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卤菜怎么做呢?
卤菜,是将初步加工和焯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在配好的卤汁中煮制而成的菜肴。现将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一、卤汁的配制
卤汁的配制,是做好卤菜的首要关键。卤汁配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卤菜的色泽和口味质量6卤汁一般可分为红卤汁、黄卤汁、白卤汁三大类。
1.红卤汁
八角20克,桂皮20克,陈皮50克,丁香8克,山奈20克,花椒20克,茴香15克,香叶20克,良姜20克,草果5个,甘草15克,干红辣椒100克,香葱150克,生姜150克,片糖250克,黄酒1000克,优质酱油500克,糖色50克,精盐200克,热花生油250克,味精100克,骨汤12千克。
制法:
①草果用刀拍裂,桂皮用刀背敲成小块,甘草切成厚片,香葱挽结,生姜用刀拍松,红辣椒干切成段。
②将八角、桂皮、陈皮、丁香、山奈、花椒、茴香、香叶、草果,良姜、甘草、红辣椒干一起装入香料袋内,袋口扎牢。
③将香料袋、葱结、姜块、片糖、黄酒、酱油、糖色、精盐、熟花生油、味精、骨汤一起放入卤锅内,调匀即可。
2.黄卤汁。
黄栀子150克,香叶100克,山奈50克,花椒25克,良姜50克,砂仁25克,油炸蒜仁150克,油炸鲜桔皮150克,芹菜150克,生姜150克,沙嗲酱1瓶,黄酒1000克,熟菜籽油250克,油咖喱150克,味精200克,精盐230克,骨汤12千克。
制法:
①黄栀子用刀拍裂,芹菜打成结,生姜用刀拍松。
②将黄栀子、香叶、山奈、花椒、良姜、砂仁、油炸蒜仁、油炸鲜桔皮装入香料袋内,袋口扎牢。
③将香料袋、芹菜结、生姜块、沙嗲酱、黄酒、热菜籽油、油咖喱、精盐、骨汤一起入放卤锅内,调匀即可。
3.白卤汁。
八角60克,山奈50克,花椒25克,白豆蔻25克、陈皮50克,香叶50克,白芷25克,香葱150克,生姜150克,水酒1000克,白酱油1000克,精盐120克,味精100克,骨汤12千克。
制法:
①香葱挽结,生姜用刀拍松。将八角、山奈、花椒、白豆蔻、陈皮、香叶、白芷装入香料袋内,袋口扎牢。
②将香料袋、葱结、姜块、水酒、白酱油、精盐、味精、骨汤一起放入卤锅内,调匀即可。
以上配方适宜于卤制10~12千克的生鲜原料(家庭可根据原料的数量,按比例减少调味料的数量)。
4.配制卤汁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香料、食盐、酱油的用量要适当:香料过多,成菜药味大,色泽偏黑;香料太少,成菜香味不足。食盐过多,成菜除口味“死咸”外,还会使成菜紧缩、干瘪;食盐太少,成菜鲜香味不突出。酱油太多,成品色黑难看;酱油太少,口味不够鲜美。
②原料的选用:黄卤汁、白卤汁不宜使用酱油或别的带色的调味品,也不要使用容易褪色的香料。
③卤汁不宜事先熬煮,应现配制现使用,这样既可避免调味品中的芳香气味白白地挥发掉,还能节省燃料和时间。
二、原料卤制前的处理
1.清洗处理。动物原料在宰杀处理后,必须将余毛污物清除干净。肠肚应用精盐、淀粉抓洗净。舌、肚还应用沸水略烫,用刀刮去白膜。
2.初步刀工处理。肉改刀成250~1000克左右的块;肠改刀成45~60厘米左右长的段;肝改刀成500~600克的块;牛肚改刀成1000克左右的块;其它内脏则不改刀。家禽及豆腐干等不需再改刀。
3.焯水处理。凡是需要卤制的动物性原料,都应先进行焯水处理后,才能用于卤制。否则,原料中的恶味、血污会混入卤汁中,使卤汁味劣,呈粥样化,并极易发酵起泡而变质,难于保存。原料未经焯水处理而直接放入卤锅中制出来的菜肴,表面附有血沫,外观不美,味道很差。
焯水处理是将原料放入清水锅中,焯至断生时,捞出,用清水洗去污沫。如原料异味较大时,可在锅中适当加入葱结、姜块、料酒等。
三、原料的卤制
将焯水处理后的原料放入已配制好的卤汁锅中,加盖,置中小火上,慢慢地加热至软嫩入味时,离火,出锅。也有的不出锅,食时再取出。卤制的关键如下:
1.卤锅的选用。最好选用生铁锅,若卤制的原料不太多时,选用砂锅为好。这两种锅壁厚导热性较差,汤汁不易蒸发。食物与此锅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不宜用铜锅或铝锅,因此锅导热性很强,汤汁气化快。铜锅还易与卤汁中的盐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成品的色泽、口味、卫生质量。
2.要掌握好火力。一般是采用中小火或微火,使汤汁保持小开或微开状态。不能使用旺火,否则,汤汁沸腾,不断溅在锅壁上,形成薄膜,最后焦化落入卤汁中,成碳末状黑色物,有的粘附于原料上,影响到成品和卤汁的色泽、口味。大火卤煮,原料既不易软烂,卤汁又会因快速气化而严重减少。
3.要掌握好原料的成熟度。原料的卤制,不管质地老嫩、成熟时间长短,其成熟度都应掌握在软化时或软化前出锅或离火。鉴别的方法是:用手捏一捏卤制的原料,如感觉很硬,说明火候未到;一捏即碎烂,则是过火了(属烂化阶段);捏之软而略有弹性,而且不碎,说明火候正好,即软化阶段。
四、卤汁的保管
卤过菜肴的卤汁,应注意保存,留作下次用。卤汁用的次数越多,保存时间越长,质量越佳,味道越美。这是因为卤汁内所含的可溶性蛋白质等成分越来越多的缘故。卤汁的保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撇除浮油、浮沫。卤汁的浮油、浮沫要经常撇除,并经常过滤去渣。
2.要定时加热消毒。夏秋季每天早晚各烧沸消毒1次,春冬季可每日或隔日烧沸消毒1次,烧沸后的卤汁应放消过毒的盛器内。
3.盛器必须用陶器或白搪瓷器皿。绝不能用铁、锡、铝、铜等金属器皿,否则卤汁中的盐等物质会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使卤汁变色变味,乃至变质不能使用。
4.注意存放位置。卤汁应放在阴凉、通风、防尘处,加上纱罩,防止蝇虫等落入卤汁中。
5.原料的添加。香料袋一般只用2次,就应更换。其它调味料则应每卤一次原料,即添加一次。
附注:有了老卤后,调制卤汁则不必非用骨汤,用清水亦可,也可不加油了。
欢迎关注丸先森,了解更多美食知识点:)
中华几千年的酒文化怎么发扬光大?
医生说喝酒不好,其实,谁都知道喝大酒对身体不好(每天喝点,一直喝到老,还照样喝的个例特殊情况的不在此列),喝酒一是喝名气,二是喝实惠,喝名气,是说品牌高档酒,说起来,也就是那么几种,喝名酒的意义要超过名酒本身,那喝实惠呢,就是物美价廉,纯粮食酒,喝了不上头不头疼,也不在乎它有多好的包装。
至于几千年的酒文化,严格的讲,只要有酒厂或销酒商,酒文化就会传承下去,也不愁没有酒文化,个别的酒的酒文化可以说是现在牵强附会贴上去的,与几千年的酒文化根本没关系,比如完全新建酒厂,新牌子,搞一堆酒文化出来,要是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可以这么一说,弄个几千年就不应该了。
那真正的几千年的酒文化,也会在酒厂和酒民的共同努力下发扬光大,医生说,喝酒不好,但爱喝一口的人,见了酒就会忘了医生的话,生活美好,且行且珍惜,喝不了酒的真应该戒了酒。
中华托玛琳养生壶首次使用方法?
第一次使用时,请先往壶体内倒入清水,水位须高于壶体底部的发热体约0.5厘米,然后接通电源,如果有快慢档功能的型号请设置为快档,此时电药壶会自动加热至沸腾,直至水份被蒸发至低于发热体时,自动停止加热停跳保温同时鸣音提示(绿灯)状态。测试完毕,机器可以正常工作。
有着哪些著名的七大?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加上竹林这个地名,所以称之为竹林七贤。
刘伶
刘伶嗜酒,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刘伶一生追求自由,放荡不羁。刘伶曾经做过官,但是他看不惯欢场的尔虞我诈,所以毅然辞官,后来朝廷再次召他进入官场,他整日装醉,拒绝再进仕途。最终,老死家中,不过人家能喝酒反而长寿,过了80岁。
刘伶的作品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阮籍
阮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阮籍性格比较孤僻,是当时有名的神童,八岁时就可以写文章了。后来官至步兵校尉,阮籍为官期间一直采取谨慎避祸的观点。54岁去世。代表作品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嵇康
嵇康的头衔比较多,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个音乐家。嵇康比较注重的是修身养身之道。曾经步入仕途,因为不满司马家族的篡权,被司马昭杀害。时年整整40岁。代表作有《琴论》《养生论》等。
软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二人合称“大小软”。软咸精通音律,尤其擅长琵笆,是著名的音乐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美誉。代表作有《律议》《与姑书》。“软咸”这一乐器就是因此得名。56岁,无疾而终。
向秀
向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向秀从小就写的一手好字,凭借自己秀美的字迹闻名乡里。向秀淡泊名利,本想隐居,但是目睹自己好友嵇康被司马昭杀害,为了避祸,不得已归顺朝廷,步入仕途他只做官不做事。去世时45岁。代表作有《老子注》。
山涛
山涛,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幼年家境贫穷,四十岁步入仕途,司马炎称帝时,山涛在朝廷担任过很多职务,后来官拜司徒。享年79岁。代表作有《表谢久不摄职》、《表乞骸骨》、《上疏告退》等。
王戎
王戎出身名门望族,祖父与父亲都官拜刺史。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另一个最终位列三公官居司徒的。王戎擅长交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王戎晚年遇到八王之乱,跟着晋惠帝颠沛流离,甚至亲自搏杀乱军。后来逃到郏县,在那里辞世,享年72岁。
七人同游竹林,结局却各不相同。本是同道中人,生死之交,,却因政治立场不同最终分崩离析,只能说人各有志,时也命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儒、道、释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道学又与炎黄文明相始终,老子的职业本身便是2500年前的中国君王师,孔子被后代帝王奉为“至圣先师”,两位思想巨匠影响中国2500多年的思想文化进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大智者应有力而不骄,有勇不暴,富而益俭,一部《春秋》是孔子的代表作,经孔子之手整理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历史上称《六经》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孔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又不断总结经验,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都作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世才干,因而首重礼乐,即政治标准第一,道德品质第一,孔子自己好学、乐学、博学,虚心地学,实事求是地学,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自己身体力行,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弟子。他一生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即学习成绩优良的七十多人,在当时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学说群。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概况地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1、“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2、“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3、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4、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验丰富,“教”与“学”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朝代的有道国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
对于孔子,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评价是:《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因此,知中华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老子,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进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老子》的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王东岳对于老子的评价极高,把老子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
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了柔韧耐久性,也为其“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加了博大宽容性。
《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是天地运行的总规律,而人之道则是人类文明的行为之道。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天之道,才能说人之道应该如何运行。这一脉思路就是狭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追究终极。所以老子才能称之为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
也应该说一点,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不是下结论的结论就中国社会而言,作为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建立起的学说,儒家的思想学说显然比道家更重要,中国文化传统的主线,始终不离祖先崇拜、血缘关系、家庭伦理等儒家思想,并与时俱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导进程中。可以说,中国人的主体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
但如果我们跳出中国文化固有的生态圈,从世界范围来审视中国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这两位思想巨匠在国人和西方世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最有代表性,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将老子与孔子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做了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占据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的孔子和儒学学说,竟然在西方世界如同家长里短。而老子及其道家文化却被奉为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更是把老子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他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2016年底,《道德经》销量超过了《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超过500种,研究老子的专著高达700余种。
有专家说中国传统文化从不产生哲科思维,但老子却是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他的思想表现出狭义哲学的某些深在特征,其高度即便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哲相比,也毫不逊色。老子的目光别致而深远,思想高深,其后人无人可与之比肩。
曾经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有道题是这样的: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有好事的记者联系了一些名人来作答,答案各不相同:
1、作家方英文接到题目后,笑称:“我帮孔子,因为孔子弱,老子会打太极拳。”
2、作家李春平略带狡猾地说:“我可能谁都不会帮。看他们打架的过程一定很好玩,也能够让我获得一些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圣人,是智者。如果打架,也是一种智慧的PK,因为老子崇尚‘道’,道为万物之源,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主张清静无为,他不会把孔子怎么样的;而孔子呢?他虽说习过武,但他崇尚仁,仁者爱人,讲究‘和为贵’,他会以仁爱之心对待老子,放他一条生路。”
3、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这样回答:“如果是我,我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一个讲顺境中怎么做,一个讲在逆境中怎么活。”
我认为,这题目出得挺好,既有深度,又不死板,还不乏幽默感。这个题目要改得正规点,可以改成: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及至世界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你更赞同哪一个?面试所要求的就是自圆其说,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像这个题目,说帮孔子可以,说帮老子也可以,说谁都不帮调和他们让他们和谐相处更可以。
老子与孔子是师徒关系,孔子对于这位老师,留下了一评价:“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也。”这是著名的犹龙之说。我今天见到老子,终于是知道龙长什么样子了。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于博大精深的真正中华文化,只有真正放下世间俗念的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彻悟其本,而常人中即使最伟大的学者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能真正的明其里。笔者认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积极入世,倡导只有个体为社会和他人作出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家的人格力量是无为,是自然本性,是在超越于世俗的利益得失中发现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