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黄芪的副作用,黄芪泡水的危害有哪些?
黄芪泡水的危害有哪些?
黄芪泡水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对黄芪过敏者,喝黄芪泡水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如果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症喝黄芪泡水,可能会导致原有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黄芪泡水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好处,对一些体虚发困、气虚发热,属于中医气虚证或气血亏虚证的人平时养生、调理有好处。正确辨证使用黄芪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补气中药,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中医学认为,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提高免疫和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促进胃肠运动、利尿与抗肾损伤、抗肝损伤、促进造血、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本内容由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黄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食用过多黄芪会出现什么症状?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听说黄芪不仅可以补气,而且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于是许多人都会自己去药店或者在网上买一些黄芪用来泡水喝。但是有些人却发现,自己没喝黄芪水的时候,身体还好好的,而喝了几天的黄芪水却出现了嘴唇起泡或者脸上长痘的情况。
我记得我们科室的一位同事就是这样,有一段时间看他天天用黄芪泡水喝,而且每次都放一大把来泡,连续喝了好几天,但是某一天,嘴唇上却突然长泡了,这其实就是温补过头,从而上火所致。
我们都知道,黄芪是一个温补的中药,但是就是这个中药,如果不对症使用或者食用过多的话,就容易使身体出现许多不适症状。那么,如果黄芪食用过多的话,会出现什么症状呢?下面,左撇子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一、黄芪有哪些功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芪到底有哪些功效,毕竟对于一种中药,在使用时,还是需要对症使用以及适量使用,不对症或者过量使用的话,都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对于黄芪的具体功效,我们可以从《中国药典》里面详细了解:
归经:归肺、脾经。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用法用量: 9~30g。
从上面的记载,黄芪主要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而临床上也经常作为一种温补的中药,从而达到补气的作用,特别是出现气虚的时候,比如老年人肺气虚,通过进食黄芪,就可以起到一个补益肺气的作用,对于一些老年人的气虚乏力有很大的好处。
又或者一个人体虚,身体抵抗力下降,经常出现自汗等,就可以通过进食黄芪,就可以起到一个固表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缓解自汗的症状。
还有一些人出现伤口难以愈合或者疮口长脓溃疡等,这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体气血不足,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减弱,那么这个时候适当进食一些黄芪,就可以起到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有利于伤口以及溃疡面的愈合。
当然了,黄芪属于一种温补的中药,在使用时就需要对症使用以及适量使用。我们应该知道,温性的药物都比较容易助火,产热,过食或者不对症就容易上火。另外黄芪固表的作用,还容易使一些病邪滞留体内,比如体内原本有实热的人,就容易使这些实热滞留体内,那么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了。
二、过食黄芪会出现哪些不适症状?首先,前面已经提到,黄芪属于一种温补的中药,过食的话,就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也就是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口苦、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长痘、失眠烦躁等不适症状。特别是本身就阴虚火旺的人,进食过多的黄芪,无疑是火上浇油,使阴虚的症状更加明显。
其次,黄芪不仅可以补气,它还有升阳的作用,这个升阳的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为“使人体的心脏功能变强”这就可以间接造成人体血管血容量增加,就会升高人体血压。因此,过食黄芪的话,就容易造成血压升高,不利于血压的控制。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那不就是火上浇油吗?
再次,黄芪味甘,甘能补益和缓,但也容易使人中满,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那么就容易生湿生热。因此,如果长期过量食用黄芪的话,脾胃失运,就会导致湿浊内生,阻遏气机,那么就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便溏、倦怠、精神不佳、等不适症状。
最后,黄芪补气固表,特别适用于一些虚症,但是如果本身没有这些虚症的话,比如气虚乏力、表虚自汗等,而是本身体内有实热、实邪等,比如体内有湿热、有便秘、有风热、风寒等邪盛表实的人,如果过量食用黄芪的话,那么就容易使这些病邪束于体内,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题后话总的来说,黄芪作为一种温补的中药,在使用时一定需要注意,不仅要对症使用,而且黄芪用量也需要有讲究,不能过量使用,否则容易伤害身体。
在前面《中国药典》里面就有提到黄芪的用法用量,一般使用量就是9~30g,超过30克的话就属于重用黄芪了。因此,在使用黄芪时,最好就是咨询中医大夫,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使用,另外还可搭配其他的中药一起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大家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个赞!如有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谢谢大家的支持!
长时间吃玉屏风散行吗?
您好,玉屏风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针对自汗因气虚卫表不固所引发,气虚自汗可短期内使用,不可以长期久服,使用前应当注意身体情况是否存在气虚问题。根据中医医学史考证,本方出自宋代的《究原方》,后收录于《医方类聚》和元代医学家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书中明确了“表不密,疗自汗”,自汗是在白天清醒或稍微活动的情况下,出现异常的汗液排出过多,甚则汗流浃背,难以控制。请注意,自汗并非都是气虚所引起,其他病因也可发生,了解气虚自汗的身体特点,才可以更好的应用本方。
整体来看,玉屏风成方历史悠久,组方配伍合理,药仅三味却直接了当作用到体表,发挥补气效用。★玉屏风的作用原理和影响《内经》说“风雨寒暑不得虚,邪气不能独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可以抵御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依靠正气充足犹如屏障一样保护人体,人体的体表运行着卫气(保卫人体的气),它具有温养皮肤肌肉,调节毛孔开合,排泄汗液润泽皮肤,抵御外界的风寒湿的作用。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饮食精微,依靠肾气的蒸腾,肺气的宣发巡行于体表,发挥出公安刑警一般的作用,如先天体质较差,体弱多病,再因饮食不规律,熬夜饮酒,思虑劳累过度,导致肺脾肾等脏腑虚弱,卫气的来源不足,就形成了《内经》说的“虚”的问题,如此一来风雨寒暑等外感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害身体,引起诸多病证。《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卫气不足时无法温养皮肤肌肉,常出现皮肤面色晃白,肤色较差,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防御力量减弱,出现怕风怕冷,容易感冒,无法调节控制皮肤开合导致自汗出,稍一活动就会汗出增多,因脾虚所致的卫气虚的人群,形体多肥胖,大便不成形,因肺气虚导致的卫气虚的人群,常伴有容易感冒,气短胸闷的表现,舌淡脉弱是气虚的基本舌脉特点。医学家吴崑在《医方考》中说“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补益卫气是调节卫表气虚的关键,卫气来源于脾胃,宣发布散依靠肺气,补脾益肺是增强卫气的内在动力,外皮色白,肉质色黄的黄耆,味道甘甜,善于补益,白入肺,黄入脾,且使用部位是地下根茎,根类主升,大能补益脾肺之气,而助卫气的宣发布散,发挥补气固表的作用。《神农本草经》称“术,逐寒湿痹”,“防,主大风”,且术又能补益脾胃,脾主肌肉(脾胃运化饮食充养肌肉),增强黄耆作用,“防”散出风寒,解决卫气不足无法驱散外感邪气病机,三者结合后,补益卫气虚是偏于之本,卫气充足后自汗问题得以控制,因卫气虚继发的外感风寒湿邪可以得到驱散,散邪作用善于治标,标本兼顾作用于体表,犹如古代室内的屏风,为人体抵御外界的风寒,由于原方是磨粉散剂,颜色偏白,宛如白玉,故有“玉屏风”之美称。吴崑在注解本方时,也曾提到“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芪,补气密卫,防风走表引领芪、术,固腠理而止自汗也。为散煎服,使脾肺气充,则风邪外解而腠理致密,何自汗之不止哉?——清•徐灵胎《医略六书》
总结玉屏风针对气虚卫表不固引发的自汗,乏力反复感冒之病证,请注意,阳气不足,营卫不和也可出现自汗,但不可以使用玉屏风,单纯的气虚自汗可以短期(一周左右)使用,身体复杂情况或基础疾病较多时,应请专业医生给予指导,不可盲目使用。表气不足应注意早睡早起,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饮酒。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长期服用会对身体有害处吗?
黄芪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就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在普通百姓看来,多喝黄芪汤来养生防病是实在有效的。民间一味很简单的生黄芪汤,药物只有一味黄芪,浓煎成汤,待汤水冷却之后用以滴鼻,可以用来防治感冒,这与黄芪能够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相关。
黄芪味道甘温,能够入肺经、脾经,是重要的脾肺双补的中药材。其甘温入脾肺能够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用来治疗小儿“脱汗”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黄芪甘温入脾经,主生津液,许多家庭常常用黄芪炖老鸭汤给新产妇吃用来补气生血,化瘀行滞确实是不错的良药。
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的黄芪,似乎总是经过炮制之后再煎汤入药使用的,而为了口服方便,人们发现用生黄芪泡水温服同样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甘温入脾肺,最是能够补气生津,可以说补气药物中首推黄芪药物了。黄芪甘甜,益卫固表,托毒生肌,新鲜的黄芪自身都富有浓厚的香气,开水泡煎,并不难于口服。我们所熟知的冠心病病人,常常自觉心胸憋闷难受,活动后甚至难于自主呼吸。黄芪补气生津,作为泡服中药使用,能够补中益气,强心利尿,甚至还有改善微循环的重要作用,由于其泡服方便,又极有疗效,在老年冠心病病人群体中受到欢迎。
黄芪甘温入脾肺,长期使用黄芪泡水喝能够改善微循环,补气生津,利尿消肿,大量使用还有收疮敛肌的作用。不过对于并没有短气、心慌、心悸的症状的患者,小编并不建议服用,大约也是本着“是药三分毒”的观点来看的吧。同样为了安全起见,孕妇也是不建议使用黄芪来养生保健的,需要牢记。
黄芪茯苓山药党参红枣芡实红糖加小米可以长期吃吗?
这几味药大多是补益的草药,补字,大多数人都喜欢,但补药也是药,即使是药食同源也要慎重,其它的药相对平淡,就谈谈这个黄芪吧,黄芪生用固表敛汗,熟用益气补中,但如果不对证或长期服用,也会有些害处,黄芪妨碍消化,肠胃有积滞者不适用,黄芪可使表实,因为身体体表有外感者不适用,黄芪升气力强,心血管病人,高血压患者,肝气不和易怒之人,也不适用,上身有热,下半身又寒的人也不适用,因血热而长痘长疮的人不适用,血得气助,更加重疾病。那有人问了,我是正常人可以用吗?正常人其实不需要,如果想用,最好不要长期用,久则气盛,偏离平衡,化热化火,助痰助湿。这几味适合什么什么人呢?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比如产后,术后等,同时没有其他病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