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表现症状有哪些症状,抑郁症怎么样才算痊愈?
《抑郁症"痊愈“的正确理解是这样的。》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讲,要正确认识痊愈的概念,怎样才算痊愈? 像抑郁症这类症状的痊愈,并不是抑郁情绪消失了,再也不会抑郁了,而是即使有抑郁情绪,自己也能认识到,能正确对待,也不再惧怕抑郁。
其健康标志也主要考量饮食,睡眠是否受影响,对人际交往是否回避不感兴趣,工作学习能否如期完成并且有没有不适体验。
如果这四方面正常,就算痊愈,心理疾病的痊愈不是要达到心理多么强大,而是摆脱心理异常,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然后慢慢通过心理成长,让自己更能适应生活和学习工作。
抑郁症可以自愈吗?
谢邀!
抑郁症可以自愈,后遗症,不确定。Ⅰ抑郁症,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愈?
我是一个已自愈的重度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自从2006年我进入心理学领域,迄今,我有12年的学习和助人的经历。透过我个人的切身经历,以及我接触的案例人,我发现,抑郁症自愈的可能性比较高。我因为成长的背景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我个人的认知局限,在我印象深刻的阶段性抑郁期间,我没有吃过一片抗抑郁药,也没有喝过中药,但,我不提倡,也不反对,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针对不同抑郁程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我持开放性意见,接纳任何一种机构或个人认为的抗抑郁的方式方法。因为“过来人”的身份和经历,因为“从业者”的认知与阅历。我认为:任何一种抗抑郁的方式方法背后,都有它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透过大量的回访和观察,我归纳了四种抑郁症患者自愈的条件:1、患者本人强烈的“自救意识”2、患者被“碰触内心”的“恩典时刻”3、患者身体“本能”的平衡机制发挥作用。4、患者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外部环境使然如果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欲望,TA的内心就会发生转换,积极地寻找康复的方式,从而达到自愈的结果。如果患者被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场景与话语“碰触”到TA的内心,令TA生发出“活下去”的欲望,自愈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身体“本能”发挥作用,一切“发生”都在悄然无息中,患者自己也纳闷,“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咋好的!”如果患者身边人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因为抑郁症带来的“木僵”症状,无法“感受爱”的患者强烈地感受到爱,TA自愈的几率就非常高。Ⅱ抑郁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后遗症?
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当我被某个“事件”影响,导致心境低落时,曾经的抑郁症状就会出现。比如:记忆力差、专注力下降,脑鸣、过敏性反应、不愿意出门、不想说话、食欲不振、嗜睡、失眠、色香味触感迟钝或消失,感受不到身边发生的一切等等……其实,我最悲伤、最郁闷也不过三至五天,过后,这些症状也随着抑郁情绪自动化地消失了。如果这算是“后遗症”的话,它的出现也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根据我对案例人的观察,大多数已自愈或被治愈的抑郁症患者,在心境低落或有抑郁情绪时,几乎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Ⅲ抑郁症的最大问题,是“感受爱”的能力缺失。
我个人的经历和我从业以来的阅历,我越来越发现,无论是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还是心因性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感受爱”的能力缺失的这个现象。无法“感受爱”的原因有三:1、不主动寻求爱2、无法正向识别爱3、索求越多,感受越少。爱与恐惧是对我们生活最有影响力的两种重要情绪。我们每天的感觉和思维都会受到二者的驱动。当我们无法“感觉爱”时,一系列的脑神经递质就会自动让我们感到愤怒、逃避或不知所措。当我们感觉被爱的时候,则会分泌一些脑神经递质。让我们觉得安全和愉快。感觉被爱,让我们快乐充盈,觉得自己被尊重、承认和保护,令到我们的内心和思维都处在接纳和开放的状态。无法“感觉爱”,会让我们忧伤失落,恐惧且没有安全感,进而封闭内心,把愤怒转向对内心和身体的自我攻击,思维也局限困锁。“催产素”,你我的心灵重建的粘合剂,它来自良好的人际关系!催产素,是一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或者叫做爱的激素。它会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比如:会让肾上腺素筋疲力尽的皮质醇(它会对身体和大脑造成损害,而且是非常严重的损害。)催产素的受体会参与到许多社交和情绪行为中,这种激素不仅会使人对与自己孩子之间的强力联结做出反应,而且会对父母、朋友、甚至宠物之间的联结做出反应。抑郁症患者若想早日自愈,最好的自愈方式,就是来自如何刺激自己的身体大量分泌出“催产素”,令我们感觉被爱的生物化学过程:1、拥抱、亲吻、牵手、凝视某人眼睛等积极的非语言信息。2、养条宠物狗,透过“狗粘人”的特性,体验爱与被爱,达到刺激自己分泌催产素的目的。3、去养老院和孤儿院做义工,透过零距离陪伴“弱势群体”,感受爱与被爱,促成催产素分泌的化学过程。4、做放松练习、呼吸练习,激活专注力,让自己“活在当下”。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方式可以让我们感受爱,不一定全部需要外界支持。比如:时不时犒劳自己一下,给自己买个礼物,买一件心仪很久的礼服等等。比如:听喜欢的音乐,看一场电影,深夜“放毒”给自己叫个小贵的外卖等等。比如:每天写个“欣赏自己”“丰盛日记”,透过反思总结,让自己感觉到幸福感和成就感等等。想自愈,只要你够宠爱自己,小确幸,俯拾皆是!@心态教练-刘亚威
@亚威教练D助理佳音
作者简介:亚威,60后感性天秤女,心态教练,【不可思议.教练微课程】认证教练型导师。已自愈的资深内源性重度抑郁症患者,从业12年,亲历百态人生,专注解答、解决婚恋心理情感工作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中度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中度抑郁症病人,会长期感到抑郁、悲观、绝望,心情沉重,生活没意思。
以下简要介绍,
第一、抑郁症一般分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程度不同心理感觉不同。具体大致可忧伤、悲观到郁郁寡欢痛苦难熬,外在表现有可能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
第二、精力不足,兴趣缺乏。穿衣洗漱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
第三、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缺失,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注意力困难、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
第四、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第五、厌食失眠。典型的吃饭和睡觉也无兴趣,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
抑郁症有幻觉和暴力倾向?
抑郁症有幻觉和暴力倾向,算严重吗?显而易见,算严重。可能很多人还不明白为什么就算严重,抑郁症不是应该悲观厌世吗?幻觉和暴力倾向无关悲观厌世,为什么更严重?我们来说一说抑郁症的分类情况。
抑郁症根据严重程度分类按照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分类,我们可以将抑郁症分为轻度抑郁发作、中度抑郁发作、重度抑郁发作,三个程度,下面我们就详细说一下。
轻度抑郁发作:我们说轻度抑郁发作的症状类似抑郁发作的主要症状,都有、但都很轻。还包括一些焦虑、恐怖、强迫等神经症性的症状。
中度抑郁发作:往往以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负性思维和精力减退感为主,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下降表现。中度抑郁发作的患者往往可以坚持工作,但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重度抑郁发作:想想就知道,重度抑郁一定是最严重的,除了上述的症状,一般还有明显的悲观厌世,甚至自杀观念和行为,往往极难坚持原本工作。这个程度的抑郁症患者是完全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而且一些患者还会有明显的精神激越表现,烦躁甚至暴躁,容易产生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好了,你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了,只有重度抑郁发作才可能出现的情况,你说严不严重。
几点忠告抑郁症是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是全世界医学难题,至今未被攻克。可以说包括轻度抑郁在内的所有抑郁症患者都需要发现问题后尽快进行医学治疗。这里一定要说的是,抑郁症并非单纯的心理问题,其有着明显的生物学特征,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单纯心理治疗是完全无效的,所以,还是要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虽然抗抑郁药物确实存在一些药物不良反应,但与抑郁症给人带来的困扰和改变来说,绝对不算什么了。所以,有病记得去医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帮助,手打不易,谢谢关注,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和状态是怎样的?
我是@心理咨询师乐远 。我想您一定想知道抑郁症是怎么回事。我以为伯恩斯的抑郁状况自查表可以帮您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而且还能给出一个严重程度的划分,能更好的为接下来如何行动,提供一些参考。
下面您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自测。请您务必认真仔细的阅读每项内容,并根据您过去几天的感受,在下面四个方面的25项内容选项中选中其中一个,0分为完全没有,1分为有一点,2分为偶尔有,3分为经常有,4分为极其频繁。注意,每一项只能选择一个,每一项内容都必须选择!
第一类 感想和感受
1.是否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2.是否觉得不快乐或忧伤;
3.是否动不动就哭或眼泪汪汪;
4.是否感到沮丧;
5.是否感到无助;
6.是否缺乏自尊;
7.是否觉得自己没用或无能;
8.是否有内疚感或羞耻感;
9.是否自责自怨;
10.是否优柔寡断。
第二类 活动和个人关系
11.是否对家人、朋友或同事没兴趣;
12.是否感到孤独;
13.陪家人或朋友的时间是否很少;
14.是否失去动力;
15.是否对工作或其他活动都没兴趣;
16.是否逃避工作或其他活动;
17.是否觉得生活不快乐或不满足。
第三类 生理症状
18.是否感到疲倦;
19.是否失眠或总是昏昏欲睡;
20.是否食欲下降或上升;
21.是否失去“性”趣;
22.是否担心自己的健康情况。
第四类 自杀倾向
23.是否有任何自杀的念头;
24.是否想结束生命;
25.是否有自残计划。
自测完成后,把上述四类25项中的每一项得分相加并得出总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总分越高,抑郁约严重。相反,总分越低,自己的感受越好。
0~5分,无抑郁
6~10分,正常程度,但情绪有点低落
11~25分,轻微抑郁
26~50分,中度抑郁
51~75分,严重抑郁
76~100分,极度抑郁
这套自测量表,还能够用来查看自己的情绪进展情况。总分如果一直为10分以上,则可能需要专业治疗。如有自杀倾向,也务必立即找心理健康专家就诊。
希望能帮到您!@心理咨询师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