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蛋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端午节顶鸡蛋的习俗?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端午节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五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家里的人情都没有随?
邻居家一孩子,父亲走的时候全村没人操持,全都大眼瞪小眼地瞅着。
要不是丧葬一条龙服务(县城花五千元,有人代办),老爹还在家里躺着呢。
到了,没入了祖坟,在县城花五万块钱买的墓地。
在农村里,少了什么都别少人情。人情少了,婚丧嫁娶没一个人给你捧场。
邻居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打小就不老实,上蹦下跳,偷鸡摸狗,大家不要觉得我说得有点夸张了,事实上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村子可能有些特殊一些,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们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村子里面的鸡和鸭一般是不在自家院子里面养的,实在是太味了。
在院子与院子之间会有一条路,这条路就是村子里面的道路,而这个道路两边是有很长一段距离,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自己的院子外面临时搭建一组栅栏,然后把鸡鸭鹅都给丢进去。
上面铺好了网,就跟咱们捕鱼的那种网一样,一般情况下会在里面养个10来只鸡,10来只鸭,10来只鹅,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鸡蛋鸭蛋鹅蛋,自己吃。
然后邻居家的孩子怎么样?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过去偷个鸡蛋,被村子里面的人知道之后,追着他满街乱跑,按理来说都已经折腾成这个样子了,孩子的父亲就得管管吧?
偏不,孩子的父亲给这个人说,小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你们这么针对孩子干什么,就这样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讨人嫌。
等孩子20来岁了跑到大城市里面去打工,自此开始和村子里面的人也就断了联系,但是孩子的父亲跟孩子也差不多,只能说没有孩子这么调皮捣蛋,在村子里面的口碑也不是很好。
一眨眼过去了10来年,孩子父亲的身体眼瞅着就越来越差劲了,当孩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抓紧时间回到老家,还没来得及尽孝呢,父亲就走了,怎么办?凉拌!
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说什么人情薄凉之类的风凉话了,抓紧时间入葬才是王道。但是村子里面入葬哪有大城市那么简单?
首先你要请几个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帮你雇一些车辆,佩戴一些特殊的物件,然后给你准备一些特殊的东西,顺带着跟你说一下整个墓葬的节奏应该怎样走。人不多应该有三五个人,属于我们村中的老者,每一次村子里面有白事的时候,都必须第一时间把他们请过来。
除此之外,我们村子是分不同的院。什么叫做院?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姓氏,可以这样理解,什么意思呢?一个村子里面可能有5个姓氏,6个姓氏,每一个不同的姓氏基本上都属于同一个院里面的。
比如赵钱孙李,你姓赵我姓孙,那我们就不是一个院。不是一个院的话就不用相互掺和这件事情了,但如果你姓赵我也姓赵,我们都是赵家人,那么好,遇到了这种白事,几乎所有的赵家人都要过来捧一下场。
最起码让人觉得,这家人缘不错,老人走的时候家里面也比较有排面。
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每一个人都来,比如年长者不用来,年幼者不用来,年轻人或者说中年人当中的男性先来,然后女性再来是,分批次来的。中午的时候呢,就在一个小角落里面吃大锅饭,把大锅饭熬好之后搬上几个长板凳,下午的时候再怎样怎样,反正就这样来回折腾两三天,这个送葬才算是正式结束。
再之后就是选墓地了,一般情况下村子里面按照辈分排出来的空地,比如说去年的时候某一个人去世了,他的坟在哪一个地方,今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的另一个地方或者角落里面。
这都是有说法的,我也说不清楚,一般情况下就是论资排辈,所谓好的地方要给那些年长者,或者对村子里面有大贡献的人,坏的地方那就是年幼者按大小个往外排。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邻居家的那个孩子平日里的时候和村子里面的老人就没有任何交集,没有任何往来,并且说话办事贼横贼横地。在村子里面的口碑实在是不敢恭维,就是离开村子的前几年的时候,还一直偷鸡摸蛋。
在村子里面有事没事就来个坏,而孩子的父亲也差不多是个倔脾气,闲着没事的时候不是和东边吵个架,就是和西边吵个架,这一家人的口碑那简直是糟糕透顶。
按理来说,死者为大,就算是他生前的时候和村子里面的某些人产生了某些矛盾冲突,一般情况下也没人在这个时候去纠结或者找事。可是谁能想得到,这个孩子回到村子里面之后,既不找村子当中的老者也不联系自家院儿的人,就拿出音乐在那放。
然后自己在院子里面坐着,哪有这样办事的?最起码你得联系一下,主动找村子里面的几个年长者,低个头认个错,这事也就这么了了,但这个孩子不,死犟死犟的。
过了两天,眼瞅着没人帮自己,没招了,就只能叫殡葬一条龙服务。那个殡葬一条龙服务也没见过这种事啊,按理来说村子里面有人走了,需要在村头村尾摆上一个白布条,可是这个村子压根没摆。
也正因如此,这个送葬的队伍殡葬一条龙服务找了好几次差点找错了地方,好不容易把这个事办了,孩子二话没说把门一关,继续去大城市里面打工去了。
村子里面的人情处理不好是个大问题大家要明白,村子里面和城市里面是不同的,我并没有褒贬的意思,我也没有说村子和城市怎么样暗中讽刺,没有那个必要。只是就事论事而言,村子里面更注重的是人情的往来。
什么叫做人情?
今天你和他关系不错,那么好,明天你有事他就会来帮忙,哪怕不要钱。但是如果今天你和他关系不好,不好意思,明天你就是给他钱,他也不会来帮忙。这一套逻辑如果大家能够理顺的话就能够明白了,如果说常年不在老家,家里面的人情都没有随,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红事儿还是小事儿如果遇上了红事,然后村子里面的那些人彩礼没有随,之前的时候人情也没有走,那都无所谓,说白了红事这个东西,只要花钱就肯定有人来捧场。
首先村子里面的人不主动,你的亲戚们不可能都不走动吧?如果你连亲戚们都不走动,估计你也讨不到老婆,对不对?人缘都差到这种程度了?那不至于。
红事一般的主力军是什么?就是你的亲戚和同学以及女方的亲戚和同学,把两边的人凑在一块,别的不多说,你最起码凑5桌不寒碜吧,也不丢人吧?
只要有了这5桌那基本问题就不大了。
除此之外,红事也基本没有太多的规矩和礼仪,就算是有规矩那也不是村子里老人说了算的,随便找个司仪,只要他有点功夫,别的不多说,他但凡主持过两场以上的婚礼,什么流程该怎么走,他就应该能够摸得门清。
这个东西没那么复杂,不同村子里面也有不同的规矩,一般情况下两小时、三小时的功夫基本就算搞定了。当然早上的时候车队去接,晚上的时候再把车队送回这肯定要花时间,但最重要的时间是什么?
是上午的11点到下午的2点,这三个小时里面只要把丈母娘陪高兴了,只要让这些亲戚们来吃饭的人吃饱喝足那问题就不大,至于村子里面的人愿意来就来,不愿来就不来,本身也不会有影响。
充其量就是影响一下自己收到的那些份子钱,可是自己之前的时候也没给村子里的老人随份子,扯平了,发现没有,自己不会受到多大损失。
白事往往是最让人头疼的红色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白事,尤其是在村子里面,村子里面的白事有多繁琐,我就不多讲了。少则3天,多则7天,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七七49天.
因为49天之后你要回来怎么怎么样,这中间的种种繁琐流程我们按照最简单的就按三天来处理,发现没有?这三天的时间也是要命的。
首先,白事的时候亲戚们不可能一窝蜂的来。就算是这亲戚们一窝蜂的来了,来了之后也不可能说一直长久待下去,一般来一上午或者来一下午,再或者守一天就差不多了。
但白事需要三天,这三天里面人来人往,人不能断,怎么办?就必须用村子里面的人了,如果这个时候村子里面的人不来帮忙,那自己一个人在那惨兮兮的,你想一下这种情况下,估计自己连哭的心情都没有了。
其次,村子里面的白事是论资排辈的。什么叫论资排辈,最起码你应该有什么礼仪,你应该把墓地安葬在什么地方,这些东西通通都是需要村子里面的人来帮忙。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块地里面有8个坟头,按照规定老爷子走了之后应该排在第9个,也就是第9位坟头。
这如果村子里的老人不来照顾一下,你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怎么办?就坏了,轻则村子里面的人就不搭理你了,重则你还有可能被移出族谱,这是非常惨的一件事。
再其次,白事会有一系列的礼仪约束。
而这些东西很少有人会给你讲,什么叫做白事?就是规矩得到位,同时让子女能够和父母再做最后一次告别。白事的时候会有诸多规矩,这些规矩可不是别人花钱就能买来的,你再找个司仪?那不好意思,司仪吓得腿都哆嗦。
真正意义上懂得白事流程的一个村子里面也超不过20个,就是那些人精,他们活了七八十岁,每年都要负责这件事情,慢慢的也就能够积累大部分经验了。而对于这一部分人,如果你得罪了或者压根就没有走动的话,那不好意思,白事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会丢很大的脸。
最后白事不同于红事,红事人家谁都可以来帮忙,哪怕就是个路人,你给他50块钱他也愿意乐呵呵地帮你,为什么?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你去某一个酒饭馆饭店定个座位,你直接给饭店老板说,我给你2000块钱或者5000块钱,你们多叫一些人来,把这些亲戚都给我服侍的舒舒服服的。
没问题,绝对没有问题,饭店他们最愿意赚这种钱了,因为这种钱第一来钱快,第二还是个喜钱。谁不愿意赚?白事就不一样了,白事你就算花钱也很少有人会来帮你,除了殡葬服务一条龙。
但是这种殡葬服务一条龙整个公司里面也就是五七个人,就这么点人,连凑个数都不够,他们只是按照流程把这些事情做好,还是一个市场化的流程,和村子里面的流程根本不搭。
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第一,赶紧低头认错。说白了,红事白事是人生大事,村子里面的老人就算再不通情达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有所忌惮的。一旦你道歉认错,弱势方就是你了,无论如何,该帮你一把就帮你一把。但是要注意,我们的道歉论错,尽可能的避免成为道德绑架。
第二,烟酒该送的礼抓紧送。所谓的常年没有交情或者人情都没有随,自己省下这么多钱来了,该拿出来的就要拿出来,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揪着心了。那几个长辈优先照顾一下,该给的烟酒给到位,村子里面的人基本没有怎么为难自己的了。
第三,不懂就要问,千万别跟愣头青一样。像我们邻居家的那个孩子啥都不懂,随便找了一块地方就给埋上去了,也不是说那块地方不能埋。只不过村子里面有这种说法而已,到头来还得再给刨出来,这一套下来,别的不多说了,我估计他心里这个疙瘩两年时间解不开。所以遇到这种白事,而且村子里面的老人又不太愿意言语的,抓紧时间问,能问多少问多少,千万别犯错。
最后做一个总结:农村和城市是真的不一样,农村更注重人情往来,而且这一部分人情往来处理不好,可能就很糟糕.
要我说:该走的人情还是要走,该随的份子千万不要省。因为这时候省下钱,将来可就要了命了。
然后你家那面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
谢谢邀请
我是湛江人,
端午节
即五月初五节,我们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子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形或动物形图符)。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抢购插门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时正。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亦有部分地区举行风筝表演或龙舟竞渡,此活动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节活动,最有特色的要数廉江之古镇安铺。该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这一活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尤以近年来,活动的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为丰富,参观者不仅有本镇、本县的群众,还有许多外地来客,热闹非凡。
经常听到医生说发的食物不能吃?
谢谢邀请!经常听到医生说的发物不能吃,到底那些是发的?
在门诊上,遇到病人来看病,经常听到医生说的发物不能吃,其实这就是医嘱,就是要告诉你的饮食禁忌或注意事项。
一,发物的定义
中医认为,“发物”就是引起疾病加重,或复发的食物!
二,常见的发物有哪些?
根据我的经验,常见的发物,有如下几种:
1,鱼,虾,海鲜,
2,辛辣之品,如,辣椒等
3,酒
4,香椿
5,豆腐
6,鸡蛋,鹅蛋,鸭蛋等
7,花粉类
8,豆类,如,大豆等
9,花生
10,干果,如,松子等
……等等,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经常听到医生说的发物不能吃,都是医嘱,告诉你吃了这些发物,引起疾病加重或复发,对身体不利。到底那些是发的?,我认为,发物只是医嘱,还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是千篇一律,有些在某人是发物,而在另一人上就是健康食品,所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板教条,医生也是如此!
所以说,发物只是相对的,以上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发物的一点知识,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斧正!感谢大家的关注,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或中医养生知识,请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庆好中医】,我会诚信为您服务!
烟台坐月子习俗?
1、怀孕时要吃鹅蛋,喝红枣水。据说是去胎毒,消黄疸,宝宝皮肤光滑白皙,不得皮肤病。
2、生完宝宝,要给亲戚朋友送红皮鸡蛋。一是报喜,二是营养,以前在产科实习的时候,经常能吃到家属送的鸡蛋,男孩送单,女孩送双。
3、生完宝宝,给产妇补一补,会喝红糖水、小米粥,炖老母鸡。以前穷啊,红糖补充能量,还能补虚活血,所以喝红糖是极好的,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里,尤其越来越多产妇怀孕期会发生“妊娠糖尿病”,红糖水少喝,最多喝一周。老母鸡也不建议炖了,产后一周再喝大补汤。
4、生完9天,娘家人会到产妇家“送祝米”,统称“洗九”。不知道现在还送不送,至少在农村还比较普遍。
5、生完宝宝12天,要摆喜宴,宴请宾朋,称为小满月。小孩出生12天,北方一般叫做过“十二晌”也有叫“小满月”的,老人们说,宝宝到了十二天,妈妈因生产而打开的骨缝可以合上了,已经过了月子里最重要的一关。按照北方的习俗,这一天要给产妇吃饺子,意思是捏骨缝。“十二晌”顾名思义,应在小孩出生后的第十二天过。
6、女孩28天,男孩30天,产妇要做“满月发汗”。月子里身体虚弱,容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以满月那天要发透汗,把风寒湿邪赶出去。
7、30天,要吃满月酒。满月酒,认为婴儿过了满月便过了一关。为祝福小孩顺利过关,人们往往举行满月礼以示祝贺。作为各位爸爸妈妈为了庆祝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月而举办的一场邀请了宝宝的各个长辈为宝宝祝福的宴会。在这一天,每个宝宝是真正又唯一的主人公。在这个日子里所有的人都是围绕着小宝宝转的,他们会给宝宝最诚挚的祝福和最真实的期待。
8、产后第一个月要主在婆家,第二个月要住在娘家。总之,月子是不能在娘家过的,只能出了满月才能回娘家。月子里的那些禁忌产后只能卧床休息?以前都强调产后休息,我们发现很多产后病都是休息过度造成的,不下床不活动,所以现在都建议产后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