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香丸和安宫牛黄丸的区别,人中暑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中暑是指夏月感受暑热而突然发病的一种病证。因其属于“暑证”范畴,且突然发病,故名中暑。从症状特征而言,又有“暑风”、“暑痫”、“暑厥”、“暑痉”、“暑闭”等名称,提示暑邪内犯,可见痉、厥、闭、脱等危重表现。
本病始见头昏、头痛、倦怠、汗少,继则高热、烦躁、嗜睡、神昏,甚至出现抽搐、四肢逆冷等危重征象。由于感邪的轻重、体质强弱各有不同,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有较大的区别,故有冒暑、伤暑、中暑、中暍之分。
本病与西医所称中暑同义。西医学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皆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中暑因感受暑热所致,但与体质不强有关。感受暑热(湿),郁于肌表,蒙蔽心包,热动肝风;或正气亏虚,不耐暑热均可导致厥脱。
一、病因
1.感受暑热
炎夏季节,在烈日下劳作、远行,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暑热之邪或暑湿夹秽浊之邪伤人,暑热郁遏,热闭于内,邪正相争,伤阴耗气则致病。
2.正气亏虚
素体不强,原有慢性疾病,或老幼、产后等,因正气亏虚,不耐暑热,暑邪易侵。另外,肥胖之人,形盛气虚,亦易感受暑邪发病。
王履《医经溯洄集》云:“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火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说明内外因共同致病的重要性。
二、病机
1.发病迅急,传变甚速
暑为阳邪,其性亢烈,与火同类,内通于心。故来势迅急,传变甚速,多有高热,并易见内陷心包,热动肝风之变。
2.病有轻重浅深
暑热伤人有轻重之不同,病情亦有浅深之别。轻者暑邪郁于肌表,以致汗出不畅,热不外泄,体若燔炭;重者暑热炽盛,由表入里,邪犯心营,可见高热、神昏;亦有暑邪卒然内闭心包,得病即见高热、昏迷者。若热极生风,可见抽搐。
3.阴伤气耗,可致厥脱
暑必伤气,热易耗阴。故重症可见气阴耗竭,热厥转脱,汗出如珠,呼吸气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表现为虚脱危候。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季节性,查询发病经过有利于做出诊断。如盛夏酷暑时节,热盛湿蒸,并有长时间在高温下劳作、远行、暴晒,或工作环境通风不良等。
2.突然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甚则高热、皮肤干灼、烦躁、思睡或昏迷等主要症状。
3.先兆中暑: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40℃以上),经处理,1日内不能恢复者。其中又可分为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
二、病证鉴别
根据特定的季节、高温环境和临床表现,即可对中暑作出诊断,但有时需与暑温、疫疟、疫痢、中风等相鉴别。
1.暑温
暑温高热、神昏与中暑相似,但其发病季节多为夏至到处暑,病程相对较长,易于动风,可有后遗症。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可从脑膜刺激征、强直性瘫痪、阳性病理反射及脑脊液异常(压力增高、细胞数中度升高、蛋白++~+++、氯化物及糖均正常)等加以鉴别。
2.疫疟
疫疟高热、神昏与中暑相似,但其发病呈流行性,常有剧烈头痛、抽搐、脑脊液压力增高、或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周围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见疟原虫则可确诊。
3.疫痢
常发于夏、秋季,多在发病一日内出现高热、动风、神昏或厥脱而与中暑有相似之处。但疫痢以儿童多见,用1%~2%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子检查,如有脓性或脓血便,镜检见红细胞、脓细胞、巨噬细胞即可确诊。
4.中风
中风多发于中年以后,常有眩晕、头痛、高血压病史,或有肢麻、短暂肢体活动不便、言语不利等先兆。可因情志刺激、饮食、劳累等诱发。发时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特殊表现,一般不难与中暑相鉴别。
三、相关检查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血及骨髓涂片查疟原虫、大便常规检查、CT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分轻重
分清先兆、轻症、重症中暑,尤当注重识别重症中暑。
2.辨虚实
中暑虽属邪盛,以实为多,但暑邪伤人最速,易致气阴耗伤,故须辨明虚实。实证高热,汗闭,息粗;虚证无热(口温常低于正常),大汗,息低,结合全身表现较易区别。
具体而论,中暑之厥有热厥与厥脱的不同,动风有热盛和阴(液)亏的区别,神昏亦有闭、脱之辨。
3.审闭脱
高热,神昏,少汗,息粗,脉洪数有力为闭证(热闭心包);无热或低热,神志逐渐昏迷,面苍,汗多肢冷,息微,脉虚无力或至数不清为脱证(暑伤心神)。
二、类证鉴别
1.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临床特征。内伤痉证与中暑不难鉴别。因外感温热致痉者,有外感病史和相应的传变过程。中暑虽可见抽搐,但其发病突然,治疗后很快康复而有别于痉证。
2.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时自行苏醒为特征。中暑而表现厥证者称为暑厥,虽属广义厥证范畴,但可据其特定的病因而区别于一般厥证。
三、证候
1.暑湿遏表证
症状:身热无汗,头昏,头痛,倦怠乏力,四肢发麻,胸闷,泛恶欲吐,面色潮红,舌苔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暑热夹湿,外闭腠理,郁遏肌表,湿阻热郁,内困中焦,胃失和降。一般属先兆或轻症中暑。
2.暑热内燔证
症状:高热,汗少或汗闭,体若燔炭,头痛,头昏,呕恶,烦躁不安,或嗜睡,甚则神志昏迷,面目红赤,口干唇燥,渴而多饮,气息粗大,舌苔黄,质红少津,脉洪数。
病机分析:暑邪外侵,火热内郁,燔灼表里,充斥上下,内陷心包。属重症中暑之中暑高热或日射病。
3.暑热动风证
症状:高热,气急,烦躁,汗出较多,两目上视,肌肉[[!NFAB1]]动,手足蠕动或抽搐、痉挛,两足转筋,颈项强直或角弓反张,口干,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暑邪亢盛,热动肝风,消烁津液。属热射病或热痉挛。
4.气阴耗竭证
症状:面色苍白,呼吸浅促,汗多肤凉,四肢逆冷,甚则神志不清,舌红或淡红少津,脉细弱或细数无力,或至数不清。血压下降。
病机分析:暑热不解,或虚体受邪,暑伤元气,热灼津液,气阴两竭,正气消亡,而致厥脱。多属中暑衰竭。
【治疗】
一、治疗思路
病由暑热所致,故以清热解暑为原则。并应针对主症特征和病邪兼夹用药。
1.针对热、痉、闭、脱主症治疗
暑热内盛而致高热宜清暑泄热;热闭心包而致神昏宜清心开窍;热盛动风而致痉挛宜息风解痉;气阴两竭而致虚脱宜扶正固脱。
2.治疗兼邪
暑邪夹湿宜芳香祛湿;暑夹秽浊宜辟秽泄浊。
二、基本治法
1.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法
适应证:暑湿遏表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解表和中,芳化湿浊。用于暑湿伤表,胃肠不和,寒热,头昏,胸闷,恶心等。
常用药:藿香、佩兰、厚朴芳香化湿;豆卷、青蒿、连翘、淡竹叶解表清热;西瓜翠衣、鲜荷叶清热解暑;鸡苏散、扁豆、茯苓、通草利湿清热。
加减:无汗,背寒,加香薷解表发汗;身热有汗,心烦,苔黄白相兼,脉数,加黄连、金银花清热;恶心、呕吐较著,加法半夏、橘皮、竹茹和胃止呕。
2.清暑泄热,凉营开窍法
适应证:暑热内燔证。
代表方: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前方清气泄热,用于气分热甚,壮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后方凉营清心,泄热护阴,用于热入心营,身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舌干色绛。
常用药: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麦冬、芦根养阴生津;金银花、竹叶心、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加减:津伤较甚,口渴,舌红而干,加鲜石斛、玄参、天花粉;烦扰不安,加黄连、连翘心清心安神;窍闭神昏,酌情选用万氏牛黄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开水化饲,以清热开窍。如暑湿秽浊内闭心神,身热不甚,神昏,静而不烦,面色晦滞,四末欠温,苔腻者,又当宣化湿浊,以开郁闭,用苏合香丸水化内服。
3.清暑泄热,息风止痉法
适应证:暑热动风证。
代表方: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用于气分热甚,壮热,汗多,烦渴,脉洪大;后方凉肝息风,用于高热抽搦痉厥者。
常用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清热泻火;桑叶、菊花凉肝息风;地龙、蝉衣、钩藤、全蝎息风止痉;石斛、白芍生津缓急。
加减:抽搐明显,加石决明、羚羊角粉(吞)息风止痉;高热痉厥,加服紫雪清心开窍,镇惊息风;拘急转筋,加木瓜、蚕砂舒筋解痉;手足蠕动,舌红少苔,或干焦紫晦,脉细数者,去石膏、寒水石,加鳖甲、牡蛎、生地、玄参滋阴潜阳息风。
4.益气养阴,扶正固脱法
适应证:气阴耗竭证。
代表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本方清热解暑,益气养阴。用于暑热耗伤津气,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
常用药:西洋参、麦冬、玉竹、北沙参、鲜石斛、生地益气养阴;五味子敛阴固脱;鲜芦根清热生津;鲜石菖蒲、绿茶叶醒神开窍。
加减:汗多气促,加煅牡蛎、山萸肉敛汗固脱;面唇青紫,肢厥脉微去生地,加红参、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回阳益气固脱;如血压下降明显,脉微欲绝,同时用生脉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扶正救脱。
三、复法应用
清心开窍,益气养阴法
适应证:暑热内闭,气阴外脱证。症见身热,口渴,呼吸浅促,汗多肤凉,四肢逆冷或嗜睡,甚则神昏,舌质红或淡红,少津,脉洪数或细数无力,或至数不清。
代表方: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前方凉营清心,泄热护阴,用于热入心营,身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后方益气养阴固脱,用于气短,神萎,口渴,汗黏等。
常用药:水牛角、黄连、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西洋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益气养阴固脱。
加减:热盛加大青叶、丹皮、黑山栀清营解毒;痰热蒙蔽心包,神昏,喉中痰鸣加天竺黄、川贝母、胆南星等化痰开窍;阴虚热郁,气滞血瘀加赤芍、丹皮、丹参凉血化瘀。
四、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1)人丹:功能与主治:醒脑止晕,用于轻度中暑,头晕等。用法与用量:每次4~8粒,每日2~3次,吞服或含服。
(2)红灵丹:功能与主治:祛暑,开窍,辟秽,解毒。用于中暑昏厥,头晕胸闷,腹痛吐泻。用法与用量:每次0.6g,每日1~2次,口服。
(3)诸葛行军散:功能与主治:开窍解暑,辟秽解毒。用于暑热秽浊伤人,头晕目眩,烦躁,神昏,腹痛吐泻等症。用法与用量:每次0.3~0.9g,每日1~2次,口服。
(4)痧药蟾酥丸:功能与主治:祛暑辟秽,开窍解毒。用于暑夹秽浊所致的昏厥,呕吐泄泻,腹中绞痛,胸满腹胀。用法与用量:每次10粒,每日2~3次,口服。
(5)辟瘟丹:功能与主治:祛暑化湿,辟秽泄浊。用于感受暑湿秽浊,头晕胸闷,腹痛吐泻。用法与用量:每次0.3~0.9g,每日1~3次,口服。
(6)玉枢丹:功能与主治:祛暑泄浊,辟秽解毒。用于暑秽伤人,脘腹胀闷,呕吐泄泻,甚则人事不清。用法与用量:每次0.6g,每日2~3次,口服。
2.外治疗法
(1)取嚏法:用行军散少许,放入鼻中使之得嚏。神昏者用通关散吹鼻。
(2)刮痧法:可予刮痧,亦可放痧,也可用扯(拧)揪痧法,用于头昏、头痛、吐泻等症,不适于脱证。对高热昏厥者亦可用放血疗法。
五、临证勾要
1.关于“暑当与汗皆出”说
《内经》治暑之法,有“暑当与汗皆出”之说,认为暑邪之中人为病,多有邪热兼夹湿邪郁闭遏表之象,应予“汗法”解之,发汗则暑湿随之而出。正如《医门法律·三气门方》所云:“凡治中暑病,遇无汗者,必以得汗为正……中暑必至多汗,反无汗者,非因水湿所持,即为风寒所闭,此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内。”“凡治中暑病,无故妄行温补,致令暑邪深入,逼血妄行,医之罪也。暑伤气,才中即恹恹短息,有似乎虚,故清暑益气,兼而行之。”“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湿者,医之过也。”
故临证治疗中暑无汗之证,需注意在运用清暑益气养阴的同时,适当配合运用解表药,以求得汗,宣透暑湿之邪。而中暑有汗者,则需据《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温毒中暍》所称:“凡中暑自汗者,不可用药止汗,以暑当与汗而俱出也。”不可用敛汗之品,以免留邪。
2.辨别“暑之轻、重、风、厥”
中暑之病古有“轻、重、风、厥”之不同,《证治汇补·暑证》谓:“中暍者……轻者头疼恶热,发热烦躁,扪之肌肤热,唇干舌赤,前板齿燥,大渴引饮,汗雨大泄,无气以动,无气以言,脉洪大浮数而虚豁”,“重者昏迷卒倒”,“暑风由冲斥道途,中暑热极,火盛金衰,木旺生风,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内扰神舍,志识不清而瞀闷无知”,“暑厥者,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病情程度各有不同,故临证治疗需结合具体症状辨别“轻、重、风、厥”,分别采用清暑泄热、养阴益气、息风止痉、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等法治之。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高热不退者病情危重
某些重症中暑病人,因暴受暑热,突然神昏、抽搐、汗出、肤凉,病势虽然迅急,但经仔细检查,未见生命指征有明显改变,只要处理恰当,多能较快转危为安,唯高热不退者,病情易于恶化生变,必须高度警惕,尽早采取多种疗法综合处理。
2.降温应避免冰伏邪热
中暑高热,肌表灼热无汗,或体温虽高而面白肢冷者,此为暑热内闭,不得外泄,当宗《素问·热论》“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训,用温热毛巾擦身,或用30%酒精擦浴全身,至皮肤微红为度,可助体温散发。不宜用冰敷及冷水擦浴,以免闭邪。若气阴耗竭,神识昏昧,身热不显,汗多者,可用灸法固脱,不宜用清心药强开其窍,或用刺血疗法。
3.注意暑多兼湿的病理特点
炎夏酷暑,天热地湿,气温骤升,湿度亦高,每见暑热夹湿,郁遏表里,故叶天士倡“暑必夹湿”之说,湿遏卫表则汗少不畅,暑热不得随汗外泄;暑湿蕴中,湿热郁蒸,阻滞气机,亦难速得清化。治疗当在清解暑热的同时配合芳香化浊、苦温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豆卷、香薷、厚朴等疏解表里,宣展气机。
二、验案举例
忻某,女,33岁。1974年7月28日初诊。时值盛夏,在高温下工作,先觉微有恶寒,继而发热,有汗不多,头昏而痛,口渴欲冷饮,神情烦躁不安,胸闷气粗,呼吸短促,脘宇不适,腹部微有胀满,大便如常,小便色黄,延至午后,病情愈益加剧,四肢拘急,时有抽搐,阵阵麻痛,不能伸直,指趾拘挛,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体温38.7℃,脉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诊断为中暑。
辨证施治:夏月卒中暑邪,热灼阳明,气机郁阻,有动风之势,治予辛寒清热,仿白虎汤意。处方:石膏30g,知母、金银花、连翘心各9g,益元散(包)12g,扁豆衣、木瓜各9g,鲜芦根30g,淡竹叶12g,鲜荷叶9g。服药前先予针刺曲池(双)、合谷(双),刮痧1次,给以金银花露频饮代茶,继再服药。药后症势逐渐缓解,口渴引饮,胸闷心烦,呼吸短促,四肢拘急麻木均减,唯头昏、面赤、心慌、神疲,体温37.8℃,继服2剂,热平,诸候均瘥。
按:本案为高温所致中暑,因暑邪夹湿遏表,故外则汗少不畅,热闭于里,不能外泄,身热不解,热灼津伤,筋脉失养,暑热动风,以至四肢拘急,抽搐。治用辛寒之剂,透热于外,热随汗解,诸症自平。
【预后及转归】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高热、神昏、动风、虚脱者重,暑邪过盛,正气耗竭者,亦可致死。
【预防与调护】
高温季节应提早宣传中暑防治知识,积极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调整劳动时间和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加强环境的通风降温。服清凉饮料,如乌梅绿豆汤等。大汗淋漓者,应鼓励多饮盐水,或含盐饮料。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注意观察神志、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汗液。若见神昏,抽搐,大汗身冷,血压下降虚脱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神昏病人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中风了怎么办?
大家似乎不了解目前国人死亡一大因素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是癌症,其实更容易失去生命的是中风。不要以为血管堵,血液黏稠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在不少年轻人因为生活饮食等习惯,血液不健康程度不亚于中老年人。
想要了解知道中风是怎么回事,那么就得先了解什么是血液黏稠的预警,时刻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那么血液黏稠会有什么信号呢?
1、视力模糊
我们经常会有用眼过度的情况,会出现视力模糊,只要做一些眼保健操或者滴眼液就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常常觉得视力模糊,眼睛困顿,那就要注意是否是血液黏稠的原因了。
我们要明白血液黏稠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循环流动,使得我们输送体内的营养物质减少,眼睛没有办法从血液中获取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就会容易导致视力的衰退,需要引起重视。
血液黏稠度上升,会影响血液的循环流动,运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减少,眼睛没办法从血液中获得充分的氧气和养分,便容易出现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等症状,甚至还会有短暂性黑蒙,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可恢复。
2、容易眩晕
我们身体各个部位需要靠血管来运输的,当血液出现淤堵的时候,就会导致无法给心脏和大脑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氧气。进而人会感到头晕、呼吸加剧,头疼,有的人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意识障碍等等。脑血管病对人的健康威胁极大,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我们脑部供血不足的时候,头脑就容易出现眩晕,比较常见的就是蹲着或者是坐着突然起身的时候,那一瞬间感觉到头很晕。站不稳容易摔倒,那是血液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循环。
血液黏稠跟中风的关系
血粘度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相关不少的案例中,缺血性中风的人,血粘度大多是增高的。当情况好转的时候,血粘黏稠度趋向正常。这是因为血粘度越大,血液流动越差,则更加容易形成血栓,阻滞血流,造成缺血性中风。所以,当发现血粘度增高时,一定要注意预防。
生活中突发中风应如何急救?
在平时,遇到不少他人出现中风,但我们如何帮助急救呢?
我们应该尽量想办法把人抬到床上,切记不要直接扶起,不要因为盲目导致直接威胁生命健康。需要两三个人同时轻轻抬起,保障人的四肢平衡,头部略高并稍向后仰,减少脑部充血。
检查衣领,看看人是否呼吸顺畅,如果出现抽搐现象,可以用筷子裹着纱布,放在上下牙之间,避免抽搐时咬破舌头;最重要的是,做急救措施的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把人送到最近的医院
预防中风小技巧,避免血液黏稠怎么做?
1、多运动
血液之所以粘稠,是因为体内太多代谢废物排不出去。运动可以提高代谢水平,加速血液循环。长期坚持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肥瘦身,还可以预防多种身体健康问题。
2、饮食营养均衡
营养过多,摄入能量过多,血液中的脂肪和糖类会变多。控制饮食,吃饭吃到七八分饱刚刚好。少吃一些肉类及动物肝脏,动物肝脏里含有胆固醇,这会加大血液粘稠度。
3、多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
这些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
4、多喝水
水,堪称万能稀释剂。夜间人体消化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早上醒来时体内水分就会很匮乏。如果早上饮水,能快速稀释血液,冲刷血管。
什么是马兜铃酸肾病?
定义:服用含有马兜铃酸(AA)类药物而导致的肾小管一间质损害的一组疾病。
广义讲,包括所有中草药所造成的肾小管一间质病变;狭义讲,单指AA所导致的肾小管一间质病变。
诊断依据:1、有明确服用肾毒性中草药史;
2、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特征,具体分型如下:A、急性AAN:常在短期(或一次)大量服用含AA的中药后发生少尿或非少尿性ARF,常伴有肾性糖尿,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常伴肾外表现,如恶心、呕吐、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动能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视听力障碍,震颤)等。B、慢性AAN:持续或间断小剂量服用含AA药物史,尿检呈肾性糖尿,轻度蛋白尿,低比重及低透压尿,常伴贫血(贫血出现早)及轻、中度高血压,双肾缩小且双肾大小不对称(长经相差1cm以上);一但出观均一红细胞尿,应高度怀疑并发泌尿系癌症。C、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间断小量服用含AA药物数月后出现症状,表现为肾小管性酸中毒或/和Fanconi综合征,同时伴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血Cr,BUN基本正常。
辅助诊查:1、尿液改变:呈低分子肾小管性蛋白尿,尿βa—MG、NAG、RBP升高,肾性糖尿,氨基酸尿,近端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低渗尿。2、轻度贫血,与肾功能改变不相称。3、双肾超声改变。
鉴别诊断:主要与西药及其他原因引起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疾病相鉴别,明确的用药史,毒物接触史是鉴别的关键。
能够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中药主要有:
1、含AA类:马兜铃,北马兜铃(包括青木香根、天仙藤茎叶、马兜铃果)、木通马兜铃(关木通)绵毛马兜铃,广防已,异叶马兜铃(汉防已根),卵叶马兜铃、木香马兜铃、管花马兜铃等。
2、单昧中药:马兜铃属植物、雷公藤、棉酚、鱼胆、蛇胆、斑蝥、蜈蚣、蜂毒、益母草、草乌、苍耳子、附子、二丑、土贝母、土荆芥、巴豆、芦荟、大枫子、苦楝皮、天花粉、金樱根、使君子、威灵仙等。
3、中成药:米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香丸、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参茸卫生丸、肾炎四味片、斑蝥酸钠片、复方斑蝥散、安宫牛黄丸、补心丸、中华跌打丸、芫花醇、三品一条枪等。
4、具有不程度肾毒性的药物:砒霜、细辛、全蝎、樟脑、鹿茸、八角枫等。治疗观察的辅检:主要是尿改变,尤其是尿酶的改变与病情转归直接相关。
服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安宫丸有什么功效?服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很多人将安宫丸当成了一种神药,当然肯定也有一部分不良的文章将安宫丸描述成为了居家必备的保健品之一,并且不断的吹嘘吃这个药是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了,其实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关于保健品所起的作用就是为了自身的保健作用,但是药品却明明是起到治病的这么一个作用,而且是由一定的适应症以及使用人群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
甚至是也有一些人在不断的极力推荐一些老人家们买一些安宫牛黄丸回家屯着,我个人认为是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但是作为药品,它却是有一定的时效期的,并不是说是永久有效的。
而安宫牛黄丸的主要成分则是由牛黄或者是人工的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或人工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等成分所组成的,这是具有清热解毒以及镇惊开窍这两个功效,适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以及败血症见上述的症候者。
而根据相关人士的研究表明认为其具有保护脑组织、镇静、解热、抗炎等药理的活性,目前主要在临床上面用于神昏和中风以及惊风等的患者。
而安宫牛黄丸里面含有的雄黄和冰片以及麝香、朱砂等主要成分,但是孕妇应该禁用。对于寒闭神昏者,也不宜使用;因为里面含有有毒的成分雄黄、朱砂等,不宜过量的服用,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也应该慎用。
当然安宫牛黄丸也有一些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如果一旦出现了肢寒畏冷或者是面色苍白亦或者是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等症状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安宫牛黄丸。另外在用药的过程之中,应该清淡的饮食。
还有几点大家一定需要注意:
1、安宫牛黄丸,在我们国家中医的概念之中是属于急救药品,并非是保健药品,而里面的朱砂等成分是有毒的。
2、安宫牛黄丸是属于处方药,需要相关的医生评估之后方可使用,并不是买回来之后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为此药也有适应症的,也有一定的禁忌症,需要相关医生的专业鉴别。
3、安宫牛黄丸的使用时机,说明书上所说是:清热解毒,镇惊开窍,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魇语。基本都是用于神昏不醒的患者,但是如果你是非常清醒的患者则就不需要再使用了。
4、安宫牛黄丸在给不清醒患者使用的时候,不应该是放进嘴里,这样或许会误吸窒息,正确的方法而是应该插胃管里注射到胃里面。
5、根据现代的医学并没有任何的证据去表明安宫牛黄丸有其说明书上面所说的神奇效果,这基本上是很多中药的通病。因为并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这一效果,而其套路也基本上都是老中医的那套“上次有个患者用过之后非常有效”。
由于安宫牛黄丸的配方药物太多了,在医生的建议下用药比较合理,因为安宫牛黄丸的功效多,适应症也非常的多,但是更多的还是用于与大脑相关的疾病比较合理一点,与此同时安宫牛黄丸中的牛黄、朱砂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说在大家使用的时候也要非常的谨慎,应当按照适应症进行用药。
最新退热药目录?
退热类药品目录
药品名称(通用名)
1 阿咖酚散
2 安宫牛黄丸
3 安乃近片
4 氨酚咖那敏片
5 氨酚烷胺那敏胶囊
6 氨咖黄敏胶囊
7 氨麻美敏片
8 布洛芬片(分散片、缓释片、胶囊、缓释胶囊、颗粒、混悬液、混悬滴剂)
9 酚咖片
10 酚麻美敏片
11 风寒感冒颗粒
12 复方氨酚肾素片
13 复方氨酚烷胺片(胶囊)
14 复方氨酚溴敏胶囊
15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16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II)
17 复方感冒灵片(颗粒)
18 复方银翘氨敏胶囊
19 感冒灵胶囊
20 感冒清热颗粒
21 感冒通片
22 感通片
23 藿香正气水(液、口服液、合剂、丸、滴丸)
24 加味藿香正气丸
25 精氨酸布洛芬颗粒
26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27 氯芬黄敏片
28 去痛片
29 四季感冒片
30 维C银翘片
31 小柴胡颗粒(片)
32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33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34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35 小儿感冒颗粒
36 金花清感胶囊
37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38 苏合香丸
39 喜炎平注射液
40 血必净注射液
41 热毒宁注射液
42 痰热清注射液
43 醒脑静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