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症状,痛风是什么病?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种以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 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 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根据痛风症状特点,在《内经》可归属于“痹证”范畴, 又名“历节”、“白虎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盛人脉涩小,短气, 自汗出, 历节痛, 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 身体尪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症状、体征及治疗。
宋朝官修《太平圣惠方·治白虎风诸方》曰:“夫白虎风病者,…蓄于骨节之间, 或在四肢, 肉色不变, 其疾昼静而夜发, 即彻骨髓酸疼, 其痛如虎之噬, 故名白虎风病也。”指出其疼痛如虎之噬。
如经年不愈, 可并发肾脏病变, 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并发。
痛风发作的频率与血尿酸浓度相关, 有效且长期地控制血尿酸水平, 可有效避免痛风的发作。2011年我国痛风的患病率约为0.15%~ 0.67%, 2016年为1%~3%, 痛风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西医治疗本病以抑制尿酸形成、促进尿酸排泄、抗炎镇痛为主常用药物类型有: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但不良反应明显, 且易反复发作。
痛风是可治的疾病, 但患者对疾病认识往往存在误区, 缺乏规范降尿酸治疗的正确认识, 用药依从性差, 最终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患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指导、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 告知患者治疗的目标, 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脑卒中、肾功能损伤等。中医学治病, 重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痛风的预防, 也不例外,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都很重要。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一部分会发展为痛风。痛风反复发作, 一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会促进疾病发展。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 一定程度可起到降尿酸和 (或) 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饮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1) 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如动物内脏、鱼虾蟹、肉类、豆制品等;
(2) 限饮酒 (尤其啤酒和烈酒);
(3) 少饮富含果糖饮料;
(4)适量多饮水, 每日应饮水2 000 mL以上, 保持尿量, 促进尿酸排泄;
(5) 多食蔬菜等。
(6) 生活方式指导包括控制体重、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等。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参考文献
[1]肖怡,张奎,祝思宇,陈佳,傅南琳.痛风的临床辨证思路与实践[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 35(06): 849-852.
痛风有哪些早期症状?
痛风有哪些早期症状
痛风一般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有少部分患者在高嘌呤的食物后患处出现疼痛。
痛风早期主要是无症状性的高尿酸血症期,该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痛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有关,可并发肾脏病变、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等。可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一般痛风患者在高尿酸血症期无症状,但在某些诱发因素下,常见的有进食了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或关节受凉或劳累后等,突然发作疼痛时有突发急性关节疼痛,疼痛在24~48小时达高峰,如刀割或关节被虫咬般,被单覆盖或周围震动都会加重疼痛。起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
因此痛风一般早期并无症状,仅有少部分患者在某些诱发因素后出现急性痛风发作。
本内容由中日友好医院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 章璐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痛风症状有什么?
我是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痛风科医生刘良运,这个问题我来作答。痛风的症状有很多种,分为急性期症状、缓解期症状和痛风石症状,我们逐一来看:
急性期痛风的症状痛风到来前,身体的一些现象也能帮助您预测痛风急性发作的降临:预感痛风发作的关节部位,总觉得好像要肿起来,或者感觉到针扎那样隐隐约约的疼痛;预感痛风发作的关节部位,总觉得有种异样的感觉;全身有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还感到身体微微发热。
痛风到来时,常常是急性和突然的,病人多在夜间突然因关节疼痛而惊醒。疼痛可以剧烈似刀割样,稍微活动疼痛加剧,因而关节活动大受限制。关节局部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桃红色,压上去可褪色但有压痛感。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比如发麻、针刺感、灼热感和跳动感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会有发热感。可出现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不适、软弱无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发热可为低热、中等度热,也可高热达39℃以上,但在发病时没有发热及全身上述症状者也不少。有的病人只是轻微的全身不适。而主要以局部关节发炎为突出表现。
痛风发作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各个病人之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发作持续时间平均为3~5天,但最短的只有1~2天,最长则可持续两个月以上。关节炎症才逐渐消退。痛风急性发作时,即使不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也会自行消退。红肿热痛现象消失,发热及全身不适的症状也随之平息,临床即进入间歇期。间歇期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但多数病人在一年内出现再次发作。也有很少数的病人在一次急性痛风发作过后,可以几十年不再发作,甚至终生无事,但大多数不是这样的幸运儿。
间歇期痛风的症状痛风病人在不发作期间,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发作时,上述的临床表现在24小时内即达到高潮,以后逐渐消退并完全恢复。不发作间歇期是指两次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间的无症状不痛期间。急性发作后可自然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而完全复原,此时无症状期称为不发作间歇期。
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风发作之间隔时间差异颇大,根据研究,约有4%的患者终生不再发作,大约61%在一年内复发,约88%在两年内复发,有些人甚至十几年后再复发,但一半以上患者发作的频率会随时间经过而增加,不发作间歇的期间越来越短。
痛风石期的症状长期没有治疗时,痛风病人的疼痛会逐渐波及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痛风结节,即尿酸钠盐的结晶),有些会导致关节变形,严重时关节丧失活动能力。
痛风石也可能在耳朵、皮下、脊椎关节、软骨等处发生,也可能沉积在内脏器官,尤其是肾脏,而影响脏器的功能。此种痛风石出现距离第一次痛风发作的时间自3至42年不等,平均为11.6年,但近年来报告已经缩短到平均5到6年即出现痛风石。
慢性痛风石关节炎虽然可能不如急性发作的剧痛,却会引起该关节、组织的破坏、变形或功能损伤,而且痛风石在身上出现的部位会不断增多、体积增大。
要注意痛风石如果有表面伤口破皮容易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宜注意有无并发细菌感染;也不宜只由患者自行处理,应尽速就医评估,以避免感染扩散甚而造成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不幸时甚至可能导致必须截肢或死亡的遗憾,不可不慎。
由于尿酸结晶长期沉积,关节会造成永久性畸形和功能障碍;尿酸盐还会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临床出现水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现象,提示肾功能的损害逐步加重。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所以我认为,当您发现尿酸已经增高时,就需要采取饮食调控和生活习惯改变降尿酸;当您感到痛风要发作时,只需要服用相关的急性痛风时使用的缓解疼痛的药物,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判断痛风最简单方法?
判断痛风最简单方法
“判断痛风最简单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医学逻辑,痛风的诊断需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确定。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一般血尿酸>420μ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如出现特征性关节炎表现、尿路结石或肾绞痛发作,伴有高尿酸血症应考虑痛风。
急性发作的痛风,多是原发性关节痛风。患者多在夜间出现一侧关节显著肿胀疼痛,最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皮肤出现发红灼热,有的患者可伴有全身恶寒发热。一般情况下,疼痛肿胀大约3~5天可逐渐减轻,直至消失,绝大多数不超过半个月。之后可间隔数月、甚至数年再次出现。
慢性痛风是第一次发作后经5~40年而逐渐形成,指趾关节等往往发生畸形,皮下组织内发生痛风石,引起剧烈的疼痛。痛风石可逐渐变硬扩大,出现破溃后可流出一种白色渣样物质,可形成溃疡,不易愈合。
痛风的检查有尿酸、血沉、肾功能、关节穿刺液等。痛风患者可见血液中尿酸含量超标,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晚期时肾功能可出现异常,关节穿刺液检查可发现单钠尿酸盐结晶形成的针状长形结晶。
本内容由山西省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 刘晓萍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什么是痛风?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简单来说,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异常,导致尿酸过多从而引发的痛风症。
体内的尿酸过多可引起痛风症,而尿酸的产生途径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尿酸来自自身核酸的氧化,占人体尿酸含量的80%;外源性尿酸则是通过含有核蛋白的物质摄入产生,含量为20%。体内核酸代谢会产生嘌呤类物质,其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就是尿酸。
高尿酸血症便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内一些酶的突变或缺失会导致嘌呤类的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多,最终引发痛风。
人体内70%左右的尿酸可通过肾脏排泄,剩余的则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气和二氧化碳等。当尿酸经肾排泄不足而致使尿酸水平长期超标时,尿酸便会以钠盐的形式析出并沉积在关节、软骨等组织之中,形成尿酸钠结晶,最终也可引起痛风。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发的;继发性痛风是由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导致患者尿酸排泄减少而引发的,或是由于药物因素(主要是利尿药的使用)导致尿酸盐滤过量减少和重吸收增多,从而引发痛风。
痛风的患病特点有哪些?首先,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痛风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患病率:女性患病率约为3~4:1。男性患痛风的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痛风的患病率也稳定增长;而女性在绝经前患痛风的风险很低,绝经后迅速上升。
可能引发痛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肥胖:体重指数增加,痛风的发作风险也随之增加。
饮酒:啤酒中有大量的嘌呤类成份,因此其诱发痛风的风险最大。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患者。这可能是因为高血压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组织缺氧,血乳酸增多,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分泌,或是由于长期使用利尿药导致血尿酸增多。
此外,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也可使痛风的风险增加。而果糖是唯一可升高高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促进尿酸合成,同时抑制其排泄,因此大量摄入果糖饮料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如何治疗痛风?首先,无症状期内需要注意饮食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其关键在于限制嘌呤的摄入。有研究证明,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尿酸水平,预防痛风的发生。地中海饮食模型即指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粗粮和豆类摄入量较大,红肉、全脂奶摄入适中,使用橄榄油烹调食物,并搭配适量的葡萄酒。
其次,在痛风急性期主要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素、糖皮质激素等传统药物以及阿那白滞素、康奈单抗、利纳西普等新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痛风的间歇期和慢性期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降尿酸药控制血尿酸水平,主要药物包括别嘌呤醇、奥昔嘌呤、托匹司他、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以及如丙磺舒、苯溴马隆、尿酸酶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总的来说,痛风主要是由尿酸过高引发,可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降低尿酸的产生或促进其排泄,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
问题回答:山东大学药学院 江泽宇 审核:吴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