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炎康治疗哪些妇科病,妇科病有哪些?
“肆虐”的妇科疾病,女性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至少,请记住3件事
现在正值天气炎热的夏天,很多女性在享受夏日带来的美好同时,亦在为一件事所犯愁,那就是妇科疾病。
阴炎,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由于女性对于妇科疾病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对身体调理,加之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令妇科疾病每况越下。
如随意使用“洗阴液”,不仅难以让阴炎之类的症状痊愈,还会有意无意破坏了器官自有的“自我保护”机制
身为女性,应该知道哪些对身体有益的生理知识
1. 一般来说,女性器官会处于闭合状态,并处于一种酸碱度不利于微生物和病原体入侵和生长的环境。
但若进行一些破坏器官酸碱度的行为,如频繁行房、不注意卫生、错误使用“洗阴液”等等,都会改变器官酸碱度,从而引起病菌的入侵。
2. 白带异常,需要分清楚情况。白带确实是女性用来判断妇科疾病的一种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在实际上,很多人当白带出现一些异常时,便胡乱用药影响自己的身体。
一般来说,正常的白带可以是略微发黄,且带有腥味的。一般来说只要没有瘙痒感、疼痛、烧灼感、明显发黄、发绿、发泡、严重异味时,一般不考虑是阴道炎导致的。
即使是阴道炎,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来合理地治疗,切勿滥用各种洗液、护理液等等会改变器官正常酸碱度的药物,助长“坏菌”繁殖,从而加剧病情甚至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对于阴炎患者,在中医看来是属于一种“带下病”的范畴。所谓带下病,即使现代的妇科疾病,是有由于湿热侵袭任带两脉导致的。因此,中医在治疗阴炎的问题上,常用到像(德鑫)妇炎康片这种具有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散结消肿的药物来缓解因湿热下注、毒瘀互阻所致的带下病症状。
3. 其实想要避免阴道炎,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注意卫生,如行事要适度,注意卫生。平时最好用清水冲洗患处,不要随意用药或洗液,同时穿一些纯棉、透气、吸湿性能较好的衣服,来保持器官处于一种通风干爽的状态。
同时,反复出现阴道炎的原因亦有可能是糖尿病影响了器官的酸碱度,从而导致病情不易痊愈。
妇科炎症怎么办?
妇科炎症一般包括前庭大腺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和盆腔炎。
一,前庭大腺炎:
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沟下端内,其腺管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在性交、分娩或其它情况污染外阴部时,病原体极易侵入腺体而引起炎症。
治疗:预防要点在于注意局部清洁和性生活卫生。如发生感染时需注意体息,服用消炎抗菌药物,局部热敷或热水坐浴,还可以局部理疗。脓肿形成后,需切开排脓并作造口术以利引流。前庭大腺囊肿较大,影响行动及妨碍性生活时,可手术摘除或行造口术。
二,阴道炎
1.滴虫阴道炎 本病是最常见的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滴虫不仅可寄生于阴道,尚可侵入尿道、尿道旁腺、膀胱、肾盂及男性生殖器的包皮褶和尿道中。
治疗:滴虫阴道炎全身治疗可口服甲硝唑片,严重者可口服替硝唑,并每日用1%的乳酸、0.5%的醋酸或1:1000的新洁尔灭清洗阴道后,放入甲硝唑1片于阴道后穹窿,每日1次,每月治疗7~10日,必须坚持连续治疗3个疗程。
2.真菌阴道炎 本病80%~90%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10%~20%为其它念珠菌及球拟酵母菌属感染。少数正常妇女的阴道中可存在白色念珠菌,但并不引起症状,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阴道中糖原增多及酸度增加,念珠菌繁殖到相当数量时才发病。
治疗:首先要改变阴道液的酸碱度,造成不利于念珠菌生存的条件,然后应用杀菌药物。如用2%~4%的小苏打溶液或其它碱性液清洗外阴及阴道后,可选用克霉唑栓、达克宁栓或制霉菌素栓置于阴道中,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严重者可同时口服制霉菌素片或克霉唑片。外阴糜烂或有浅表溃疡者可涂抹达克宁霜。
3.老年阴道炎 妇女绝经后、手术切除卵巢或放射治疗后,由于雌激素缺乏,阴道粘膜萎缩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局部抵抗力减弱,因而易致细菌感染。
治疗:口服小剂量雌激素及抗生素,以增加阴道粘膜抵抗力,抑制细菌生长。并以增加阴道酸度的药液,如醋酸或乳酸等冲洗阴道,用1%氯霉素鱼肝油涂擦阴道,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子宫颈炎
子宫颈因分娩、流产、手术或性交受损伤时,细菌可乘机侵入而引起炎症。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滴虫或念珠菌等。
治疗:①对慢性宫颈炎的治疗可用宫颈药物烧灼及激光治疗。近来还推广一种光谱治疗仪治疗,有一定疗效。②对有性交后出血的慢性宫颈炎患者,应到医院检查,作宫颈涂片,以除外癌变。宫颈息肉一旦发现,必须摘除并送病理切片,除外癌变。③宫颈炎的预防主要在于注意个人卫生,尤其要注意性生活卫生及经期、孕产期及产褥期卫生。
四,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或盆腔腹膜发炎时统称为盆腔炎。根据其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治疗:①急性盆腔炎以抗感染为主,应到医院就诊,重症必须住院治疗。如治疗不彻底可演变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②慢性盆腔炎治疗期间应注意劳逸结合及营养,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提高机体抵抗力。急性发作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急性炎症控制后,可采用理疗或服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