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有什么注意事项?
冬至过后,将迎来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天气,既“三九天”,常言“热在三伏,寒在三九”。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达最南端,之后便开始逐步往北一动,因此,冬至这一天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一年之中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的一天,是一个“极阴”的日子。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所谓“阴极则阳”,因此是一个滋阴抚阳的时节。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加注意。
冬至过后,养生注意三点:
一、晚上多睡一会儿
从中医养生方面来说,人体也要顺应四时,符合“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冬季万物凋零,实则是收藏能量以待春天萌发。因此人体也要适当增加晚上的睡觉时间,养成早睡的习惯,此外,早上不要太早起床,有条件睡到自然醒是最好的。
二、适当运动
所谓“阴极则阳”,阴气太重因此阳气衰竭,因此要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一抚正阳气。此外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女性,在吃水果的是时候不要一次性吃太多为好。
三、防止发胖
因为冬天人们的胃口一般都特别后,而且食物也非常丰富。而且向来有冬补的习惯,因此要注意防止肥胖。在饮食方面要多吃些应季的水果蔬菜,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山药、莲藕、番薯、玉米等等。
此外,还要多关心下老人,因为老人行动不便,因此冬季容易感觉到孤独,加上寒冷的天气,血管会收缩,从而血压容易升高。要叮嘱多喝水,尤其是睡觉前,以及早上起床后。
冬至月经期间如何艾灸?
艾灸,越来越多人喜欢!成了很多人家庭养生保健治病的家庭选择。
那么也有很多家庭人非常的专业,也有不专业的,跟着赶时髦,觉得很多人说这个东西好,他也跟着艾灸!
那么艾灸有它的适应症和它的禁忌症。就是说我们身体有些问题又艾灸它的效果非常好,而有些问题要艾灸,它不仅没效果,还会有对身体坏的作用。
那么到底女性的假期能不能艾灸呢?
老吴是10多年的艾灸工作经验,专业艾灸馆的经理技术老师,职业技术学校的艾灸老师
现在正在谈一谈我工作是怎么来操作这种例假期的艾灸!
第一个情况例假正常没有?肚子痛,没有头痛发冷!腰痛,心情烦躁等等例假期的表现,一切正常。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停止艾灸。原来制定艾灸的疗程停下来,等例假期过了再来艾灸。
第2种情况,有例假期的不适表现。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艾灸的,而且用艾灸来缓解痛经,它的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人通过实践,艾灸调理痛经有它独特的效果。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单位有一个前台是个小姑娘。上班有一天下午突然的脸色不是很好,捂着肚子,说要去请假。因为我们职业的关系,我看出来他是有那个痛经的问题。我就问那个小姑娘
你是不是肚子疼啊?小姑娘不好意思说,后来还是说是的。我就拿起艾灸条在它的八髎穴神阙穴关元穴艾灸了,差不多不到一小时。
小姑娘说肚子不痛了。这个时候我对小姑娘说,你看不用请假了吧,你请假还要扣你工资呢。艾灸它调理痛经,那它效果就是这么快。
所以题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何在例假的时候如何艾灸。
就是说冬至,你就不要太较劲,这个日子,还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调整。
治疗痛经有以下几个经验穴位可以参考一下。
八髎穴
神阙穴,子宫穴,三阴交,合谷穴,太冲穴,一个穴位10分钟左右一般的,他的见效还是蛮快的。
回答完毕,我是老吴蕲艾专注蕲艾种植加工,艾灸技术文化公益传播!
冬至过后如何养生?
我是神经内科临床药师方健,冬至将至,天寒地冻,此时此刻,如何养生呢?我结合我的专业,重点说下如何养生预防脑梗发作。
1.注意天气寒冷对高血压的影响
寒冷天气对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目前研究认为:寒冷天气下,收缩压明显升高,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增加,年龄越大者,受影响越大。因此寒冷天气里,特别是冬至前后,特别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引发血压波动。同时,这个时间段需要密切关注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篇朋友最好能自备血压计,方便监测血压水平,如果控制不好,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中美学者联合对来自中国10个不同地区有心血管病史的23000例患者数据进行研究,7年随访记录了1484例心血管病死亡,结果显示,患者平均收缩压在冬天比在夏天更高,尤其是在没有中央供暖的地区。室外温度每低10°C,SBP对应升高6.2 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在冬天比在夏天高出41%(21%~63%)。意大利学者也同意这个研究的结果,认为寒冷引起微动脉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
虽然上述研究重点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从高血压和脑梗的关系我们不难推测,寒冷天气同样导致脑梗发病率增加,这是因为高血压是脑梗发作的最危险因素, 一旦血压控制不佳,脑梗随时面临发作的风险,因此冬季,特别是冬至前后,需要监测血压、控制好血压水平。
2.注意血脂水平
冬至前后,老年朋友还需注意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等“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在低温情况下,血管收缩或痉挛,或合并血压骤然升高,加上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Ⅶ因子活性增强,会导致血液高黏度、高凝状态,促进了动脉血栓形成,就可能导致脑梗突然发作。而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及血管的弹性均有所降低,对外界低气温的刺激适应能力也减弱,出现脑梗的几率就更大了。
3.注意血糖水平
高血糖的朋友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防止血糖控制不佳,因为高血糖也是脑梗危险因素之一。
总之,中老年朋友要格外提防寒冷天气,全方位武装起来做好保暖工作,同时密切监测、控制好自己的血压血脂和血糖,过好一个温暖又平安的冬至!
酒桌上强迫别人喝酒是个什么心态?
在国外,喝酒是一件很优雅享受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喝自己的,他们只在酒吧才会自己把自己灌醉。而中国,喝酒要有气氛,要有兴趣,所以一桌人喝酒,就要一起进退。因为酒量高低不同,就会编出一些让你本想不喝却不得不喝的词来。
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之类的话一出,就必须的套路的让别人喝酒。还嘴里念叨着,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因此,劝酒的人,不会承认这是强迫,而是让你享受了好东西。
由此看来,中国人也并不是在什么场合都是劝酒,强迫灌酒。都是在喝嗨的时候。
中国酒桌上强迫人喝酒其实是跟中国以前比较穷有关系,上酒席喝点酒不容易,所以会先让别人喝,这样显得比较有规矩,有礼貌,然后不断的延伸下来后,就成了一种劝酒的模式。
从前的商务宴请,我们在影视剧里也会看到。“某某,你喝了这杯,我们这合同就签了”,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很少有了。
现在,如果想不被强迫喝酒,真的是件容易的事,酒量不行,就明说,“对不起,酒量不好,我喝一口,略表心意,您多担待”。还可以说自己开车了,今天不舒服了等等,最大的狠招就是拿出法律来了!
为什么现在可以这样轻松过关呢,因为现在法律对于同桌饮酒,酒后出现意外的赔偿已经不算是新闻了。别说劝酒的,就是一同吃饭的,也会有责任,所以,现在的酒桌再不会像早些年那些,喝得五迷三道还脸红脖子粗地劝酒了。
饮食上吃点啥好?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12月22日,就是冬至节气了。
老话讲:“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时节,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冬至过后,白天时间逐渐变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可见,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冬至时节,北吃饺子,南吃汤圆
北方冬至吃饺子
在北方,冬至吃饺子。
很多地方,有“吃了冬至饺,不冬耳朵”之说。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而冬至吃饺子,也是为了纪念他,冬至舍药。
南方冬至吃汤圆
南方人,冬至节,大多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
吃汤圆风俗,更早在南北朝南方荆楚一带就有。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汤团,可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时节,做好五个字,寒冬少生病,更健康
第一字:热
冬至时节,处于仲冬,天气比较寒冷,此时,要注意以“热”驱寒。
喝热水
寒冷的冬季,喝水要选择温热的白开水,切莫喝冷水。冬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时期,一旦受寒,十分容易诱发胃肠疾病。35-40℃开水,是胃肠最舒适的温度,喝水时,要小口慢喝,并且主动喝水。
饮热茶
寒冬时节,喝点热茶,可驱寒暖身。
此外,冬季干燥,饮热茶,还可对抗燥邪。
不同的茶水,对于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同的效果。
刺玫菊茶,泡水喝,可疏肝解郁,改善不良心情,助力健康。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而缺乏光照的环境,易使人产生抑郁性情感障碍,容易心情不佳。
此时,泡点刺玫菊,泡水喝,可疏肝解郁,改善心情。
刺玫菊,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味道芳香,性质温和,可疏肝解郁,理气化瘀,调节心情,更可滋养心肝血脉,调节内分泌。
红苏子叶茶,泡水喝,可暖胃驱寒,防感冒。
很多人,一受寒,便容易胃胀、胃痛等,此时,用红苏子叶,泡水喝,可缓解。
红苏子叶,可暖胃,行气和胃,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改善胃寒,还可缓解脾胃气滞,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预防干燥导致的便秘,保护肠胃健康。
此外,红苏子叶,还可解表散寒,其发汗力较强,常用于风寒表症,可预防风寒感冒。
冬至时节,经常泡上一杯,不仅胃肠舒服,还可防感冒,少生病,更健康。
热水泡脚
寒从脚起,泡泡脚,可通经活络,温补肾阳,温暖全身。
泡脚水量,要适当多一点,以没过脚踝为宜。水温38℃~43℃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即可。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泡到全身微微出汗,约30分钟为宜。
第二字:躲
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此时,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躲”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
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所以,切记暴饮暴食。
“躲”咸辣
冬季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
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宜吃些润肺养肺的食物,如百合、银杏、银耳、莲藕、莲子、雪梨等。
“躲”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
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第三字:补
冬补三九,冬至日,数九的第一天,此时,是进补好时节。
但要注意,进补适当,更要辨证施补。
忌虚实不分
“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
进补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针对不同体质各有不同的补法。
阴虚之人,多食补阴之物,如芝麻、糯食、蜂蜜、乳品、蔬果、鱼类等。
阳虚之人,多食温阳之物,如韭菜、狗肉等。
气虚者,应食人参、莲子、山药、大枣等。
血虚者,应食荔枝干、黑木耳、淡水鱼、羊肝等。
痰湿者,多食萝卜、紫菜、海蜇、扁豆、白果等。
气郁者,少饮酒,多食佛手、橙、陈皮等。
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
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的生活中,人们的补品也不少。
所以,如果没有病痛,正常饮食皆可,不宜盲目过补。
第四字:忌
忌晨练过早
冬至过后,天气越发寒冷,此时,晨练不宜过早。
清晨,温度过低,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易诱发疾病。
晨练,最好在太阳升起之后,或者改到下午4点左右,再进行锻炼。
忌夫妻之道
冬至日,不宜行夫妻之道。
冬至,人体阳气弱,应该要养精蓄锐,以防邪淫伤身。
忌熬夜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此时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
养生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气者,烦劳则张”。
所谓张,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阳气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
如果,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阳气就不能归位,慢慢耗散。
因此,冬至时节,切莫熬夜,以养阳气。
第五字:晒
晒太阳,是补阳气,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头为诸阳之首,晒晒头顶,效果尤佳。
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
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