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的功效与作用点用,好听的中医文化名称?
自古以来中医药名文化有很多好听的名称。
下面为您提供100个好听的中草药名。
1、艾叶、半夏、申姜、白芷、白蔹、石蜜、曲莲、石燕、龙骨、白芨。
2、白苏、白微、杞子、朱砂、石竹、龙葵、白术、白降、玄参、当归。
3、竹苓、菖蒲、菘蓝、常山、商陆、商枝、续断、绥草、落葵、琥珀。
4、紫苏、紫葳、寒水、锦纹、檀香、蝉衣、瞿麦、斑蛰、紫苑、
5、橘白、藿香、降香、荆芥、细辛、茜草、貴蒿、苦酒、侧柏、官桂
6、泽兰、玳瑁、草乌、竹沥、合欢、麦冬、赤芍、芫荽、苁蓉、苍术
7、芜荑、杜衡、忘忧、杜松、辛夷、决明、芫花、芥子、苏子、杜仲
8、辰砂、连翘、茵陈、茴香、柿霜、独活、茯苓、南星、香茹、信石
9、茯神、桅子、重楼、神曲、秦艽、柴胡、浮石、桂枝、崖香、黄芩
10、桔梗、海芋、黄芪、姜活、小辛、西芎、泽芳、苏叶、荆芥、假苏
以上这100个中药都属于好听的中药名称,自古代至今,很多古人、文人墨客的别称和雅称或名称都取名。
失眠吃什么中药比较好?
夜夜安眠简直是无数失眠人的梦想!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能更有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失眠呢?归纳起来,最常见的不外乎两种:一个是心神不安,一个是心神失养。其实,关键就是虚实的区别。
实证引起的失眠,都离不开一个“火”。火会灼伤人体津液,扰及神明,导致神不安。一说到火,在五脏当中,心和肝往往是逃不掉的;另外,痰在体内也可以郁而化火,叫做“痰火”。
1. 心火偏亢
常觉得心烦意乱、惊悸多梦,舌尖红,还可见小便黄少。
2. 肝火扰心
常常易燥易怒、眼屎增多、口咽舌燥,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
3. 痰火扰心
这类人体形较胖,头蒙昏沉、痰多胸闷、不想吃饭,舌苔黄腻等。
虚证性的失眠,是气和血的问题,多是是由心脾两虚,肾精不足,或是心胆气虚引起的。
1. 心脾两虚
这类人往往思虑过度,伴有心悸健忘、乏力纳差,舌胖有齿痕等。
2. 心胆气虚
这类人睡中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神魂不安等。
3.肾精不足
这类人容易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脉细或沉无力等。
面对这虚实两大类失眠,其症状和治疗,就有大大的差异!
那么,常见的改善失眠、安神助眠的中成药有哪些呢?1.实证失眠可以服用的中成药:
心火偏亢型: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肝火扰心型:龙胆泻肝丸
痰火扰心型:黄连温胆丸
2.虚证失眠可以服用的中成药:
心脾两虚型失眠:归脾丸、枣仁安神液
心胆气虚型失眠:安神定志丸
肾精不足型失眠:乌灵胶囊、甜梦口服液、健脑丸
其实吃药也好不吃药也好,我们都要先了解失眠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给自己身体最好的保障!
另外,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温水浴足等外治法调节睡眠!1.穴位按摩
选取能调节睡眠的穴位:神门、涌泉进行按摩。
神门穴:闭目,两手交替揉按神门穴,可以宁心安神
涌泉穴:用手心交替拍打涌泉穴,可以使相火下潜,肾水上承,心肾相交,达到宁心安神,改善睡眠。
2.中药浴足
用花椒20g打粉兑水,或水煎煮后兑至40℃左右的温水中,每晚临睡前沐足15~20分钟,药液浸至三阴交穴以上。
总之,如果失眠持续了好一阵子,已经严重影响了白天的精神状态,也别硬抗,记得去医院及时就诊。
祝大家都能一觉睡到天亮~
【我是赵医生,码字不易,感谢点赞与分享,关注我关注健康~】
聪明岸的做法?
原料
(4人份):鸡1只、鲍鱼2个、竹笋10克、料酒1大勺、天然调味料少许、水1600ml。
茯神10克、远志10克、天麻10克、莲子20克、核桃20克、龙眼肉20克。
将所有材料收拾、洗净。放在沙锅中小火炖至熟烂即可。按嗜好,可配适量盐,加工时尽量去掉鸡肉的油脂部分,建议不要去掉核桃内皮。
味道鲜美,有助于大脑发育和安神补脑、增强记忆力、益智等功效。
茯苓对于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有哪些效果呢?
茯苓对小脑失调有改善作用,配伍滋补肝肾的中药材,脑为髓海,肾藏精,主骨,生髓,小脑共济失调大多有脑萎缩,脑中风,脑外伤,炎症,肿瘤,遗传,代谢性异常等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健脑,养血祛风为主,常用的中药有益智仁,远志 核桃,沙苑子,菟丝子,补骨脂等,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宁心 祛痰等,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2%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天麻钩藤颗粒功效是什么?
天麻钩藤颗粒的功效是什么?
天麻钩藤颗粒的组方源于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治新义》中“天麻钩藤饮”“治高血压、眩晕、失眠”。
天麻钩藤饮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组方的目的是治疗高血压、头痛。组方的思路既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也有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结果。
我们来看看天麻钩藤颗粒的组方及组方分解:天麻钩藤颗粒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组成。
天麻钩藤颗粒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息风之效,共为君药;山栀、黄芩清热泻火,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之功。
天麻钩藤颗粒的药理研究和功效天麻钩藤颗粒在中成药分类中,被称为治风剂,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见上述症候者。
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颗粒可以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所以对震颤有一定的作用。
天麻钩藤颗粒中的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牛膝和益母草还有扩张血管和利尿的作用。这些都可以表明天麻钩藤颗粒是可以治疗高血压的。
天麻钩藤颗粒的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
2、孕妇慎用,天麻钩藤颗粒中含有一些活血化瘀的成分。
3、肝肾功能异常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4、本品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耳鸣等症,阴虚火旺也会引起这些症状,使用前应先辨证区分;
5、不是所有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都可以用天麻钩藤颗粒,也应该先辨证分型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