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12经络走向图,经络中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和少阳?
这是中国古圣观天象发现的宇宙规律及人体关系所用的术语。古圣认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对应人之六经,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万物都是阴阳组成的,气也不例外。气中阴阳的比例不同,依次分成六个阶段(依阳气从大到小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时间是:
从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气;
从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气;
从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气;
从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气;
从秋分至小雪,阳明澡金之气;
从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气。
上天这六气,正好与人体六经对应: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以上为阳经,走体表、经络、腑,以下为阴经,走里、经络、脏,即: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胞经足厥阴肝经。
这就是天与人共通之六气。
也正是人们俗称的:天人合一,其实不是天人合一,而是天人通气。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六气是不可再细分的客观存在,而非人为臆想。所以,五运六气理论是放之四海之皆准的科学规律,自然也成中华思维之模式。
现在很多地方?
如果从历史上看,佛教道教都不是本土的,也都是本土的,没必要强调本土宗教。
佛道都不是本土宗教:我们自诩炎黄子孙,而老子出生地在炎黄时代是南蛮异族的区域。
佛道都是本土宗教:佛祖出生地曾是吐蕃(藏民)领土,而藏民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佛道信众数量差距很大的原因第一,入门弟子标准差异
道教入门弟子,需要识字,还需要较好的文科理科体育功底。
佛教入门弟子,门槛很低。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听法师讲净土三经。禅宗甚至还有不识字就成就的六祖大师,做榜样。
第二,信众满足感差异
道教信众求神仙保佑,家里平安富贵。但是求了之后,若没有平安富贵,可能会失望。
佛教信众求佛保佑,来世去极乐净土,极乐净土无比美好,没有一丝烦恼。这辈子受点苦没什么的。
第三,学习内容的开放差异
道教门派的修行法门,各派都有很多不传之秘,不可能拿出来分享。就像中医很多配方是祖传的,不可能轻易教给外人。
佛教高级阶段也有很多秘密法门只能传境界够高的弟子,但是大部分修行法门法义,是可以广泛传播,互相学习交流的。就像西医有很多方法可以互相学习,使整个医术水平都提高,求医者就多。
阿弥陀佛,愿众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早证菩提。
中医是怎样认识动脉与静脉的?
中医的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络脉。
经,是指脉(血管)。络,是指膜(筋膜)。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阳,是由脉络传感电位的磁场能量。血为阴,在脉管内运行的血液。
五脏为阴主营血,血在脉中行。卫气在六腑沿筋膜传递气能量流。
十二经络分三阴三阳,与十二时辰运化,阴阳首尾相通的:
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一一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一一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一一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一一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一一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一一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一一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一一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一一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一一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一一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
心主身之血脉,是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脉为血之府,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属火,支配大脑神经,与小肠相连。心脏功能好的话,脸色明亮而有光泽。
心脏到了夏天会旺盛。在盛夏持续兴奋状态的话,酷暑会使心脏变得衰弱。
肝具贮存血液、调节血流量,以及贮藏营养,排出毒素,解毒功能。
肝与筋肌的连动神经相关。可使眼部功能正常,并让指甲有光泽。
肝有木的性质,与胆相关连。到了春天,树木发芽时,肝气旺盛,精神高亢,气会乱。肝不舒,人会变得呆滞无力,易动怒。
脾,消化吸收食物,制造气,血的元素,运化气血津液输送各脏腑。
脾具有土的性质。与胃口有关。
夏天是脾脏最弱时,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引起贫血,浮肿症状。压力是脾脏最大的敌人。
肺让呼吸正常,助心脏功能正常博动。
肺属金,与大肠相关。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要流经于肺。脉中水谷精微之气,流行于经脉。全身之经脉之气,又均朝会于肺,因而,就有“肺朝百脉”之说。
肾调整排尿与通便,调节水气,健腰壮骨。掌管生殖功能。
肾有水的性质,与膀胱相关。
冬天肾气最旺,此时若产生惊恐及害怕的情绪,会减弱肾脏功能。
中医的经络是如何从十一经变为十二经的?
金栋按:确切地说,“中医的经络”应该是“中医的经脉”。“经”是经脉,有十二正经——手足三阴三阳经;“络”是络脉,有三百六十五络、十五大络、浮络、孙络等。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可以看出,最初的[经]脉是十一条(当时尚无“经脉”一词),由天人相应比附推演而来,即“天六地五”数之推演!如
《国语·周语》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天为阳有六(天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故阳脉有六条;地为阴有五(地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故阴脉有五条,独缺臂(手)厥阴脉。《内经》有其痕迹,见《灵枢·本输》《阴阳系日月》等篇,独缺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一脉在十二经脉中是最晚出现的一条,至《灵枢·经脉》篇出,十二经脉学说的完整化及经脉体系始趋完成。而五脏六腑之数——脏五腑六之数即亦源于此“天六地五”数之推演。
经脉由十一变为十二,亦是由天人相应比付推演而来,源于阴阳学说——三阴三阳之比附推演。
“经脉由十一变为十二,毫无疑问受‘天人相应’思想指导。《内经》反复说十二经‘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等等。‘天人相应’经董仲舒大发挥并与阴阳五行合流,其影响开始无孔不入,波及一切学术和迷信术数。由十一经变为十二经,理应在此时或稍后。要冲破五脏说,硬加一个心包,没有很强烈的哲学思想激发是不可能的。”(赵洪钧《内经时代》)
要之,由十一经变为十二经乃“天人相应”比附推演而来,《内经》有多篇论述之。十一经脉源于“天六地五”数之推演,十二经脉源于“阴阳学说——三阴三阳”十二月、十二辰、十二时等之推演。故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 ,“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血海髓海气血之海阴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阳脉之海分别指的是什么?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