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太重有哪些症状,身体湿汽重有哪些表现呢?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症状:睡觉起来,枕头都湿了,不得不承认自己睡觉流口水了;每次上完厕所,便便总是黏在便池上很难冲干净;怎么睡都不够,甚至越睡越累;经常没胃口,一照镜子发现舌苔黄腻、白腻有齿痕...........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症状,就证明就也和曾经的小编我一样,体内湿气很重,这些都是湿气重的常见表现。
都说湿气是万病之源,身体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湿气引起的,在中医里面最怕的就是“湿邪”,也就应了那句古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那么湿气重该怎么办?
李时珍就曾经在《本草纲目》里面记载过这么一个偏方:薏米芡实茶,改善湿邪非常管用。
具体配方:芡实、薏仁、赤小豆、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各5克
做法:薏米提前炒过,芡实、薏米、赤小豆冷水浸泡一小时,入锅煲半小时后,加入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继续煮15分钟后,待凉饮用,一日两次。
祛湿原理:
1、薏米味甘、性平,可以清热排毒,代谢水分湿气,可以祛湿健脾。
2、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
3、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含有一种皂硷,有健胃、生津、益气、消肿及解毒等功能。
4、槐米、绿茶、淡竹叶也都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那中医理论中的湿气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很好理解,湿气是六淫之一(风寒暑湿燥火),正常的称为六气,异常称为邪气。我们通常说的湿气就是邪气。人体正常的水分含量是不会有问题的,但当这个水分超过正常范围,就是湿气,直观一点说就是70%的水分含量变成71%或者更多,那多出来的1%就是湿气,医生要做的就是祛除这1%多余的水。其实这个比喻是用现代医学模式来解释中医,不完全贴合。因为就算你脱水到69%,湿气还是在。
按照逻辑西医的利尿剂可以轻易排掉1%或者更多的水,是不是病就好了,其实不是的,水分进入人体会发生变化,一部分还是水,一部分会加入到其他组织成分里,所以简单的利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利尿剂永远利出来的是正常的70%水分,而捣乱的1%水分不能顺利排出,我们可以理解为这部分湿气在身体里的出路不通畅,而进路通畅,所以进去容易出来难,人就肿了。
因此湿气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肿,你可能说我不肿啊。湿的人都肿,第一表现就是舌头肿,中医称为舌体胖大,你照照镜子看看舌头边缘有没有齿痕就知道肿不肿了,其他肿的表现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湿气重有什么表现?
病情分析:女人湿气重,比较明显的特征有面部比较油亮,头发也爱出油,排便比较粘稠,还有的会有小肚子,而且小肚子比较大,睡觉的时候会发现有口水流出,再就是耳朵内会出现潮湿的症状,阴部也会潮湿有异味,造成湿气重的因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就是洗头以后头发没干好就出门或者晚上洗完头没干就睡觉了,就比较容易造成湿气重的情况。治疗湿气没有最快的办法,只能让自己的生活起居规律,积极参与健身锻炼,食物可以用一些薏米,芡实,赤小豆熬粥喝,药物可以用参苓白术散,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男性湿气重,会有肢体无力、乏力、倦怠、周身的困倦,白天没有精神,甚至是记忆力减退,早晨醒不过来,总是很困,一般来讲就是因为湿气重浊。湿气在人体的脾胃、中焦,阻碍了气血的运化,影响了精气向上营养濡润头脑、四肢、筋骨,所以会出现周身的困重、困倦、乏力、记忆力减退这类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肝气不舒,会引发脾胃功能的进一步下降。日久也会引起肾气功能的衰退,比如会引起男子的性功能下降,会影响精子成活率的问题。如果男性一旦出现了湿气重着的症状,应该尽快的进行调整,包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运动。那么在饮食结构上应该控制肥甘厚腻、油炸的这类食物的摄入,要适当的运动,并且要通过健脾化湿,利湿祛浊之类的中药来综合进行调整
湿气重的可怕之处到底是什么呢?
湿气重,好像都成了现代人亚健康的日常用语。还有人理直气壮地说什么“湿气是万病之源”。这些都是一些养生机构“原创性作品”。无非是灌输一些模凌两可的中医理论迷惑一些无知的人,达到自己变相敛财的目的而已。
其实,湿气并没那么可怕!湿气也不是什么万病之源。在中医理论里,湿气只是六气为病的其中一个因素。所谓六气为病,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侵犯人体,导致人的身体不适,疾病发生。这六气本来代表着一年四季大自然所产生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称为“六气”。但由于这六种气可以使人致病,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六邪”。《黄帝内经》说:“风,起于秋冬之交,夹寒而至;寒,起于三九之天,绵春而止;暑,起于三伏之时;湿,起于长夏;燥,起于秋;火,起于深秋。”又说“人应天地而生,应自然而活,适六气存而无疾,反之则害。或六气纯而害之;或六气杂而害之;或此气未除它气又至而害之。毁其表,伤其正,夺其魄,偏其阴阳,以致诡愦其命。”
几千年前的一段说话,已经道出了人体犯病的原因。因为气候的变化,人体体质无法适应气候的转换,可能被单纯的侵害了,也可能被几种“邪气”同时侵害,又或者体内的某种邪气未除,又被突而其来的“邪气”侵害,所以导致身体的不适,疾病的发生,由表入里,由轻到重,朦朦然然中甚至危及生命。跟现代医学不同季节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疾病,甚至诱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是同样的道理。而“湿气”致病,无非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现代病理学的致病因素中,各种因素引起的疾病都具有鉴别意义的特点。例如: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可能都引起炎症发烧,但所表现的特色会有所不同。六气为病也一样,各种“邪气”导致的身体不适都会具备该“气”的个性特点。“湿性重坠而催下,雾而矇,稀而滑,稠而粘,凝而腻”这是中国历代医家对水湿特性的共识。也就是说,湿气导致身体不适,表现出来的症状必然会出现“重坠性”和“催下”性,或“矇”或“滑”或“粘”或“腻”等特性。如:头重如裹、头朦昏重、身倦体重、困乏倦抬、舌白苔滑、舌苔滑腻、大便稀烂滑痢、大便黏腻。而每种症状的出现和附带出现的功能障碍不同,又代表着湿气侵害着哪条经络,哪个脏腑不同,才会导致相应的身体不适。
既然六气都可以致病,那么有时候湿气并不是主要病因,而是次要病因。如中医说:风为百病之长,有些疾病是因“风”而起的,而不是“因湿”而起的。治疗起来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像现代医学一样,不一定所有疾病都是细菌感染,很多疾病是因为病毒感染后,又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分清孰轻孰重,孰主孰次,采取何种措施处理较为恰当。而不是以讹传讹,身体一有不适就以湿论治。
大多养生行业的“文化”里,都窃取古中医书里的某些名词,或者断章取义,扭曲里理解,然后著书立说大幅宣传迷惑群众。这是一种可耻的医学道德绑架和中医文化强奸的行为!六气致病既然能“纯而害之”也能“杂而害之”。那么湿气为病就不只分为两种,而是以湿气为主的,或合并其它五气,或其它五气中不同的几种气又同时而至的,杂乱无章的,不断变化的很多种很多种的不同表现。片面的追求寒与热、虚与实,不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病因病机,细心审证求因,便笼统施以治疗,已经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单凭这一点,这些机构已无可信赖!
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是有原则的!《黄帝内经》说:“是针、是石、是灸、是药、或刮痧拨毒、或拔罐舒筋、或刺络耕血,守证而动,不若妄为”;药王孙思邈说:“该是病用是药,紧扣病机而治之”,千百年来都是中医严守的准则。到了今天,发扬的不是中医严谨的态度和精髓,而是利用中医作为赚钱的工具大肆搜刮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某些单位和个人,对中医一知半解也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登台说法。运用中医一些简单的方法便宣称能治百病。流行最多的是拔火罐和艾灸,这些人都认为拔火罐和艾灸不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便故意夸大其效大肆推行。被艾火烧伤的、被拔罐起泡的,感染溃疡长久不愈,他们都会推卸责任,推说是患者身体湿毒太盛才会起泡溃疡,把自己的责任往患者身上推的一干二净,死口否忍自己学艺不精未能准确其事。
可以肯定的是,艾灸有时在急救时,是必须烧到起泡才能奏效的。如《急病及时方》说:“太阳吊病,双目上翻,牙关紧闭,手脚弓张强紧......急用艾或灯草,点火命门及百会,创烂即苏,后调以麻油敷之,使创面愈合”。但这些需要创伤性治疗的疾病,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很多大师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何况简简单单的养生保健呢?拔罐就更不用说了!《黄帝内经》、《七十二病方》、《药王针推经》、《寿世保元》、《宫廷施法》等等众多医书都提及,“邪中孙络,以罐拔舒其筋,通其去处,其症乃缓.......”这足以说明,拔罐是中医缓解局部不适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包治百病的手段。
曾经有专家应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进行了拔罐研究,拔罐的原理在于利用负压的作用,把局部的毛细血管挤破,被挤压的红细胞急剧水肿,激活身体的自救本能,局部大量繁殖白细胞,进而短时间内感到轻松的感觉。这种轻松只不过是身体内白细胞快速增多的缘故。这反过来证明,古代医家的技术和认知是对的。拔火罐拔出水泡,这并不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而是皮肤在负压时间过长条件下的皮肤受损!出现的水泡一旦感染,这简直就是花钱买贱的愚蠢行为!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甚至还会有生命之忧!
中医对任何的疾病都有一套特殊的措施和方法。中医的整体观念优胜于其它医学单一片面的治疗方法。如果只采取片面的处理办法祛湿,无疑是隔靴挠痒未得其事。在中医的祛湿法里,有泻湿、渗湿、燥湿等办法。如《丹溪心法》中说:“湿盛于内,脾胃受困,精气不输,滋生肿满喘息,当吐泻其湿以救脾”。可见,泻湿法是较强有力的祛湿方法。一般都是采用利尿消肿的药物,如:金钱草、车前子、海金沙、薏米之类,必要时还会用到一些催吐或导泻的药物;渗湿法也不难理解,就像一滩水,用毛巾或泥、沙等能吸湿的东西渗干一样,相对来说就温柔了很多,通常都是用茯苓、白术、扁豆之类;燥湿法是针对寒湿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湿遇寒则凝,无法泻也无法渗,就只能采取温热之品驱散寒气,温蒸融化湿气,使湿气雾散。通常采用的苍术、淫羊藿、白蔻仁之类。 当然,在审证求因,采取各种祛湿方法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针灸等方法,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辅助药物更快达到病所;或用“刮痧拨毒”之法,辅助药物尽快祛除体内邪气;积极锻炼身体,加速身体血液循环,也可以辅助药物更快产生效应。但不管怎样,要祛除体内湿气,除了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方法之外,更需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烟酒过多和饮食不节,都会损害自己身体的正气,受到邪气的侵害,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要想身体健康,改变生活态度,改掉不良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唯一最好的办法!
湿气重有什么现象?
感谢邀请。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并且常常与他邪夹杂致病。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湿气称得上是“万恶之邪”,遇寒则成寒湿,遇热则成湿热,遇风则化为风湿,这三种“湿”侵入人体,易导致消化道、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等多个部位的问题。
湿气重不重我们自己对照下就知道。一、看形体:中医望诊中有“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偏胖者多为阳虚、痰湿体质。
二、看舌头:湿热者常见舌红苔黄腻,寒湿者为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
三、看大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且容易粘在便池难以冲走,也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就可能是有内湿。(低头看大便就能判断你是不是有湿气)
四、看起床状态: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五、看平时状态: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中医讲“湿气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