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5家企业蜂胶,如何判断蜂蜜的真伪?
旺源蜂业张金福来回答: 判断蜂蜜的真伪在专业机构现在很简单:检测蜂蜜中碳同位素含量和碳蛋白含量就可以判定有无添加植物糖了!但我们普通消费者感官掌握四点,基本可以辩别:一看色泽。各种单花蜜都有其匹配的色泽,如槐花蜜水白色或略带浅黄色。枣花蜜呈琥珀色。荔枝蜜:荆花蜜浅黄色。刚摇出了的蜂蜜色浅,保存时间越长,色泽渐深!二是闻香气。各种单花蜜都有其花种相匹配的花香味!如果不匹配肯定不是原生态好蜂蜜。三是品尝味道:自然成熟的单花蜜都有其独特的香甜味道,入口柔滑,香甜回味幽长,这种香甜久久不宜离去。而假蜂蜜入口甜味短,腻歪,不舒服。第四找感觉:自然成熟的蜂蜜因其有机酸含量丰富,pH值在4以下,所以我们在吞咽蜂蜜时都吋喉咙有刺激,俗称咳辣嗓。而假蜂蜜只有反胃有粮食酸败味的感觉。只要掌握以上四点,就可以容易辨别真假蜂蜜了!有了解更多蜂业知识,请关注我,从事养蜂业31年的旺源蜂业人的真播间。直播时间每周二四六下午3:30,如未开播,晚上8:30开播!
农村收杨树芽会用来干什么?
杨树是我国最常见的树种,基本上在我国的南北方都可以种植,杨树一身都是宝,杨木可以做建筑材料,杨树牙可以制作杨树胶。因此,在每年春天来临后,等到杨树上长满树芽,就会有一些人前来高价收购杨树牙,看似没有价值的杨树芽,却给出了2-3元一斤,成年人一天能采摘50-60斤,一天可赚上一百多元。那么,这些人收购杨树牙干什么用呢?
制作杨树胶?
其实,杨树牙是制作杨树胶的主要原料,而杨树胶价格低廉,常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颜料、墨水、印刷、纺织等方面,也用于油库内壁防止渗漏等等,那么这些小商贩收购来的杨树牙是用来制作杨树胶吗?答案并非如此。
收购杨树牙真正的用处
那些商贩收购杨树芽后,会将其卖给制作假蜂胶的小作坊,小作坊以此为原料制作假蜂胶,杨树胶在市场上卖不出什么钱,而蜂胶的价格却是树胶的好几倍。以此牟取暴利。
因为蜂胶有着“紫色黄金”之称,也就是蜂巢外的棕褐色成分,它是一种高档保健品,也是非常珍稀的药材。蜂胶有很多奇特功能,其药用历史很是悠久,可起到补虚、消渴、解毒、生肌等效果,不少药物加工中都会用到它。
目前我国蜂胶市场基本情况
蜂胶原料一公斤300左右块钱,蜂胶含量最多也只有35%-40%。市面上纯蜂胶的价格一般都在800-1000元/公斤。而杨树胶不到200元就能买到一公斤。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蜂胶每年产量只产约300吨,产量非常低,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市场价也每年上涨,因此,那些黑心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利用杨树牙制作树胶,掺入蜂胶中,再混上一些黄白色的泥土,从而起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我国每年蜂胶实际销量却超过1000吨,由此看来市场上的蜂胶七成以上都是假冒伪劣的。
如何鉴别真假蜂胶
有人会说,通过气味可闻出来,蜂胶有天然的芳香味,杨树芽味道刺鼻。然而,那些造假者早就想到了,他们在树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蜂蜜,再混合熬煮,从而掩盖其刺鼻气味。
因这些商贩的造假技术高明,所以,真正的蜂胶和杨树胶很难鉴别,两者在气味、颜色、形状上很相似,化学成分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杨树芽中含有叶绿素,因此,如果蜂胶中检测出叶绿素,那么这种蜂胶肯定是假蜂胶。据悉,如今市场上蜂胶90%都是用杨树胶替代的,这些杨树胶对人体并没有什么营养保健价值,却被卖出了天价。因此这种假冒伪劣的假蜂胶严重扰乱了蜂胶市场。
总之,杨树胶和蜂胶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杨树胶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但是杨树胶对人体的价值远不及“蜂胶”,而且价格相差悬殊
而每年春天到农村收购杨树牙的小商小贩,最后都把这些杨树牙卖给了制作假蜂胶的小作坊,以此用来制作假蜂胶。小商贩通过收售杨树牙的差价赚了钱,制作假蜂胶小作坊通过卖假蜂胶获取了暴利,唯独受坑害的就是消费者了,所以,我们在买蜂胶时,一定要掌握好眼光,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关注更多三农信息 请关注 巧克力725
为什么现在养生保健品那么多?
感谢邀请!
答案抢先看:因为人的健康60%取决于生活方式,而不是保健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增长,近几年已经呈现井喷状态。想要证明我的话并不难,你只要去医院看一看就知道了。这些年医院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可依然是人满为患。不得不为医生朋友们捏一把汗!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人员紧缺……悠着点吧,小心…………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健康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WHO分析了指出了影响我们寿命的5大因素:遗传15%,社会环境10%,医疗条件8%,自然条件7%。加起来40%,这些条件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基本上已成定局,后天很难改变。那么还有60%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这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掌握的,所以,健康的金钥匙主要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其实就是良好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当运动,充足睡眠。
至于保健品,我认为应该在临床营养医师或者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这是因为我国85%以上大众缺乏营养素养。对保健食品的适用范围比较模糊。常常是跟风盲目补充。浪费金钱不说,如果长期大量服用某些人体所不需要的、或者存在过量风险的保健品,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也是“营养师”这个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相信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关于保健品的负面新闻吧?比如前几年有新闻说某直销品牌“吃死人”。其实我想说,产品本身并没有错,也不存在能“吃死人”的保健品,否则就是毒药,也不会被批准生产出来(你当我们国家的食药监局是傻子吗?)
还不是人的问题?明明是普通的维生素,却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更可惜的是我们老百姓却相信了。难怪现在医生的口头禅是:不要吃保健品。
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是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为目的的。个人觉得可以每天补充一点(优先选择复合型补充剂)。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代谢、预防膳食不均衡引起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和慢性疾病。
大家学到了吗?为了健康,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摄入均衡的营养、适量运动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哦!“食话师说”团队成员/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黄文丹
人到了60岁以后?
题主你好!你的提问说:“人到了60岁以后,睡眠减少,浅睡眠,有什么好办法改善呢?”其实,不论男人或者女人,过了60岁以后,伴随着儿女的长大成家,我们也进入到了退休的队伍中。虽然60岁的年龄还算不上是“老年人”吧,但每天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没有了,自然也会感到一身轻松。然而,有些朋友由于生活不规律,常常会出现“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多”的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善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才是60多岁的老哥老姐们应该关注和了解的问题点。下面就以我的亲身体会,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做法吧。
我在单位上班那会儿,原来的身体是比较瘦的,退了休以后,放下了包袱,人便长胖了,从原来的不足120斤体重,到现今的156斤;整个人是能吃能喝,但就是有时候夜间常常醒来眼睛锃亮,一时半会也睡不着。白天吃过午饭后便困得不行,睡午觉多了,晚间就睡得少了,而且还容易起夜睡不着。而有的人由于怀旧而整日烦闷不快活,也容易导致浅睡眠多,睡眠质量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睡眠和不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每天,我们这些60岁的人们,除了一日三餐到点吃喝外,再就是去菜市场买菜或遛弯,快到中午时便回家做做饭、干点家务活,有的还帮着子女照看一下小孙子(孙女),别的没有什么太重的负担了。不像在企事业单位那会儿,每天都有工作、有责任担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而当我们真的从单位退休了以后,一旦赋闲在家,就会因缺少了压力和动力,随之而来的是业余生活中的寂寞或无所事事,从而显得快速苍老了许多,加上体力和脑力劳动不多,身体便感觉不适应了。
凡事不进则退。进入到60岁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已经开始逐渐衰退,如果此时再不有目的地进行锻炼,恐怕很容易加速衰老。表现在每晚的浅睡眠增多、夜间很容易睡醒,而且有时半夜醒来就很难再睡着觉,白天则极易疲劳,甚至经常会打盹,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能睡一觉。我以前的经历中就有这一个特点。但是,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逐步改善了浅睡眠增多或睡眠减少的毛病,甚至改变了夜晚难入睡的毛病。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在这里分享给朋友们,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放松心态找事做
我喜欢养花,尤其是喜欢莳养兰花。因而,在退休以后,便开始养花莳草,在浇水、施肥、换土、扦插、嫁接、移栽等相关劳作中,寻觅着快乐。每当经过自己的双手养开花了,那种心情真的很快乐。而且,这种养花种草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身子骨的过程,有时候还会到附近的山林间和公园里,收集一些掉落的橡树叶子、落叶松松针等,取回来自己堆积发酵腐熟后,作为翻盆换土时添加的壤土,用来养殖花卉绿植的营养有机土是很好的材料。
其次,多交朋友诉心声
人过60岁以后,生理机能已经开始逐步退化,特别是夜间经常会起夜,完事后就一时半会睡不着了。这个时候千万别拿起手机看,那样会更精神,自然也就睡不着觉了。此外,最忌一个人闷在家里,既不与人交往,也不走出家门,一个人孤独而不快乐。因此,需要我们多交往几个知心的朋友,当内心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应当主动地向谈得来的好朋友诉说。这样可以减轻你的烦闷情绪,使你豁然开朗起来。这对于改善夜间的睡眠质量是有好处的。
再次,走出家门去旅游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人到了60岁以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了,想上哪旅游都可以随时出发。所以,我的建议是在身体还允许的情况下,趁着身板还硬朗的时候,建议朋友们都能到处走走、看看,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品尝各民族风味的小吃,观赏山乡水色好,花开、鸟鸣、鱼虫跳。在旅游过程中,尽情释放、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不可谓不是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哦。
总之,人过了60岁,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应当多参与活动,也可走出家门,到老年朋友中间去,告别孤独寂寞的环境;也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途!这样你的心胸才会更加豁然开朗;人在旅途,吃得好、睡得香、玩得嗨,再也不必为睡眠少而烦恼!这也许就是一剂改善睡眠的良药,能大大缓解:“睡眠减少,而浅睡眠增多”的弊端。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条友们不喜勿喷!老铁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和建议,也请留言,参与讨论,说说您有哪些好的做法吧!
如果你想获取养花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我@雨中飘雪11,您将会在第一时间收看到养花资讯,随时查阅往期的养花知识图文、专栏、视频和悟空问答哦~
更年期精神病有哪些症状?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会有12亿以上的更年期妇女人口,我国的更年期女性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7。而且随着寿命的延长,妇女会有30年以上的岁月在更年期以后度过。
什么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一般在40-60岁之间。更年期是妇女从性成熟期(生育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他是人体衰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而且生理变化特别明显的阶段。
更年期无论开始早晚、历时多久,总可分成绝经前期、绝经期(月经停止 更年期往往烦躁不安)和绝经后期(月经停止1年以后),并以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为标志。
这个阶段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导致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更年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会出现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激动等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有哪些症状?
1、皮肤症状
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松弛、晦暗无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疮不断等不正常现象。
2、月经紊乱
卵巢功能衰退势必带来月经的紊乱,绝大部分人表现为月经稀少,随着时间推移月经从一个月一次到两个月一次,三个月一次,半年一次,直至彻底不来。
月经稀少对人体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另有一部分人则会与之相反,表现为月经量多、功血,严重者会导致贫血。
3、血管舒缩症状
这段时间激素水平下降了,也会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从而表现出血管舒缩症状,最常见的就是潮热出汗。另外还包括情绪易激动,好猜忌,常失眠,严重的还会焦虑抑郁。
4、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
表现为阴道的干燥,有时候会尿频尿急,还有的人会有性交痛,因为这个时期雌激素缺乏后阴道子宫都会缩小,阴道会变得干燥萎缩,一性生活就会痛。
5、关节痛
这个阶段会出现骨量的迅速下降从而引起关节疼痛以及骨质疏松。
更年期怎么办?
更年期是人们都会经历的阶段,这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更年期症状可以听之任之。
更年期是女性的一个关键时期,专家表示,更年期人体的一系列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反而容易引起疾病。以绝经为例,这本身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相关,如果能够注重这一时期的健康管理,可以帮助女性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健康、平稳度过更年期。
1、补充性激素
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更年期尽早进行个体化的低剂量的性激素补充治疗不仅非常安全,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更年期后高发疾病的有效预防。因此更年期妇女应积极寻求专业医师进行有效的性激素补充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只是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均十分重要。
2、锻炼
在锻炼中应尽量避免肌肉-关节-骨骼系统损伤,锻炼的最佳方式为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强度达中等。另外,保持正常的体重也非常重要,肥胖(体质指数BMI≥25kg/m2)对身体健康造成显著的影响,体质量若减轻5%~10%,就能有效改善那些与肥胖相关的多种异常状况。
3、健康饮食
推荐的健康饮食基本组成包括:每日进食水果和蔬菜不少于250g,全谷物纤维,每周2次鱼类食品,低脂饮食。应限制食盐摄入量(<6g/d),妇女每日饮酒量不应超过20g;中国地域广大,各地饮食习惯差异也很大,可视当地情况适当调整。
4、其他
提倡戒烟限酒;积极改进生活方式,增加社交活动和脑力活动。
怎么度过更年期?
我国约有1.5亿女性正处于更年期。为了呼吁全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和关爱更年期女性,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10月20日提出5项倡议,帮助更多女性顺利度过更年期。
1、主动学习更年期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更年期,消除误解和恐惧;
2、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正常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更年期相关症状,降低慢性病风险,为优质老年生活奠定健康基础;
3、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情绪管理和放松技巧,学会自我调适,需要时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4、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远离疾病困扰;
5、必要时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宜的预防、治疗措施,不滥用性激素。
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时期,此阶段的女性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遭遇极大的变化,更年期也正是许多疾病明显增加的时候。作为家人,妻子、母亲有更年期症状时,应该多予以关怀,不要一味争吵,多一点理解和包容,爱,就别互相伤害。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