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偏方,抖音上蒙古大夫能靠切脉看出人体内部的瘤子?
凭脉诊病有参考作用,但是仅凭诊脉,而诊断出人体内部的肿瘤,而不合参望、闻、问,进一步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大概率是骗子,而相信的人,就是被骗的傻子。
至于牵线搭脉,更是荒诞不经。只不过在过往的古代骗骗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的手段而已。
记得近半个世纪前,刚学医的时候,有一位临床实习指导老师,是清宫御医的第三代传人,提到他的太老师给慈禧诊病:慈禧待在帷帐后面,伸出手,手上覆盖着丝帕,隔着丝帕诊脉,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牵线搭脉”。
御医在诊病前早就通过宫女、太监,对老佛爷的病症进行了详细询问。
中医将诊断的望闻问切分为四个层次。就是《难经•神圣工巧》提到的:望而知之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
所以神圣工巧也是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而将切脉置于最后一个层面。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有李道人诊病未号脉,而有人质疑,李道人回答曰:“你等疑我不曾看脉,就要下药。不知医道中,本以望闻问切目为神圣工巧,可见看脉是医家第四等,不是上等”。
我们国家十多年来,评了三批共九十位国医大师,几乎没有国医大师把诊脉说得天花乱坠的,由此可见一斑。
切脉有作用吗?有!对人体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辨别有参考作用,但不能夸大其词,装神弄鬼。
如何看待中医治病包括新冠肺炎?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扶正祛邪~阴阳平衡),(邪盛病生)故需(对症下药~扶弱抑强)。
所以必须依靠(四诊~望闻问切)来确诊(病因)以便(彻底根治),而(西医)即是(强攻猛打~祛病留祸)。
中医(药源广谱~进退有方),西医(药源单一~凶狠霸道)。
比如(新冠肺炎):
(西医)无药可救。
(中医)即可根据(寒热虚实)对症下药,如(银召解毒丸~藿香正气散~普济消毒饮)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加减变通)就能(解决问题)。
不收费用帮别人治病算不算非法行医?
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都是通过父子、师徒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的。在以前农村确实存在很多赤脚医生,这些人是实践出真知的高手。他们虽然无证但医术却能得到村民的认可。他们的存在确实解决了农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健全,赤脚医生的身份渐渐变得尴尬起来。治病违法,不治病患者求上门来乡情难却。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他们要承担巨大风险。近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宽松中医从业资格考试条件,是对中医传承发展的巨大贡献。也让这些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但是无证行医肯定违法,这与收费与否无关。
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
绝大多数人会以为古人完全是靠亲身体验来发现药物功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虽然历史上应该真的有“神农尝百草”那样的事迹,但那只是古人在发现草药功效的过程中最初、最原始的手段,在草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不常用了。
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便有了医事活动的雏形。草药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这其中还包括“非医药论著”中记载的草药,比如《诗经》,其中记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记载药353种,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汉代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这个时期及以前,确实是单靠人服用草药后的表现来发现草药的功效的。
但是在这之后,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知识积累,关于草药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就不再单单依靠人使用草药来发现药效了。
一来,生命宝贵,医学人员更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每次都把著述医书药典的医生给毒个好歹,根本没那么多专业人才去送命;二来,像枸杞那样的草药,吃到饱未必能试验出它的具体功效;三来,这样逐个试下去太慢,草药学问也就不用发展了。
古人真的比现代的某些人聪明得多。
古人发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草药功效也接近,如歌谣谚语中记载:【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这个经验,也可运用至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虽然具体作用还需一点点深入研究,但大体上能初步确定草药功效。
古人使用草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解决了一大批草药的初步功效判定的问题。如【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
这种办法,在古代医药学上称为【药象】,是一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时至今日,不论中医西医,在发现新的含有药性的植物时仍在使用【药象学】进行套用。
还有,古人虽然不存在“化学”这个学术概念,但是很早就发现,许多草药互相之间会发生“制衡”,即现在所说的化学反应。古人把经过初步认定功效的草药,用浸泡、晾晒、水煮、火烤、研磨、酒泡等等多种方法来观察其变化,并将萃取出来的精华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观察反应,或用银针、试火砭之类的工具探测其反应,逆向确定草药的功效。最早使用这类方法的,便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复方药的先河,著作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其后,医学上仍延续这种方式来探知草药功效。
梁代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唐代李勣、苏敬等著《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收录药物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完整,却甚少出现医者试药而中毒的情况。
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被抬得太高了。《本草纲目》绝大多数是收录前人结论,李时珍只是将其整理出来,投机取巧且不辩真伪,内容多有胡说八道之处。
当然,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不够完善,历代都有医师亲身试药。例如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在前有基础上,又冒着危险真正亲身试用了很多草药,彻底将大部分草药的功效做了定论。
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古代太医是如何给皇宫里的女性治病的?
医者治病救人,被人尊敬,而医者的“至高者”太医们,更多的却是卑躬屈膝,如履薄冰!
古代太医们的烦恼成为太医,是一个医者向往的高度,能成为太医的医师均是当世是大医,当世之大儒,太医代表着当时的医学界的最高水平,医术精湛,起死回生。
但是古代的医师成为太医后,大多数都医术水平倒退,甚至成为酒囊饭袋,什么病都治不好,最多的场面就是被人呵斥,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是太医们普遍的烦恼,大家都知道,古时的中医治病大都是用药,而这个“用药”则有很多的讲究,药有药性,有的时候生病的,药性大一些可以治好病,就是用猛药医,但是同时风险也大,如果稍有不慎,真的因为自己用药过猛给治死了,那么自己是要被问责陪葬的。
所以,大多数的太医最后往往选择的都是温性的用药,这样一来虽然治不坏,但是同时也很有可能治不好。
古代太医如何给宫中女性治病皇宫之中皇帝只有一个,但是其后宫佳丽却有三千,所以,太医们常常服务的对象不是皇帝,更多的是这些妃子们,但是这样一来不但没有使太医们放的了轻松,反而更加的紧张,小心翼翼。
大家都知道,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皇帝的女人,更是碰不得,看都不可以被人多看一眼。所以,在古时诞生了一种专门为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方式“悬丝诊脉”。
太医们通过一根长长的细丝一端拴在妃子们的手腕处,然后将其扯出帘外,太医们则在帘子外诊脉。但是,这样一来就大大的降低了行医的准确度,因为古代中医看病救人靠的是“望闻问切”,四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准确的看清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现在只剩下了半个“切”,能看好病才怪呢!
所以,太医们为了能够为妃子们看好病,事先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问问其身边贴身的宫女等人,妃子们近期是什么症状等等啊!这个便是“问”,但是很多时候宫女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因为妃子们有很多禁忌,更是有很多宫中的隐秘,所以,这又相当于半个“问”。
至于能否“望”、“问”则完全看运气了,有时候可以远远的望上一眼,能够“问”到也看你的鼻子灵不灵,不过最多也就是半个。所以太医们只能靠四个半个的“望闻问切”给妃子们看病,只能能看成什么样,则看太医们的技术了。
给皇宫之中的女子看病是一个技术活,不仅仅考研太医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很考验他们的情商与智商。其实给宫中女子看病也看这个女子的身份与地位,往往地位越高的女子的病越难看,麻烦事越多,而地位低一些的反而没有那么多的说道,病还好治一些。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