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涌泉的排寒神奇功效,热水泡脚有哪些好处?
说起热水泡脚好处呀,对我来说最重要一点是取暖,哈哈😄。因为上学时学校处于南北交界地带,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当然,现在有了,可惜享受不到了)而冬天呢又冷的要死,所以每晚睡觉前我都会接上一盆热水,把冻的有点麻木的脚放在热水里泡一泡,初入热水就感觉整个人都舒展了,暖从脚生。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迅速钻进被窝,这样可以保证一晚上脚都是暖暖的,不会因为暖不热被子而蜷缩着,是不是很聪明呀。后来呀,我发现泡脚还这很大的作用,下面分享给大家。泡脚就是足浴,属于中医足疗法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用热水泡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同时,在水中加点中药,还可以起到其他作用。
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用合适的中药泡脚对脚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热水泡脚的好处(1)促进血液循环。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尤其是对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热水泡脚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从医学理论来讲,脚上有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反射区和穴位,以及经络,很多人都做过足疗,按摩师点压我们的脚时,会感觉痛疼、酸胀,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明我们相应的反 射区脏腑有问题。所以,当我们做完足底按摩后,会感觉浑身轻松。同时,人体脚上有6条主要的经络,包括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都在脚上,因此,热水泡脚也等于刺激了这六条最主要的经络。
(3)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人们常说一句话说“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可见中药泡脚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现代社会,空调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们普遍爱吃凉的食物,所以体内多寒湿,通过中药泡脚,可以加速体内排寒。[2]
泡脚材料萝卜熬水泡脚
有脚臭病的人,可用白萝卜半个,切成薄片,放在锅内,然后加适量水,用旺火熬3分钟再用文火熬5分钟,随后倒入盆中,待降温适度后反复洗脚,连洗数次即可除去脚臭。
土霉素泡脚
不少人因脚臭而感到苦恼,经多次实践证明:将土霉素研成末,涂在脚趾缝里,每次用量1--2片,能保证半月左右不再有臭味。
盐姜水泡脚
热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加热数分钟,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脚还感到轻松,可消除疲劳。
基本原理用热水泡脚时,我们会发现脚上的血管会扩张,脚表皮变红,这是因为热水泡脚时加速了脚部血流循环,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的末梢血管,并使大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使人产生困倦感[3]。
同时由于脚掌上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热水泡脚时对脚部末梢神经的温热刺激作用,可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从而加快入眠,使睡眠加深。
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艾草、中药等很多泡脚材料,也有不同的功效,有机会可以多探讨。
寒气重该怎么办?
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
寒气分两种,一种是内寒,一种是外寒。
内寒多为在里的寒气,是寒气凝结脏腑;外寒多为在表的寒气,是寒气困阻肌腠。
内寒一般是身体阴阳失去平衡,阳气相对减少,导致阳虚生内寒,长期未得到纠正,导致整个脏腑虚寒,出现形寒肢冷。
外寒一般是外来寒气,困厄肌表,导致肌肉腠理寒气凝结,多伴有怕冷、怕风等表现。
外寒与内寒不是绝对的,身体比较虚,外来寒气可以直接侵袭脏腑,成为内寒;内寒日久,由内而外,导致肌腠关节出现寒气凝结,也会出现外寒。
那寒气要怎么去除呢?外寒与内寒的去除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按在表、在里来论治。
首先是在表的寒气。在表的寒气,要通过毛孔来散寒,可以用辛温发汗解表的药物来驱寒。比如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等。常用的方子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达表汤、羌活胜湿汤等。
根据寒气夹杂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子,比如寒邪困表的情况,可以用麻黄汤;如果体虚,肌表感受寒邪,毛孔不闭,容易出汗,就需要桂枝汤调和营卫;如果是夹杂有湿邪,就需要羌活胜湿汤、麻黄加术汤等散寒兼有祛湿。
但总的治疗原则就是通过发汗解表,把在表的寒气还直接排在身体之外。
第二是在里面的寒气。这里的寒气,你就没办法通过发汗解表来排了。
如果通过发汗,那这个寒气要从里到半表半里,再到表,经过的肌肉脏腑就多了,得发多少汗,才能把这寒气带出来啊,等寒气出来都出汗出虚脱了。
那在里的寒气怎么去呢?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里的寒气本是阳气不足,生的内寒,所以重在补充阳气,而不是驱寒,阳气旺了,寒气自然就没了。
这就是表与里的区别,有本质的不同。
在里的寒气常见有两个脏腑,一个是脾,一个是肾。
脾阳虚会导致中焦的虚寒。
中焦虚寒就会导致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到时大便稀溏,甚至吃啥拉啥的完谷不化表现。
这种情况需要的是温中健脾,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肾阳虚的表现主要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下肢水肿等。
这种情况下,要排寒气,就需要温肾散寒了,常用的中药有附子、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常用的方子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脾与肾经常是相互影响的,脾阳虚累及肾阳虚,肾阳虚累及脾阳虚,脾肾阳虚时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五更泻,也就是五更天,天刚亮的时候拉肚子。
对于两脏都阳虚的情况,就需要脾肾双补了。
这是我对“寒气重的时候吃什么可以最容易排出来?”的一些理解,具体疾病,复杂多变,谨遵医嘱,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关注、转发,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怎样快速退烧呢?
在一月份的时候,给老二王大喵打了一岁半的预防针,然而当天下午副作用就出现了——王大喵高烧不退(到深夜一度烧到40.2度,但她的状态还比较好,所以没有送去医院)。
也吃过退烧药了,但想给她贴上退热贴,可是说什么也不让,这把我急得焦头烂额,我只能把她抱在怀里搂着睡,同时紧急在微头条上发了一条求助消息
这条消息一发出,得到许多热心妈妈的回复,告诉我该如何给孩子退烧。所以接下来,我会把妈妈们分享的一些实用的方法或者小贴士分享在这里,这里也有我面对两个娃发烧积累下来的经验,一起做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前提,观察孩子状态,这个很重要!一定先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特别不好,要及时送急诊,千万不要耽误!
1.如果条件允许,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泡一刻钟;多喝水注意:尽量要有两个大人协助给孩子洗热水澡,另外,孩子打完预防针的当天尽量不要洗(这个不知道为啥,不知有没有医生或者妈妈给解答一下呢)
2.如果没办法泡温水澡,那么就用温水给孩子物理降温。仍要多喝水!用热水擦拭脖子、大腿根部这些动脉处,手掌、腋窝这些地方。一般十五分钟左右。
注意!千万不要用酒精!我家老大小喵在14年的时候第一次发烧,给她采取的就是酒精降温。后来就把这个方法放弃了,因为酒精在皮肤上散发的速度比水分快,因而容易引起寒战。而且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酒精擦浴作为物理降温方法已被全面叫停,绝对不能用。
3.慎用偏方有一个建议是用鸡蛋清擦头,在这里非常感谢这位妈妈的建议。因为没听过这个方法,王叔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个方子因人而异,有的宝宝确实很快就好了,但是有的宝宝却因为蛋清过敏,起了满脸的疹子,所以如果你听别的妈妈介绍这个方法,一定要慎重!
好了,综上所述,孩子发高烧的话,温水澡和温水擦拭是最有效的,还有就是多喝水。当然一定要确定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不好,一定要及时送医。
在这里插一句,下面这个是王叔录制的大喵打预防针的视频,里面有医生关于一岁半孩子的嘱咐,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一下哦
艾灸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