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草可以治疗口臭吗,三个月的宝宝感冒怎么办?
最怕宝宝生病,那么小的宝宝,吃西药担心副作用太大,灌中药又担心呛到,看到宝宝哭,心都疼死了,恨不得帮他代受病痛......
一个妈妈这样跟我说。
是的,理解宝爸宝妈的这些感受。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为人父母者多少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才不至于宝宝生病时惊慌失措,也有利于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1、发烧的分级,低于38.5℃,先用物理降温办法:温水擦浴脖子、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退热贴等;体温大于或等于38.5℃,可以服用美林(布洛芬混悬液)来退烧。注意:①孩子发烧不要一味捂汗,要注意散热;②多喝温开水;体内水分充足,是发汗退热的基础。
2、学会初步诊断普通感冒。感冒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中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①风寒感冒,就是“伤风感冒”,吹到风、受到寒而导致的感冒,表现为发烧、怕风怕冷、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喉咙痒、偶咳嗽有痰等。辨证要点:见喷嚏、流涕即可判断,不用考虑鼻涕的颜色和浓稠。
这种感冒可以通过发汗来退烧和治疗,但是一定要及早干预。因为宝宝生病,传变很快,刚开始只是普通感冒,没多久就喉咙发炎或者支气管炎了。
☆★☆药膳食疗:推荐有添加辅食的宝宝喝姜枣粥(几片生姜、2-3个大枣切开、加2-3根葱白);或者用五虎汤。
五虎汤的禁忌症:实热证(高热、大便秘结、口气臭秽、大渴引饮等,见到2个症状以上)。
☆★☆中药外洗:小宝宝可以用中药煎汤洗澡祛风寒,用紫苏叶30克,香薷20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煮水给宝宝洗澡,不一定要晚上,每天洗1-2次,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多晒太阳,宝宝晒了太阳,微微出汗,就有改善了。
②风热感冒。小孩子可能有鼻塞、流涕症状,但比较轻,很快开始喉咙发炎,不肯吃饭,咳嗽比较厉害,有痰难咳或者有黄痰等。
★★★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广藿香、石膏、芦根、连翘、板蓝根、郁金、知母、石菖蒲、地黄。这个中成药有广藿香解表,石膏、芦根清透肺热,是风热感冒的佳选。
有些治疗喉咙痛的中成药,比如蒲地蓝、小儿咽扁颗粒、健儿清解液等;因为少了解表药,都是苦寒、清热解毒的中药,没办法祛风,效果就不好了。
★★★中药:薄荷(干品5-10克,鲜品10-20克),金银花5-10克,芦根10-15克;先煮金银花和菊花20分钟,再加入薄荷,大火煮沸,香气大出的时候就可以了。花类中药轻,药性上浮,有助于到达高处起效;加上薄荷辛凉解表、疏风利咽;芦根清透肺热,对风热感冒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味道不苦,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西医用化痰、止咳、抗炎的药物雾化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③胃肠型感冒:除了有发烧、流涕、咳嗽的症状以外,还有作呕、呕吐或者拉肚子,没有胃口进食、精神不好等。这种感冒是风寒直接伤了胃,胃受风寒而导致的。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或者藿香正气口服液,喝粥之后,按照说明书吃。如果有呕吐或者作呕,先口含一片生姜,或者喝点生姜汤止呕先。
★☆★藿香正气水脐疗(对酒精过敏者、肚脐发炎者禁用):藿香正气水浸湿棉花,棉花放到孩子的肚脐,再用创可贴固定。每次敷4小时,若症状无改善,请及时就医。
3、若经过初步处理,宝宝的症状没有缓解,还是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哦!
回到题目:三个月的宝宝感冒:轻微咳嗽和流鼻涕,晚上睡觉嗓子咕噜咕噜的响,有痰怎么办?
回答:宝宝的症状比较轻微,主要是鼻涕和咳痰,考虑是普通感冒;可以用五虎汤加上一两片陈皮来食疗;还可以用西药雾化祛痰,对症处理。留意宝宝的精神、体温、饮食、睡眠、二便情况,如果自己拿不准的,请及时看医生~
有哪些有关小儿感冒的常识?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和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患病,但年幼和体质 虚弱的小儿容易发病。本病有轻重不同,轻者称伤风,重者称感冒。有流行性的称为时行 感冒。感冒病情较轻,一般预后良好。西医称四时感冒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 “上 感”; 称时行感冒为流行性感冒,简称 “流感”。近年又提出两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 染,即疱疹性咽峡炎 (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 和咽结合膜热 (为腺病毒所致)。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感冒临床表现的描述较多。如《幼科全书·发热》 云: “凡伤风发 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涩多肿,恶风喘气,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 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因 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 者。以气候骤变,外感六淫; 寒温失常,疫邪流行为其主要的外因。
2. 内因 体质虚弱,调护失宜。
二、病机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可累及肝、脾。邪气的性质不同,侵入的途径也不相 同。风寒之邪主要从皮毛而入;风热之邪主要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而发感冒。小儿体 禀少阳,感邪之后,易于从阳化热。无论感受寒邪,还是感受热邪,皆可化热,出现发 热,甚至出现高热。小儿感邪之后,易于传变。或表证未解,里证已现,可形成表里、寒 热错杂之证。
1.基本病机 邪侵肺卫。
2. 常证病机
(1)风寒感冒 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冷暖不能自调,易感外邪。风 寒之邪经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致使卫阳不得宣发,而发热、恶寒、无汗;肺 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 关节酸痛。
(2)风热感冒 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鼻咽肺卫,而见鼻塞不通,流浊涕,打 喷嚏,咽干而痒,或咽红肿痛,发热。邪在卫表,则致发热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上 扰,则头痛;肺气不宣,则咳嗽。
(3)暑湿感冒 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表困脾。卫表失宣,则发热、无 汗;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 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可见食欲不振。
(4)时邪感冒 时疫之邪属温邪,由口鼻而入,先侵肺卫,继犯于气,卫气界限,难 于分清,故初即发高热,恶寒,头身皆痛,甚则化热入里,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 等症。
(5)体虚感冒 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薄,卫外功能低下,加 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若再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体质下降,抗病能力下降,则更 易于感受外邪。甚至感冒尚未痊愈,又发第二次感冒,反复不已。
3.兼证病机
(1)感冒夹惊 小儿具有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若素有客忤之 证,复感外邪;或感邪之后,偶受惊吓;或由于感冒之后发热,热扰心、肝二经,导致心 神不宁,魂魄不安,出现睡卧不安,一惊一乍,啼哭叫扰,此为感冒夹惊。
(2)感冒夹滞 由于小儿具有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的生理特点,若调护失宜,易 致乳食积滞,体质下降。此时不但易感外邪,而且感邪之后,积滞内阻,形成感冒夹滞 证;同时,感邪之后,可影响小儿脾胃的运化功能,若再失于调摄,饮食不节,易于产生 乳食停积,食滞中焦,出现感冒夹滞之证。
(3)感冒夹痰 小儿肺常不足,邪侵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凝聚为痰,或影响脾的运 化而化湿生痰,以致痰停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成为感冒夹痰之证。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同。轻者仅有流涕鼻塞,喷嚏,咳嗽;重者发热 不退,咳嗽加重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甚至发生抽搐惊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气候突变,或有感受外邪或与感冒病人密切接触史。
2.本病起病急,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为主症。
3.感冒伴有兼夹证者,可有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呕吐酸腐,纳呆不食, 惊搐不安,大便不调等。
4.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病毒分离和血清反应可明确病原菌。近年 免疫荧光、酶联免疫等方法的开展,有利于病毒的早期诊断。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可增 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引起者血中ASO滴度可增高。
二、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症状重,如 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不明显。
2.急性传染病早期 许多传染病早期均表现为感冒症状,应根据流行病史,并抓住 每种传染病的特点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风寒、风热
(1) 风寒 若见恶寒,鼻塞,流浊涕,为寒包热郁或寒热夹杂的证候;若咽不红,流 清涕,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证候。
(2) 风热 一般咽痒、咽红肿痛,鼻流浊涕,舌红,苔白而干或薄黄,多为风热 证候。
2. 辨暑热、暑湿
(1) 暑热偏盛 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烦躁引饮。
(2) 暑湿较盛 胸闷泛恶,体倦神萎,身热不甚,小便混浊,食少,舌苔腻。
3. 辨虚实
(1) 实证 风寒证、风热证感冒均为实证。
(2) 虚证 若反复感冒,每月至少2次以上,平时体质较差,容易出汗,畏寒,则为 虚证。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疏风解表。
2.具体治法 由于感受风寒、风热之邪不同,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感受 暑邪,治以清暑解表; 虚证感冒较为复杂,治以扶正解表; 时行感冒,应以清热解毒为 主; 出现兼证,夹滞者,佐以消导; 夹痰者,佐以化痰; 夹惊者,佐以镇静。
三、分证论治
(一) 常证
1. 风寒感冒
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 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 外感风寒,客于腠理,邪正交争,肌表被束,故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象。
治法: 辛温散寒,疏风解表。
方剂: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加减。
方解: 方中荆芥、防风、羌活、苏叶解表散寒; 前胡宣肺化痰; 桔梗宣肺利咽; 甘草 调和诸药。
加减: 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 呕吐者,加半夏、紫苏降逆和胃。时行 感冒发热较高,有流行趋势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解毒清热。
2. 风热感冒
证候表现: 发热较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塞,或流黄涕,咳嗽声重,痰黏 白或稠黄,咽红或痛,口干引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在卫表,故发热较重,有汗热不退。风热外袭,肺气失宣, 故流黄涕,咳嗽痰黄,咽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 辛凉清热,疏风解表。
方剂: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加减。
方解: 常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解表清热; 薄荷、桔梗、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 咽; 荆芥、豆豉辛温透表;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加减: 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 咳嗽重,痰黄稠者,加桑叶、瓜蒌皮、杏仁宣肺止咳; 咽红肿痛者,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 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通腑泄热。
3.暑湿感冒
证候表现: 高热无汗,头痛、头晕,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腹 泻,咳嗽,苔薄白或腻,脉数。
证候分析: 外感暑邪,卫表不和,则高热无汗。暑多夹湿,故身重困倦。暑湿中阻则 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苔腻为湿重之象。
治法: 解暑清热,疏风解表。
方剂: 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加减。
方解: 常用香薷发汗解表化湿;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暑; 厚朴行气和中,理气消痞; 扁豆健脾和中,利湿消暑。
加减: 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 湿偏重加茵陈、苍术; 伴恶心,苔黄腻者,加佩 兰、藿香清化湿热;腹胀腹泻者,加葛根、黄芩、黄连清肠化湿; 呕吐加半夏、竹茹降逆 止呕。
4.体虚感冒
证候表现: 发热不高, 反复发作, 自汗, 面色㿠白, 恶风怕冷, 鼻塞流清涕, 肢软乏 力,胃纳不香,或有咳嗽,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本证病程较长,证情复杂。但是,其根本是体质虚弱所致。营虚卫弱,腠 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邪少虚多,故发热不高,舌淡嫩,感冒反复发作。
治法: 调和营卫,疏风解表。
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方解: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减: 畏寒鼻塞者,加荆芥、防风辛温解表; 咳嗽者,加杏仁、浙贝母、前胡宣肺止 咳;若病情迁延,见不规则发热,夜间盗汗,咳嗽,口干,舌红,苔少者,去桂枝,加玉 竹、丹皮、沙参、百部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二) 兼证
1. 夹惊
证候表现: 除感冒症状外,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一惊一乍,舌质红,脉浮弦。
证候分析: 本证兼见的惊惕哭闹,睡卧不宁,一惊一乍症状系由受惊所致。心肝热重 者,舌质红,脉弦。
治法: 疏风解表,清热镇惊。
方剂: 银翘散合镇惊丸加减。
方解: 银翘散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镇惊丸镇惊安神。
加减: 常加用钩藤、僵蚕、蝉蜕清热镇惊。可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 夹滞
证候表现: 除感冒症状外,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 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 本证兼见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 症状系由食滞中焦所致;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治法: 疏风解表,消食导滞。
方剂: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方解: 常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 莱菔子、枳壳导滞消积。
加减: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 夹痰
证候表现: 除感冒症状外,兼见咳嗽,喉间有痰。
证候分析: 本证兼见的咳嗽,喉间有痰症状,属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 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 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表,清肺化痰。
方剂: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化痰的方药。一般风寒夹痰证可用三拗汤合二陈汤 加减; 风热夹痰者可用桑菊饮合清气化痰丸加减。
方解: 常用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等宣肺化痰; 常用桑叶、菊花、瓜蒌皮、浙贝母 等清肺化痰。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午时茶 每次1/2~1包,每日3次。疏风解表,消食化滞,用于轻症小儿风寒 感冒夹滞者。
(2) 板蓝根冲剂 每次1/2~1包,每日3次。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红 肿者。
(3) 双黄连口服液 每次5~10mL,每日3次。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 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4) 小儿回春丹 每次2~3粒,每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者。
2.外治法
敷脐法: 用退热散以蛋清调成糊状,外敷脐中。
3.针灸疗法
(1) 针法 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头痛加太阳,咽痛加少商。用泻法,每日 1~2次。用于风热感冒。
(2) 灸法 取大椎、风池、风门、肺俞。用艾炷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分 钟,以表皮温热为宜,每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
2.讲究卫生,常洗澡更衣,保持清洁卫生。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防止受凉或过热, 少到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3.食醋含漱,或用之熏蒸室内等均有预防之效。
二、调护
1.发热高者应卧床休息,居室环境要保持安静。
2.加强营养,多食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
3. 发热时应保证水分供应,宜饮白开水,或水果汁。
【古籍选录】
[1] 《幼科全书·发热》 云: “凡伤风发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涩多肿, 恶风喘气,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
[2] 《幼科释迷·感冒》 云: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 风,卫阳受摅。”
[3]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云: “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其证发 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以二香饮治之…… 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
宝宝感冒了怎么办?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童,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学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辨证要点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滞、夹惊。
治疗原则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津液。小儿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助热化火,常取辛凉辛温并用。感冒若单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复热,应据证情合用清热解毒、清暑化湿、化痰消食、镇惊熄风等治法。体质虚弱者不宜过于发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在感冒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主证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口干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了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刊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宣肺化痰。
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膩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湿和中。
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岖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膩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岖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廿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兼证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膩,脉浮数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夹滞
证候:感臂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膩,脉滑。
分折: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膩脉滑为内有积滯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滯。
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
3.夹惊
证候: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岙平肝熄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中成药剂1.午时茶每服1/2·1包,1日3次。用于风寒感冒夹滞。
2.小柴胡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
3.清开灵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时行感冒。
4.小儿回春丹每服每岁1粒,最多10粒,1日2、3次。用于感冒夹惊。
5.小儿金丹片每服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
6.羞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3次。用于复感证肺卫不固证。
单方验方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巧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预防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护理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什么食物可以清楚体内的湿气?
1、葱、姜、蒜: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2、薏米:薏米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米可以和红豆煮粥,长期坚持肯定有效果!打磨成粉可以像冲芝麻糊一样冲着喝,比煮粥效果更胜一筹。
3、红豆:
中医角度来说,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红豆煮水喝,或者加上黑豆和绿豆一起煮水,可以很好的排出体内的湿气。红豆还可以做豆沙,做稀饭。
4、玉米须
挑干净的玉米须子和玉米叶子一起煮水,多煮一段时间就喝那个水即可。
但是最好不要睡前喝,因为有利湿作用很容易因为睡觉而续集体内,导致湿气没除掉反而更加严重了到。
5、山药
山药并没有直接除湿的功效,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山药选择铁棍的比较好,属于药食两用的,对补脾效果更好一些,而且还可以补气,比普通的家用山药更好。
6、辣椒
身体湿气大的不妨多吃点辣椒,补充维生素c的同时还可以除湿,一举两得。
最好吃不是很辣的那种,青椒或者普通的红辣椒就好。。
7、绿豆芽
绿豆芽的营养价值也毫不逊色,它不仅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丰富。
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患者食用。
8、黄花菜
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
清热利湿、利尿、健胃消食、明目、安神、止血、通乳、消肿等功能。
9、大头菜
芥菜类蔬菜有清热解毒、抗菌消肿的作用,能抗感染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促进伤口愈合。
中医认为,大头菜性平,味苦、辛、甘,入胃、肝、肾经,能利尿除湿,促进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开胃下气、祛湿解毒的作用。
适于治疗食积不化、消渴、热毒风肿等病症。大头菜风味佳,可以代粮,也可做菜用,或盐渍加工。
10、马齿苋
马齿苋属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因其营养丰富,食疗作用显著,食之益人,可延年益寿,故又美其名日:“长命菜”。
中医认为马齿苋有清热解毒祛湿、凉血止痢消肿的作用。
关于湿气一说?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最新健康养生知识。如果您有中医养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在下放评论,我们医生每天下班后集中再一个时间在和大家交流。
为什么会有湿气
1、内在原因: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出现异常,水湿运化就会受阻,自然就形成了湿。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暴饮暴食、三餐不定、过油过咸等等这些都在伤害肠胃,长久下去就会使体内湿气堆积,影响健康。
2、外在原因:如果经常淋雨、穿半干衣服、头发不吹干、着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这些都会让你染上湿邪。
不是什么湿都叫“大湿”,看看你有资格晋级么:
殿堂级大湿:
面部:浮肿;每当早起脸面或者眼皮都会变的丰满性感。
腿脚:浮肿;每到晚上都觉靴子变小腿胀、或脚踝总有很深的袜印;手脚冒汗;脚气。
皮肤:皮肤瘙痒;湿疹。
口舌:舌苔黄腻;睡觉流口水,说话唾沫星子漫天飞。
四肢:身体常沉重酸痛,关节炎。
如何祛湿?
1、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养生,祛湿补阳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湿。
艾灸取穴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30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仪灸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