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症状丧尸,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怎么去赞美它,可能很多人不会喜欢这个题材,或者因为老旧或者没什么故事而去忽略它,小派建议您必须看一下。
这部电影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的剧情片。2012年被英国杂志《视与听》评选为世界电影史名作第三名。当然在也在豆瓣T250中。这是小派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东京物语》
小津安二郎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描写日本的家族制度如何崩溃。
2012年,当今世界最权威的电影月刊、英国杂志《视与听(Sight & Sound)》对全世界358位电影导演进行投票调查。在全世界著名导演和影评人的联合参与评选下,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郞的《东京物语》位列世界电影史上名作第三名。第二名是《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第一名是《迷魂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孤独一生的小津安二郎富有真正的幽默感,他把琐事简单地置于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领率无常,惘然上路。
小津安二郎一生创作了54部作品,虽部分散佚,仍有30余部存世。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总在省略和留白之处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超低机位构图、凝滞镜头下的细腻画面等,建构了他独特的视觉美学。小津的这份“余味”,或许在不同年代影人们的“念念不忘”中,“必有回响”!
《东京物语》取材于日本寻常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说话的称谓都带着浓厚的日本风俗。在淡淡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多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社会老龄化,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孙辈和祖辈的隔阂等问题纷纷出现,矛盾和冲突正式在这般平淡生活中慢慢产生。生老病死这样的悲伤的情节也被小津用“平淡生活化”的手法带过,或许死亡也是生活中波澜不惊的一个过程。(摘自 《视与听》)
儿女们都大了,各自成家,住在尾道父亲周吉(笠智众饰)和老伴(东山千荣子饰)要去东京看望他们。
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但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
还没等他们到大儿子家,孙子就因为爷爷奶奶到来腾地方哭闹不停。
大儿子平山幸一(山村聪 饰)在东京当医生,二女儿繁(杉村春子 饰)在东京开美发店,
老人在下火车以后大儿子与二女儿将老人接回了家
本来要接站的二儿媳纪子(原节子 饰)东摸西摸的过了时间,所以来晚了。
原节子以完美的形象和默契的配合,成为战后小津安二郎的救星:只要小津每拍摄一部不符合巨匠身份的败作,通过原节子出演的作品就能挽回巨匠荣誉——《风中的牝鸡》之后的《晚春》、《宗方姐妹》之后的《麦秋》、《茶泡饭之味》之后的《东京物语》,这“纪子三部曲”构成了小津职业生涯的巅峰。
小津安二郎曾经写过,我拍了二十多年的电影,像原节子那样能够深入理解角色并展现精湛的女演员非常罕见。原小姐的演技很有内容,很适合日本人。(摘自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离世,原节子低调化装吊唁,只筱田正浩等守灵者得见,从此不再出现在公众视线之内。高峰秀子与原节子并称“昭和两大花旦”,2014年12月,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旬报》的《日本历年100佳男女演员》特刊中,原节子排名并列第4位,高峰秀子则位列榜首。
原节子于战前经常出演军人的妻子,在该片中她则饰演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未亡人平山纪子。
本来打算是大儿子带着二位老人逛东京的,突然的一个病人有急诊,不得不放弃整个出行计划。本来老人以为儿子在东京有多么风光,原来只是住在东京偏远的地方开了个小诊所,老人发现原来儿子和女儿的生活并不那么如意,原来至少不像他们想象的好。
后来纪子带着二位老人逛了一天,还回到自己的家中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父母。
影片中并没有安排很多大儿子,大女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镜头,儿子与大女儿的性格,或者说他们对于父母的态度更多的是通过他们在父母背后的言行表达。开美发店大女儿叫自己的丈夫不必麻烦跑去看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反正会来的;当自个儿丈夫买了饼回来给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她说没必要买那么昂贵的东西,然后自己拈着一块饼吃了。而当父母因不堪旅馆的嘈杂从提前从温泉回来的时候,面对大女儿的埋怨,父母也只是笑着说“回来了”
在回尾道的火车上,母亲病倒了。
而对于在大阪铁路系统工作的小儿子,影片根本就没有安排他与母亲的面对面地接触。直到他赶回家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母亲的遗体。
在最后小女儿表达了对兄弟以及姐姐的不满,不满他们丧礼一结束就忙着返回东京,不陪一陪父亲;不满姐姐在母亲刚刚下葬,就提出分母亲的衣物。小女儿说:“他们太自私!”
二儿媳纪子笑着说:“我在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子女长大后,会渐渐远离父母。繁姐姐这般年纪,跟爸妈已不同,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大家都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影片最后爸爸与二儿媳之间的对话,爸爸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奇怪,自己的子女,反不及你这个外人来得孝顺,谢谢你!”
爸爸劝说二儿媳继续自己的生活。此时二儿媳终于哭出了声,告诉爸爸她有时候会好几天不像起去世的丈夫,有时候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也会觉得孤单寂寞,也希望能够有什么事情发生。当爸爸将妈妈留下的怀表送给二儿媳的时候,她终于捧着脸失声痛哭。
这部电影是通过余味定输赢的,平平淡淡的喝酒聊家常展示出旧式传统家庭与观念的逐渐被瓦解,而物哀之情也缓缓的流露出来。
能否像电影僵尸大战感染一种不厉害的病毒来避免新冠状病毒?
肯定不会这样做。
第一:新冠状病毒没有厉害到无法解决的地步。现在已经新增病例程下降趋势了
第二:你能保证你找的这个不厉害病毒不会变异成另一种危害比冠状病毒更厉害的病毒吗?你能保证它不会和冠状病毒交叉变异吗?这都是不确定性。需要大量投入研究。观察的。如果有这时间那还不如直接把冠状病毒解决算了
第三:就算这种方法可行。你知道哪个病毒合适吗?你不还是要慢慢筛选,实验吗?那还不如直接把冠状病毒打败来的实在。
然后那边的民众大量冲关如何处理?
不得不说,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比较难搞:人口基数接近14亿,和我国不相上下;贫困人口实在太多,贫民窟人口密度更是世界前列;尽管全国公立医院免费,但公立医院资源实在有限……
△孟买达拉维,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口超过60万
△印度贫民窟恶劣的生活环境
这是截止到2020年6月28日20时,印度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情况:
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530993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20131例,累计死亡16124例,确实越来越严重!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后果可想而知,疫情的严重程度最终超过美国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印度的人口基数是美国的4倍。
其实,按照印度现在的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基本失控了!后面也谈不上再进行控制。
不过,以前听说过战争难民,还确实没有听说过“疫情难民”。因此,就算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完全失控,按我的估计,印度民众也不太可能大量冲过中印实际控制线到我国来避难。
但由于印度向外扩张的野心比较大,加上上次在加勒万河谷吃了亏,会不会借着疫情失控,纵容印度民众越界避难,目前还确实比较难预料;由此,我国也的确需要对此有所防备。
不过,就算印度民众越界避难,由于我们对新冠肺炎的控制与治疗已经轻车熟路,只要越界避难的印度民众数量能够稍微控制,还真没有什么可怕的。
而实际上,由于中印实际控制线我方一侧基本都是杳无人烟区域,只有边防军驻守;因此,印度民众想要达到避难的目的确实不现实,必要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凡事未雨绸缪总没错,尽管出现这种“疫情难民”的概率实在很低,多做有关方面的准备还是有必要的。
新冠肺炎会是人工合成的吗?
“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这一错误说法从新冠疫情一开始便流传于各大社交网络。起初疫情只在国内盛行时,“美国起源说”尘嚣甚上。直到疫情扩散到国外时,“武汉病毒起源说”、“中国病毒起源说”又被多次提起,甚至被一些不良政客用作实现(正夂)治目的的武器。
现代科学界的共识早在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辟谣——“新型冠状病毒并非人造”。
2020年3月,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 医学》刊登了一篇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起源的关键文章。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多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根据已发表的数据得出新型冠状病毒自然选择的证据,提出“SARS-CoV-2冠状病毒(注:论文发表时对新冠病毒COVID-2019的旧称)不是实验室产物,而是在进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人工合成病毒,难道不是轻而易举吗?生物技术众多领域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摩尔定律。在2000年,测一个人的全基因组需要30万美元,如今只需要几千甚至几百元人民币。
在实验室,合成一段DNA序列已是小菜一碟。科学家们现已成功合成了四条酵母染色体,把它们装进酵母细胞里可以正常工作。甚至有人从零开始,照着生殖道支原体合成了一种基因组完全人造的细胞生物。
在当今时代,如果已知基因序列,想去复制或改造一个病毒,没有其他附加要求(比如传染性加强)的前提下,一点都不难办到。
▲人工改造的病毒用于消灭「超级细菌」
病毒无非是一段遗传物质——DNA/RNA,外面包裹了一层壳。后者是前者的产物,可以通过转染细胞等方式获得。所以编译病毒,主要是编写它的遗传物质。
这个工作连“门外汉”选手都能做到。实际上,全球不少普通人已经有条件这么做了。
美国FDA规定了涉及基因编辑的人体研究都需要详细备案,但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家里搞实验,往自己身上试,却没有法律规定如何去管。
有了一定专门知识,去折腾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不难,而且代价并不高。
强大的「基因剪刀」CRISPR全套工具带教程在网上仅售$169,网购到家后即可DIY。
生物原材料也不用愁。一些公司会生产化学合成的遗传物质片段,价格低廉,也可以网购。你需要做的,只是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就能造出病毒来。
2018年,加拿大的几个学者用这种网购的原材料,利用最简单的实验手段,几个人在很短时间便复现出了当时人类合成出的序列最大的病毒——马痘病毒,而花费却只要区区10万美元。▲马痘病毒感染细胞。图源:Megan Desaulniers & David Evans
此事一经曝出就立马引起了恐慌:马痘病毒是天花的近亲,这意味着业余选手也完全可能将其造出来。
有个公司叫SGI-DNA,它们生产的桌面式DNA打印机仅售6.5万美元,如果你足够有钱,只需要一晚上的时间就可以最多造出32条3600个碱基对的序列。
哪怕不想自己从头合成,也有很多其他的玩法。比如说,用169美元的基因编辑工具外加一些辅助,给现成的微生物加一个新基因,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些经过数十年来已经成熟的技术,已便宜到可以当成业余爱好来玩。
而目前从世界范围看,阴谋论从来都指向更加组织严密、面孔神秘的机构,比如军方、科研机构,比如病毒实验室。
这些机构多年来致力于折腾病毒,卓有成效。早在2002年,美国科学家就照着脊髓灰质炎病毒,完全利用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合成了一批人工病毒,并且,在小鼠上传染性和症状几乎与「原版」一样。
然而,照着模板做病毒容易,但往某个特定方向改编病毒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让病毒听你的?绝非易事!病毒简单而微妙,一点点调整就可能使它的致病特性大大增强,或者大大减弱,个中奥妙人类远未掌握。以人类目前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让病毒“乖乖听话”的水平。
事实上,现有的人工合成病毒研究均是“倒着来”的,也就是在现有病毒上提取相应的基因片段,再通过一系列转化重新合成病毒。这与凭空制造一种病毒的难度相比,并非同一个难度级别。还没有人能够从代码开始原创一种全新病毒。不过在实验室里改造病毒,让其某些方面加强,已经有很多成果。
有一种研究叫「功能获得」(GOF),研究对象多是流感、SARS、MERS等危险的病毒,通过人工改造模拟变异,看它们会如何变强。
▲一种对于流感病毒进行GOF改造的研究
这些研究并非为了制造更厉害的病毒,而是为了更了解病毒,理解并预测它们可能产生哪些突变、突变后如何感染人类,为未来的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在天花病毒被销毁前,人类已经在它的基因组上研究了十余年,虽然没有加强天花,但成功加强了它的一些近亲,比如鼠痘。人们还发现数种方式,可能增强H7N9病毒。2011年,富希耶等人制造出加强的H5N1病毒引发了恐慌,导致该病毒的研究停滞一年多。
GOF研究存在巨大的伦理争议,美国一度将其叫停数年,去年才得以低调恢复。如果病毒真从实验室意外逃逸,后果可想而知。但如果不去研究,人类又很可能被病毒的下一个“意外”袭击打个措手不及。
经历过人工改造的病毒大多有一定的辨识性,比如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基因、不该变化的片段变化了,或者其他违背自然演化规律的现象。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没有发现明确的改造痕迹。它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骨架差异都不小(正如石正丽2015年论文所提到的),与最接近的蝙蝠病毒RaTG13基因组差了4%以上。
▲4%的序列差异放在病毒上不算小。图源: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
自然界形成的病毒之间会有各种细节的差异,这些差异经常是无意义的。GOF研究不太会去改造这些无意义细节,改动一般较小且多有目的性。
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结论更接近前者。它的序列与所有已知病毒都有许多细节差异,但没有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变异,即便是受体结合方面那个可疑的突变也存在于其他病毒中。
一种新病毒的突然出现或突然变强也不能作为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依据。
许多病毒都是突然登上人类历史舞台的,比如埃博拉,比如HIV和艾滋病,比如马尔堡病毒。流感在欧亚大陆与人类相安无事几千年,直到1918年才突然大爆发。天花可能存在了数千年,但直到十六世纪才开始在人类社会快速传播、变异,形成严重威胁。在人类漫长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时期,医学分辨不同传染病的能力极为有限。不管是哪国史料,都有大量被「瘟疫」二字一笔带过,无法考证具体是哪种疾病的瘟疫。
据《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研究(一)中国疫病史鉴》推算,中国从西汉至今发生过321起疫病流行。邓拓在《中国救荒史》里也进行过不完全统计,认为中国的瘟疫从上古至清,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比如说,周代只发生了一次有记载的瘟疫,而清代有74次。
这是由记载详尽程度、政权治理能力决定的统计偏差。
如果非典和新冠肺炎发生在古代,很可能不会作为单独的新型疾病,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而那些说「古代人打猎、吃野生动物的多了去了,也没发生这样的疫情」的,对此显然缺乏基本概念。
结语距离疫情暴发已经过去了近5个月,但目前世界疫情依旧很严峻。这期间出现了太多的争议和阴谋论,希望这些事情不会影响科学家们的研究进度,更不要影响普通人的心态健康。
共渡难关才是现在最需要做的事。
90后的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有哪些?
1990年,第一批90后出生。到现在2018年,整整28年已经过去,如今我们这一代已经快要步入中年。
以前的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现在的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成人的世界除了胖,好像没有容易的事情。
没有了准时的课间操,怀念起小霸王学习机,还有那张退了色的JAY海报,这些只能在记忆中寻找。
泡着枸杞的保温杯,购物车里面的秋裤,为了秃顶而产生的烦恼。仿佛一夜之间,90后长大了。
90后也会将“老了,老了”挂在嘴边,也开始调侃00后的成长,这个曾经被我们“看不上”的群体,已经成为了新一届初升的太阳,不容置喙地从90后手中接管了青春的统领权。
时间悄悄溜走,但是这些影片将90后的青春记录下来,自电影诞生以来,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标记属于自己的电影,每一代人又都有每一代人的经典,90后也是如此。
01
《大话西游之大圣取经》
每一个90后的青春,都离不开星爷的镇楼,那时候我们为了看一部星爷的电影,冒死从爸妈手里抢下遥控器,顶着爸妈变态的眼神,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解释,虽然他们穿得奇奇怪怪,说话夸张得要死,但真的是正经电影啊!
小时候,我们看不懂周星驰,那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大笑。
如今《大话西游》的每一个片段仿佛都能刺穿我们的内心,大笑,流泪,然后沉默,这就是在叙述我们的生活。
曾经的我们都期待那个踩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出现,后来的我们才明白:“我不戴金箍就无法救你,戴上金箍就无法爱你”的真正含义。
紫霞爱着至尊宝,至尊宝爱着蜘蛛精,孙悟空爱着紫霞,原来爱情就是不可言喻的奇妙和悲哀。
02
《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是一个关于杀手和女孩的故事,杀手老练但温柔,女孩柔弱却坚强。萝莉和大叔的结合,演绎着师生,朋友,情人相互错杂的情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充分满足了90后的“宅腐心”。
Leon,他是冷漠的杀手,但他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本身,他代表着男人最极端的一面,对待强大残暴的敌手冷酷无情,对待温顺的女人和娇弱的儿童时却必须保持规则,不伤害他们,甚至妥协,而温情甚至是他们的阿迦琉斯之踵,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去报答。
生活就像杀手走向门的那一刻,每个人看到门后发生的故事都不一样,但只要心中有光,那扇门就是通往希望的通道,往后余生屠杀和警惕将不复存在,有的只有他的玛婷达,和那株不开花不结果的他的心爱。
小时候都特别羡慕长大,羡慕长大后再也不用为了考砸的成绩单烦脑,那时候我们也曾不停问自己“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成长告诉我们,“一直如此”!
03
《泰坦尼克号》
1997年,当这艘詹姆斯·卡梅隆呕心沥血打造的万吨巨轮驶进中国时,也就意味着一代人的“电影启蒙”就此开始。
《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在彼时中国算得上一件大事,大街小巷的电影院与音像店里,到处都是杰克和露丝的海报,冰山的碎片撒满每一个街角。
90后就是在这样的“盛世”之下,牵着爸妈的手,被领进了电影院,也从此打开了对电影这一形式的全新认知体验。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神话,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人们在这虚构的爱情蓝图中渴望或寻找这种爱情神话的力量。
当泰坦尼克号进入到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心得以在一个瞬间有了猛烈跳动的力量。
也许我们无法挽留生活中太多的记忆,但是至少这样的瞬间,我们抓住了一样东西,这就是爱情。
当老爷车内激情一幕出现时,你的邻家哥哥是不是也用望远镜挡住了眼睛?
04
《名侦探柯南》
有人说,世间没有永恒。我说有,它的名字叫柯南。
每一个90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聪明机智的柯南,名侦探柯南系列有针对性地满足了青少年对于暴力色情的潜意识幻想。
那时候,觉得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和柯南一起侦破各种高能杀人案件,我们和柯南一起进行福尔摩斯角色扮演。
05
《哈利波特》
说起我看《哈利·波特》的故事,又是一段斗智斗勇的过往。
哈利波特开播时间是晚上10点,完全超出了妈妈规定的睡觉时间,为了追剧,用尽毕生聪明才智,各种方法巧妙躲过妈妈的抽查。
班里谁买了全套《哈利·波特》,第二天就被瓜分着借完。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共有八部,除最后两部电影外,其余每一部对应一本原著小说。
看哈利波特电影完全是为了小说留下的令人激动的袅袅余音,哈利波特电影和所有改编电影一样,永远无法超越纸上的行距,但却为死忠的读者提供娱乐和至噱的余地。
而当初饰演哈利·、赫敏、罗恩的3位演员,也在长残和长成女神的舆论中慢慢长大,离开那个充满魔力的学校,创造自己的事业版图。
魔法世界没有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也就这样结束了。
06
《古惑仔》
“古惑仔”是一个几乎每个80,90后的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绕不过的词。
可能会有人不知道郑伊健是谁,但是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的名字每个男孩子肯定耳熟能详。
这部在地下录像室流传开来的港片不知不觉地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不管那时候是5岁还是15岁,在刚刚开始睁眼认识世界的时候,在叛逆寻求自由的时候,看到这一帮义字当头快意恩仇的少年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肾上腺激素的喷发呢?
07
《三傻大闹宝莱坞》
在基本告别电影的高中时代,语文老师安排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一位身处“应试教育”中的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反应试教育”的片。从此这位老师被我们封了神。
她通过这部片教给我们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影片告诉了懵懂的我们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及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抛除咱们对教育、对高考的争论,实际上开始工作了的我们,都比学生时代更能意识到,试卷能做满分的人,职场并不一定会有优势。
社会的考核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力,而能力是不完全能被试卷定义的。
如今的90后,都成为了影片中的两位男主,因为家庭的压力,因为社会的压力,选择“更好找工作”的专业,而不是“更喜欢”的专业。
但人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你的价值又究竟在何处?留给我们不断的探究和思考。
比较各个年代的青春,我们这一代的青春是没有什么共同记忆的。
50年代有激情岁月,60年代有饥馑动乱,70年代有上山下乡,80年代有思想激荡……
到新千年,我试图提炼这一代人的共同情感,却发现青春只是散落凌乱的个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