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芥菜图片,经典的回锅肉有三种做法?
回锅肉的三种做法,老手可能只知其二,第三种你做过吗?
大家好,我是一位美食爱好者,我喜欢研究好吃的东西,也喜欢做出美味的佳肴,,我喜欢把我知道的美食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喜欢:
回锅肉作为一种传统的川菜,在制作时因为口感、味道都十分出色,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制作过程其实在细节方面有所不同,以至于出来的口感也是大不相同的。其实总结的话,回锅肉能够分为三种做法,老手可能只知其二,第三种很少有人做过。
第一种做法就是家常的做法,准备好五花肉、土豆、辣椒、葱姜蒜,同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调料,无论是豆瓣酱还是其他酱料都可用于调味。但是料酒、白砂糖、生抽、鸡精和油是必备的。
1、首先第一步就是将肉进行焯水,在水中可放入适量姜片,用来去除腥味。最好热水下锅,等到肉能够用筷子穿透之后将其捞出。
2、随后将肉切开呈现出薄片,注意大小均匀,这样才能够保证肉的口感,此后处理各种食材,将葱姜蒜、土豆、辣椒进行处理。
3、把肉放入油中进行煎炒,随后将肉片煎炒到两面焦黄之后再盛出,同样的步骤处理土豆片和葱姜蒜,记得向其中加入豆瓣酱等调料。
4、再将肉片放入其他食材当中进行翻炒,放入料酒、生抽、白砂糖、鸡精等调味品。辣椒等到最后放入,就可以盛出锅了。
第二种做法其实和第一种大同小异,主要的不同在于进行焯水的时候,将时间延长,同时在捞出浮沫之后就在其中进行调味,起到的是让肉的味道变得更突出的特点。这样在制作的时候肉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味道,在切出薄片之后再进行炒制,就不需要放入太多的调味品。也因此在品尝的时候,能够感觉肉和其他食材间有着一般清香一般浓郁的味道。
第三种做法则是在取材方面便有着不同,一般的五花肉都是肥瘦相间,比例一般很匀称。但是第三种选择的肉尽量保持肥肉和瘦肉六比四的比例,也就是选择坐板肉。这样在进行焯水之后,放入锅中就不必放油,而是热锅中直接放入肉来煎制出油。等到油融化之后,便能够将肉做熟,这时候的肉不仅瘦肉肥嫩,同时肥肉会香脆可口,有着另外一般滋味。其他的步骤和另外两种相似。
因为多数人对于回锅肉的制作已经形成固定认知,也因此在一些细节方面确实并不在意,但其实更改细节之后,你会发现制作出来的肉确实在口感和味道上有着不小的不同。可以尝试通过这些不同去进行尝试,让回锅肉呈现出不同的享受。
以上就是关于我美食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感受到美食的味道,也希望大家能吃到更多好吃的东西,能够做出好吃的美味。
河南芥菜丝正宗做法?
主料:芥菜疙瘩360gg
辅料:花椒10粒,盐适量,辣椒3个
做法:
1.芥菜疙瘩一个,重360g,清洗干净。
2.先切成均匀的薄片,再切成均匀细丝
3.辣椒切段,花椒10粒
4.热锅凉油,炸香花椒粒
5.捞出花椒,倒入芥菜丝,快速翻炒。
6.快速加入青红辣椒圈、盐翻拌均匀。有微微的辣味飘出,关火。
7.快速将芥菜盛入盆中,压实
8.盖上保鲜膜,用布子包严实保温一晚即可食用
9.成品
呛鼻子芥菜疙瘩片正宗做法?
准备食材:芥菜疙瘩2个、花椒20克、花生油少许、盐25克、姜1小块、蒜5辨、白糖15克、白醋1汤钥、生抽少许、香油少许、辣椒面40克、白芝麻50克。
开始制作:
1、将芥菜疙瘩清洗干净后,切成丝。
2、锅中倒入少一点的油,锅很热后,放入几粒花椒炒香,放入芥菜丝,用大火快炒,翻炒到断生即可,盖上锅盖,将炒好的芥菜丝焖一下,焖到全凉的状态。
3、将变凉的芥菜丝放入容器中,密封好,放入冰箱中冷藏一天。初步的芥菜丝就制作好了。
4、将辣椒面放在碗里,倒入适量的白醋、盐、白糖、生抽、姜末、蒜末,烧一锅热油,热到冒烟的状态后,分两次浇在碗中,用筷子搅拌一下。
5、将调制好的辣子油浇在腌好的芥菜丝上,撒上一些熟芝麻,拌匀就可以吃了。
马上查查肝?
肝者,将军之官,养肝就是养命。
然而,近年来,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高发,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其中,肝脏有“5怕”,希望你一个也别做:
一怕“酒”
喝酒伤肝,我国40.36%的肝癌病人有饮酒史,长期大量饮酒的肝癌患者占33.57%!
二怕“怒”
中医讲,怒大伤肝。生气发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肝脏肿大、肝胆不和,诱发肝病。
三怕“霉”
肝怕发霉的食物,如:长毛的面包、变质的大米、有“哈喇”味的食用油、变味道的坚果、腐烂的水果等等,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诱发肝癌。
四怕“熬”
熬夜就是熬肝血,长期睡眠不足对于肝脏的伤害很大,会诱发各类肝脏疾病。
五怕“油”
肝脏参与人体脂类代谢,过于油腻,会增加肝脏负担,诱发脂肪肝等肝脏疾病。
身体出现“两痣,三黄”,可能肝脏已“病”得不轻了,及时查肝功
哪两种痣?第一种:蜘蛛痣
蜘蛛痣,是肝病的一种表现。
研究发现,有蜘蛛痣的人,85%有肝脏组织病变,其中,30%为肝硬化。
在人脸部,颈部,胸部等,毛细血管密集的地方,比较容易出现蜘蛛痣。
其形状像一个小点,周围有辐射状的毛细血管,看起来就是细细的蜘蛛脚。
发现身上出现“蜘蛛痣”,或蜘蛛痣数量增多、增大,一定要及时检查。
第二种:血痣
血痣,其形初起色红如痣,渐大如豆,揩之血流。
肝脏受到损害,就会导致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就会出现血痣。
通常见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
血痣,也提示脂肪痰湿的积滞,易发生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
血痣多见于脂肪肝,慢性肝炎的病人。
哪三黄?1、眼睛发黄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一旦"巩膜发黄",要注意肝脏已经病变。
"巩膜发黄",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依据。
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几乎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巩膜黄染"。
此外,据研究调查发现,有过半的肝硬化患者,也会出现这种症状。一旦巩膜发黄,应立刻就医检查。
2、指甲干枯泛黄
中医认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指甲泛黄,是肝火旺盛的一种表现。当肝血不足,也会导致趾甲逐渐泛黄,需注意保护肝脏健康了。
3、脚底发黄
正常人的脚底颜色略红,除了脚底角质层比较厚,会造成脚底发黄以外,还跟肝脏的关系密切。当肝细胞被破坏时,使得血中的胆红素不能正常排除体外,逆流至血液中,呈现出的症状就是使皮肤发生黄染的现象。
有4大习惯的人,需格外注意保护肝脏健康
一:长期熬夜
一旦长时间睡眠不足,肝脏则会不堪重负,便会引发一系列疾病。长期熬夜,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减少对抗病毒的能力,更会增加癌症风险。
二:滥用药物
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不容忽视。生活中,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避孕药等,都易引起急性肝损害。
三:长期生气、情绪抑郁
百病皆生于气,经常生气、发火,肝会承受不了。肝主疏泄,情绪对于肝脏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当人在生气时,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国外有研究发现,易怒的人患肝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倍。
四:长期大量喝酒喝酒最伤肝,长期喝酒,约75%发生脂肪肝,40%发生酒精性肝炎,8%-29%发生肝硬化。所以,经常喝酒的人,需要格外注意保护肝脏健康。
保护肝脏,多食二绿,常饮二水,做好两件事
“多食二绿”1、西兰花
研究表明,西兰花,具有预防肝癌、脂肪肝的功效,尤其对预防脂肪肝,十分有好处。
此外,西兰花,还富含萝卜硫素,是一种抗氧化性极高的植物化学成分,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经常吃西兰花,对于肝脏健康十分有益。
2、芦笋
芦笋,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其中,氨基酸成分具有解酒护肝的作用,保护肝脏细胞免受酒精毒素的侵害。
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爱喝酒的人应常吃芦笋。
“常饮二水”1、谷谷丁赤玫花茶水
谷谷丁,随处可见,其根茎药用价值极高,含有的甾醇类物质,能够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脂肪酶的活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肝作用。
谷谷丁入肝经,擅长排肝毒,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与乳蓟的功能不相上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谷谷丁有效成分,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解除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增强肝脏的再生能力。
赤玫花,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营养含量高,性质温和,泡水喝,能够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滋养心肝血脉,有助于淡化斑点,促进肝脏健康。
二者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对于肝脏健康,大有益处。
2、枸杞红枣水
枸杞,药食同源,可补肝益肾,清肝明目。
并且,枸杞含有甜茶碱,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修护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脏排毒。
中医里,有用红枣组方的“养肝汤”,来养肝排毒。
红枣,能提高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二者一起煮汤饮,可以很好的保护肝脏健康。
做好两件事第一件:适当运动,不懒惰
运动,有助于肝脏健康,日常不要太懒惰。
肝不好,睡前走走路、散散步,是不错的选择。
经常走路散散步,有助于疏肝解郁,强健肝脏,保护肝脏健康。
散步也能“散心”,适当的散步,可以有效疏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的情绪刺激,减轻肝脏的负担。
晚饭后1小时,大概在19〜21点,人体的各项机能,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全身血液分配均衡,最适合散步。
第二件:睡好子午觉
肝血,具有滋养肝脏,营养机体的功能。
睡眠补肝血,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医讲:人卧,血归肝。睡好子午觉,补肝血。
子时要熟睡,养肝血的同时,还有助于肝脏休息,促进肝脏的自我恢复。
午时小憩,可补充睡眠,有益肝肾健康,同样有利于滋养肝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芥菜团子正宗做法?
做法步骤
1· 芥菜叶子切成小段,剁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揉捏,挤出汁水;
2· 加盐、生抽调味,再加入糯米粉混合均匀,分次加水调整黏稠度,揉到没有糯米粉为止;
3· 直接下剂子,每个大概30克左右,用掌心搓圆备用;
4· 锅中倒入菜籽油,烧到三成热,手上沾点水,取一个团子,按压成饼状,放入锅内煎出香味;
5· 加适量水,盖盖子,中火焖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时可以蘸点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