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归丸的作用和功效禁忌,眩晕症怎么养身体?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
这是我6月4日接诊的一个患者,她是65岁的女性。有眩晕病史5、6年了,最近1年出现走路跑偏,脚下发飘的感觉。她的眩晕主要是颈椎病所引起的,她的第4、5、6颈椎有不同程度的突出,压迫了椎管内的神经血管,她曾经做过针灸、牵引等理疗,缓解的不明显,于是找我用中药试试。我现在给她用了一个半月中药,她感觉好多了,走路基本正常了,头也不晕了。下面我就把这个患者用中药调理的经过和辨证用药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身体怕风怕冷是什么病?
身体怕风怕冷是怎么回事?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对于身体怕风怕冷的情况需要辩证论治,常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质虚弱,但无明显疾病。
第一类人群特征:体型瘦小、皮肤白皙、易出汗
病因: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自汗怕风怕冷,而肺气虚多由于脾胃虚弱,能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减少,故对于此类人群需补脾胃益气以生肺气及固表止汗,宜采用温补方法。
中药方: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中成药玉屏风散,或用黄芪、党参、白术、五味子、麻黄根等中草药泡水喝。主要功效: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第二类人群:特征:体型中等或者偏胖、体格壮实、皮肤粗糙、不爱出汗
病因:外感风寒,阳虚致冷
中药方: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葛根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葛根组成)
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生津舒筋
第三类人群特征:体型相对较胖,以腹型肥胖为主,皮肤松软如棉,常伴有肢体浮肿,有汗出,老人人群居多
病因:阳气不足,卫外和防御的功能减退,容易出现怕风怕冷的症状
中药方:玉屏风颗粒治疗(有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主要功效: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和抗过敏,适用于身体虚弱,疲劳乏力,以及自汗恶风等疾病。
注意事项:宜辛温类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鸡汤,葡萄,大枣,桂圆等,忌生冷、寒凉性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四肢末端。生活上,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积极参加户外的体育活动,多晒太阳,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二、阳气郁遏
病因: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阳气不能伸展至人体的肌表,出现怕风怕冷的情况,对于此类人群,宜采用疏导方法。
症状:四肢发冷、胸闷腹痛、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爱发脾气、嗳气频作,不思饮食等症状
中药方:常用的中药有四逆散(组成:柴胡、枳壳、赤芍、甘草)、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逍遥丸(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等。
主要功效: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疏肝解郁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建议咨询医生再用药,对于患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平日需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等,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培养爱好,释放压力。
小结:如有身体怕风怕冷的情况,还需经中医面诊,辩证论治,针对个人的身体情况,对症用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随意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效果,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四肢无力怕冷该怎么办?
人体是由气、血、津、液精微物质组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临床上人一种精微物质出现异常则会产生疾病。
1、导致气虚病因:人体的元气不足,会导致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异常。(1)劳累过度(2)久病体虚(3)年老体弱。
2、气虚临床表现:轻者会出现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精神不振,脉细无力等。严重可表现为短气不足以吸(呼多吸少),张口抬肩,自汗盗汗等情况;甚至还可影响到阳气的不足而出现阳气虚弱,临床表现为短气乏力,少气懒言、脉细无力等气虚的表现,同时还伴有畏寒肢冷,得温则缓,遇寒加剧等阳虚的表现。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气虚主要以气不足为主,而阳虚除了有气虚表现外,还伴随有虚寒的症状。
2、气虚主要影响的脏腑:临床常见(1)脾气虚——不思饮食,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消化功能较弱;还可出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气虚下陷症;还可由于气虚影响到血虚出现面色无华,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血虚等情况。(2)肺气虚——可出现咳嗽、气短声低、语声低位、气喘甚至呼吸困难等。
3、治疗方法:脾气虚——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脾气虚导致气血不足——归脾丸、人参归脾丸。常见补脾气的药物有白术、茯苓、党参、黄芪、人参等。肺气虚——人参固本丸、人参保肺丸、玉屏风散等。常见补肺气中药有有阿胶、百合、冬虫夏草、黄芪、党参等。
四物汤中的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四味药组成。在中医方剂学中属于补血剂,是补血剂的典型代表方之一。
古代医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用该方治疗外伤引起的瘀血疼痛,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用该方治疗妇女的诸多疾病。现在主要作为补血调血的基础方。
四物汤功能主治为补血和血,用于营血虚滞症。我们知道中医讲究卫气营血,即疾病的发展规律,卫就是防卫的意思,指的是皮肤表层,卫气营血就是指疾病从表入里的不同阶段。
四物汤适用于中医认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引起的疾病。营血虚滞症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肚脐腹部周围疼痛,面色、嘴唇、指甲没有光华,舌淡,脉细弦,也就是血虚的表现。有这些症状的人是可以使用四物汤来进行补血的。
我们知道中药方剂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四物汤中的熟地黄为君药,熟地黄在中药中属于补血剂,甘温质润,擅长滋补营血,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常用于血虚诸症、肝肾阴虚诸证。治疗血虚萎黄、头晕目眩、心慌失眠、月经不调等,是养血补虚的要药。
方中当归为臣药,当归在中药中也属于补血药,味辛性温,主入血分,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补中有行。擅长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为补血之圣药。
可用于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此外还可用于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等。
方中芍药(白芍)为佐药,芍药在中药中也属于补血药,味酸性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常用于肝血亏虚、月经不调,如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慌、月经不调等。
另外也用于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起到养血柔肝止痛、调肝理脾、恢复阴虚经脉失养所致疼痛的作用。也可以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
方中川芎为使药,川芎在中药学中属于活血止痛药,辛散走窜,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够通达气血,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腹部等诸多痛症。
同时川芎擅长“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活血调经的要药,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痛经等多种妇科疾病。另外还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的要药。还可用于风湿痹痛,发挥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
总之,四物汤以熟地黄、白芍两味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配伍辛甘发散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动静结合,重在滋补营血,且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我们从中确实可以品味到古人精妙配伍之神韵,后人皆称该方为补血调血的根基。
中药材里面的附子是什么?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泥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之分。
其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如下:1、补火助阳:适用于阳虚诸症。如:
肾阳不足,性寒肢冷,腰痛阳痿;
脾肾阳虚,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
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肿小便不利;
心阳虚衰,心悸气短,胸痹心痛。
2、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妇女感寒痛经等
3、回阳救逆:主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症,常配干姜,甘草;配伍人参可治疗阳衰气脱。
内服:煎汤,3~9g,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内服宜制用,久煎。
外用: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裂,非阴盛阳衰之证不宜服用。孕妇忌用。配伍禁忌: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白蔹。
毒性:临床应用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凡影响附子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的因素均可影响其毒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均可引起中毒反应。常见症状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体颤抖,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心律紊乱等,甚至突然死亡。
救治措施:催吐、洗胃。用生姜煎水服或以绿豆、甘草煎汤代茶饮。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
(2)对心律和心率的影响与剂量的关系密切,大剂量使心脏抑制,心率变慢,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3)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这一作用与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供氧有关。
(4)抗休克作用。如对内毒性休克,附子水溶性部分可减慢其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等变化,使血压、左心室收缩压力及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的下降程度明显改善,延长休克动物生存时间。
2、抗炎作用。不同的附子制剂抗炎作用略有不同,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被认为是乌头碱类化合物,中乌头碱的作用与乌头碱相似,而次乌头碱的抗炎作用强度仅为乌头碱的1/5~1/8。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生附子有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而且中乌头碱和乌头碱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前者作用是乌头碱的两倍。炮制后的附子则无上述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可使豚鼠心血T淋巴细胞RE花环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
5、对肠道平滑肌的影响。附子具有胆碱样、组胺样及抗肾上腺素作用,能显著兴奋离体肠管的自发性收缩,但抑制胃排空。
6、局麻作用。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而失去知觉。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