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平均寿命,淋巴瘤的死亡率非常高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好!所谓的淋巴瘤,是指起源于我们身体里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淋巴瘤可发生于我们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以临床表现也可以多样。
淋巴瘤通常以无痛性、进行性(不断进展)的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也可侵犯患者的鼻咽部、胃肠道、骨骼和皮肤等结外器官,引起相应的器官受损。
罹患淋巴瘤患者,还会常伴有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
根据病理学特点,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逐年增多,有数据显示:
2018年全球淋巴瘤新发病例有58.96万;
其中霍奇金淋巴瘤为8万,非霍奇金淋巴瘤为50.96万。
全球标化发病率为6.6/10万。
2018年美国新发病例数为8.26万;
其中霍奇金淋巴瘤0.93万,非霍奇金淋巴瘤为7.33万;
标化发病率15.1/10万。
2018年中国新发病例数9.31万;其中
霍奇金淋巴瘤为0.5万,非霍奇金淋巴瘤为8.81万;
标化发病率为4.6/10万。
注:标化发病率就是排除不同人群的影响导致数据不客观。
那么,淋巴瘤死亡率高吗?
实际上,目前临床霍奇金淋巴瘤,已成为化疗能治愈的肿瘤之一,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也有明显改善。
如果谈到淋巴瘤的死亡率(预后),就离不开淋巴瘤的类型和分期。
下面,我就和大家伙儿一起,首先讨论一下淋巴瘤的常规分期,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分期的淋巴瘤,来聊一聊淋巴瘤的死亡率,仅供参考。
淋巴瘤的不同分期一般来说,临床是按照Ann Arbor,1971年提出的淋巴瘤临床分期方案,把淋巴结病变范围分期为:
1.Ⅰ期:
(1)单个淋巴结区域受累为Ⅰ期;
(2)出现局灶性单个结外器官受累为ⅠE期;
2.Ⅱ期:
(1)膈肌同侧的两组或多组淋巴结受累为Ⅱ期;
(2)局灶性单个结外器官及其区域淋巴结受累,伴或不伴膈肌同侧其他淋巴结区受累为ⅡE期。
3.Ⅲ期:
(1)膈肌上下淋巴结区域都受累为Ⅲ期;
(2)伴有局灶性结外器官受累为ⅢE期;
(3)脾受累为ⅢS期;
(4)两者都有则为ⅢE+S期。
4.Ⅳ期:
(1)弥漫性单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累,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肿大为Ⅳ期;
(2)孤立性结外器官受累伴远处淋巴结肿大者为Ⅳ期;
(3)如肝脏或骨髓受累,即使病变局限,也为Ⅳ期。
每期可再根据全身症状,进一步分为A、B两组,有以下症状之一为B组:
(1)不明原因发热,体温高于38℃;(2)盗汗;(3)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
无B组症状者,即为A组。
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情况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较好。一般而言,约80%早期患者及约60%晚期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可被治愈。
1.霍奇金淋巴瘤I期与II期,5年生存率在90%以上,IV期为31.9%;
2.霍奇金淋巴瘤,15年死亡率较普通人群高31%,除原发病复发外,第二肿瘤占死亡原因的11%-38%。
3.有全身症状者,比无全身症状者预后差;儿童及老年人的预后,一般比中青年差;女性治疗的预后,较男性好。
4.白蛋白<40g/L、血红蛋白<105g/L、男性、年龄≥45岁、IV期病变、白细胞≥15×109/L、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8%和/或计数<0.6x109/L等,患者的这些指标都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因素。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情况目前临床一般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将预后分为低危、低中危、高中危、高危四个等级,具体如下。
1.低危:患者具有0-1个高危因素,2年生存率约为84%,5年生存率约为73%;
2.低中危:患者具有2个高危因素,2年生存率约为66%,5年生存率约为50%;
3.高中危:患者具有3个高危因素,2年生存率约为54%,5年生存率约为43%;
4.高危:患者具有4-5个高危因素,2年生存率约为34%,5年生存率约为26%。
总结: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根据临床分期不同,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较好,一般来说,约80%早期患者及约60%晚期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可被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个等级5年生存率分别为低危73%、低中危50%、高中危43%、高危26%。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应用需遵医嘱;评论区中推荐的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什么癌症可带瘤生存?
癌症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都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常见病,又因为多年以来癌症晚期的痛苦和治疗过程带给人的恐惧,所以老百姓对于癌症可以说是“谈癌色变”,
随着各种医疗手段的发展,癌症早期的发现,早治疗,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有的经过治疗可以在二三十年以上,比如食道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身边也有不少的例子,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有过介绍。包括题主所说的还有带瘤生存的情况也有。
对于带瘤生存的情况,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肿瘤的性质以及病情所处的状态,可以判断它是如何的一种情况。肿瘤对于我们身体来说就是邪气在体内的聚集形成有形的结节或者团块,所以对于肿瘤在体内的生存情况,其实就是我们人体内正邪斗争的状态。肿瘤细胞其实就是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在受到邪气侵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变异,形成变异的细胞,而这个变异的细胞和正常细胞差异越大,恶性度越高,差异越小,越偏向良性。
而良性肿瘤都可以带瘤生存,因为人体的正气充足,邪不压正,就好比一个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吴三桂等三藩势利虽归附于大清,但同时又有独立的思想,这个三藩势利对于大清来说就是“肿瘤”,所以可以派国家的军队剿灭一直到大清派兵消藩,战争彻底之前,整个大清的状态都是带瘤生存的状态。
对于恶性肿瘤来说,就是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差异较大,同时这些肿瘤细胞具有侵略性,比如我们抗日的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施行“三光"政策,对我们的老百姓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个时候日本鬼子就像体内的恶性肿瘤,所以毛主席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提出来“论持久战”,日本国看似气势汹汹,经过各自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三个阶段,
恶性肿瘤在体内的中期和早期也就是我们身体在战略上占有优势或者相持的阶段,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带瘤生存”的状态。如果一直想维持带瘤生存的状态,就必须不断增强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扶我们身体的正气,不管手术还是放化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都是借助外界的雇佣兵来赶走侵略者,这些雇佣兵只是为了拿钱干活,而不是自己的军队,
所以雇佣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大的保障任务完成,也会对当地的老百姓造成伤害,所以这些治疗手段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如果这个情况下不提升自己的实力,战略形式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利,所以要想带瘤生存,就必须在治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扶自己身体的正气,所以我们也看到只做治疗不注意调养的人和治疗同时调养并重的人生存期是不一样的。
在癌症晚期,要想带瘤生存更应该扶正气,持续不断的大量的扶正气、提高免疫。
不具有侵犯性的良性肿瘤生存期长,下来就是和正常细胞差异性小的肿瘤,也就是恶性度低的癌症生存期较长,恶性度高的癌症生存期相对来说较短,如果身体扶正气的速度和癌症侵犯的速度做个比较,
扶正气的速度快的话,生存期就延长,如果癌症侵犯的速度快于自身扶正气的速度,那么生存期就会缩短。
癌症会遗传吗?
癌症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基因突变,而直接原因则是免疫力降低,当然,还有其他外界因素,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引发了癌症。从这些因素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癌症的确与遗传有关的。
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身体的一个或几个细胞中随机发生了基因突变。这种称为体细胞突变的基因变化可能是衰老或细胞DNA受损的自然结果。获得性突变仅存在于一些身体的细胞中,因为不是发生咋性染色体中的,所以它们不会遗传下去。
然而,在一小部分癌症患者中,如果癌症的突变部位发生在性染色体上则会有遗传的危险了。人体里面每天也产生很多性染色体,并性染色体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由于遗传突变存在于精子和卵细胞的DNA中,它们可以在家族中传播。
携带这种遗传性突变的人不一定会患上癌症,但是他们在一生中某些时候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高于平均水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明荣教授表示,约有10%-15%的癌症是遗传所致。但遗传率的高低也跟癌症的种类有关,生活中常见的与遗传性相关的癌症有以下几种:
1.结直肠癌
有一种病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这种属于癌前病变,很容易发展成肠癌,数据显示,如果父母有这种病,子女患上这种病的可能性达到50%。
预防方法:想要避开肠癌,可以先了解家族里有没有人得了结肠息肉,如果有的话,就要提前10年做肠镜检查。
2.乳腺癌
家族中母亲和姐妹得过乳腺癌的,本人乳腺癌发病率比普通女性高出3倍之多,而且,发病年龄会比普通人早10岁。
乳腺癌是否有遗传倾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
如果近亲是停经前得了乳腺癌,那你很有可能被遗传;
如果近亲患乳腺癌时年龄较大,而且仅有一个人,遗传的可能较小;
预防方法:建议有家族史的女性,从30岁开始每1-2年做一次乳腺健康检查,包括B超+钼靶。另外,平时还要重视乳房自检,发现质地坚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及时去医院检查。
3.胃癌
临床上约有5%-10%的胃癌是遗传而来,其中最多的是弥漫型胃癌。
一般认为,如果家族里有2个以上的胃癌患者,而且一人年龄在50岁以下,就要考虑遗传可能。
预防方法:建议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胃镜检查,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再做病理学检查确诊。
4.肝癌
父母查出肝癌,子女可能会被遗传,因为我国80%的肝癌是由乙肝导致,而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携带乙肝病毒,那后代发生肝癌的几率较高。
预防方法: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包括乙肝两对半、肝脏B超等,如果查出乙肝,遵医嘱治疗,如果没有乙肝,还是要定期体检,科学防癌。
总结:如果是癌症高危人群,除了定期做癌症筛查之外,还可以按需要做基因检测,了解自己的患癌可能性。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基本检测就没有必要了。
关注头条号【肿瘤的真相与误区】,看最新最全的肿瘤知识~
得了癌症还能活多久?
得了癌症还能够活多久?这不光是病人想知道的,也是家属迫切想了解的消息。一般癌症晚期是被定义为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症,不能做手术,这样的癌症晚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癌症类型
①甲状腺癌就是比较善良的癌症,及时发生转移也能活很长时间,甚至有一个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的患者已经活了15年的例子,证明其癌症生长的比较缓慢。
②胰腺癌、胆管癌、肝癌的生存期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年左右,尤其肝癌,肝脏是个无痛器官,发现时有可能已是晚期。
二、治疗手段
其他的常见癌症如果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则能活很长时间。比如有的乳腺癌骨转移、肺转移的患者经过治疗能活5年甚至10年以上,淋巴瘤的患者有的能够治愈。部分肺癌患者因为靶向治疗药物的存在也能生存2年以上。
三、患者自身身体、心理状况
晚期时,患者的生存还主要依靠自身的体质,比如:有无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另外,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抗癌的一部分,生活中也不乏出现乐观开朗的态度战胜癌症的例子。
四、家庭状况
家属的关怀照顾、经济状况等也能影响患病后的生存时间。对于特别晚期的患者的治疗,一般以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为主要考虑因素,不以肿瘤是否缩小为主要考虑因素。因为有时过于积极的治疗反而可能缩短患者的生存期。
癌症患者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了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很多患者家属咨询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前有哪些征兆,希望提前知晓死亡之神的降临,不想再对患者实施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让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能够过得舒服一些。
曾经发表在《Cance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对357名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了预示着患者即将死亡的8个生理指标,这些指标会在5%~78%的患者临终前3天内出现。
八个征兆包括:
1、瞳孔无反射
2、对视觉刺激的反应减弱
3、对语言刺激的反应减弱
4、无法合上眼皮
5、鼻唇沟下垂
6、颈部过度伸展
7、喉咙里发出“呼、呼”的呼噜声
8、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典型的就是疼痛,晚期患者的癌细胞会不断地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癌细胞严重破坏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衰竭,从而死亡。虽然有时会靠杜冷丁来止痛,但效果不佳。
关于癌痛治疗,你需要了解这些:
一、痛了就要吃?
服用止痛药是最直接的止癌痛方法。但它跟普通的止痛药不同,并不是“疼了就吃”。
不同的止痛药药效持续时间不一样,有些只有3-6个小时,如阿司匹林;有的是12小时,比如吗啡。
药物还有不同的剂型,一般来说缓释药物的起效时间比较长,所以需要在发作之前就开始服药。
二、止痛药怎么选择?
医学界对于止痛药的选择,有三大标准:
轻度癌痛: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中度癌痛:首选非阿片类药物;如效果不好,再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如有需要,可在可待因的基础上加用非甾体类药物联合止痛;
重度癌痛:首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如疼痛无法缓解,可同时加服非阿片类药物,既能增加止痛效果,还能降低成瘾性。
医生透露说,癌症虽然可怕,但是会给人“逆转的机会”,只要平时注意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不让癌症占了上风,就是可以规避的:
1、饮食规律
数据显示,中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增长迅速,近5年来19~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由于现在社会中青年人因为频繁加班,导致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各种乱吃盒饭和垃圾食品,都会破坏肠胃的正常功能,成为诱发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戒除烟酒
过量饮酒容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炎,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全身的免疫功能,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导致肝癌。
一句话:不吸烟、少喝酒(最好是不喝),均衡饮食,坚持锻炼,哪种癌症的预防都少不了这三条。
3、转变C型性格
C型性格指的是那些经常不开心,乱发脾气,焦虑压抑的人,它又被称为“癌症性格”。调查发现,约八成的癌症病人患癌前受到不良事件的打击。所以,防癌第一要务就是要清理自己的垃圾情绪。
4、补充富含α-亚麻酸的食物
研究证明,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摄入不均,易引发慢性病和癌症,所以,要着重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富含α-亚麻酸的食物。α-亚麻酸不仅能明显抑制化学致癌剂或皮下移植瘤株所致乳腺癌的发生率,减少肿瘤的质量和体积,延长肿瘤出现的时间,而且抑制腹水瘤在肺内的转移,对结肠癌,肾脏肿瘤等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亚麻酸长存于三文鱼、苏子油、胡麻仁油中,以苏子油居多,含量在66.7%以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天摄入5ml左右即可满足人体需求。
最后,定期体检、适当运动也是规避癌症的最佳途径!
电热毯的历史和利弊?
电热毯 电热毯又名电褥是一种床上用的取暖器具,主要用于人们睡眠时提高被窝里的温度来达到取暖的目的。
还可用于被褥的去潮除湿。它耗电量少、温度可调节、使用方便、使用广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一种接触式电暖器具。将软索式电热元件呈盘蛇状织入或缝入毛毯里,通电时即发出热量。工作原理和结构与电热毯相近的还有电热褥和电热垫。 电热毯通常按控温性能分为普通型和自动调温型两类。前者不带控温元件,使用者可按需要接通或切断电源来控制温度;后者带控温元件,能自动使电热毯处于预定的温度范围内。也可按面积分为儿童型、单人型和双人型,电热功率依次增大,一般在60~120W之间。 [编辑本段]概述 具体结构为:将特制的,绝缘性能达到标准的揉性电发热线布置在揉性毯体内,使用时将毯体铺在床上,人躺在其上、通电、发热线发热、毯体发热、被窝里升温以达到取暖的效果。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电热毯工作时发热的同时产生较强的电磁波辐射和感应电,长时间使用严重的伤害人体健康。 据有关资料介绍:普通电热毯工作时产生100-190豪高斯的电磁波辐射,而我国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环保标准规定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不得高于2豪高斯,可见普通电热毯电磁波辐射强度已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至100多倍!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电磁波污染排在污水、废气、噪音之前,成为第一大污染。 工业频率的电磁场(50—60HZ)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欧美各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令人震惊,人体发生多种肿瘤病变的概率与所受到的低频电磁辐射密切相关。低频磁场会显著增大下列疾病的发生率:白血球增生与白血病、癌症、新生儿形体缺陷、乳腺癌、脑瘤、恶性淋巴瘤、神经系统肿瘤、星形细胞的发展,慢性骨髓细胞样的白血病,染色体畸变等。在电磁场作用下一些激素的分泌减少,还可能是引起乳腺肿瘤发展的原因。专家建议怀孕的妇女在婴儿未出生前不能使用电热毯。 [编辑本段]结构类型 ①不带信号线型:用于普通型电热毯。使用的电热合金丝有直线状的,但更多的是呈螺旋状缠绕在耐热芯线上,外面涂覆一层耐热树脂。 ②带信号线型:用于调温型电热毯中。线芯用玻璃纤维或涤纶丝编成,上面缠绕着柔韧可挠的电热合金丝(或箔带),外面包覆一层尼龙感热层或特种塑料感热层,再将一种铜合金信号线绕在感热层外,最外面涂覆一层耐热树脂。当电热毯上任一点处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该处相应的电热丝上的感热层即由绝缘体变为良导体,使控制电路接通,电热毯断电,达到控温和安全防护的目的。 采用不带信号线型电热元件的普通型电热毯,如要实现控温,一般设有两类控温元件:一类是过热安全恒温器,每床电热毯约需8~9个,串联在电热元件上,起安全防护作用;另一类是恒温器控制器,设在床头或手边,起调节温度的作用。采用带有信号线的电热元件的电热毯仅需恒温控制器。 [编辑本段]使用事项 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一方面是使用时电热毯持续性散热,使人体皮肤水分被蒸发干燥;另一方面是由于热源体本身对皮肤的刺激,使某些人的皮肤过敏、瘙痒,或身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小丘疹,抓破后可出血、结痴、脱屑。这种症状大多先从人体背部开始,然后逐渐遍及全身。它往往使人瘙痒难忍,彻夜难眠,影响休息和工作。 婴幼儿脱水,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水的摄入量按体重比例应高于成人,而电热毯使用过热,时间过长,会使幼儿失水过多而导致喉黏膜干燥,出现声嘶、烦躁不安等脱水症状。 根据家庭使用电热毯诸多经验得知,电热毯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使用不当导致电热毯过热而引起打火花,拉弧等烧毁事故;一种是由于电热毯的绝缘不好或绝缘损坏而引起的触电事故。 为保证家庭使用电热毯的安全和延长电热毯的使用寿命,防止和避免使用电热毯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请注意以下问题: 1、使用电热毯之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使用的电源电压和频率要与电热毯上标定的额定电压和频率一致。 3、电热毯应严格禁止折叠使用。使用电热毯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电热毯是否有集堆、打褶现象,如有,应将皱褶摊平后再使用。 4、电热毯不要与其它热源共同使用。 5、如使用预热型电热毯,应绝对禁止整夜通电使用,当使用者上床前,应关闭电源。 6、婴儿及生活不能自理者不要单独使用电热毯,应有人陪伴方可使用。 7、不要在电热毯上放置尖硬物,更不要将电热毯放在突出金属物或其它尖硬物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