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舂药配方,红花和益母草能使牛发情吗?
可以的。它可以治母牛不孕,治疗母畜不发情,治母畜胎衣不下,治疗子宫内膜炎,治产后风湿 ,治母牛产褥热等等,以下就如何运用益母草治疗这些疾病给大家做个介绍。
治疗母畜不发情的配方:
①取益母草500克、艾叶250克、黑豆1000克,煎熬两次,合并药液1次灌服,黑豆分数次喂服。每2日1剂,连用3剂。
②取益母草200克、丹参150克、当归100克煎汤去渣,候温加红糖200克灌服,发情后第5天开始用药,5天1次,连用3剂。
新鲜水牛角有什么用?
先说答案:既不值钱也没有什么药用价值。
中医里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认为有很神奇的功效。事实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有效果,包括犀牛角也没有。
看一下国际上对犀牛角的研究:
图标所述,犀角对于退烧,镇痛,抗炎,解除痉挛,利尿和杀菌都是无效。
在目前科学指导的循证医学中,犀牛角没有任何药用价值。传统医学中那样当做春药,或者治疗发烧、抽搐,都被证明没有效果。
至于安宫牛黄丸一事儿,查遍网络也只那几个传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医认为和民间传说:中风病人吃一粒就能下地走路,半身不遂吃几粒就康复,甚至还有脑死亡吃活了的。
相信这种神迹的话,给大家推荐一种本草纲目记载的神药:金浆。金浆就是黄金化成水,功效据记载可以“长生神仙”。是不是比犀角好用多了?
科学地分析犀牛角的成分:主要是由角蛋白组成的。角蛋白是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纤维硬蛋白,分子间存在大量胱氨酸交联,因而具有很好的强度与不溶性。除了组成犀牛角外,人类的头发、指甲,动物的蹄、角、喙、羽以及皮肤表面都含有大量的角蛋白。
但是,犀牛角的核心部分与周围部分的成分并非完全一致,核心部分具有较高水平的钙质化。钙质化能够加强角蛋白的强度,不容易被腐蚀。所以常常被用来做工艺品,加上古代犀牛比较难捕猎,这类工艺品相对比较名贵。
至于水牛角,除了可以制作工艺品外,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如果真正值钱的话,还会有人杀了牛扔掉吗?
蛊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简单地说,“苗蛊”不过是对“疾病”的过度神秘化、夸大化,甚至是污名化。之所以现在还有关于苗蛊的各种传说无非是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信息不对称”故意制造的紧张气氛而已。
一提到湘西神秘文化,相信各位看官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赶尸、巫蛊和落花洞女”三大巨头。
在现代科学的加持下,赶尸的谜团已经被破解,而落花洞女也无非是一个苦情剧的传说而已。唯有“苗蛊”还半真半假地存在于人的记忆之中,被大家津津乐道。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慢慢的盘一盘,“蛊”那些事儿。
壹丨由“蛊”字盘苗蛊的起源蛊,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蛊”字,是两条虫子被放入到一个碗状的形象。据专家推测,甲骨文中的“蛊”字代表的是“食物中毒”的情况。
在烹饪技术、卫生条件都十分不完善的远古,蛊与代表失火的“灾”和代表人祸的“祸”一样,都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不吉利字”。
进入周朝之后,周王室设立了一个叫“庶氏”的官职,专门负责消除蛊毒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庶氏就是一个“卫生防疫官”,他对付蛊毒的办法是祈祷和使用草药。
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国君突然生病了,他的亲家秦国的国君派秦朝著名大夫医缓前去给他看病,医缓看过之后,觉得这是因为过于沉迷于女色,而导致的 “蛊疾”。这种疾病并不是因为神鬼而起,也不是因为中毒而生,纯粹是因为被女色所迷惑而丧失心神。传统医学认为,心是人元神的住所,一旦心神丧失了,老天爷也就救不过来了。果不其然,几天之后,晋侯就一命呜呼。”
这是文献中第一将“蛊”与“女性”、“欢爱”、“诱惑”联系到一起。
贰丨汉武帝巫蛊之祸在方术、巫术横行的西汉初期,各地的方士、神巫之辈汇集于长安,以教人一种以厌胜、射人偶、诅咒、放毒虫而致人非命的旁门左道来骗取钱财,这些巫术统统被称为“巫蛊”。
西汉初期的“巫蛊之术”非常之流行,甚至后宫的佳丽们都会请“神婆”在寝宫中放上巫蛊之物来陷害她人。由于后宫佳丽们经常争风吃醋,经常有人诬告她人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因此后宫中经常出现因“巫蛊”导致多人丧命的事件。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贺和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汉武帝的亲闺女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的儿子卫伉都因此而死。
在汉武帝末年。“巫蛊之术”终于引发了一场数十万人牵连其中的大灾祸。
据《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载,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身在皇家别院甘泉宫中午睡,突然梦到有一群人拿着棍棒打他,之后就身染重疾,久病不愈。
这时,粗通医术的宠臣江充就勾结巫师檀何骗武帝说,现在皇宫之中充斥着蛊气,如不清除,您的病永远也好不了。”
由于,当时的汉武帝年事已高,思维已经有些不清楚了,便轻信了这等谗言,就派江充去彻查此事。江充得令之后,便带着檀何四处搜捕使用“巫蛊”的人,只要是家中埋了人偶便统统锁拿到监狱里再说。
在严刑拷打的威压之下,那些被关到监狱里的人开始胡乱地诬告他人用“巫蛊”害人,最终有数万人被砍了脑袋。
其实,江充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陷害他的仇人—当时的太子刘据。他担心汉武帝驾崩之后,当了皇帝的刘据会对自己不利。
在外围转了一大圈之后,江充开始“图穷匕见”,开始捏造宫中的蛊气是刘据搞出来的谣言。
闻得风声之后,刘据派门客无且拿着他的符节进入未央宫,并调出了未央宫的羽林军捉拿江充。
但此时的汉武帝得到的消息却是“太子造反了”,大怒之下,调来兵马剿灭“叛军”。
刘据的武装力量与汉武帝的部队在长乐宫西门外鏖战了5天,数万人丧命,血流成河。最终,刘据和其母后卫子夫皆因兵败而自杀,数十万人因此事而株连。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为汉高祖守坟的郎官田千秋突然假托“高祖托梦”上书为刘据伸冤。此时的汉武帝也从巫蛊之祸中慢慢地醒悟了过来,开始疯狂地报复当年参与诬告、追杀太子的官员,江充等人被满门抄斩,新一轮的血腥大戏又一次上演。
后来,汉武帝还在长安建了一座“思子宫”,并在河南灵宝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叁丨从“巫术”到“毒虫”汉朝之后,“蛊”就逐渐地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变成了“虫毒”的代名词。
在东晋的《搜神记》和南朝的《舆地志》等书籍中,就将蓄养蛊虫与图财害命联系到一起。
随着时间的积累,“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什么“金蚕蛊”、“子母蛊”、“蛇蛊”、“蜈蚣蛊”、“泥鳅蛊”、“蛤蟆蛊”、“石头蛊”、“癫蛊”、“脓蛊”、“痨蛊”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当然有名的还算是“情蛊”。
在隋朝医书《诸病而侯论》、唐朝药书《千金方》以及宋朝药书《庆历善治方》中都有专门论述如何治疗“蛊毒”的文章,都主张用一堆非常奇怪的药物“解蛊”,大概是从“以毒攻毒”层面考虑的。
在明朝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一种制作“蛊”的方法。
《本草纲目》中记载,如果把蛇、蜈蚣、蝎子等一百只毒虫统统放到一个缸中,也不喂食,任由他们互相撕咬,一年之后掀开盖子,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蛊”。
肆丨蛊文化从中原到南方据史料记载,巫蛊文化从中原向南方转移始自隋唐时期,明清之后“蛊”从中原大地基本消失,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极为盛行,在苗族、布依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巫蛊文化与其民族独有的医学、药学、神学交织在一起,成为独有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去探究一下,巫蛊文化是如何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神秘文化的代名词的。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流行“巫蛊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湿润的地区,这种自然条件简直就是“毒虫”和“瘴疬之气”的温床。生活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特别容易生病,尤其是“痢疾”、“风湿”、“疟疾”、“慢性肝炎”等疾病,而且特别容易被各种毒虫叮咬,因此“病”跟“虫”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人们很自然地会把生病的原因归结到“虫”身上。
而且这种自然环境容易让人感到“神秘”和“压抑”,从而酝酿出“焦虑”、“多疑”、“神经质”、“敏感”的情绪。
山高路远,川急谷深,切断了这些地区与先进地区技术交流的渠道,技术、思想的内卷让这些地区产生了独有“巫文化”,也产生了独有的“医学”、“药学”系统,而且医学与神学合二为一,成为“巫医”体系。
人们常常把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天意和邪恶,认为天地之间存在这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布撒、传播疾病,这种力量可以被某些邪恶的人所掌控。因此,在当地人的思维里就会幻化出一位善用“蛊”的蛊婆。
这一点有点像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女巫害人”理论。
至于为什么将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呢?
从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
在《左传》中与“蛊”联系在一起的是“女色”、“魅惑”、“死亡”等等名词,可以说女人就是“蛊”的天然属性。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家破人亡的寡妇会被人认为是“克服”,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害死了家人。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作风不怎么正经的女性会被认为是以“狐媚之术”魅惑他人,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术魅惑他人。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如果一位女性特别漂亮,或者特别丑陋,家境特别富有,或者家境特别贫寒都会被人视作“蛊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御妹是什么意思?
【一】妃嫔称号。北魏孝文帝时始见。北齐后期,置八十一御女,与相传古制八十一御妻相当,各有名目。如穆光、茂德等,不胜枚举。以后隋炀帝置女御八十一人,分御女、宝林、采女三种名目,其中御女凡二十四人。唐与金也有御女,人数则与宝林、采女各为二十七人。
【出处】:古代宫内侍女。《淮南子·时则》:“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又称女御、御人、御妻等。
【二】星官名。(1)属紫微垣,共四星;(2)属轩辕(十七),即“狮子座A星”。
【三】房中御女术
对皇帝来说,恨不能将天下所有的美人都纳入后宫,供他享用,但皇帝的精力却不能源源不竭。随着年龄的增长,御幸美人时日益感到力不从心。皇帝的苦恼逃不脱大臣的眼睛。那些精于房中御女术和专攻此术的道家术士们尤其明白皇帝的心理和需要。于是,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大臣和道家、术士向皇帝传授房中术。他们的所谓御女战术极多,花样百出,还借助各种仙丹和药物。明清时期传入后宫的房中术更是如狂飙如烈焰,皇帝们沉醉其中。
春药是宫禁房中术中的重要内容。唐宫盛行助情香,明代的后宫更是奇彩夺目。宪宗时期的首辅大臣万安在进呈房中术的密疏同时,还进献媚药。万安的媚药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出自切身的体验。万安年纪大了,不能进行房事,心中十分愧疚,觉得在娇妻面前抬不起头。他的门生倪进贤送给他一个秘方,万安照方使用以后,竟如同壮年,十分灵验。万安以身试法,欢畅无比以后马上想到了虚弱的皇帝,于是忠心进献。
雍正皇帝正值盛年却突然暴卒?
雍正58岁去世,比起父亲康熙69岁、儿子乾隆89岁的寿命,夹在中间的雍正,的确是显得有些短命。但与历史上其他皇帝做对比,这个年龄也算长寿。
关键在于,有关雍正的死因,各种版本的说法层出不穷,令事态朝向了蹊跷的历史谜团。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感到有些不适,但还可以照常办工、召见臣子,怎知突然病态加重,到二十三日子时就断了气。
从身体不适到去世,前后不到三天,雍正应该是得了某种急病。
虽说病来如山倒,但皇家有着最顶尖医疗团队,怎么着也不会让皇帝倒得这么快,就算是急病,也得有个病发的过程吧。
再者,雍正暴卒,如果是因为正常疾病导致的话,医官们就得如实记载存档才对,而不是隐瞒。
也就是因为这些含糊其辞的疑点太多,才让人对雍正死因进行了各种猜测。
最具有武侠快意恩仇色彩的,莫过于吕四娘暗杀一说。
吕四娘的祖父,是清初大学者吕留良。吕留良曾写书宣传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了不少读书人,湖南儒生曾静,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说曾静突出,是因为他真正将“反清复明”,付诸了行动。
他首先搞的是舆论造势,在吕留良的基础上,掺杂进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雍正阴谋夺位、残杀兄弟等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并得出清朝气数将尽的结论。
随后,他找到当时手握重兵,又有汉人血统的川陕总督岳钟琪。
这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岳飞抗金,抗的不就是女真人嘛,现如今的满清朝廷,也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按照曾静等读书人的逻辑,龙生龙凤生凤,只要对岳钟琪晓以大义,是能将他争取过来的。
于是,曾静将岳钟琪视为反清复明的突破口,派门人前去策反。
结果,岳钟琪将这事上奏给雍正,曾静被逮捕,被押解到北京,他对自己密谋反清的事供认不讳,还抖出了自个儿反清复明的思想来源——吕留良。
雍正借此大兴文字狱,吕留良和已去世的儿子吕葆中,被开棺鞭尸,次子吕毅中被斩首,孙辈不论男女,发往宁古塔,亲戚、弟子全部受到牵连,无一幸免。
不过吕氏家族,终究还是留下了火种,就是当时刚出生,留在安徽乳娘家里的吕四娘。
得知家族不幸,吕四娘悲痛欲绝,当场刺破手指,写下“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从此隐居山林,拜高僧甘凤池为师,苦学武艺,精通轻功和剑术。
吕四娘武功大成,乔装打扮,以选妃名义混入紫禁城,成功刺杀了雍正,并割走其头颅。雍正因而无头下葬,只能以黄金铸成人头来替代。
这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在很多方面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吕四娘的年龄。雍正十年吕家出事她才出生,到雍正十三年刺杀成功时不过三四岁,怎么可能参加选妃?还能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里刺杀皇帝?
要知道,清朝宫廷女子侍寝时,是要脱个精光、洗刷干净,裹在棉被里由太监抬到皇帝的寝宫,完事后再原路抬回,根本没法隐藏杀人、割首级的凶器。
可以说,雍正遇刺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与刺杀说过度戏化不同,雍正死于丹药中毒说,则是有直接和间接资料来作证。
雍正炼丹吃,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主要是雍正是工作强度大,掏空了身体,不得不走向靠外部药物吊精神的路数。
雍正在位,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在他的任期内,着力收拾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推行了清理亏空、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西北战事、火耗归公等一系列国策。
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充实了国库。据记载,康熙晚年国库存银不过800万两,到雍正去世时,存银已高达6000万两,给儿子乾隆留下丰厚的家底。
不过,由于雍正办事过于急躁、手段猛烈,所推行的政策,又件件对既得利益集团伤筋动骨,而这些官僚、地主、读书人,又恰恰是古代掌握舆论话语权的那一批。
于是,雍正在历史上,落下个“刻薄寡恩”的声名,在他新政中利益受损的人,喜欢写臭他,让他有个不得好死的结局。
这也是雍正死于吕四娘刺杀的社会背景。
但真实的情况,是雍正过度勤于政事,最终导致身体被拖垮。他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一样,都是活生生给累死的。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数据:
在工作方面,雍正绝对称得上劳模。一年365天,只有生日、冬至、除夕这三天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每天要到12点后才休息,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上班,睡眠质量严重不足。
现存雍正朱批里,有汉文奏折35000多件,满文奏折6600件,共有41600多件,他在位12年零八个月,共计4247天,大约每天就要批阅10件,但实际数目则要更多。
因为白天要早朝,所以这些奏折基本都是夜晚进行,且认真严肃,亲自批阅,少则数十,多则数百,有的甚至达千字,经常要通宵开工,忙起来连开几天几夜都有。
就算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连续几晚通宵都很难顶得住,何况已经四五十岁的雍正。
这样长时间的昼夜颠倒,身体自然吃不消,只能大量进食提神养气的丹药来支撑。
经常性熬夜用脑,是导致雍正猝死的元凶。高强度工作,很可能让他已经患上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才会去世得这么急促。
雍正迷恋“仙丹”药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道教的信奉。
皇帝炼丹求仙,这在古代并不新鲜,这事秦始皇干过,汉武帝耍过,甚至唐朝的太宗、宪宗、明朝的光宗,都是直接死于服食所谓的长生不老仙丹。
在这个问题上,雍正也走向了不归路。
雍正佛道双修,尤其喜欢道教炼丹这一块,在他还是皇子时,曾手写《群仙册十八首》,其中第十一首就是“烧丹”,其它也都是和道家有关的哲学。
他很喜欢服用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功效还不错,经常赐给手下大臣服用,比如田文镜、鄂尔泰等人。
在丹药之中,他还加入补药,在雍正四年给田文镜的谕旨里,他明确提到“既济丹”配合秋石服用,效果会更好。
“此方实佳,若于此药相对,朕又添一重宽念矣。仍于秋石兼用作引,不尤当乎?”
“秋石”又名秋丹石,是从童子尿中提炼而来,诸多医书和药方都提到过,“秋石有养肾固精之效”,被方士当作“长生不老药”献给皇帝。
补药不能常吃,雍正身体也因此越来越差,可越差还越吃,到后期,他对丹药的依赖已经近乎疯狂。
雍正七年,他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于是发下谕旨给各地心腹重臣,要他们寻访懂得修身养命之人,尽快送到京城。
他最信任的李卫,推荐了擅长按摩术的贾士芳,还有设醮祷祈的娄近垣,炼丹药的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都被养在圆明园里。
据清宫《活计档》里资料显示,雍正八年开始到他去世,近6年时间,共157次下旨运送炼丹的物品到圆明园内,其中光煤炭就有234吨,折合起来大概是一年39吨。
这是什么概念?
乾隆五十年到五十一年,紫禁城用煤炭量大约为140吨,雍正一年就用了上万人所用煤炭量的30%,除过冬和平时煮水做饭外,其余都用来炼丹。
古代丹药炼制,常加入硫磺、硝石、丹砂等材料,其中不乏铜、铅、汞等重金属。
这些,都是损毁身体机能,要人命的玩意儿!!!
雍正死的那天晚上,大臣张廷玉亲眼见他“七窍流血”,吓得“惊骇欲绝”,很像是中毒。
此外,刚继位没几天的乾隆,曾下令将圆明园内道士全部赶走,并且对他们发出口头警告,敢妄言捏造内宫之事,一经查出,立刻正法!
乾隆此举,显然是对道士蛊惑雍正炼丹深恶痛绝,但又觉得此事过于荒唐,顾忌雍正的名声,所以对外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
雍正投身事业的奋斗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他的作息规律和保健方式,又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伟人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的就是要劳逸结合,该工作就努力工作,该休息就得好好休息。现在,有钱人流行的是“有钱+有闲”,可别到头来,人没了钱也没了,老婆都跟别人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