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血小板低至45会怎样?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晕倒事件,当看到一个人突然倒地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恐慌,不知其原由,更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或者只要有人晕倒就认为是血糖过低所引起的,只要给晕倒的人补充足量的糖就可以。虽然大多数确实是低血糖,但是你知道血小板降低之后也会引起眩晕嘛?人体中的血小板含量低至45又会怎么样呢?
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到300)×10^9个/L,为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因血管创伤而发生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血管受损而出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3、血小板的凝血作用
4、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至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作用机制是其表面的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 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 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 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 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目前认为人体止血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也可能因遗传导致.男性发病,女性携带.(WAS综合症)
那么血小板的含量降低该如何进行诊断呢?
1.外周血细胞计数是确定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严重性的关键性检查,同时血涂片检查能为其病因检查提供线索.若血小板减少不伴有其他影响止血功能的疾病(例如肝脏疾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止血功能筛选检查则是正常的是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方式之一。
2.骨髓象检查,若在血涂片上见到除血小板减少以外的异常,有本检查适应证.本检查可提供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信息,并确定有或无引起骨髓功能衰竭疾病(例如骨髓异常增生)的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检查临床意义不大。若患者病史或检查提供hiv感染危险依据,应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查。
3.病毒感染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PA-IgG不增高。这些可与ITP鉴别。
4.感染并发血小板减少症,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起病时常伴有发冷、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血小板在我们的人体种一直都扮演着一个默默搬运无闻的搬运工,但是我们还是离不开他的付出,所以我们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发现时刻关注我们的身体变化,从爱惜自己开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造成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明白血小板到底有什么作用?
血小板和各种血细胞在血液中循环,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当血管破损后,血小板遇到破损处的处粗糙面就会被激活并暴露出纤维蛋白受体,两者相互连接并形成快速的瀑布效应在出血口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临床上因为血小板减少而就诊的病人确实不少,但绝大部分都是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今天就重点讲一下此病。
显然可以引起血小板过低的原因很多,有时连血液科医生也难以回答。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正常值:10-30万(100到300)×10^9个/L。若血小板5-10万较少引起出血现象,极少数可能会发生皮肤、黏膜等出血;而这个范围内血小板减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此不必过分的紧张,因为绝大多数患者是自体免疫反应引起的,由于原因难找因此不必要做过多的检查。尤其是病程在数年以上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倾向更不用担心,也无需特殊的治疗。若血小板低3-5万以下则出血的风险会明显的增加,包括消化道等出血,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严密观察。血小板低于1-2万以下以,则随时有可能发生内脏甚至引起颅内出血的可能,这时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抢救措施,有过出血症状的患者最好适当补充全血和血小板,同时可以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进行抢救治疗。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真正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是非常罕见的。1.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赂等。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2.血小板生成素缺乏也是罕见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但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3.最为常见的是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实往往是后天因素导致的,临床上却也称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现在临床上的统称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原因不明(或者说原因很难查得清楚)的血小板减少。其发病的原因属于自体免疫性中的ll型、lll型变态反应杀伤导致其减少或粘附于血小板破坏其止血作用。究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某些对血小板具特殊抗原性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进入人体后刺激了血小板使其产生相应的抗体,长期滞留于血液或粘附在血小板的表面;如果这些抗原性物质再次进入人体,抗原就会和血液中或血小板表面原已产生的抗体相互结合粘附在血小板上产生破坏血小板的变态反应也可以招致巨噬细胞来吞噬这种表面具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不同程度的减少。化学物质:主要是众多的药物(尤其是抗癌的化疗药物)、化妆品、洗涤或护肤用品、服装上的染料、甲醛、苯等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电离辐射、放射性物质等。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因为其发病原因很难查清楚,因此药物治疗效果都不太好,如果血小板在5万以上又没有出血的倾向不建议药物治疗或食疗。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各种血液系统的疾病病:包括原发性骨髓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种肿瘤化疗放疗后直接抑制骨髓、某些药物也可以有效直接抑制骨髄。脾功能亢进、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血小板减少究竟有什么危险性呢?当人体发生皮肤或内脏血管破裂,或血管内动脉粥样斑块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粗糙口而被激活,于是打开了能和纤维蛋白连结的受体,二者相互连接形成血栓,并产生瀑布效应使血栓快速扩大并封堵伤口止血。血小板严重缺乏,可以导致伤口的出血不易止住,甚至导致严重出血发生危及生命的后果。血小板对人体的健康来说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缺少了血小板,容易导致出血的危险,大出血不止住会危及到生命,同样血小板遇到血管破裂口粗糙面时会被激活,形成血栓帮助止血甚至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里的一旦斑块破裂,血小板被激活会形成血栓引起心梗、脑梗,甚至有时会危及生命,这就是血小板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所具有的两重性。最后强调二句:如果血小板轻度的减少在5-10万之间,不必过分紧张,不少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了各种药物治疗仍难以使血小板上升或不稳定,而且自体免于省的血小板减少症,很难通过各种免疫指标检查来发现阳性的结果帮助诊断,因此也不必过度的检查。只需要定期复查血小板并关注是否有牙龈等处的出血症状加重。如果血小板过高只要不发生斑块破裂血小板没被激活是不会发生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引起心梗和脑梗,最多引起静脉系统血粘稠度增高,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发生静脉血栓。2022.6.15编辑编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儿童的急性感染,在进行常规治疗后能完全恢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严重感染、再生障碍以及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寿命平均为8~12天,如果血小板减少严重,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医学上称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数量低会有什么症状?
白细胞数量低在医学专业上叫“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是人体的边防军,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力量,主要起防卫作用。当病菌侵入人体的时候,白细胞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白细胞吞噬细菌过程如下图演示。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身体出现炎症时,需要动用较多白细胞去“剿灭”,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高。
1.什么叫白细胞减少症?正常成人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是(4-10)*10^9,低于4*10^9就是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是一个细胞群,根据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比为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白细胞减少往往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是重症白细胞减少症,极易发生严重而难以控制的感染。
2.什么原因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是由于不明原因和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原因不明。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可以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肝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引起。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白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化疗药引发,在需要化疗的时候,监测白细胞计数是重要的监测指标。
3.白细胞减少症有什么症状呢?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只是在检查血常规时才发现。多数患者有头晕、乏力、心悸、低热、食欲减退和失眠等表现。
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与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减少的持续时间和速度有关,有的患者无感染的表现。有的患者可以发生反复的感染,如反复口腔炎、肛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肠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如果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口腔、舌和咽部、肺部、泌尿系、肝胆或肛周皮肤发生炎症和脓肿,可以因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而死亡。
4.白细胞减少症注意什么?白细胞减少症治疗上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例如,如果是化疗药引发的,严重的话就要停药,这种白细胞减少症,往往用升白细胞的药,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是做好防护措施。由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损,为减少感染的风险需要做好防护措施。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护皮肤不要破损,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出门必须戴上口罩,以防止呼吸道感染,饮食上注意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防止消化道感染。
小结:白细胞减少症最主要的症状是容易感染。主要注意事项是做好防护措施,预防感染。血小板是什么意思?
血小板是血常规中的项目之一,也是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主要功能就是止血。
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减少,有出血的风险,多表现为皮肤粘膜的出血,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升高,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另外,如果血小板极度升高的话,也有出血的风险,多见的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所以一旦发现血小板存在异常,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千万别大意!