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是什么,土茯苓生长什么地方?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土茯苓的块茎,长江流域南部各省均有分布。秋末冬初采收最好,切片晒干。民间称其为“硬饭头”,其性平味甘淡,入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临床中笔者常用本品较大剂量单用(30~60克)或配伍金银花白鲜皮生甘草等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用汞剂而致肢体拘挛患者;还可用于热毒痈疖(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同用)、热淋尿赤涩痛(配伍木通车前草滑石生甘草萹蓄等)。文献摘要:《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痛肿,解贡粉、银朱毒。《本草备要》:治杨梅疮毒、瘰疠疮肿。
欢迎各位朋友关注~留言。
土茯苓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土茯苓的叶子叶片为薄革质,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卵形。
一般长6-12cm,宽1-4cm。叶片尖端呈尖形,颜色一般为绿色。叶柄长5-15cm,旁边有细细的卷须2条。
扩展资料:土伏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攀援灌长,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抗真菌的中药有哪些?
临床上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并不多,但常用的有苦参、土茯苓、黄芩、肉桂、陈皮、藿香、花椒、大黄、姜黄等,真菌感染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建议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中药能从根本上调节和破坏真菌的生长环境,而西药能迅速杀灭真菌。两者结合具有见效快、疗效好、不易复发的特点。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梅毒及汞中毒引起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以及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镇痛、利尿、解毒、细胞免疫抑制、保肝等药理作用。
土茯苓治疗梅毒、肢体拘挛时既可单品水煎,也可与金银花、威灵仙、白鲜皮等药物同用。也常常与薏苡仁、防风、木瓜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服汞剂中毒引起的肢体拘挛者。
土茯苓治疗热淋时,常与木通、萹蓄、车前子等同用;治疗湿热带下、痈肿瘰疬时,多与苍术、黄柏、苦参等配伍使用;治疗脾虚湿盛、湿疹瘙痒时,可与泽泻、白术、茯苓皮等配伍使用。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本内容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汪永忠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土茯苓种三年亩产有多少?
种植土茯苓亩产5000-1000kg,如果种植技术不成熟,天气不稳定,则可能会出现减产。土茯苓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一年只栽种一季,春季2月份种植来年4-5月份才会产新。土茯苓是一种常见的重要CIA,具有除湿、解毒的作用,在多地都有栽种。土茯苓的种植方法1. 选地整地:土茯苓比较粗生,适应性强,山地平地均可种植。建议应选地以选择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种植,比较容易高产。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法,按行距2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
3.种植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将茎藤引上,以利生长,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