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为什么有人说弘扬和发展中医?
大姨妈来了,多喝开水,这话好像没毛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是可能在老外看来不可思议,却能体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医也是如此,哪里不舒服搞点草药煎服,即可起到治病的效果。
中医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和发展中医,当然是传承中华文化。由于中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主张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因此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和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人自身身体的和谐,则会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生病,本来即是人体各个系统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会减少各种在天灾的发生,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而人吃五谷不可避免会生病,因此治病救人的中医当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现。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是我们特有的文化,这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时,我们的中医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源头非常相似,只是发展路径和结果不一样。医的本质是治病救人,而中医和西医在刚产生的时候,相信都是用各种草药生吃、涂抹等,来起到治病的作用。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西医经历了工业化发展,已经现代化学工业、解剖学等等的大力发展和推动,才有现在的西医。而中医,受历史原因影响,当下依然还保留了大部分传统的方式。
现在看来,大家似乎会觉得西医先进,中医落后。但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能治病救人;同时,中医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终究会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区别于西医,中医更加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以草药治病,研究冷、热、通畅,调理人身体的内部五脏六腑的和谐。
西医是现在科学手段的代表,但中医一样也是一种科学,这是一种根植于中华文化内部的生命思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要瞧不起中医,我们几千年来都是通过中医治病救人。
近几天新冠肺炎死亡率在降低?
谢谢邀请,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目前的临床来看,中医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辅助作用,很多的病人在谈及治疗时,都提到了中医的效果,所以我认为中医还是应当有一定的效果的。在目前尚没有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时,中医西医都应当努力找到一条治疗之法,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此时抱着固有成见来看待对方都是十分不可取的。当然,现在降低肺炎死亡率不能完全说是中医的功劳,这是很多因素所促成的结果,但是不能完全否认中医在其中的作用。中医具有非常长远的历史,这些历史本身就是用中国人的经历写出的临床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发掘这些宝库,一定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宝物。
中医防病效果怎么样?
中医治病是扶正祛邪,所扶的正,就是均衡,而且主要就是免疫系统的均衡。
相当多的疾病都是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感染、癌症等等都是免疫系统失调的产物。
免疫系统的均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中医也主要是通过两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服药主要是以体液调节为突破口,影响整体的状态。
针灸,推拿是神经调节的作用。 大多数的神经细胞,其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各种神经活动,都是神经细胞的协同作用。
其实,治病是靠人自身的自愈力。吃药、针灸、运动锻炼都是通过提高人的自愈力,而使身体恢复健康。
“扶正法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的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邪气打败了正气。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帮助改变体内正邪的势力对比,帮助正气增加,祛除邪气使其减少或消失。扶正祛邪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小原则,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与祛邪并用,这三个原则适用的病症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选用。
(1)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助阳、补虚等措施。
(3)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那样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态势。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心身健康的音符调音师,我们可借用大自然源头净化之泉,生命滋养之脉,恢复健康的精微营养元素能量,帮助我们身体恢复健康,洗涤人生旅途过程中的尘埃,恢复心身本来的纯净状态,调好心身音符最精准的发音,让健康幸福的音律再次响起来!让自己和家人都再次徜徉畅游在健康幸福大道上!
最高级的治病是调心
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入五脏?
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五行学说组成部分,在脏腑、经络等方面运用广泛。出自于《黄帝内经》,属于中医术语。
据《灵枢·邪客》记载,指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王冰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解中提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其旋律朝气蓬勃、兴发舒展,在五脏则入肝;徵调式乐曲具有“伙”之特性,其旋律明快愉悦、活力四射,在五脏入心;宫调式乐曲具有“土”之特性,其旋律清静幽雅、淳厚庄重,在五脏入脾;商调式乐曲具有“金”之特性,其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在五脏入肺;羽调式乐曲具有“冰”之特性,其旋律苍凉哀伤、深远透彻,在五脏入肾。
现在网上中医能相信吗?
网络问诊目前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却往往被患者们忽视,这个弊端就是:无法查体。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的“望触叩听”都全面的强调了看病不仅要问病史、问症状、还一定要“切”和“触、扣、听”!!!
●中医的切主要是切脉,要看患者的脉象如何,再结合病情用药!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西医要触、叩、听,要通过触诊叩诊和听诊,发现患者是否有皮肤温度的改变?是否有腹胀?是否有肺内的啰音?对于外伤的患者,还要通过触诊和叩诊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对于术后的患者,也需要通过详尽的查体来明确患者的恢复情况。
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网络问诊当中,对于患者做出诊断,给出正确用药指导或手术建议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查体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所以题主问:“网上中医能信吗?”,作为医生,我觉得可以适度信,咨询下简单的问题,比如一些成方、经典验方,比如自己的问题是否适合中医治疗,这都是可以的。
但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病情,单纯的依靠网上医生给出的建议,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并不是非常靠谱。
本人也在头条写科普文章,很多网友会上传一些报告单和非常模糊的片子,简单的说说症状,就要医生给出建议。我的回复一般都是:
“请详细说年龄、性别、既往史、运动史,是否治疗过,您详细描述下才能给您简单的建议,而且最好有清晰的辅助检查片子,不要拿报告单来给医生看,意义不大。”“您这种情况需要咨询当地运动医学科医生,详细查体明确诊断再进行治疗”有些人觉得矫情,会点击不再关注,或者说些不好听的话,这我能理解。
很多患者都觉得拿着医院的报告单,说说症状,医生就会把病看好,会看明白,我要奉劝有这些想法的朋友一句,“如果您能遇到在网上简单的问两句病情,而且看看报告单,片子都不看就给出诊断,给出建议的医生,您要信就败了”。
看病绝对不是简单的看看报告单,不看片子,问问症状那么简单的,看病给出诊断,给出治疗建议是要负法律责任的,随便的给出不靠谱的建议,出现问题,是要吃官司的,所以现在很多网络问诊患者最后花了钱,唠了半天,最后得到的建议还是一句话:“建议到医院就诊,详细治疗!”。
您仔细想一想也会明白一个道理:网络如此发达的现在,现在家家有网络,人人可以网络问诊,如果在网上就能把病看好,把问题解决,现在那么多医院不早黄了?
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问诊平台?第一,线下看病,得到诊断和意见,由于医生没时间详细解释和沟通,可以在网络咨询相同科室人员细节问题。比如很多人在大医院的门诊,得到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为半月板损伤,建议手术。但是由于患者特别多,医生不可能给一个患者做出太多的解释。那么患者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咨询相同专业的,比如运动医学医生,半月板损伤是否适合手术,手术有哪几种方式,手术需要做什么样的康复?由于在网络问诊的医生时间通常比较充裕,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比较详细的答案,自己也可以做到心里有谱。
第二,适合复诊。比如有的患者做完了手术,如果居住地离做手术的医院比较远,那么可以在出院前与医生沟通是否能建立网络问诊的联系,约定时间复诊,由于主管医生已经知道了患者的病情,对于复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同样也适合于内科出院的患者,用药的调整以及什么时间需要复查什么样的检查,也可以与主管的内科医生建立联系,进行沟通。
第三,简单疾病咨询或药物咨询。比如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照片就可以基本判断病情的疾病,像皮肤的感染、小疖子或者是脂肪瘤,比如一些小外商的简单处置是否合理,这种对于触诊要求不是特别大的疾病,可以在网络问诊。另外如果是咨询一些药物是否合理,具体没有时间限制等问题也都可以在网络问诊。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和看法,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支持我的看法,请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