你用大半个暑假的时间出去野外带着地理的视角去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所说的话是非常正确的。地理新课程标准其中有一项就是培养地理实践力,读书和行路是相互相成相互作用的,许多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你没有实地观看,那是无论如何难以进你的脑子里面的,顶多就是死记硬背罢了,题目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又会蒙。
每到一个地方,你可以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推测当地属于什么气候,气候下形成什么植被,有什么地带性土壤,当地的河流湖泊水文如何,回忆书本和地图当地主要地形是什么,然后在爬山过程中留意出露的岩石,记得拍照和采集标本。这是针对自然地理方面的。
在人文地理方面,自己先凭所学知识推测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然后有时间多问问导游和其他人当地的农业情况,工业发展和商业贸易情况、交通情况以印证自己的思考。记住,全程一边玩一边思考一边相互印证。
每天晚上回酒店简单写一下地理的笔记,不强求多少,想写多少就多少,带着学与玩的心态就可以了。
每到一个地方最好写上一篇旅游报告,报告里面包括四部分:自己出发前对当地地理情况推测(思考从书本和地图所学知识)、从导游和其他人口中所获知的地理情况、自己旅游时实地考察所获取的地理情况、旅游完回来网上搜索当地的地理情况。比较分析这四部分的异同,你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东西,然后你就会有满满的收获!
经过这样的一个暑假,你的地理肯定会一飞冲天,相信我。
当然,如果没有出去旅游的条件,我建议你拿着地图册从第一页开始跟着画图,能画多少就多少,当然是画的越多越好了,在画图过程中随时有疑问随时网上搜索和请教他人,这样比你题海战术效果要好。
学习,很重要一点是多思考,少盲从。
希望能够帮到你和热爱地理的同学们。
以诗句为标题的作用题?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说句实话,题主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题主没有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我们来看一下题主的问题,如下:
以诗句为标题的作用题,该如何快速作答呢?
其实,这就是一道典型的标题作用题,只不过是命题人换了一种问法而已。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中,“诗句”就是“标题”,“标题”也是“诗句”,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此问题转化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
如果你能想到这一步,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所以老穆要提醒大家,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具备识破考点的能力,否则,答题就难以切中要点。
这一步看似很简单,但是能够举一反三的同学并不多。
关于标题的作用,老穆在悟空问答中说了10遍都不止,相信关注老穆2年以上的朋友应该知道。
老穆现在再次将标题的作用罗列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之。如下图:
那么,以诗句为标题,有哪些作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诗句,作为标题,我们一般称“引用”,万不可理解为“化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化用】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引用”就是直接拿来用,“化用”则是拿来改一下再用。
(说明: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初中阶段,我们一般理解为“明引”)
老穆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引用,这句诗出自宋代苏麟的《断句》。
倘若标题是《近水楼台“贤”得月》的话,则是“化用”,因为标题修改了“先”字。
那么,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们一般理解为“富有文采”或“富有文化韵味”。
当然,引用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参照上文图片中的7点作用。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老穆就拿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中的《春在溪头荠菜花》这篇阅读理解给大家做详细解析。
文章内容大家可以上网自行查找,老穆就不再贴出来了。
【问】文章以辛弃疾的诗句“春在溪头荠菜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第一步】审题干,析考点。
可知考点是“标题的作用”。确切地说,是诗句为题的作用。
【第二步】想考点对应知识点
见上文第一张图片
【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筛选答题要点。
按穆老师的整理,标题作用共7点,我们在答题时,要牢记于心,烂熟于心。
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第1点有,即引发人们的思考。第二点也有,是引用诗句;第三点没有;第四点必有。
同学们,只要答标题作用题,主题必然是跑不了的。
通读此文,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个不难理解,从第1段和第9段中都能体味出来。
第五点没有体现;第六点体现得不明显,可以不考虑;第七点也没有。
【第四步】设置答案,答案要有条理性。
答案示例:①承载思乡之情,引发思考。②富有文化韵味。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画图是帮助解题的好方法?
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分享解题策略,推广趣味数学,提供家庭辅导建议,欢迎您的关注!这是王老师小学数学领域的第1001个悟空问答!
特别是应用题,合理运用各种点、线、图、表等图示方法来表示数量,从而形象直观地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把“已知”和“未知”在图中联系起来。辅助孩子去审题,思考分析,直至解题,实际上是一种建模思考工具,比较容易找到数量关系的本质。即使是抽象思维比较成熟的高年级学生,图示方法依然适用。不是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没有体系化的教学过程,任何思考工具必须经常运用才能掌握,但是很多老师,依然让孩子背数量关系公式。数学是重视思考过程的学科,掌握思考工具才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去解题。
在我的趣味数学体系规划中,二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图示解题方法更是主要特色,以下举两个例子讲解,供您参考!首先要明白画图方法,然后就是结合题目多去运用,越用就越熟练,直至成为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工具。
图示建模思想一,画方块图
新加坡数学教学模式公认是最好的,我们看下他们数学课本上如何从基本数学概念到基础应用题再到分类应用题,方块图示方法的系统连续运用。以下是我的借鉴和引用举例,选自王老师趣味数学系列专栏。
用方块图比画线段图表达的内容更丰富,更立体直观,更容易去理解题目。
① 加法,乘法含义理解
画方块图理解整体与部分,同数累加。
② 两步混合应用题
画方块图解两步混合应用题。
③ 分类应用题
方块图解和差倍问题,年龄问题。
二,等差数列题型
等差数列是课外培优计算版块的一个重点内容,很多孩子学得很痛苦,为什么呢?一大堆公式等着你去记。这大大打击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很多学生并没真正理解公式就去强记,如何能灵活运用?
① 第N项:首项+(N-1)×公差;
②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③ 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等等
等差数列有求公差,求某项,求项数等题型。最主要让孩子理解等差数列的两项差等于两项之间的公差数乘公差,王老师教孩子画图的方法解等差数列大部分题型,只要画出怪物图就可以解题,不用记公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运用。
三,其他图示应用
除了上面的两种典型图示,在王老师趣味数学中还教孩子画倒推图解还原问题,增减图解移多补少问题,线段图解行程问题,十字交叉图解浓度问题等等,实践证明,画图这个工具孩子比较容易掌握运用的,特别是从基础到提高再到进阶的题型举一反三上,逐步形成自己统一的,理解内化了的解题策略,帮助孩子梳理思考过程,找突破口,从而迅速解题。以上!
欢迎关注王老师头条号及趣味数学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学习方法
做数学题的时候做不出来?
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自己思考了半天也没有头绪,翻开答案一看顿时就茅塞顿开了,题目就能被轻松解答。对照答案来做数学题对数学学习有帮助吗?
帮助肯定是有的,最起码从开始的不会做到了能将题目完整解答了,这是一种进步和提高。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难题往往是在某一关键的步骤卡壳或出现问题,只要能将问题找出或得到一点提示或引导,就能迅速找到突破口,将题目顺利解答。
答案的点拨和提示能帮我们找到突破口,解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寻找解题的思路和突破口,我们在做题时遇到问题就是在寻找突破口和思路时遇到了问题,通过看答案可以解我们的一时之急,帮助我们顺利解题,但要真正的弄懂题目,学会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如果只是看一下答案就算式把题目弄懂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次算式差不多学会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问题,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思路和突破口,也许还会在同样的地方出现问题。
所以看答案解析知识初步的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答案的每一步是如何得到了,条件是如何利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在哪一步出现了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和避免……,这是一个总结和思考的过程,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否则仅仅看答案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会了,时间久了就会遗忘,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依旧不会解答。
其实这中间涉及到解答数学题的一个关键:对于有难度的题目一定要精做,做题是第一步,做题后的思考和总结才是最关键的,学会方法和思路才能一劳永逸。
摹状貌说明方法的答题格式?
先指出那段文字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然后指出该段文字是如何摹状貌的。
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方法让读者对说明对象留下了什感觉。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