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之道,如何养心养生?
保持心情舒畅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心火旺盛,人容易烦躁,会给心脏造成压力,所以大家要注重精神调养。
平时可以听听轻音乐、养点植物,沉心静气,切忌大悲大喜,以免郁而化火,出现失眠、频繁夜醒等情况!
饮食要注意
夏天到了,人体消化功能弱,啤酒烧烤小龙虾这些看着诱人的油腻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就尽量少吃啦。
多吃些瓜果蔬菜、鱼类和豆制品,比如鸡蛋、黄瓜、山药、樱桃等等。此外,莲子、大枣等有养心安神功效,也可以吃一些哦。
调整生活节奏
养心必须要有好睡眠。夏季昼长夜短,容易感觉睡眠不足,白天则困倦乏力,所以养成早睡的习惯自然不用多说啦。
除此之外呢,每天还可以适度晨练,时间最好在7点-8点间,晨练后喝点温水。中午适当午睡,在吃好饭15分钟后进行,更利于下午的工作学习哦。
舒适起居环境
过于闷热的环境会影响睡眠质量,大家早上记得给房间通风换气。而且定期要给房间清扫灰尘,保证睡眠环境的干净清爽。
晚上睡觉不要贪凉,可以盖一床夏凉被,比较轻薄透气,又比小毛毯暖和,不易着凉,睡得更舒服哦。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睡眠健康。
容易形成气血两虚?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三伏天容易气血两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天气炎热、潮湿所导致的暑湿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脾气不足,即食欲不振,脾胃运化失常,让各种营养物质,五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并运送到全身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常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心悸、全身乏力等,因此,只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血两虚,就可以针对此下手调理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要从三伏天导致气血虚的主要原因入手:第一、避暑
三伏天是夏季气温最热的时候,人的肠胃会受暑热刺激,其功能会相对减弱,影响到食欲,为保证肠胃正常工作,因此这个时候要做好防暑避暑,首先从饮食上可做防暑降温粥来给予滋养补益,比如:绿豆粥、薄荷粥、荷叶粥、莲子粥等。
第二、避湿
暑天气温高,空气湿气较重,这样体内的湿不容易排出,所以要改变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清爽,而且饮食上还要做到清淡,少肥腻,不要喝生水和生吃瓜果蔬菜,多食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红小豆、薏米、白扁豆、茯苓等。
第三、强脾气
强脾气,不是让你发脾气,而是增加脾气的不足,通过饮食调理脾胃,三餐定时定量,不要贪吃某一种食物,适量一些运动,比如按摩,可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多食一些健脾,助消化的食物,少吃冷饮冷食。
第四、好睡眠
好的睡眠,是解除疲劳、恢复元气的根本,所以一定要睡好子午觉,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从根本上进行调理之后,然后在饮食中增加一些补益气血的食物,比如豆类如黄豆、黑豆、山药、红枣、花生、芝麻以及畜禽瘦肉类食物。
总之,在三伏天,也要养成食物多样化,均衡饮食的习惯,越是天热,越要选择多种类的食物来增强食欲,以满足机体各营养的需求。
易经是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三部经典著作。其中易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被排在中国古代的六经之首。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黄帝内经》,和《道德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易经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汉字的形成过程。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上古时代,中国尚处于无文字的时代。传说中的圣人伏羲,根据当时出现的河图洛书,
和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理解。发明了八卦。分别代表了自然界八大自然现象。即: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图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十分的丰富。他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八卦的诞生也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诞生。因为后人为了把对八卦的理解,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就需要不断的造字。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汉字逐渐形成了体系。那么解释八卦的各种经书也是层出不穷。到了西周的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把前人的各种经书和他自己对八卦的理解,归纳总结整理,形成了最初比较系统性的易经体系。后人称之为周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易经”
因此说,伏羲发明了八卦,八卦产生了文字和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后世的所有文化都是易经思维的产物。没有阴阳五行八卦,就没有《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没有无极,有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没有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也就不会有《道德经》。
《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达到养生,不得病,颐养天年的目的。
《道德经》则是告诉人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能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管是《道德经》,还是《黄帝内经》,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于易经的思维。那么至此,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
春天为什么老年人会容易发脾气?
“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为四季养生之道,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由于冬天闭藏不够造成寒气侵入体内,到了春天阳气开始蠢蠢欲动,试图将体内淤积的寒气驱赶出体外,此时肝气最旺,身体会借助肝脏来将病邪排除,却因阳气的不足而无力推动寒气。尤其是老年人阳气渐弱、脏腑功能活动降低、代谢减慢形成内有虚火,外有实寒,而造成肝火的郁结,无从宣泄,容易生气发火。常常出现口苦现象,主要是因为肝火需要借助胆经向外输送,所出现的口苦现象就是胆汁上溢的一种表现,包括出现的肩膀酸痛、偏头痛、两胁胀痛及大腿外侧的疼痛。
冬天了您有什么好的养肾方法吗?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秋天是养肺润肺的最佳时机,只有养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肾气充足少生病。
为什么要在秋季养肺
1.秋季养肺,顺应自然精气内聚
自然界阳气将日衰,阴寒日生,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风瑟瑟,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
“燥”是秋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这时,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阴虚内燥多由机体阴精亏虚而所致。
2.秋燥易致咳嗽,防治久咳伤肺
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咳嗽是一个症状,常因于外感寒、热、燥邪所致。但《内经》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内脏原因也可导致咳嗽,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原因虽多,都不离肺。
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清,呼吸平和,把握好养收之道。
3.秋风秋雨愁煞人,凋零情志防伤肺
秋风、秋雨、落叶、凄凉,常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令人生愁。故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
因此,用无忧无虑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利用秋高气爽的时机,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秋季丰收的美景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这样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
秋季如何养肺
1.最佳养肺时间:上午的7-9点
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早7点~9点,这时肺脏功能最强,最好此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而肺脏功能最弱的时间是晚21点~23点,晚饭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时吐掉,可以滋润肺脏。
2.最舒服养肺法:按迎香、叩肺俞
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组。
叩肺俞穴: 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3.最简单养肺法:一杯热水
倒上一杯热缺腾腾的水,直接对着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可以滋润肺脏,平时要多注意喝温水,由于气候干燥,因此,要比其他季节多喝500ml左右的水,避免因干燥的空气而种种不适感,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4.最有效养肺法:主动咳嗽
随着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许多大都市的空气指数令人堪忧,大量的吸入这样的空气,容易引起感染,平时,应多注意开窗通风,每天早晨起床后,不妨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几声,可以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5.最轻松养肺法:开口大笑
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种。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
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6.最享受养肺法:吃些润肺的食物
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等等食物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平时可以多喝些冰糖银耳汤、冰糖雪梨、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来帮助养阴润肺,相信很多人用这种方法养肺都是非常享受的,既能解馋,又可养生。
7.最神奇养肺法:多练丝字功
古代养生功法6字诀,是通过人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丝、吹、嘻”六个字的音,配合吸气,达到养生效果。常练六字诀里的“丝”字功,有助于养肺气。
练“丝”字功,先双脚分开站立,双膝微曲,周身放松。呼吸调顺后,缩身屈背,上身尽量俯下,同时吸气。呼气时,发出“丝”字音,双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呼吸。休息片刻,自然呼吸一次,再念“丝”字,口型及两臂之动作如上,连续六次,再调整呼吸。应长期坚持。
中老人如果经常练习丝字功,可以治疗痰多、口干、咽痛等症状,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