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桂附地黄丸的药效怎么样?
桂附地黄丸为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为大蜜丸,每丸9克,通常的服用方法是每次1丸,早晚各1次。桂附地黄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
下图这个崔氏八味丸,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要治疗下焦寒湿不化之证。实际上这也是桂附八味丸的药物组成,有很多与桂附地黄丸类似的中药方子,即使很多专门学习中医的大夫也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如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这些方剂基本上也是这八味药物组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临床上更常用的金匮肾气丸反而不是出自《金匮要略》,而是后世医家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上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物而成;六味地黄丸则是由宋代医生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附子、桂枝后的方子。
桂附地黄丸由桂枝(有些改为用肉桂)、熟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方解: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附子、肉桂辛热,助命门温阳化气,共为臣药;主辅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阴中求阳,用量上补肾药居多,温阳药较少,取“少火生气”之意。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而补得力,并防滋阴药腻滞,共为佐使药。诸药配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自除。
因此,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可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腰膝酸冷,肢体浮肿,畏寒怕冷,性欲下降,小便不利、大便溏等病症。还可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阳不足者。
桂附地黄丸不适合阴虚火旺、湿热、实热者服用,不宜与外感药同服,孕妇忌服。服用后出现咽干、口燥、小便黄、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继续服用。
文:广西国际壮医院男科岳增宝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王传航主任医师
胃药附子理中丸与人参归脾丸能同时服用吗?
胃药附子理中丸和人参健脾丸可以同时服用吗?
首先,这两味药是可以同时服用的。它们都会对脾胃有很好调理功效的药物,但是也有所不同。下面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中成药的特点。
首先,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证功效十分强大的药物,它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进行药味增减之后形成的,因此祛寒湿的功效也相对来说更强。
附子理中丸是属于热性的中成药,并且它主要偏重于治疗中焦虚寒,如果出现明显的肚子怕冷,一遇冷就腹泻,大便常年不成形,而且平时也不敢沾一点凉的东西,不喜欢喝水等等症。
中医里面认为这都是中焦虚寒,脾胃虚寒,甚至会艰具肾阳虚的情况,这种情况,服用附子理中丸就比较合适。坚持一个月,脾胃虚寒证就能很好的改善。
而人参健脾丸是药性十分温和的健脾药,它主要是由人参,白术,陈皮,山药,茯苓,木香,砂仁,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组成,该药药性平和,有着健脾渗湿,止泻,理气消食,健脾益气的功效,对于这种饭后就立马拉肚子,脾虚便溏的症状可以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这两味药一起服用并不会出现配伍禁忌,而且一起服用对于脾胃虚寒证功效会更加明显。但是用之前建议先咨询当地中医大夫,了解清楚自己的体质情况。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每日介绍养脾中成药!什么是中医的?
什么是药引子?
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哪些药可以作为药引子呢?一、生活中易得,在药房中价值不高没有卖,一般医生不开处方中,只是叮嘱需要而作为药引子
如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灯芯草等作药引子送服,这些都是生活中易得,而药房中没有的。
葱白:葱白辛、温,入肺、胃经,可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一般作为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的药引。
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的作用。通常作为峻烈药物的药引,以缓和药性,防止中毒。
生姜:生姜味辛、微温,入肺、脾经,其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的药引,以增强疗效。
蜂蜜: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滋养、润燥、解毒的功效。常用作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等疾病的药引。
红糖:红糖具有补中、祛瘀的作用。作为药引,一般用于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等病证。
灯心草:灯心草其味甘、淡,性微寒,入心、小肠经,可以清心除烦,利尿通淋。主要用作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的药引。
食盐:中医认为咸走肾,故肾脏病证,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及发稀者,服用补肾类中药时,取食盐1~2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即可为引。
醋: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矫味。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腹痛等症。取醋2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此即为醋引。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
二、贵重药品或用量小的药物因为贵重的药物用量都比较小,如果和大包的中药一起煎熬,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沉积在药渣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不宜久煎或不能做成成药的药材如辛香解表化湿药,它的主要起作用的是芳香油类,极易挥发,久煎不宜,单独煎制作为药引子,能更好地达到疗效。中成药因为考虑到贮存的原因,更需要药引子补全药方。
(网络图,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药学部 郑湘衡中药大青叶有什么功效?
大青叶,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又称为蓝叶、蓝菜、青叶、大青等。大青叶为二年生草本,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大青叶的功效与应用大青叶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中医认为,大青叶药性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
1.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口疮,丹毒,痈肿等症状。一般用量为9~15克。
《本草纲目》中说道“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名医别录》中也有记载到“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
《本草正》中也有记载道“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疮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以蓝叶捣汁用之。”由此可见,大青叶清热解毒功效之显著。
2.临床配伍
在临床配伍上,大青叶可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配伍,可用于治疗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的症状;
与生地、大黄、升麻等配伍使用,可用于治疗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症状;大青叶配伍海金沙草,可适用于解退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引起的发热症状;
配伍金银花、大黄、玄参可治疗瘟毒上攻引起的发热头痛、喉痹、痄腮;
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可治疗血热毒盛、丹毒红肿。
3.大青叶药性特点
大青叶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又入血分而有凉血止血,消肿祛斑的功能,气血两清。
可用治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口渴咽痛,口舌生疮及各种热毒疮痈等病症。
除此之外,大青叶还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功能、保肝、抑制肠蠕动、抗甲型流感病毒、抗内毒素的药理作用。
大青叶的临床验方大青叶的验方也有甚多,现介绍几款:
治疗流行性感冒
可用大青叶、生石膏、柴胡、桂枝、黄芩、苦杏仁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除烦止渴的作用。
适用于畏寒高热、头痛、咳嗽、全身酸痛、极度乏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治疗口腔溃疡
可用大青叶、升麻、大黄、生地水煎服,每日一剂。可凉血解毒,泄热通肠,养阴生津。
适用于口腔发炎、口干口渴、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牙龈炎等的患者。
更多中医药知识,请关注作者!
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么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理中丸可谓是千古名方,出自医学家张仲景之手,书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指人体的脾胃,在《伤寒杂病论》中一共还记录了两条关于理中丸的辨证使用,分别是病后脾虚喜唾,口水过多和霍乱因受寒引起的上吐下泻。这里顺便提一句,理中丸集补脾与温中于一身,针对的是中焦虚寒证引起的脾胃失调的问题,例如呕吐腹泻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肠炎症,如果因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者感受外界的寒邪引起的吐泻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它,如果吐泻因胃热或者其他原因就不适合使用,中医是以辨证为主,脾胃虚寒引起的脾胃症状可以参考理中丸,同样,脾胃虚寒引起的其他全身症状亦可参考使用,但是无法从疾病的病名诊断来判断是否适合理中类。更不要说理中丸适合治疗什么病了。至宋代,官方的药物学指导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增加了附子,更名为附子理中丸,就有了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这个中成药了。
脾土居中,故曰理中——清•汪昂《医方集解》
★中焦虚寒与附子理中脾胃的位置在脏腑的中部,以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分类,脾胃属于中焦,它的作用是不断的消化饮食水谷,胃的经脉称为阳明经脉,阳明的意思是热量特别高,因为不断的消化吃的饭菜,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中医也讲脾胃称之为“阳明气血之海”。受到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的刺激下,脾胃的热量降低,运化食物水液的能力下降,导致人体的气血来源缺乏,整体的热量亦随之减弱,出现胃部冷痛,腹胀,便溏,手足不温,乏力心悸,胸痛,舌淡脉沉弱等表现,此时,说明脾胃虚弱,无法运转饮食,脾胃的阳气不足,造成阳气的温煦推动能力减弱,整体就会出现形寒肢冷的症状。急性的受寒或者生冷食物过多食用损伤脾胃,将会导致短时间的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呕吐,腹泻的表现,一般与现代医学的胃肠感冒,急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相似。当发生了脾虚和寒凝两方面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补益脾气和温中散寒,《内经》说“五味入口,甘先入脾”,甘甜的药物可补益脾气,增强脾的生理功能。寒邪过重,以辛辣的药性来驱散寒邪,元代医学家成无己在注解理中丸时曾提到“寒邪所胜,平以辛热”,辛辣性热的干姜具有助热散寒的作用。附子是乌头类植物的侧根,大辛大热之品,像是一枚助燃剂,瞬间点燃脾胃的阳气,走而不守,通达速度最快,入中焦温脾胃,续将断之阳气。中焦虚寒,以失燮理之功,为制甘辛温补,扶住脾胃之阳之温方也——《伤寒论类方汇参》
★总结附子理中是比较常用的驱散脾胃寒邪的中成药,使用时应当注意到中焦虚寒的病证表现,符合则考虑使用,当然了,中焦虚寒并非专指脾胃病,临床上,其他脏腑失调亦可因脾胃虚寒所导致,具体情况应当请中医师为您分析指导。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