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的正确方法,春夏秋冬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春季养生食谱 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
早春饮食取温避凉。
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香椿、菠菜、柳芽、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
仲春饮食宜辛甘。
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伤用脾胃。
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腻之物。
夏季养生食谱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
夏季饮食多清淡。
夏季署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消除疲劳的作用,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夏季饮食宜补气。
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
多食,杂粮,蔬果以寒其体,但生冷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过于寒凉,损伤脾胃。
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署热为主,如冬瓜、西瓜、莲藕、鸭肉等,不宜多食温补、滋腻厚味之品。
秋季养生食谱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
入秋饮食宜甘润。
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梨、葡萄、荸荠、糯米、甘蔗、豆浆、芝麻、莲藕、菠菜、猪肺、鳖肉、橄榄等,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
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饮食宜滋补。
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避免冬季虚不受补的发生,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中药材,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
秋天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伤及肺气;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养生食谱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
中医认为,此时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
冬季饮食宜滋补。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敛阳护阴。
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桂圆、木耳、栗子、核桃、甲鱼等食物;多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蔬菜类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
冬三月草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寒凉,宜损伤脾胃阳气。
因些冬季应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等性凉的食物。
同时,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更不要饮酒御寒。
秋季养生酒应该怎么喝?
中医常说,“酒者,既益人,亦能损人”,酒喝对了,其实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1、黄酒
黄酒有养胃健脾、和血行气、调经止痛等功效,适合冬天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者。简述制作过程:糯米浸泡蒸煮鼓风冷却落缸糖化发酵灌坛后酵压滤 煎酒灌坛陈化灌装瓶酒成品;
饮用建议:黄酒最好烫热或隔火加温后再喝,配点清淡鲜香、有嚼劲的下酒菜,如茴香豆、豆腐干等;若加点姜片煮后饮用,活血祛寒、养胃健脾的效果更强,那么很多地方也称为“月子酒”,了,就是用黄酒蒸土鸡蛋,这样很补的!亲自体验过的哈
2、菊花酒
九九重阳节前后,民间有饮菊花酒的风俗,菊花酒又被称作称“长寿酒”,这道酒味道清凉甜美,有很好的养生作用,而且中医认为有养肝、明目、健脑、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延缓衰老等功效,秋季建议喝一些。
简述制作过程——主料:菊花2000克、稻米3000克、生地黄1000克、当归500克、枸杞子500克。
步骤1:甘菊花,当归,生地黄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
步骤2: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发到味甜即成。
3、白酒
选择优质的纯粮制作的白酒,醇而不烈。适当饮用能舒筋活血,起到与进行体力活动相同的效果。并能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使胆汁、腽固醇含量减少,对于防止胆结石有帮助。还能消除积累在动脉壁上的有害胆固醇类,起到保护心血管作用。
简述制作过程,以大米为例:大米淋蒸煮摊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发酵蒸馏陈酿包装。
白酒的选择根据各个地方喝酒风格而定,云贵川以喝玉米酒、高粱酒较多,两广两湖喝大米酒、玉米酒、稻谷酒比较多,北方多数喝高粱酒、玉米酒、麦子酒等等
4 有机红酒
1.保护心脏:法国研究者发现,每天喝1~3杯红葡萄酒可使心脏病的危险下降35%。 2、促进睡眠:喝过酒的人基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喝酒之后睡觉更容易些。尤其是容易失眠的人,感受更明显些, 每晚睡前半个小时前喝50ml,就可以让你很快进入美梦啦!3、美容养颜:葡萄酒富含花青素,就是赋予酒颜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4、抗动脉硬化:葡萄酒中含有一种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有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等功效。 5、预防老年痴呆:研究发现,平时适量饮用葡萄酒的人,患老年痴呆的概率会降低。所以,平时少量饮用葡萄酒,能够预防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性痴呆症。
处暑阴阳转换?
咋天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天结速,凉爽的秋天到来。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此时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同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处暑之后。是养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做好身体的养护工作也是每个人的首选,在这个节点上应饮食有节,起居有节,可为日后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处暑时节正处于白天热,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大,不时有秋雨或者雷阵雨降临,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些都是处暑节气的特征。所以说按照节气气候变化、根据自身体质等客观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生活起居、饮食作息,保持一定的节律。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午睡也是处暑节气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同时处暑时节气候干燥,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皮肤紧绷、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此时宜多食具有养阴清肺作用的食物。如蜂蜜、银耳、百合、莲子、芝麻、鸭肉、梨以及豆类与奶类等,其中莲藕切片煮粥或是煮汤食用效果会更佳。这些食物吃了以后,不仅能为身体补充水分,同时还能补充营养,让身体有更多的养分滋养。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平时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多喝粥、多喝汤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此外,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其实这个节气适合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天在体内郁积的湿热。但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量出汗而损失阳气。
处暑节气正处于从夏季到秋季的过渡期,天气变化无常,刚从酷暑难耐的盛夏进入“多事之秋”。所以建议大家在平时饮食中,要合理的膳食,进食各种营养粥、汤,增强体质,及时预防秋季各种疾病的发生。对起居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怎样修心养性?
在传统文化中,将“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基。 “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各方面的高度自觉。而“修身”的前提是“修心”,“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即修炼好心理素质,养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因为思想上的自觉决定其他各方面的自觉。
“修心”者,必须在深入社会,洞悉社会百态的基础上,讲究“定”、“静”、“安”、“虑”、“得”。此5字本源于儒家经典《大学》,其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修心”过程中的方法、阶梯和不同境界。
“知止”,有人解释即通过修炼止欲止妄,止恶兴善。我认为“知”即知道,“止”即制止,整体意思即知道制止因外界影响而导致内心的思想纷纭错乱。 “定”即通过修炼(如佛家禅定、道教吐纳、儒家心学中的定学)使内心从思想错乱中稳定下来,不受外界任何诱惑干扰而能坚定不动,哪怕外界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我的内心仍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休想被撼动分毫。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就是通过修练,具备随时知道内心因受外界影响发生错乱,偏离正轨的功夫,一旦发现,哪怕心如野马狂躁奔腾、如大海般心潮翻滚,也能随时予以制止,使心定下来,寂然不动,不再受外界任何影响而致任何波动。这是运用“修心”之法修炼过程中的第一层阶梯,也是第一重境界,亦是“修心”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功夫。
能够“知止而后有定”,就可以随时消除心烦、心躁、心狭、心隘、心偏、心私、心骄、心矜、心妒、心忌、心邪、心枉、心奸、心伪、心欺、心诈、心狂、心妄、心凶、心恶等一切不利于内心世界的错乱与私心杂念,从而使内心复归于清定(清净而稳定)。具备“定”的功夫,就能随时随地收摄心神,排除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使自己不犯错误。
“静”即平静,即继续通过修炼,在“定”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内心达于平静。内心平静如水,无一丝莲漪,从而不受外部世界任何纷繁杂乱的影响。内心平静如明镜,从而能清晰映照自己面对外界的任何烦躁之心、狭隘之心、骄矜之心、妒忌之心、邪枉之心、奸伪之心、欺诈之心、利诱之心、偏私之心、狂妄之心、凶恶之心等等,从而具备随时随地清醒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任何表现的条件。内心平静如万里晴空,无一缕细风,无一丝云彩,一派清静而光明,从而具备虚怀若谷,随时吸收任何优点的条件。传统“修心”之道认为,人们的内心,平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情况的干扰,同时又由于内心自身产生的私欲所造成的雾障的遮蔽,这是造成内心不明乃至错乱,从而导致人们言行错误的内在原因。只有修持使心处于“静”的状态,明净得像一面镜子,才能随时随地照见真伪,区分善恶、明晰对错,使心明从而眼亮。俗话说,“我心如明镜,会把你看透”,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使人们内心明亮从而决定言行正确的内在条件。
“安”,即在“静”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修炼,使内心达到安然的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能保持“心静”的一切优势,产生无穷的智慧,正是所谓“心安理得”。例如:由于明晰了狭隘、妒忌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宽容之心;由于明晰了骄矜之心,就会自然生出谦虚之心;由于明晰了邪枉、奸伪、欺诈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忠正(直)之心;由于明晰了偏私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公平之心;由于明晰了凶恶之心,就会自然生出慈悲之心……等等,面对任何人任何细微复杂的非理性、错乱的心理表现,都能够自然生成予以克制的心智。这样的功夫正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炼的。同时,由于内心平静如万里无云的晴空,故此能虚怀若谷,无限放大内心的虚空,安然吸收诸色人等所具备的一切优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而具备成贤成圣的先决条件。 《荀子·性恶》云:“涂之人可以为禹”,意思是说,在路途之上遇到的任何一位平凡的人,只要他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并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圣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功夫同样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炼的。而且,对于这些功夫,都要通过着意修练,使之成为常态,形成自觉的心理行为。
“虑”,即思虑,就是在“安”的基础上,通过修炼使内心达到不受干扰(指外部的纷乱对“心”的干扰和“内心”私欲的自行扰乱),从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思虑的状态。具备了使内心达于此种状态的功夫,就为认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道),准备了条件。
“得”,即在“虑”的基础上,通过修炼使自己得道(正确认识到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意思就是由于通过不受干扰、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思虑,从而正确认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并且能够不受外界纷扰和内心私欲的干扰,按照事物的自身的原理和规律去做,从而使对事物的处理达到完美至善。“得”者“德”也,所谓“道德”之“德”,“道”即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规律(所谓“天理”),“德”即通过修炼使自身具备认识和自觉按照事物原理和规律所思所言所为的素质。从心学来说,就是获得正确处人处事处物的心智。
所以,《大学》归纳说,“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所要阐明的道理,在于彰显正大光明的德政,在于亲爱人民,在于最终达到至善至美。说到底,君子将修心作为修身的前提,是为了亲爱黎民百姓,最终实施至善至美的德政。这是儒家通过修心从而完美地修身,以期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旨归。
“修心”和“养心”是辩证的统一。当“修心”者具备上述功夫和境界,形成心理自觉时,就会随时随地、自自然然地克服外部世界对内心的扰乱和内心深处私欲升起的雾障,自觉地从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思虑,从而获得对事物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并遵从其原理和规律正确予以处理,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整个过程并非劳心的过程,更不是假道学刻意追求形式的过程,而是自然生发应对的过程。其中的“定”、“静”、“安”,本身就是“养心”的过程。至于再通过“虑”,每次都实现“得”这样的理想效果,因而每次都获得无以言喻的愉悦,则更利于“养心”了。比起那些劳心费神循私舞弊,又时刻担心穿帮失败,失败后身心又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常处于阴暗、疲劳、恐惧乃至伤痛之中的人来说,“修心”者内心则常处于清净、光明、祥和、愉悦之中。所以,“修心”利于“养心”,甚至可以说“修心”就是“养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既强调“修心”,也强调“养心”。
通过“修心”乃至“养心”,具备上述优秀的心理素质,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兹举三例:
其一,能做到“慎独”,即在静室独处时能保持很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知止从而心定心静心安,不受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私欲的扰乱,从容思虑,正确认识事物的原理或规律,从而把握之,予以正确处理。传统检验“修身”功夫的方法之一是“慎独”。因为人在独处时内心容易松懈,所以要特别谨慎,防止出现心理失控。室内虽静,他(她)虽然端坐寂然不动,但正是他此时毋须面对任何人,他的内心却反而可能如脱缰的野马狂奔乱跳,私心杂念反而会迅速放大,诸如偏狭私邪错乱之心反而会猛烈滋生。有些人正是在独处时,心猿难制,才导致走火入魔。所以“慎独”是“修心”的基本功夫,至关重要。
其二,在遭遇重大压力时,能够心定心静心安,从而不受外物的纷扰和内心私欲的扰动,从而从容思虑,所得正确,处置妥当。例如《三国演义》中蜀国军师诸葛亮在马稷违令丢失其把守的咽喉要道街亭,曹魏统帅司马懿大军围攻前来,自己兵少将寡、面临强敌灭顶的情况下,从容布局“空城计”。大开城门,所有门卒、洒扫之人一如平时,一派祥和景象。而他自己则稳踞城门门楼之上,洒脱抚琴,琴声悠扬,如潺潺流水,丝毫不乱。司马懿观其情景,细听琴声,越看越生疑,越听心越乱,因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却又善于用计,所以判断这是诱入陷阱之计,城内外肯定有伏兵,因而感到事不疑迟,赶紧下令大军后撤。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其实正是两军指挥者心理素质的较量。
其三,在重大考验时,哪怕是在千军万马的战场动荡不定之时,甚至在我军行将失败之时,能够做到心定心静心安,从而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内心私欲的扰乱,从容思虑,判断正确,妥善处置,从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史载前秦与东晋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发生淝水大战的当天,面对前秦苻坚屡战屡胜而来的号称 “百万”、“投鞭断流”的大军压境,而己方只有八万兵力相抗的重大考验,东晋宰相谢安在“镇之以静”的国策指导下,当天特意将朝廷众臣请到都城郊外的别墅游玩,而他自己则与好友从容下棋。对奕者担心失败,心神不宁,而谢安则谈笑风生,从容淡定,棋路丝毫不乱。直到傍晚接到战报时,也只微微一笑,面对围拢聚来焦急等待消息的同僚们轻描淡写地说:“孩儿们侥幸打胜了。 ”显示何等的举重若轻。可是他在随后出门跨越门坎时,被绊脱了履跟自己却不知道。两相对比,足见他优秀的心理素质,对稳定东晋朝臣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善于“修心”乃至“养心”的人,必然在事业上会不断进取,立于不败,利国利民;必然会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亲朋仁爱;必然会利于自身养生,健康长寿。
如何对待养生?
如何对待养生?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何谓养生?养生是要用我们的一生来修养我们的精、气、神、生机。当我们无病之时才是养生,有病就是治病范畴了。
要想达到养生的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是充分的睡眠,第三是合理的膳食,最后才是合理的锻炼。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云: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一、 良好的心态。养生首先要修心,自古以来长寿之人都是心态较好的人,世事与之无关,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的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
二、 充分的睡眠。在睡眠之中,可以做到机体的自我修复,缓解疲劳,这就是为啥古人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因之一,也是遵照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气血运行都是遵照自然规律自然循行,这些不可违背,有违天道,自身必受损害。
三、 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结构会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应该暴饮暴食;荤素搭配合理,本着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不吃夜宵,一般不会因为饮食不当而产生疾病。
四、 合理的锻炼。不是所有的锻炼都有利于养生,只有那些有氧运动才是合理的、有利于养生的运动,合理的运动不会过多的消耗自身的精气,而且能够使人气血通畅,精力旺盛,经过长年的坚持不懈的运动,才能达到完美养生的效果。
养生要从年轻时开始做起,不是等到年岁大了才开始想起来养生,有些损耗是不可逆的,一旦损伤,永远不可恢复,我们只能延缓损耗,不可能再恢复到最佳的状态,望各位年轻朋友谨记!
养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长期的坚持下去才会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