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标准配方是多少克,陈皮是谁发明的?
相传新会种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大德南海志》是元代记载广东州府(包括新会)的地方志,卷七《物产》记载有“柑子”条,但未
见“陈皮”或“柑皮”的描述,可知新会陈皮当时名气不响,更未成规模。至明清两代,得益于葵业带动,陈皮业声誉鹊起。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制品之便,将陈皮
大批销往外省,令新会陈皮与新会葵扇名声远播、并称“二绝”。
历史上,江南各地都产柑橘皮,有些还曾作为“土贡”,但新会陈皮因药用、保健效果突出,名声得以后来居上。中药“二陈汤"方剂源于宋代官修的《和剂局
方》,清代大医叶桂(字天士,1667─1746)开此方时特别指明用新会皮。清光绪末年,新会从事陈皮业的商号已多达70余家。民国时,会城冈城茶楼是
葵业、陈皮业的经纪商们每天品茶论商的地方。会城歌谣“嫁娶喜宴叙宾亭, 买卖交易到冈城”正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再现。
陈皮供销两旺带动了新会农民大量种柑致富,又从中延伸出陈皮加工、仓储等行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随着陈皮销量日增,经营陈皮在新会风气渐盛,终成
一大地方特色行业。据前辈忆述,会城有商铺卖过一百银元一碗的“百年陈皮茶”,虽不乏商业噱头的成份(茶中有一枚金戒指),但足见当时对陈皮产品的推崇。
1982年,当时的国营新会糖酒厂首创“新会陈皮酒”并独家销售,作为省级优秀新产品风行一时。以新会陈皮制作的食品更是琳琅满目,著名的有新会陈皮白
粥、陈皮鸭、陈皮冬瓜盅、陈皮绿豆沙、陈皮糕点、陈皮梅、陈皮姜、新会九制陈皮,以及陈皮果酱系列等,甚至有商家推出满席都加入新会陈皮的“陈皮宴”。除
此之外,新会陈皮作为馈赠亲友礼品及旅游休闲食品也颇受消费者青睐。
新会陈皮的生产销售曾一度衰落,1996年柑桔橙总面积仅六七百亩,跌至最低谷。近年来,在专业人士的扶持下,这一行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种柑面积
已达5000多亩,生产或销售陈皮的企业和商户上百家,专营店10多家。2002年12月,经新会区农业局和工商联(总商会)扶持,果农自发成立了新会柑
(陈皮)行业协会,致力于新会陈皮的生产、销售、宣传、科研和保护。在协会的影响下,一些“自杀”式的盲目经营行为受到严厉谴责和制裁,低价购入广西柑等
外地柑冒充新会柑、以红茶染色假冒老陈皮等严重败坏新会陈皮名声的行径已得到初步遏制。
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柑和新会陈皮这两个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10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又审定通过了《地
理标志产品新会柑》和《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两个地方标准,将新会陈皮置于法规保护之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新会陈皮定能恢复壮大,重振声威,再塑辉
煌!
男性吃什么去湿气最快?
湿气是中医的说法,所以说要理解湿气必须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湿气,那么湿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看一下自然界的湿气,首先含水量高,水和土交杂在一起形成泥,泥具备湿的特点,我们看泥本身重,浊,粘,亮。
我们看它重的特点,走在雨后的乡间土路,脚丫上会沾上泥,马上就觉得走路重了,所以到了体内有湿的人下肢感觉沉重,尤其是到了下午,严重的会感觉到小腿像灌了铅一样;
浊,就是浑浊,不清亮,所以湿气重的人小便不清亮。
粘,就是不容易甩掉,不管是脚丫子上还是鞋上面,沾了泥,很难甩掉,甩不干净,所以体内有湿的人大便粘,往往一张手纸擦不干净,得好几张,而且大便沾马桶,不容易冲干净。
泥潭子比土路发亮,尤其是到晚上走夜路的时候,我们都有这个经验,避免在泛亮光的地方走,往往那地方有泥潭子,所以体内有湿的人,往往皮肤表面泛亮光,油腻感比较强,比如额头油腻,头发两天不洗就觉得难受。
而且湿和风,寒,热可以并存,往往混杂在一起,比如春天的风,夏天的热,冬天的寒都会并存水湿。流动的空气中含水量大就是风湿,夏天雨后炎热的情况就是湿热,冬天雪后的天气就是寒湿。人体内的情况和自然界的情况其实就是一样的,人生活在自然界,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同时外界环境必然影响人体,就像腌咸菜一样,一块萝卜本是清淡的萝卜味,把它放在咸菜缸里,各种盐味,辣味,麻味等等调料的味道就渗透到萝卜里,萝卜具备了麻辣咸等味道,就不再是清淡的萝卜了,而是咸菜了;
人在自然当中也一样,处于寒湿的环境,体内寒湿的人就多,而且应季,冬天发病率高,比如东北,寒有收缩,温度下降的特点,所以寒湿体质的人除了湿的特点以外,还具备寒的特点,比如热胀冷缩的冷缩,还有喜欢蜷缩,肌肉痉挛,容易抽筋,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处于海边湖边的人,风湿多,除了湿的特点,还容易像风一样到处乱窜,居无定所,不是这地方疼就是那地方疼,或者不是这地方长痘就是那地方长痘;处于南方潮湿闷热的环境湿热多,自然界湿热的环境容易发霉,长毛,长痘,人体也一样,爱冒痘,热气蒸腾,所以长的痘多在上身头面部,应季夏天发病率高。
我们知道了湿的特点,再看看自然界湿是如何消除的,比如太阳一出来,热量大增,地面上的水分蒸发,湿就去了,同时热能去寒,所以寒湿体质的人用火最好,艾灸就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当然热性的食物也可以,比如生姜,羊肉等。
洗完衣服,衣服湿漉漉的,风一吹,水分被风带走,也干得快,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所以在体内气滞或者气郁或者气虚的补气就可以,同时空气的流动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艾灸利用艾的热性和火的热能,所以艾灸可以刺激体内气的流动,包括针刺疏通气血,所以中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对风湿效果好,根据情况几者并用,效果会更好。
对于湿热来说,寒能胜热,夏天太热,开空调制冷让人们安稳度夏就是这个道理,用电扇吹风带走人体的汗液,带走热量,所以风寒祛湿对湿热体质的人比较好。
还有就是坚硬的土地上水分不易存留,容易清扫,所以把土地弄扎实也可以,体内的土就是中医的脾了,所以有健脾利湿的说法,所以不管哪种湿,健脾是没错的,只要是健脾的都可以吃,比如山药等,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不同的中药或中成药,比如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薏米赤小豆芡实等煮汤喝也不错,怎么熬它都是寡寡的,可以稀释,冲淡水湿。
所以说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自己体内的湿和哪种邪气交杂,要想祛湿快,就不光是吃,还要结合其他方式比如针刺,艾灸等其他治疗方式会更好。
也不知道怎么了?
五苓散这个药方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的功效,由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组成,一般用来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等疾患;很多眩晕、肥胖也是属于这个病机,因此也经常用五苓散来治疗这类的问题。
近期治疗一个司机,属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痛,有怕风寒,腰部酸困的表现,我也是使用五苓散治疗,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入三十克的独活,效果相当明显。
类似症状的另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伴有咳嗽咳痰的现象,我使用五苓散配合二陈汤加牛膝、泽兰等药物,也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因为五苓散有温阳通阳的功效,阳气温通,有利于寒邪水湿消散,减轻腰部局部寒凝疼痛、减轻水肿压迫神经的现象,因此,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的症状有极大的帮助。
五苓散配方的药性相对和缓,一般使用的剂量相对大一点,也非常安全。我常用量:桂枝10-15克,白术12-24克,泽泻18-36克,猪苓15-30克,茯苓30-60克。
点我头像关注我,头条号里有更多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怎么去除体内的湿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早上起来你会觉得特别困,刷牙的时候嗓子不舒服,口干口苦,对着镜子发现自己容颜憔悴,皮肤油腻多斑、暗淡无光.....
如果你伸出自己的舌头,十有八九会发现自己:舌头边缘有锯齿状,白白的舌苔铺满了整个舌头,舌头中间还可能有裂纹......
如果你上厕所,会发现自己大便溏稀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纸才能擦干净屁股,还可能便秘。
好可怕,是不是预示着身体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去医院,很可能也查不出什么。但是,也许你的身体正在发生变化,你可能正在遭受这些症状的折磨:
①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
②口干,口苦,口臭
③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④头发油腻,脱发,白发
⑤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
⑥浮肿,眼袋下垂
⑦腰酸关节疼痛
⑧胸口闷
⑨黑眼圈
⑩睡觉打呼噜
⑪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
⑫阴部潮湿
⑬阴囊潮湿
⑭对房事不感兴趣
⑮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
⑯白带有异味,瘙痒
⑰皮肤油腻,起湿疹等等
湿气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症状呢?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会首先造成脾虚,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脾虚之后还会造成胃弱,肾虚,肺弱,气虚,肠胃排泄问题,而湿气的症状恰恰是这些重要器官功能减弱之后的反应。
这是因为,湿气入侵人体,在内其实已经伤害五脏六腑,引起脾虚,肺弱,胃弱;在外部则表现为口干,口苦,嗓子发炎,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满脸起痘,全身肌肉关节痛,皮肤湿疹泛滥等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正确的祛除湿气的呢?
其实中医对湿气的祛除有严密的逻辑和方法,早在东汉《伤寒论》金代《脾胃论》都有论述。正确的祛湿的方法一定会遵循这样的原则:健脾健胃、利水渗湿。
流传至今祛湿名方叫红豆薏米山药粥:由5位配方组成:红豆,薏仁(炒),山药,茯苓,芡实。
红豆薏米山药粥是祛湿气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一个方法:
1)红豆:利尿消肿、补血润肤。
2)薏米:常吃保持皮肤光泽,《本草纲目》记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去湿”。
3)山药:滋阴补肾。
4)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养心安神,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有标本兼顾之效,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5)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的功效。
注意事项:煮粥时,需要将方中的食材用慢火炒15分钟,祛除原材料本身的寒气,再加水同煮,才能达到好的祛湿效果。
而且一定要搭配莲子和茯苓一起,后来流传至今,几乎有点常识的老百姓都知道用红豆,茯苓,薏米,山药,芡实之类的熬粥喝。
如果实在挤不出时间煮粥,点击下方“去看看”,已为您准备好了现成的,很方便,泡一杯即可。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413323135389436959"} --}中医调理脾胃要怎么调?
现代的人生活节奏很快,天没亮就出发,披星戴月回。加班几点没得准,吃饭也不规律,有的时候甚至就不吃早饭,晚饭又暴饮暴食。常常出于各种原因需要应酬,饭桌上觥筹交错,狂饮三百倍。这样的生活,胃怎么受得了?
脾胃“受到伤害的”会发生什么?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相表里,共同主成“后天之本”。脾胃的异常就表现为运化、受纳、统摄、升降功能的异常。
如果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了,运化功能失常就可能会出现腹胀、疲倦、消瘦、便溏;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就会出现湿、痰、饮。胃受纳腐熟功能下降,会影响食欲,、大便秘结、胃痛、痞满,胃升降功能失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具体来说,脾胃容易“受到伤害”,平时要好生保养1、不注意保暖,外邪侵袭,寒邪客胃。
胃这个脏腑器官喜温,喜暖,平时不注意保暖,受寒受凉,就会导致突然剧烈的胃痛,口淡,喜欢喝热水。
需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可以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来治疗。一般多用高良姜、吴茱萸、香附、陈皮等组方。
可以热敷胃脘部位,要注意胃部的保暖,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
2、暴饮暴食,不注意三餐规律,饮食伤胃
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暴饮暴食,会出现胃脘疼痛,嗳腐吞酸,呕吐出不消化的食物,不喜欢吃饭,大便不爽。
需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可以用保和丸来治疗,它含有山楂、神曲、莱菔子等中药成分。
可以轻柔的顺时针揉按胃脘部位和腹部,促进肠蠕动,同时可以按摩气海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
当然,关于脾胃的证型很多,可以去正规医院找中医师辨证论治,科普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能替代医疗,不适及时就医。
简单介绍一下平时调理脾胃的食疗:
健脾消食蛋羹。它是消食醒酒类药膳配方。具有补脾益气,消食开胃的功效。山药,莲子,山楂,麦芽,鸡内金,槟榔,这些东西加上几个鸡蛋调匀,然后再加上食盐、酱油适量,放在蒸笼里蒸熟。
我是石诗史事,专注用简单的话语分享健康。如果喜欢我的科普,可以点赞、转发。如果有问题,可以下方留言。码字不易,也可以关注我哟。平时最好还是吃早餐,垫吧一口总是好的。叫人不喝酒好像做不到,尽量少喝,喝酒前一定要吃东西。最好不要暴饮暴食,要三餐规律哟。注意胃部保暖。
忘了题主还有一个问题,调理脾胃需要多久?我的回答是:因人而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